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诗筒 拼音:shī tǒng
亦作“ 诗筩 ”。
(1).盛诗稿以便传递的竹筒。 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閲诗筒。”自注:“此在 杭州 ,两 浙 唱和诗赠答,於筒中递来往。” 元 胡助 《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红楼梦》第二二回:“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製诗筒,一柄茶筅。”
(2).喻指满腹诗才的诗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西湖怀古》曲:“飞来何处奇峰,笑引吟翁,醉倒诗筩。”词语解释:钓筒 拼音:diào tǒng
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 唐 崔道融 《溪夜》诗:“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 宋 陆游 《长相思》词之一:“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清 曹寅 《横林逆风口号》:“破晓 吴 波转清脆,钓筒收得小鱼儿。”词语解释:碧筒 拼音:bì tǒng
(1).见“ 碧筩杯 ”。
(2).指荷叶柄。 宋 陶穀 《清异录·缕子脍》:“ 广陵 法曹 宋龟 造缕子膾。其法用鯽鱼肉、鲤鱼子,以碧筒或菊苗为胎骨。”
(3).用荷叶柄制的吸烟用具。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天无弃物,不特房(莲房)可涤砚,因留其蒂,簪刺之,令与柄通,纳淡巴菰,劝余噏之,曰:‘此名碧筒,方相称耳。’”
词语解释:碧筒杯 拼音:bì yǒng bēi
亦作“ 碧筒杯 ”。亦作“ 碧桐杯 ”。 一种用荷叶制成的饮酒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 歷城 北有 使君林 , 魏正始 中, 郑 公 慤 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於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 宋 窦革 《酒谱·酒之事三》引作“碧筒杯”。 明 杨慎 《碧桐杯》:“ 唐 人《碧桐杯》诗:‘酒味杂莲气,香冷胜於冰。轮囷如象鼻,瀟洒絶青蝇。’” 清 赵翼 《小北门下看荷花》诗:“带得餘香晚归去,月明更醉碧筩杯。”亦省作“碧筩”、“碧筒”。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之三:“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明 冯惟敏 《此景亭雨酌》词:“碧筒纵饮,清商朗謳,海天一雨彩虹收。”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金缕唱,碧筒劝,向冰山雪巘排佳宴。”词语解释:邮筒 拼音:yóu tǒng
(1).亦作“ 邮筩 ”。古时封寄书信的竹筒。 宋 欧阳修 《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诗:“邮筒不絶如飞翼,客至还无菜甲羹。” 宋 王安石 《寄张先郎中》诗:“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 清 蒲松龄 《聊斋自志》:“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2).今指邮局设在路旁供投寄信件的信筒。 巴金 《新生》:“我把信写好,晚饭后,拿出去投在邮筒里。”
(3).指书信。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 元 以是书本与先生商订分纂。先生蒞 楚 ,虽羽檄纷驰,而邮筒往復,指証颇多。” 清 丘逢甲 《送季平之澳门兼订来约》诗之二:“行期早吾告,慎勿惜邮筒。”
(4).指信封。 郭沫若 《瓶》诗之十一:“我在未开信前,匆匆地先把她邮筒上的名儿亲了半天。”词语解释:郫筒 拼音:pí tǒng
(1).竹制盛酒具。 郫 人截大竹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 唐 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 宋 杨万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 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2).酒名。相传 晋 山涛 为 郫 令,用竹筒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俗称“郫筒酒”。