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次第居第私第中第得第琐第别第卷第
甲第赐第邸第列第考第宅第入第危第
科第主第北第府第山第筑第外第访第
高第门第东第起第等第构第内第谱第
及第名第里第策第槐第末第姓第诠第
落第唱第故第开第进士第登科第行第阖第
擢第不第就第归第青琐第录第寓第乌衣门第
登第未第旧第还第乙第馆第卜第角巾私第
上第品第公第家第联第五侯第升第书香门第
下第新第辞第官第课第连第荫第郄诜第

词语解释:次第  拼音:cì dì
(1).等第。《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以种类为篇章,持优劣为次第。”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你们三位的次第,是我辈品题出来的;如今我辈的次第,也要三位品题。”
(2).次序;顺序。《诗·大雅·行苇》“序宾以贤” 汉 郑玄 笺:“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次第明甚,不可乱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诗》之次第,首《国风》,次《雅》,次《颂》。”
(3).依次。《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及 卫太子 败, 齐怀王 又薨, 旦 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 唐 刘禹锡 《秋江晚泊》诗:“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宋 陆游 《书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 黄河 依旧抱 潼关 。”《老残游记》第八回:“车夫等人次第出来。”
(4).排比编次。《后汉书·刘陶传》:“帝殊不悟,方詔 陶 次第《春秋》条例。” 唐 元结 《文编序》:“乃次第近作,合於旧编。”《元史·刑法志序》:“今按其实,条列而次第之,使后世有以考其得失,作《刑法志》。”
(5).条理;头绪。《南齐书·周山图传》:“知卿绥边抚戎,甚有次第,应变策略,悉以相委。”《水浒传》第十七回:“太守问我贼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见次第,不曾获得。’”
(6).规模。 宋 杨万里 《题严州新堂》诗:“新堂略有次第否?忙里从公一来覷。” 金 王若虚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予数以事至 赵 ,始也闻其经营,再则睹其次第,三则及其成就焉。”
(7).齐整;有排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那四司六局秪应供过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 刘方 二人﹞讨了两房家人,两个小厮,动用器皿傢伙,甚是次第。”
(8).犹常态。 汉 刘桢 《赠徐干》诗:“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唐 王建 《白紵歌》:“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釵遗珮满中庭。”
(9).犹规则,规矩。 唐 刘禹锡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诗:“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居中中地行近前来,依次第覷着 张生 大人般拜。”
(10).犹光景,情形。 唐 刘禹锡 《寄杨八寿州》诗:“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应须旧諫臣。”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顷刻,转眼。 唐 白居易 《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遇风。” 元 乔吉 《小阳关》曲:“次第明月圆,容易彩云散。”
(12).紧急,急速。 宋 徐集孙 《湖上》诗:“数日不来湖上看,西风次第水苍茫。” 元 陈德载 《栽桂》诗:“云边移得数株来,人老花应次第开。”
词语解释:甲第  拼音:jiǎ dì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史记·孝武本纪》:“赐列侯甲第,僮千人。”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有甲乙第次,故曰第。”《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闕甲第,当道直启。” 薛综 注:“第,馆也;甲,言第一也。”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 韩国 殊勋, 洛都 西内,名园甲第相连。” 清 孙枝蔚 《式庐诗为石仲昭明府访方尔止处士而作》诗:“甲第云中连白日,渔簑雪裡傲朱緋。”
(2).指豪门贵族。 唐 杜甫 《醉时歌》:“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上赖祖宗之荫,下託贤妻之德,举中甲第。”
(4). 明 清 时称进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自登甲等,在京师为官,一载有餘。”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参见“ 甲科 ”。
词语解释: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词语解释:科第  拼音:kē dì
(1).等级;次第。 汉 陆贾 《新语·本行》:“案纪图録以知性命,表定‘六艺’……科第相序。”
(2).考核官员,评定科别与等第。《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以此科第郎、从官。” 颜师古 注:“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3).指科举考试。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宋 叶适 《安人张氏墓志铭》:“嗟夫!夫人之教博士,岂科第而已,盖又有名节之训焉。”《老残游记》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4).科考及第。 唐 罗隐 《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诗:“秩随科第临时贵,官逐簪裾到处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
(5).谓参加科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廩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 ,屡次科第,不得中式。”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识,情於何有?”
