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筐筥 拼音:kuāng jǔ
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亦泛指竹器。《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郑玄 笺:“筐筥,所以盛黍也。”《左传·隐公三年》:“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宋 苏轼 《雨后行菜圃》诗:“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盘想。”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无,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麦、百穀、竹、木、漆、陶、铁、筐筥……盐酒、笔楮使相当;其名田者赋於官亦用是。”词语解释:筐篚 拼音:kuāng fěi
(1).盛物竹器。方曰筐,圆曰篚。《诗·小雅·鹿鸣序》:“鹿鸣,燕羣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孔 传:“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綺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执荆藜以前进,持筐篚而远行。”
(2).谓礼物。《南史·江革传》:“ 革 门生故吏家多在东,闻 革 应至,并賷持缘道迎候。 革 曰:‘我通不受餉,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唯资公俸,食不兼味。”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今日欣闻命世才,忙把安车远聘,筐篚将诚,玉帛为媒。”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合卺》:“小生还有 蓝田 白玉一双,文锦十疋,少致筐篚之敬。”
(3).指婚前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公子 围 使 伍举 入城,议婚 丰氏 , 郑伯 许之。既行聘,筐篚甚盛。”
(4).谓财产。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筐篚实者,进於草莱;乏资地者,退於朝廷。”
(5).帝王厚赐的物品。亦指帝王恩赐。 唐玄宗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序:“鼓之以琴瑟,侑之以筐篚。”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 明 杨珽 《龙膏记·宠赐》:“门庭添气象,筐篚鬭辉光。”词语解释:筐箧 拼音:kuāng qiè
用竹枝等编制的狭长形箱子。《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篋,实府库。筐篋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南史·刘苞传》:“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篋盈满。”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自是诸 猺 妇来者至数百人,夫人倾筐篋针头线尾皆尽,犹不能给。”词语解释:筐币 拼音:kuāng bì
古人通常用以相互赠送的玉帛之类的礼物。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殷石汀书》:“筐币之及,非所敢当,輒付使者归璧,统惟亮原。”词语解释:筐簏 拼音:kuāng lù
盛物的竹器。方为筐,高为簏。 汉 刘向 《九叹·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弃鸡骇於筐簏。”词语解释:筐床
匡床。方正而安适的床。《庄子·齐物论》:“ 丽 之姬, 艾 封人之子也, 晋国 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与王同筐牀,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筐牀,安牀也。’ 崔 云:‘筐,方也,一云正牀也。’”《淮南子·诠言训》:“心有忧者,筐牀袵席,弗能安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八珍罗膳府,五采鬭筐牀。”词语解释:筐笼 拼音:kuāng lóng
泛指盛物竹器。 北齐 刘昼 《新论·崇学》:“茧之不繰,则素丝蠹於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於心胸。”词语解释:筐当 拼音:kuāng dāng
(1).匡当。用以限定所制物件形状、大小的框架。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槶,筐当也。古悔切。字亦作簂。《释名》:‘簂,恢也。恢廓覆髮上也。’今 浙江 称作帽木楥为头簂。”按,《说文·木部》“槶,匡当也。” 段玉裁 注:“匡当,今俗有此语。谓物之腔子也。”
(2).套在头上的面具。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优人所被假面通言面槶。读古悔切。假面亦筐当也。”词语解释:筐椟 拼音:kuāng dú
竹箱木柜。《金史·章宗纪二》:“己酉,詔自今筐櫝床榻之饰毋以金玉。”词语解释:筐举 拼音:kuāng jǔ
喻见识不广。《三国志·蜀志·郤正传》:“管闚筐举,守厥所见,未可言八紘之形埒,信万事之精练也。”词语解释:筐子 拼音:kuāng zǐ
方形的盛物竹器。后亦用柳条或荆条等编成。《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那人把 匡大 担子夺了下来,那些零零碎碎东西,撒了一地,筐子都踢坏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年轻时候,不过提个竹筐子,在街上叫卖洋货,那出身就可想而知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小柱儿 ﹞后面跟随 张顺 ,两手抱着一个大筐子,里面放着母鸡、鸡蛋……等等。”词语解释:筐柳 拼音:kuāng liǔ
落叶灌木,叶子条形或倒披针形,枝条用来编筐。也叫“沙柳”词语解释:筐人 拼音:kuāng rén
1.古代司织物设色的工匠。《周礼。考工记》有"筐人"之称,但阙文。孙诒让正义:"筐人者,《说文。匚部》云:'匡,饭器,筥也,重文筐。匡或从竹。'此工文阙,职事无考……疑亦治丝枲、布帛之工,故与画、缋、?氏相次也。"词语解释:筐缘 拼音:kuāng yuán
边框。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北方印成本》:“乃板本印成者,是用北地厚皮纸印,每段自成一板,四围皆空白,纸不施筐缘,装裱而自然,整齐成册。”词语解释:筐篓 拼音:kuāng lǒu
盛物的两种竹器。后亦用柳条、苇蔑等编成。筐,方形;篓,圆形。 茅盾 《过封锁线》:“山离村子约有两里路,村里其他的老百姓也都赶着牛和猪,挑着包袱筐篓。”词语解释:筐箩 拼音:kuāng luó
箩筐。竹篾等编的盛器。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 苦成 、 乌雍 、 匠丽 和几个百姓上,有的百姓还捧着筐箩,里边装满刚刚领来的白米。”词语解释:筐贡 拼音:kuāng gòng
给官府的贡物。《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值今夕酒谐肉飫,即许附申赦格;明日礼轻货薄,便復不入恩科。筐贡微闕,箠挞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