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仇兆鳌 注:“《成都记》: 成都府 西五十里,因水标名曰 郫县 ,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华阳风俗録》: 郫县 有 郫筒池 ,池旁有大竹, 郫 人刳其节,倾春酿於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於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一本作“ 郫筒 ”。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所恨 蜀山 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或言 锦城 天下乐,郫筒美酒丙穴鱼。”词语解释:连筒 拼音:lián tǒng
亦作“ 连筩 ”。
(1).以竹筒缚于水车,旋转而引水。 唐 杜甫 《春水》诗:“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仇兆鳌 注:“ 李实 曰: 川 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故曰‘连筒灌小园’。若 夔州府 修水筒,则引山泉者。”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山水》:“石梁,俗呼双吊桶,在 剑池 上,寺僧汲水处也……连筩称深汲,惠泽遍下土。”
(2).凿通大竹之节,使头尾相接而汲引泉水。 宋 苏轼 《独游富阳普照寺》诗:“连筒春水远,出谷晚鐘疎。”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八:“连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 元 黄镇成 《南山紫云山居》诗之三:“接板桥横涧,连筒水入厨。”
(3).钓筒。系于钓绳上的浮筒。 宋 戴复古 《江滨晓步》诗:“求鱼看下连筒钓,乞火听敲隣舍门。” 清 彭孙贻 《和诸家烟雨楼诗》之四:“酒酣独抱渔竿卧,罢钓连筒捲落花。” 清 顾光 《冰鲜行》:“谁怜白小亦羣命,雪融冰结交连筩。”词语解释:缿筒 拼音:xiàng yǒng
亦称“ 缿筒 ”。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 刘克庄 《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词语解释:书筒 拼音:shū tǒng
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 唐 李白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诗:“桃竹书筒綺绣文,良工巧妙称絶羣。” 宋 赵蕃 《呈季承》诗:“但恐 衡阳 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词语解释:竹筒 拼音:zhú yǒng
亦作“ 竹筒 ”。
(1).竹制的管形盛器;竹管。《晋书·陆机传》:“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 唐 李端 《题郑少府林园》诗:“竹筒传水远,麈尾坐僧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从‘竹’从‘甬’。”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君读书居常以竹筩注膏繫衣带间,惟所适则出膏於筩,燃火读书。” 沉从文 《边城》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
(2).古代少数民族妇女的一种管状饰物。《新唐书·南蛮传下·南平獠》:“﹝妇人﹞美髮髻,垂於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璫。”词语解释:筠筒 拼音:yún tǒng
亦作“ 筠筩 ”。
(1).竹筒。相传 楚 人祭 屈原 以竹筒贮米投江。 唐 沉亚之 《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舡示舍弟兼寄侯郎》诗:“蒲叶 吴 刀緑,筠筒 楚 粽香。” 清 朱研 《天香》词:“石火敲红,筠筩晕碧,金丝细细初捻。”
(2).指取鱼器。 宋 王安石 《伤杜醇》诗:“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魴鲤。”词语解释:递诗筒 拼音:dì shī tǒng
即诗筒。以竹筒盛诗,便于传递,故称。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僧传栽树法,客献递诗筒。”词语解释:香筒 拼音:xiāng tǒng
(1).帐中烧香器。 唐 李贺 《恼公》诗:“晓奩粧秀靨,夜帐减香筒。” 王琦 汇解:“香筒,帐中烧香器,至晓火烬故香减。”
(2).放置文书字画容器的美称。 唐 张籍 《老将》诗:“兵书封锦字,手詒满香筒。”词语解释:鱼筒 拼音:yú tǒng
