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首字词组
筋力筋驽筋绝筋干筋退筋根筋痿 
筋骸筋挛筋肉筋膜筋马筋头筋络 
筋骨筋竿筋血筋缕筋条筋丝筋纽 
筋斗筋皮筋竹筋道筋兜筋斗云筋疲力尽 
筋脉筋干筋疙疸筋缩筋簳筋度筋疲力竭 
筋膂筋节筋丝无力筋骨人筋书筋疲力倦筋疲力敝 
筋角筋革筋厮锁筋髓筋急筋液筋骼 

词语解释:筋力  拼音:jīn lì
(1).犹体力。《礼记·曲礼上》:“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后汉书·独行传·刘茂》:“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於乡里。” 鲁迅 《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农民省几斗米去出售,工人用筋力去换钱。”
(2).方言。指食物等的韧性。如:绿豆粉皮的筋力大。如:这种纸有筋力。
筋骨之力。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夫物之相胜,或以觔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母亲也年纪高,觔力乏。”
词语解释:筋骸  拼音:jīn hái
犹筋骨。《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唐 元稹 《辛夷花》诗:“问君辛夷花,君言已班驳。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宋 司马光 《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兼呈楚正叔范尧夫》诗:“筋骸幸復常,佗时扫三径。”参见“ 筋骨 ”。
词语解释:筋骨  拼音:jīn gǔ
(1).韧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廛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 赵武 啼泣顿首固请,曰:‘ 武 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
(2).犹关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
(3).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宋 姜夔 《行书》:“﹝行书﹞所贵乎穠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词语解释:筋骨  拼音:jīn gǔ
(1).韧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廛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 赵武 啼泣顿首固请,曰:‘ 武 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
(2).犹关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
(3).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宋 姜夔 《行书》:“﹝行书﹞所贵乎穠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词语解释:筋斗  拼音:jīn dǒu
(1).以头抵地,将身体颠倒翻过去的动作。 宋 王安石 《诉衷情令·又和秀老》词:“莫言 普化 只颠狂,真解作津梁。驀然打个筋斗,直跳过 羲皇 。”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蜘蛛网内打筋斗,鹅毛船上邀朋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扑通的一声,六魔齐跳入水,在水中连翻几箇筋斗。”
(2).失去平衡而摔倒。如:栽筋斗。
亦作“ 觔兜 ”。
(1). 唐 代散乐的一种。翻跟斗。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架部》:“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斗,悉属此部。”
(2).跟头。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某正在空地上学打觔斗。”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牛眠指穴》:“钉钉捉七,以会鬭牌买快,虎跳觔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飞与簷齐,且鸣且鬭,每一扑,必作觔斗。”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觔斗么?”
(3).比喻失败或出丑。常与“栽”字连用。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要是我这觔斗,栽在他的手里,那才真有个够受的。”
词语解释:觔兜  拼音:jīn dōu
1.见"觔斗"。
词语解释:筋脉  拼音:jīn mài
亦作“ 筋脉 ”。
(1).静脉管。《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浩然 《艳阳天》第十四章:“他周身的皮肤又黑又粗,那条条道道的筋脉,很有劲地朝外鼓着。”
(2).书法中指笔势。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3).指文章的线索条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这文章的筋脉放在后面去,魂魄提向前头来,作者也煞费一番笔墨。”
筋骨脉络。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举鼎用力,力由觔脉;觔脉不堪,絶伤而死,道理宜也。”
词语解释:筋膂  拼音:jīn lǚ
(1).筋力;膂力。 唐 卢肇 《汉堤诗》:“疲癃鰥独,奋有筋膂。呀吁来助,提筐负筥。”
