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首字词组
筌蹄筌箵筌蹄一悟筌相筌罤筌句  
筌鱼筌意筌象筌拾筌绪   

词语解释:筌蹄  拼音:quán tí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词语解释:筌鱼  拼音:quán yú
捕鱼。 唐 骆宾王 《夏日夜忆张二》诗:“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
词语解释:筌箵  拼音:quán xīng
捕鱼用的竹编盛器。 元 冯子振 《鹦鹉曲·磻溪故事》:“至今人想像筌箵,靠蘚石苔磯稳处。”
词语解释:筌意  拼音:quán yì
包笼意义。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 如来 ﹞设宗根本,假文以筌意也,足声齿舌,因音以见法也。” 唐 梁肃 《金刚石幢赞序》:“假文字以筌意,一色空而观妙。”
词语解释:筌蹄一悟  拼音:quán dì yī wù
谓从利禄的束缚中觉悟过来。 徐嘉 《论诗绝句》之六:“早岁才名达紫宸,筌蹏一悟弃如尘。”参见“ 筌蹄 ”。
词语解释:筌蹄  拼音:quán tí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词语解释:筌象  拼音:quán xiàng
佛教语。指未超脱尘世的景象。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夫至觉玄湛,本絶声言,玅虑虚通,固略筌象。”
词语解释:筌相  拼音:quán xiāng
喻指善傅会而博取富贵。《宋史·陈升之传》:“ 升之 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 王安石 用事,患正论盈庭,引 升之 自助。 升之 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 安石 德之,故使先己为相。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世以是讥之,谓之‘筌相’。”按, 陈升之 此称,盖取“得鱼忘筌”之义。 宋 杨伯嵒 《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妍丑之称,如 陈升之 曰筌相。”参见“ 筌蹄 ”。
词语解释:筌蹄  拼音:quán tí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词语解释:筌拾  拼音:quán shí
犹收录。《南齐书·百官志》:“其餘散在史注,多已筌拾,览者易知,不重述也。”
词语解释:筌罤  拼音:quán tí
佛教语。谓获取佛道的途径。筌,捕鱼器;罤,捕兔器。《法华文句》卷一:“当知种种声教,若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为筌罤。”
词语解释:筌绪  拼音:quán xù
理顺馀绪。筌,通“ 銓 ”。《文选·左思〈魏都赋〉》:“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 李善 注引 杜预 《左传》注:“銓,次也,筌同。” 吕延济 注:“言述此钩绳,将次古之良工遗绪。”
词语解释:筌句  拼音:quán jù
谓作律诗先得一联,更思一联配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作诗先以一联为主,更思一联配之,俾其相称,纵不佳,姑存以为‘筌句’。”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观其前联平澹意长,餘皆筌句,予皆削疵强半,稍变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