即鱼鼓。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有的参加些金钟和鱼筒、简板之类,以助腔调。”参见“ 鱼鼓 ”。
词语解释:鱼鼓 拼音:yú gǔ
亦作“ 鱼皷 ”。
(1).鱼形木鼓。寺院中击之以报时。 唐 真觉 《咏鱼鼓》之一:“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师僧喫茶饭,拈槌打我肚。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 宋 陆游 《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诗:“径投野寺睡正美,鱼鼓忽报江天明。” 清 朱彝尊 《兜率院》诗:“六时响鱼皷,四面围筠杉。” 清 蒋景祁 《瑞鹤仙·慈仁寺松》词:“叹支离相伴,一篝佛火,沸彻僧寮鱼鼓。”
(2).一种竹制打击乐器。详“ 鱼鼓简子 ”。
词语解释:鱼鼓简子 拼音:yú gǔ jiǎn zǐ
乐器名。包括鱼鼓和简子两件。唱道情者常用以伴奏。《续文献通考·乐九》:“鱼鼓: 元 寿星队第十队,有鱼鼓简子八,制未详。 王圻 《续通考》曰:‘按近制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简子则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此即其制也。’”亦作“ 鱼鼓简 ”、“ 鱼鼓简板 ”。《西游记》第七十回:“﹝ 行者 ﹞摇身一变,变做一个道童:头挽双丫髻,身穿百纳衣,手敲鱼鼓简,口唱道情词。”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有锣,有鼓,有笛子胡琴,鱼鼓简板,骨牌纸牌,无不齐全。”词语解释:荷筒 拼音:hé tǒng
亦作“ 荷筩 ”。 即荷叶杯。《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莲实瑶琴軫,荷筒碧酒巵。”《天雨花》第七回:“却笑檀郎太轻薄,樽前行酒胜荷筩。”参见“ 荷叶杯 ”。
词语解释:荷叶杯 拼音:hé yè bēi
(1).本为 唐 教坊曲名。取 隋 殷英童 《采莲曲》中“荷叶捧成杯”句以为名。后用作词牌。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双调五十字,皆平韵仄韵互用。
(2).荷叶中心凹处下连茎,可刺穿茎作酒器饮用。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诗:“疎索柳花盌,寂寥荷叶杯。”按,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载:“﹝ 李宗閔 ﹞喜饮酒,暑月临池,以荷为盃,满酌酒密繫,持近口,以筯刺而饮。”词语解释:饭筒 拼音:fàn tǒng
指粽子。相传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江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制成筒粽,投水以祭之。后世遂演变为粽子。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 楚 。” 宋 苏轼 《和黄鲁直食笋次韵》:“尚可餉 三閭 ,饭筒缠五采。”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词语解释:水筒 拼音:shuǐ tǒng
引水的竹筒。 唐 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诗:“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八:“或遇天旱,旋於大轮一週,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词语解释:蜜筒 拼音:mì yǒng
(1).亦作“ 蜜筒 ”。甜瓜的一种。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美酒含兰气,甘瓜开蜜筒。”
(2).一种小柚子的俗称。《广群芳谱·果谱十二·柚》:“三月开花,奇大,香甚馥郁……实有大小二种:小者如柑如橙,俗呼为蜜筩;大者如升如瓜,俗呼为香欒。”词语解释:针筒 拼音:zhēn tǒng
亦作“鍼筒”。
(1).放针的筒。 三国 魏 曹操 《上杂物疏》:“中宫杂物,杂象牙管鍼筒一枚。”
(2).圆型针织机上主要零件之一。工作针的基座固装其上的圆筒。或为有很多凹槽的圆筒,工作针可在槽内上下移动。
(3).指注射器的器身。词语解释:钱筒 拼音:qián yǒng
储钱的竹筒。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钱筩》:“按《汉书·赵广汉传》:‘守 潁川 ,受民间书,为缿筩以投之。’注:若受钱筩,可入不可去也。与《西京杂记》 邹长倩 遗 公孙弘 之扑满,皆今之钱筩。”词语解释:十二筒 拼音:shí èr tǒng