(2).借指精力。 唐 李嗣真 《书后品》:“ 元常 每点多异, 羲之 万字不同,后之学者恐徒伤筋膂耳。”
词语解释:筋角  拼音:jīn jiǎo
动物的筋与角。古时多用于制弓。《周礼·天官·兽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 贾公彦 疏:“兽人所得禽兽,其中皮毛筋角,择取堪作器物者,送入于玉府,拟给百工饰作器物。”《管子·山至数》:“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财物,苟合於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魏书·萧衍传》:“北风转劲,实筋角之时;沍寒方猛,正毡裘之利。” 唐 鲍溶 《塞上行》:“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二年》:“今者筋角濡弱,水潦方降,废盛农之务,要难必利,此事之危者也。”
词语解释:筋驽  拼音:jīn nú
谓筋骨衰弱。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涉经学,性復疏嬾。筋駑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
词语解释:筋挛  拼音:jīn luán
中医病证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由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荣养所致。也叫痉挛。《素问·示从容论》:“ 雷公 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噦噫满腹,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灵枢经·刺节真邪》:“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摶於骨则为骨痺,摶於筋则为筋挛。”《东观汉记·刘梁传》:“ 梁 字 季少 ,病筋挛卒。” 宋 梅尧臣 《送师厚归南阳》诗:“曲肱难寐要天晓,两股冻痹仍筋挛。”
词语解释:筋竿  拼音:jīn gān
泛指弓箭。《文选·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 咸阳 。徵骑屯 广武 ,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李善 注:“《周礼》曰:‘弓人为弓。筋也者,所以为深也。’竿,箭干也。并公旱切。” 刘良 注:“筋为弓,竿谓箭也。”《南齐书·王融传》:“设稾秣有储,筋竿足用,必以草窃关燧,寇扰边疆。”
词语解释:筋皮  拼音:jīn pí
筋骨与皮肉。 宋 苏辙 《病后》诗:“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戎过室庐。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疎。”
词语解释:筋干
指强壮坚实的体格。《宋书·孟怀玉传》:“子 係祖 归京都,有筋榦异力,能儋负数人。入隶羽林,为殿中将军。”
词语解释:筋节  拼音:jīn jié
(1).筋络及骨节。 唐 元稹 《骠国乐》诗:“从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只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
(2).强劲有力。《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那缆带在柳树根上,被风浪所激,已自鬆了。 黄生 去拿他时,便脱了结。你説巨舟在江涛汹涌之中,何等力气, 黄生 又是个书生,不是筋节的,一隻手如何带得住。”
(3).指言语上的分寸或关键。《西游记》第四五回:“ 行者 道:‘我与你( 虎力大仙 )都上坛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见是谁的功绩了。’国王在上听见,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説话,倒有些筋节。’ 沙僧 听见,暗笑道:‘不知他一肚子筋节,还不曾拿出来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公子摇着手説道:‘你这话都不在筋节上。’”
(4).指文章或言辞中重要而有力的转折连接处。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则筋节处易於省览。”
(1).筋腱骨节。比喻着力或事物的关键。 元 邓玉宾 《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滴溜溜瑶臺上,鶯落架燕归巢,他剷地加觔节乘欢笑。”《水浒传》第一○三回:“﹝ 王庆 ﹞自此一连住了十餘日,把枪棒觔节,尽传与 龚端 、 龚正 。”
(2).指书法文词的转折承接处遒劲有力。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韩翃诗》:“ 唐 人评 韩翃 诗,谓比兴深於 刘长卿 ,觔节减於 皇甫冉 。比兴,景也;筋节,情也。”
词语解释:筋革  拼音:jīn gé
弓与甲。《大戴礼记·夏小正》:“陈筋革者,省甲兵也。”《后汉书·耿弇传》:“数月,﹝ 耿恭 军﹞食尽穷困,乃煑鎧弩,食其筋革。”
词语解释:筋绝  拼音:jīn jué
中医学危重证候之一。指虚劳死证,表现有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紫,并伴有呼骂不休等。 晋 王叔和 《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筋絶,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
词语解释:筋肉  拼音:jīn ròu
肌肉。 老舍 《骆驼祥子》一:“他的年岁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
词语解释:筋血  拼音:jīn xuè
精力与血汗。 唐 李涉 《感兴》诗:“ 秦 兵半夜来,烈火焚高臺。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词语解释:筋竹  拼音:jīn zhú
