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首字词组
箬笠箬篷箬笼箬篰箬竹箬下酒箬包船 
箬下箬帽箬下春箬粽箬篓箬壳  

词语解释:箬笠  拼音:ruò lì
用箬叶或竹篾编制的宽边帽。 唐 隐峦 《牧童》诗:“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篛笠。” 宋 杨万里 《丙申岁朝》诗:“山色长供青篛笠,春光不为白髭鬚。”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一撒网,一簑衣,一篛笠。”
词语解释:箬下  拼音:ruò xià
酒名。 宋 陈郁 《藏一话腴》:“酒有 箬 下,谓 乌程 也;九醖,谓 宜城 也;千日,中山也。”参见“ 箬下酒 ”。
词语解释:箬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因产于 乌程县 箬溪 北岸之 下箬 ,故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 乌程 ﹞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居人取 下箬 水酿酒,醇美,俗称箬下酒。”
词语解释:箬篷  拼音:ruò péng
用箬叶编的船篷。 明 张四维 《双烈记·献计》:“无风则出,有风则止。无风,他大船难动,我船疾快,仍用火箭射他箬篷,不攻自破,此为上策。”
词语解释:箬帽  拼音:ruò mào
即箬笠。 清 王士禛 《玄墓归答李户部》诗:“何能共醉寒香里,悵絶清溪箬帽斜。” 许杰 《寿平》二:“可是, 寿平 呢,他却真的脱下长褂子,赤脚,戴箬帽,每日在乡下走五六十里、七八十里路。”参见“ 箬笠 ”。
词语解释:箬笠  拼音:ruò lì
用箬叶或竹篾编制的宽边帽。 唐 隐峦 《牧童》诗:“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篛笠。” 宋 杨万里 《丙申岁朝》诗:“山色长供青篛笠,春光不为白髭鬚。”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一撒网,一簑衣,一篛笠。”
词语解释:箬笼  拼音:ruò lóng
用箬叶与竹篾编成的盛器。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异僧符》:“至午,果有五黄衣,如府州急足者,各负两篛笼,直前登舟。” 清 李调元 《尾蔗丛谈》卷二十:“晨启户,见一小篛笼在门外。”
词语解释:箬下春  拼音:ruò xià chūn
酒名。即箬下酒。 唐 刘禹锡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骆驼桥上苹风急,鸚鵡杯中箬下春。”
词语解释:箬篰  拼音:ruò bù
衬以箬叶的一种竹篓。 元 王祯 《农书》卷八:“至小雪前,以不经霜为上,拔去土,就日晒过,用篛篰盛贮架起。”
词语解释:箬粽
用箬竹叶包的粽子
词语解释:箬竹  拼音:ruò zhú
(1).嫩竹。指开始褪壳的竹。《书·顾命》“笋席” 孔 传:“笋,篛竹。” 孔颖达 疏:“《释草》云:‘笋,竹萌。’ 孙炎 曰:‘竹初萌生谓之笋。’此笋为篛竹,取笋竹之皮以为席也。” 宋 赞宁 《笋谱》:“《尚书》孔传:‘笋,篛竹。’详 孔 之説,篛竹,白篛也,白篛之类 越 多……今 孔安国 曰‘篛竹’--为笋已过,为竹未劲,故谓为篛竹也。”
(2).竹名。即箬竹。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箬竹》:“箬竹,又名篛竹。出 江 浙 及 闽 广 ,处处有之。”参见“ 箬竹 ”。
词语解释:箬篓  拼音:ruò lǒu
用箬竹编的篓。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蓝淀》:“近来出产, 闽 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
词语解释:箬下酒  拼音:ruò xià jiǔ
酒名。因产于 乌程县 箬溪 北岸之 下箬 ,故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 乌程 ﹞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居人取 下箬 水酿酒,醇美,俗称箬下酒。”
词语解释:箬壳  拼音:ruò ké
笋壳;笋皮。《中国民间故事选·诏三路与南亚斑》:“最后,箬壳剥光了,自然也还露出了笋子。”
词语解释:箬包船  拼音:ruò bāo chuán
一种头部尖狭,船顶上包有穹形箬篷以蔽烈日、雨雪的船。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有船鋭其首,以箬包裹之。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