十二种竹制的律管。筒,竹管。《吕氏春秋·古乐》:“昔 黄帝 令 伶伦 作为律。 伶伦 自 大夏 之西,乃之 阮隃 之阴,取竹於 嶰谿 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鐘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高诱 注:“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自 嶰谷 ,起遗风,定雌雄,十二筒,律应黄鐘。”词语解释:讼筒 拼音:sòng yǒng
受纳诉状之竹筒。 宋 王珪 《送人东归》诗:“绕閤云山吟有助,高谈终日讼筩稀。”参见“ 讼缿 ”。
词语解释:讼缿 拼音:sòng xiàng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词语解释:酒筒 拼音:jiǔ tǒng
犹酒杯。 清 厉鹗 《吴兴月夜杂题》诗之四:“隔溪灯火晚冥濛,留客空斋赌酒筒。”词语解释:龟筒 拼音:guī tǒng
蠵龟的甲。有文采,似玳瑁而薄,堪为贴饰。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南方大龟长二三尺,介厚而白,造玳瑁器者用以补衬,名曰龟筒。”《宋史·谢绛传》:“后苑作製玳瑁器,索龟筒於市。龟筒,禁物也,民间不得有,而索不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蠵龟》﹝集解﹞引 苏颂 曰:“工人以其甲通明黄色者,煮拍陷瑇瑁为器,谓之龟筒。”词语解释:髹筒 拼音:xiū tǒng
涂上漆的竹筒。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髹筒浄无染,箬笼匀且复。” 清 朱彝尊 《题王给事又旦〈过岭诗集〉》诗:“ 王郎 归装乏长物,仅束诗卷藏髹筒。”词语解释:餈筒 拼音:cí tǒng
粽子的别名。 宋 陆游 《初夏》诗:“白白餈筒美,青青米果新。”原注:“ 蜀 人名粽子为餈筒。”词语解释:电筒 拼音:diàn tǒng
利用干电池作电源的小型筒状照明用具。也叫手电、电棒。 杨朔 《潼关之夜》:“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 沙汀 《闯关》十二:“他要来一支电筒,和 庞得山 蹲在一处土埂边翻检地图去了。”词语解释:签筒 拼音:qiān yǒng
签筒。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谒庙行香》:“门斗捧籤筩,跪禀掣籤讲书。”词语解释:信筒 拼音:xìn tǒng
(1).邮局设置的供人投信的筒状设备。
(2).信封。 郭沫若 《瓶》诗之七:“你是害着羞吗?你若肯写个信筒,我也要当着《圣经》般供奉。”词语解释:歌筒 拼音:gē tǒng
指笛、箫一类的管乐器。 唐 李贺 《谿晚凉》诗:“层岫回岑復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叶葱奇 注:“歌筒,犹歌管,指笛、簫而言。”词语解释:号筒 拼音:hào tǒng
(1).旧时军中用以传令的筒状乐器,初以竹木为之,后用铜制。 老舍 《赵子曰》第六:“ 雍和宫 的号筒,时时随着北风吹来。”
(2).比喻宣传工具,喉舌。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点不错!你们是绅商地主高利贷资产阶级的杀人的号筒……你们这些号筒,想号召民众来帮助军阀混战。” 萧乾 《我爱新闻工作》:“只有当一个记者肯给他当号筒时才受到那种礼遇。”词语解释:吹筒 拼音:chuī tǒng
猎具之一。属觱篥之类,用以诱捕鸟兽。《水浒传》第七回:“﹝ 林冲 ﹞和 锦儿 径奔 岳庙 里来,抢到 五岳楼 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词语解释:药筒 拼音:yào tǒng
枪弹或炮弹后部装发射火药的圆筒词语解释:花筒 拼音:huā tǒng
形状像筒的一种花炮。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各处放着爆竹和花筒,连电车上也扎着彩色的纸灯。”词语解释:出气筒 拼音:chū qì tǒng
见“ 出气洞 ”。
词语解释:出气洞 拼音:chū qì dòng
比喻无故受气的人。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小孩寻不到别人做出气洞,便把手里的书撕破来出气!”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你不能这样不讲理!你别看了别人的样,将我当作你的出气洞。”亦称“ 出气筒 ”。 巴金 《春》四:“妈一点也不体贴我,就只拿我当出气筒。昨晚上骂了我半夜。” 聂绀弩 《兔先生的发言》:“年纪大了,有了儿女,儿女当然是出气筒。” 王西彦 《刀俎上》:“每一次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儿子总要把可怜的媳妇当作出气筒,把气愤发泄在她身上。”词语解释:话筒 拼音:huà tǒng
(1).发话器。《全国优秀短篇曲艺集·白骨精朝见吕后》:“此乃话筒,又叫麦克风。”
(2).微音器的通称。
(3).向附近许多人大声讲话用的圆锥形的筒。也叫传声筒。词语解释:词筒 拼音:cí yǒng
