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笳鼓 拼音:jiā gǔ
笳声与鼓声。借指军乐。《南史·曹景宗传》:“时韵已尽,唯餘竞病二字。 景宗 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叹不已。” 唐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宋 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篙竿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鸣狗惊。” 明 沉采 《千金记·囊沙》:“笳鼓震天鸣,旌旗耀日明。”词语解释:笳声 拼音:jiā shēng
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唐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诗:“ 代 云横马首, 燕 雁拂笳声。” 唐 郑愔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下嫁戎庭远,和亲 汉 礼优。笳声出虏塞,簫曲背 秦 楼。”词语解释:笳箫 拼音:jiā xiāo
犹笳管。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綺楼关树顶,飞旐泛堂前。帟幕旋风燕,笳簫咽暮蝉。” 唐 李益 《五城道中》诗:“笳簫 汉 思繁,旌旗边色故。”词语解释:笳吟 拼音:jiā yín
胡笳吹奏;笳声萦回。 南朝 陈 后主 《昭君怨》诗:“笳吟度 陇 咽,笛转出关鸣。” 唐 杜甫 《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史》诗:“箭入 昭阳殿 ,笳吟 细柳营 。” 郭知达 注引 赵彦材 曰:“ 细柳营 , 周亚夫 所营,在 长安 。言胡人之笳乃在 汉 营也。” 唐 崔翘 《奉和圣制答张说南出雀鼠谷》:“笳吟中岭树,仗入半峯云。”词语解释:笳愁 拼音:jiā chóu
胡笳吹奏,音声悲愁。多用以形容怀念或悲切的心情。 唐 崔涂 《湖外送友人游边》诗:“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词语解释:笳繁 拼音:jiā fán
谓胡笳吹奏之声四起。 唐 骆宾王 《和孙长史秋日卧病》:“节变惊衰柳,笳繁思落梅。” 陈熙晋 笺注:“ 沉约 《郊居赋》:‘驱四牡之低昂,响繁笳之清囀。’”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骑远林逾密,笳繁谷自虚。”词语解释:笳喧 拼音:jiā xuān
谓胡笳吹奏之声四起。 隋 明馀庆 《从军行》:“风卷 常山 阵,笳喧 细柳营 。”词语解释:笳音 拼音:jiā yīn
指胡笳之声。 唐 张说 《幽州夜饮》诗:“军中宜舞剑,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词语解释:笳寒 拼音:jiā hán
形容气候严寒。 北周 庾信 《出自蓟北门行》:“笳寒芦叶脆,弓冻紵弦鸣。” 倪璠 注:“笳寒、弓冻,言北地之苦寒也。”词语解释:笳管 拼音:jiā guǎn
即胡笳。古代管乐器名。《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外兄 王晏 贵显,屡至其门, 孝绪 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参见“ 胡笳 ”。
词语解释:胡笳 拼音:hú jiā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 汉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 汉 魏 鼓吹乐中常用之。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嚶嚶。” 唐 岑参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緑眼胡人吹。” 宋 张孝祥 《浣溪沙·坐上十八客》词:“同是 瀛洲 册府仙,只今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韵悠悠胡笳慢品,阿来来口打番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未数里,闻胡笳声远作。”词语解释:笳笛 拼音:jiā dí
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节度士兵的乐器。《吴子·应变》:“凡战之法,昼以旌旗旛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词语解释:笳角 拼音:jiā jiǎo
古代军中乐器笳与角的并称。多借指军号。《明史·翁万达传》:“一战之后,彼或保聚,或佯遁,笳角时动,壁垒相持,已离復合,终不渡河。”词语解释:笳鼓之徒 拼音:jiā gǔ zhī tú
见“ 笳鼓人 ”。
词语解释:笳鼓人 拼音:jiā gǔ rén
亦称“ 笳鼓之徒 ”。 指衙门中凶恶的吏卒。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 临江 故多虎狼之卒……狱讼兴灭,一自其喜怒。有诉于官,非其徒为之所,虽直必曲;获其助者,反是。百姓侧足畏避,号曰笳鼓人。”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下车访民瘼,按宿狱,凡壅滞不决者,皆笳鼓之徒为之。督所属逮捕,穷其姦状。”词语解释:笳鼓人 拼音:jiā gǔ rén
亦称“ 笳鼓之徒 ”。 指衙门中凶恶的吏卒。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 临江 故多虎狼之卒……狱讼兴灭,一自其喜怒。有诉于官,非其徒为之所,虽直必曲;获其助者,反是。百姓侧足畏避,号曰笳鼓人。”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下车访民瘼,按宿狱,凡壅滞不决者,皆笳鼓之徒为之。督所属逮捕,穷其姦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