一种中实而强劲的竹,竹梢尖锐,可作矛用。 晋 戴凯之 《竹谱》:“筋竹为矛,称利海表。槿仍其干,刃即其杪。生于 日南 ,别名为篻。”
词语解释:筋疙疸
凸出的肌肉
词语解释:筋丝无力
没有一点力气
词语解释:筋厮锁
身体已肢解,只剩筋络相连。比喻山河破碎
词语解释:筋干  拼音:jīn gàn
同“ 筋竿 ”。 唐 李白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严风吹霜海草彫,筋干精坚胡马骄。”干,一本作“ 簳 ”。
筋榦:指强壮坚实的体格。《宋书·孟怀玉传》:“子 係祖 归京都,有筋榦异力,能儋负数人。入隶羽林,为殿中将军。”
词语解释:筋膜  拼音:jīn mó
人体皮下结缔组织的一种,有深浅之别。浅者结缔疏松,多包于肌腱外;深者结缔致密,常包被肌肉、腺体、脏器或血管神经束。中医学认为它是肝所主,并赖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或肝风内动均能引起筋膜病变。《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词语解释:筋缕  拼音:jīn lǚ
犹筋丝。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二》:“亟西披之,则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於地,又如丝瓜之囊,筋缕外络而中悉透空。”
词语解释:筋道  拼音:jīn dào
(1).方言。指食物有韧性,耐咀嚼。如:拉面吃到嘴里挺筋道。
(2).方言。身体结实。如:这老头儿倒挺筋道。
词语解释:筋缩  拼音:jīn suō
针灸经穴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俛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词语解释:筋骨人  拼音:jīn gǔ rén
瘦而身子骨结实的人。 沙汀 《堰沟边》:“这两个孩子外表都像父亲,瘦长长的,是所谓筋骨人。”
词语解释:筋髓  拼音:jīn suǐ
筋肉与骨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 清 孙枝蔚 《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富家练乡兵,子弟半执殳。弃村復筑堡,筋髓日以枯。”
词语解释:筋退  拼音:jīn tuì
人的手指甲、脚趾甲的别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爪甲》:“筋退:爪甲者,筋之餘,胆之外候也。”
词语解释:筋马  拼音:jīn mǎ
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
词语解释:筋条  拼音:jīn tiáo
身体结实强健。 梁斌 《红旗谱》一:“这人正在壮年,个子不高,身子骨儿筋条。”
词语解释:筋兜  拼音:jīn dōu
见“ 觔斗 ”。
词语解释:觔斗  拼音:jīn dòu
1.亦作"觔兜"。
2.唐代散乐的一种。翻跟斗。
3.跟头。
4.比喻失败或出丑。常与"栽"字连用。
词语解释:筋簳  拼音:jīn gàn
见“ 筋干 ”。
词语解释:筋干  拼音:jīn gàn
同“ 筋竿 ”。 唐 李白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严风吹霜海草彫,筋干精坚胡马骄。”干,一本作“ 簳 ”。
筋榦:指强壮坚实的体格。《宋书·孟怀玉传》:“子 係祖 归京都,有筋榦异力,能儋负数人。入隶羽林,为殿中将军。”
词语解释:筋书  拼音:jīn shū
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法书要录》卷一载 晋 卫夫人 《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词语解释:筋急  拼音:jīn jí
中医学病证名。表现为筋脉紧急不柔,屈伸不利。多因体虚受风寒及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见于破伤风、痉病、痹、惊风等症。
词语解释:筋根  拼音:jīn gēn
旋花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旋花》﹝释名﹞引 苏恭 曰:“旋花即 平泽 旋葍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词语解释:筋头  拼音:jīn tóu
筋斗。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 关公 的靴尖微微的一抬,那马童便会在 关公 前一连翻起十来个筋头。”参见“ 筋斗 ”。
词语解释:筋斗  拼音:jīn dǒu
(1).以头抵地,将身体颠倒翻过去的动作。 宋 王安石 《诉衷情令·又和秀老》词:“莫言 普化 只颠狂,真解作津梁。驀然打个筋斗,直跳过 羲皇 。”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蜘蛛网内打筋斗,鹅毛船上邀朋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扑通的一声,六魔齐跳入水,在水中连翻几箇筋斗。”
(2).失去平衡而摔倒。如:栽筋斗。
亦作“ 觔兜 ”。
(1). 唐 代散乐的一种。翻跟斗。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架部》:“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斗,悉属此部。”
(2).跟头。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某正在空地上学打觔斗。”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牛眠指穴》:“钉钉捉七,以会鬭牌买快,虎跳觔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飞与簷齐,且鸣且鬭,每一扑,必作觔斗。”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觔斗么?”