盛诗词的竹筒。为便于传递而用。借指诗词。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紫蟹熟矣胡麻饛,门前钓榜催词筩。”参见“ 诗筒 ”。
词语解释:诗筒 拼音:shī tǒng
亦作“ 诗筩 ”。
(1).盛诗稿以便传递的竹筒。 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閲诗筒。”自注:“此在 杭州 ,两 浙 唱和诗赠答,於筒中递来往。” 元 胡助 《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红楼梦》第二二回:“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製诗筒,一柄茶筅。”
(2).喻指满腹诗才的诗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西湖怀古》曲:“飞来何处奇峰,笑引吟翁,醉倒诗筩。”词语解释:传声筒 拼音:chuán shēng tǒng
亦称“ 传话筒 ”。 1.用以提高音量的圆锥形话筒。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七:“另一个大眼睛男孩子,双手捧着传声筒。”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 乳河 两岸传话筒呼喊着,山坡上锣鼓喧天。”
(2).喻指只会传达别人的话,自己却毫无主见的人。 巴金 《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作传声筒,当然比较保险,但是,你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3).犹言小广播,谓私下传播不该传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五:“‘你是筒摇间的传声筒’, 钟佩文 不放过她,顶了她一句,说:‘你会不晓得!’”词语解释:量筒 拼音:liáng tǒng
标有刻度的测量液体容积的圆柱形器具。其大小视用途而异。词语解释:传话筒 拼音:chuán huà tǒng
见“ 传声筒 ”。
词语解释:传声筒 拼音:chuán shēng tǒng
亦称“ 传话筒 ”。 1.用以提高音量的圆锥形话筒。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七:“另一个大眼睛男孩子,双手捧着传声筒。”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 乳河 两岸传话筒呼喊着,山坡上锣鼓喧天。”
(2).喻指只会传达别人的话,自己却毫无主见的人。 巴金 《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作传声筒,当然比较保险,但是,你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3).犹言小广播,谓私下传播不该传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五:“‘你是筒摇间的传声筒’, 钟佩文 不放过她,顶了她一句,说:‘你会不晓得!’”词语解释:金筒 拼音:jīn tǒng
古刻漏上的贮水壶和引水筒。《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金筒方员之制,飞流吐纳之规。” 李善 注:“金则壶也,而形方;筒则引水者,而形员。”词语解释:课筒 拼音:kè tǒng
起课(占卜的一种)用的签筒。《水浒传》第一○二回:“那 李助 问了 王庆 姓名,将课筒摇着。”《白雪遗音·玉蜻蜓·问卜》:“那 芳兰 ,拿了课筒,来至帘内。”词语解释:乳筒 拼音:rǔ yǒng
一种口径略小于底径的盛奶的皮制筒状小桶。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乳筩,以皮为之,平底,丰下而稍鋭其上,将乳盛之,於取擕为便。”词语解释:面筒 拼音:miàn tǒng
糕点名。形如竹筒。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一:“《楚辞·招魂》:‘粔籹蜜饵。’ 王逸 注:‘言以蜜和米麪熬煎作粔籹。’……其类又有麪筒、麪环之属。”原注:“麪筒者雕鎪如玲瓏竹筒,或纠如两股绳而中空虚如起泡。”词语解释:靴筒 拼音:xuē tǒng
靴子上的筒形部分。《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璉 见问,忙向靴筒内取出靴掖里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 谢觉哉 《不惑集·抓》:“抓如不透,等于隔着靴筒抓痒,尽管用力,痒处仍没有感觉。”词语解释:面筒
糕点名。形如竹筒。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一:“《楚辞·招魂》:‘粔籹蜜饵。’ 王逸 注:‘言以蜜和米麪熬煎作粔籹。’……其类又有麪筒、麪环之属。”原注:“麪筒者雕鎪如玲瓏竹筒,或纠如两股绳而中空虚如起泡。”词语解释:搜筒
搜检,搜查词语解释:汗筒
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词语解释:帽筒 拼音:mào tǒng
放帽的器具。多为瓷制,中空,圆柱形。 宋 廖莹中 《江行杂录》:“有一叟失牛,诣 桑国 师占,师曰:‘尔牛在 贾相公 帽筒中。’” 萧红 《呼兰河传》第三章:“钟的两边站着帽筒。帽筒上并不挂着帽子,而插着两个孔雀翎。” 周立波 《盖满爹》:“辅导员把卓上的一个帽筒拿到灶门口,用水洗净,灌满一筒水,把花插上。”词语解释:黄竹筒 拼音:huáng zhú tǒng
方言。称黄鼠狼。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土地菩萨掌管五谷六米的丰歉和猪牛鸡鸭的安危,那些危害猪牛鸡鸭的野物:黄竹筒、黄豺狗、野猫子,都归他们管。”原注:“黄竹筒,黄鼠狼。”词语解释:万花筒 拼音:wàn huā tǒng
儿童玩具。用硬纸制成长筒,内装长宽相等的玻璃镜片三块,使成正三角柱形。筒底安装两片玻璃,其间散放彩色纸屑等物。另一端开一小孔。当筒身转动,因光线反射镜面,五色纷呈,形状千变万化,故名。因用以比喻一种光怪陆离、变化无常的幻像或图像。 茅盾 《夏夜一点钟》:“她的脑子里便立刻旋转着一个花花绿绿醉得死人的万花筒。”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四章:“傍晚,万花筒般的嫣云,浮游在遥远的天边。”词语解释:棋筒 拼音:qí tǒng
盛棋子的筒。《天雨花》第二七回:“抢步起到书案侧,夺得棋筒摜在尘。”词语解释:梨筒 拼音:lí tǒng
亦作“棃筒”。 古代焰火的一种。 明 杨循吉 《除夜》诗:“插籩皆柏叶,火戏有棃筒。”词语解释:銗筒 拼音:hóu yǒng
古代接纳告密文书的器具。 元 方回 《石峡书院赋》:“化銛锋而牛犊兮,息銗筩之鷸蚌。”词语解释:展筒 拼音:zhǎn yǒng
古代“通天冠”、“法冠”等礼冠上的一种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隋书·礼仪志六》:“﹝高山冠﹞制似通天,顶直竪,不斜,无山述展筩。”词语解释:射筒 拼音:shè tǒng
竹名。《文选·左思〈吴都赋〉》:“其竹,则篔簹箖箊,桂箭射筒。” 刘逵 注:“皆竹名也。《异物志》曰:‘……射筒竹,细小通长,长丈餘,亦无节,可以为射筒。’”词语解释:火纸筒 拼音:huǒ zhǐ tǒng
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无以为生,每日到 虎踞关 一带卖火纸筒过活。”词语解释:火筒 拼音:huǒ tǒng
吹火用具。《说岳全传》第七十回:“既是火筒,就该放在厨下,拿在手中做甚?”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三:“灶下炊火具曰火筒。”词语解释:火箭筒 拼音:huǒ jiàn tǒng
发射火箭弹的轻型防坦克武器。用以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 毛泽东 《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用……大炮、坦克、火箭筒、自动步枪、汽油弹、毒气弹等等杀人武器屠杀了成百万的男女老少。”词语解释:牛皮筒 拼音:niú pí tǒng
借指吹牛的人。 朱剑 《青石堡》引子:“‘你信他那个小牛皮筒!’ 廉书记 笑了。”词语解释:灯筒 拼音:dēng yǒng
直筒状的灯罩。《老残游记》第十回:“原来是个珠殻,里面是很深的油池……外面用千层纸做的个灯筩。”词语解释:寄话筒 拼音:jì huà tǒng
器物名。犹今之留声机。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程嘉荫》:“亦能造寄话筒,筒间寸许,有闸隔之,内有机闭气。人向筒语毕,则闸之。闸有次第,若乱开,则不成句矣。据 程 云:‘此法可贮百日,过百日,则机微气散。’”词语解释:滚筒 拼音:gǔn tǒng
能转动的圆筒形机件的统称。词语解释:掷弹筒 拼音:zhì dàn tǒng
一种发射炮弹的小型武器,炮弹从筒口装入词语解释:密筒 拼音:mì yǒng
瓜名。词语解释:封筒 拼音:fēng tǒng
(1).犹束装。《宋书·孝义传·蒋恭》:“ 晞张 封筒远行,他界为劫,造衅自外,贜不还家,所寓村伍,容有不知,不合加罪。”
(2).封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当下开了拜匣,称出束修银伍钱,做个封筒封了,放在匣内。” 萧军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在这封信的前面,应该还有一封信,因为这里剩下一只空封筒。”词语解释:枪筒 拼音:qiāng tǒng
枪膛外围的整个金属筒身
枪管;特指两个瞄准器之间的枪管表面词语解释:手电筒 拼音:shǒu diàn tǒng
亦称“ 手电灯 ”。 一种用干电池做电源的小型筒状照明灯。 艾芜 《百炼成钢》第十八章四:“门口有个人拿着手电筒照着。” 徐迟 《大场的一夜》:“经过哨岗时,有手电灯亮了一亮。”亦简称“手电”。 巴金 《寒夜》一:“手电光又亮了,这次离他比较近,而且接连亮了几次。”词语解释:旱烟筒 拼音:hàn yān tǒng