(3).比喻失败或出丑。常与“栽”字连用。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要是我这觔斗,栽在他的手里,那才真有个够受的。”
词语解释:觔兜  拼音:jīn dōu
1.见"觔斗"。
词语解释:筋丝  拼音:jīn sī
植物的脉络。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丝瓜》:“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
词语解释:筋斗云  拼音:jīn dǒu yún
《西游记》中 孙悟空 翻跟斗时驾的云。《西游记》第二回:“我今只就你这箇势,传你一箇觔斗云吧……一觔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看时候谁驾了猻猴儿的觔斗云,赶你去呀!” 瞿秋白 《文艺杂著·猪八戒》:“十万八千里外,忽然一朵觔斗云,从空翻落,原来是 孙行者 。”
词语解释:筋度  拼音:jīn dù
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参见“ 五度 ”。
词语解释:五度  拼音:wǔ dù
(1).五行。《文子·自然》:“八风詘申,不违五度。”《鹖冠子·天权》:“五度既正,无事不擧。” 陆佃 注:“左木、右金、前火、后水、中土是也。”《淮南子·兵略训》:“音气不戾八风,詘申不获五度。” 许慎 注:“五度,五行也。”
(2).五级度量单位、即分、寸、尺、丈、引。《汉书·律历志上》:“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3).中医称神、气、血、形、志五者之盛衰为五度。一说指十度中的脉、脏、肉、筋、俞。《素问·方盛衰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4).五次。 唐 白居易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唐 李频 《春日旅舍》诗:“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
词语解释:筋疲力倦  拼音:jīn pí lì juàn
犹言筋疲力尽。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就是 上海 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词语解释:筋液  拼音:jīn yè
筋脉与津液。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聘享嘉会,则唯肴饌旨酒。而不知皆淖溺筋液,易糜速腐。”
词语解释:筋痿  拼音:jīn wěi
中医指劳役阴力,费竭精气。
词语解释:筋络  拼音:jīn luò
(1).中医指气血的通路。《红楼梦》第八十回:“﹝膏药﹞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便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若伤重已死者,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提髮令其直正,安定颈骨,舒其筋络,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
(2).静脉管。 王西彦 《鱼鬼》:“这石匠却是瘦弱的,脸色苍白,皮包着骨,胳膊上布满筋络,好像缠着青藤的枯疲的松枝。”《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褐黄色的腿肚子倔强地突出来,上面有许多蚯蚓一样卷曲的筋络。”
(3).植物的网络状纤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丝瓜》:“﹝丝瓜﹞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鞾履,涤釜器。” 清 唐甄 《潜书·性才》:“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復无数。”
词语解释:筋纽  拼音:jīn niǔ
中医指人体筋的系结处。《灵枢经·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肝,外在於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词语解释:筋疲力尽  拼音:jīn pí lì jìn
筋肉疲乏,体力竭尽。《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赵 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说到这里,他仿佛已筋疲力尽,快要晕倒的样子。”参见“ 力尽筋疲 ”。
词语解释:力尽筋疲  拼音:lì jìn jīn pí
气力用尽,十分疲乏。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趲军粮,我这里力尽筋疲,舌敝唇焦,并不见些儿餉。” 刘大白 《驾犁》诗:“驾犂,驾犂!老农獃气!拉牛耕田,力尽筋疲。”
词语解释:筋疲力竭  拼音:jīn pí lì jié
同“ 筋疲力尽 ”。 唐 元稹 《有酒》诗之五:“ 精卫 衔芦塞海溢,枯鱼喷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鰭燋甲裂身已乾。”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马只能认着白色的田塍走,而且早已筋疲力竭,自然走得更慢了。”
词语解释:筋疲力敝  拼音:jīn pí lì bì
同“ 筋疲力尽 ”。 宋 司马光 《道傍田家》诗:“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词语解释:筋骼  拼音:jīn gé
筋肉与骨骼;体格。《新唐书·回鹘传下·骨利干》:“ 骨利干 处 瀚海 北,胜兵五千。草多百合。产良马,首如橐它,筋骼壮大,日中驰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