旱烟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那妇人﹞手里拿了一根近五尺长的旱烟筒,在那里吸烟。” 许地山 《枯杨生花》:“一个人吸着旱烟筒从那边走来。”词语解释:签筒 拼音:qiān tǒng
寺庙中装盛签诗牌的竹筒。《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磕了头,跪持籤筒,默祷一番,将籤筒摇了几摇,落下第十三籤,重又復磕起头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 苟才 ﹞又随意取过籤筒来,摇了几摇,摇出一根籤来。” 沉从文 《新与旧》:“跑到城隍庙,正有一群妇女在那里敬神,庙祝哗哗的摇着签筒。”词语解释:旋筒 拼音:xuán tǒng
旋筒式风力推进船的立式翼轮旋筒词语解释:汽筒 拼音:qì tǒng
即汽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忽的汽筒里呜呜的响了一声,船便移动了。”参见“ 汽笛 ”。
词语解释:汽笛 拼音:qì dí
(1).利用蒸汽,使其从气孔中喷出而发出很大音响的发声器。一般装置于轮船、火车或工厂中。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在船上我们只说了几句话,我就被汽笛声赶了下来。”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远处传来工厂的汽笛声。” 叶圣陶 《隔膜·欢迎》:“汽笛响了响,车轮又徐徐转动,载着列车东去了。”
(2).指汽车上的喇叭。 鲁迅 《彷徨·弟兄》:“忽而远远地有汽车的汽笛发响了,使他的心立刻紧张起来。”词语解释:水烟筒 拼音:shuǐ yān tǒng
即水烟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七横八竖的放着十七八杆鸦片烟枪,八九枝铜水烟筒。” 鲁迅 《彷徨·弟兄》:“ 秦益堂 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大家也只得住口。” 许地山 《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他也没穿长褂,手捧着水烟筒,一面吹着纸捻,进到客厅里来。”参见“ 水烟袋 ”。
词语解释:水烟袋 拼音:shuǐ yān dài
亦作“ 水烟袋 ”。 一种用铜、竹等制成的吸烟用具。烟经水过滤而吸出,吸时发出咕噜噜的响声。也叫水烟壶、水烟筒。《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钱典史 ﹞把壶放下,顺手拎过一支紫铜水烟袋,坐在床沿上吃水烟。”《老残游记》第三回:“﹝那人﹞手里捧了一支洋白铜二马车水烟袋,面带愁容。”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他手里拿的水烟袋已经不是那根道地的土造‘羊腿把’了。”词语解释:气筒 拼音:qì tǒng
手动的空气泵,用以注入或补充各种轮胎和一些球类所需的空气词语解释:望筒 拼音:wàng yǒng
附在浑天仪上的一种窥管,用以观察天体。词语解释:笔筒 拼音:bǐ tǒng
筒形插笔器具。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色笔筒。”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臺、笔筒数件。”词语解释:唧筒 拼音:jī tǒng
能够汲取和排出流体的装置。旧题 唐 郭橐驼 《种树书》卷中:“凡木蚤晚以水沃其上,以唧筒唧水其上。”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朋友,我因无钱读书,就漂流到吸尽 中国 血液的唧筒-- 上海 来了。”按,古今唧筒有很大的不同。参见“ 唧 ”、“ 泵 ”。词语解释:筷筒 拼音:kuài tǒng
插放筷子的器具。多呈圆柱形。词语解释:嘴筒 拼音:zuǐ tǒng
嘴巴。 克非 《春潮急》十四:“﹝ 徐锅巴胡 ﹞裂一裂毛茸茸的嘴筒,拿老话搪塞。”词语解释:箭筒 拼音:jiàn yǒng
即箭筒。《左传·昭公十三年》“ 司鐸射 怀锦奉壶饮冰” 晋 杜预 注:“冰,箭筩盖,可以取饮。” 孔颖达 疏:“冰是箭筩之盖,相传为然。本作此器盖箭筩,脱而用之可以取饮。此以壶盛饮,用此冰而饮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晋 杜预 注:“冰,櫝丸盖。或云櫝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 孔颖达 疏:“ 贾逵 云:‘冰,櫝丸盖也。’则是相传为此言也……或説櫝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参见“ 箭筒 ”。词语解释:喇叭筒 拼音:lǎ bā tǒng
话筒的俗称。指微音器和传声筒。参见“ 微音器 ”、“ 传声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