(6).科第出身。《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上欲相枢密使 魏仁浦 ,议者以 仁浦 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见任官得应举》:“虽中选,止令迁官,而不赐科第。”
词语解释:高第  拼音:gāo dì
(1).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輒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2).常指科举中式。 唐 贾岛 《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儘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悵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3).指科举中式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 唐 。”
(4).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彭祖 为 宣帝 博士,至 河南 、 东郡 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諫,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
(5).指学习成绩优异。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6).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 鉉 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 杨元懿 、 河间 宗惠振 等结侣诣大儒 徐遵明 受业,居 徐 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 程 门高第如 谢上蔡 、 游定夫 、 杨龟山 辈,下梢皆入禪学去。”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二》“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 子贡 以圣门高第,亦復为之。”
词语解释:及第  拼音:jí dì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 唐 只用于考中进士, 明 清 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 汉 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 隋 唐 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编修以 乾隆 壬辰第二人及第。”
词语解释:落第  拼音:luò dì
(1).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唐 白居易 《送常秀才下第东归》诗:“寒食看花眼,春风落第心。” 元 曾瑞 《留鞋记》楔子:“人都道我落第无颜,羞归乡里,那知就中自有缘故。”《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
(2).泛指未被选中或成绩不及格。《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同学一百余人,我在其中,不过是没有落第。”
词语解释:擢第  拼音:zhuó dì
科举考试及第。《隋书·柳謇之传》:“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华子西》:“右庠诸生,以武策擢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君瑞 擢第后,以才授翰林学士。”
词语解释:登第  拼音:dēng dì
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唐 郑谷 《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选举志上》:“通四经业成,上於尚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五》:“ 胡文定公 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花月痕》第八回:“﹝ 痴珠 ﹞弱冠登第,文章丰采,倾动一时。”
词语解释:上第  拼音:shàng dì
(1).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 冀 。” 李贤 注:“上第,第一也。” 唐 李华 《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
(2).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 清 吴伟业 《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
及第。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张庾》:“明年春,﹝ 庾 ﹞进士上第焉。” 宋 刘攽 《次韵晁单州诗》之六:“爱子桂枝新上第,弄孙兰茁始书名。”
词语解释:下第  拼音:xià dì
下等;劣等。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懌, 虞允文 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 广德军 。”
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 唐 韦应物 《送槐广落第归扬州》诗:“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开宝 六年,下第人 徐士廉 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 清 徐士銮 《宋艳·傅会》:“ 魏 人 王山 ,能为诗,标韵清卓。因省试下第,薄游东海。”
词语解释:居第  拼音:jū dì
指上等住宅。《旧唐书·元稹传》:“京兆尹 刘遵古 遣坊所由潜逻 稹 居第, 稹 奏诉之,上怒,罚 遵古 ,遣中人抚諭 稹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尹山人》:“ 魏国 馆 尹 於居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冯可宗》:“居第皆以紫檀为窗楹。”
词语解释:赐第  拼音:cì dì
(1).赏赐宅第;赏赐的宅第。《晋书·贺循传》:“ 循 羸疾不堪拜謁,乃就加朝服,赐第一区,车马牀帐衣褥等物。”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七:“城中赐第书千卷,祠下丰碑柳十围。”
(2).谓赐及第。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唱名》:“《宋朝会要》曰:‘ 雍熙 二年三月十五日, 太宗 御 崇政殿 试进士, 梁顥 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辽史·圣宗纪》:“以 瀋州 节度副使 张杰 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 张人纪 、 赵睦 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 元 黄溍 《上京道中杂诗·枪竿岭》:“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词语解释:主第  拼音:zhǔ dì
(1).公主的住宅。《南史·贺琛传》:“ 琛 性贪嗇,多受賕赂;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奏,坐免官。”《新唐书·窦怀贞传》:“方 太平公主 干政, 怀贞 倾己附离,日视事退,輒诣主第,刺取所欲。”
(2).泛称贵族之家。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玉輦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晚出银臺酒未消,侯家主第强相邀。”
词语解释:门第  拼音:mén dì
(1).旧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魏书·世宗纪》:“而中正所銓,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 宋 、 齐 、 梁 、 陈 惟以文华相尚,门第相夸,亦不足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 赵 家好汉你也求到我这寒伧门第里来了?”
(2).住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郭令公之后》:“则 汾阳 门第,在当时已甚萧条矣。”
词语解释:名第  拼音:míng dì
(1).高第。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 刘軻 ﹞后乃精於儒学,而肄文章,因策名第,歷任史馆。”
(2).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听响卜》:“ 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宋 叶适 《〈覆瓿集〉序》:“或谓 子长 负絶世笔墨,而区区名第乃不与常人比,故多怒讥,诚然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榜眼》:“第二第三又皆谓之榜眼,至探花则以年少者为之,不论名第。”
词语解释:唱第  拼音:chàng dì
(1).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唱第听鸡集,趋朝忘马疲。”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毕渐赵谂》:“ 毕渐 为状元, 赵諗 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於传报。” 清 唐孙华 《喜姜西溟及第》诗:“殿鼓雷鸣唱第时,卿云旭日交辉映。”
(2).指进士及第。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诗之十四:“何处深春好,春深唱第家。”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 魁 后唱第,为天下第一。”
词语解释:不第  拼音:bù dì
(1).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唐 岑参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五:“ 李巨川 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 尤侗 、 汤卿谋 高才不第,隐姓名为 沉白 、 杨云 ,描写主考 何某 ,尽态极妍。”
(2).不但。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 玉门 以内无安插之所,且 厄鲁特 、 索伦 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3).复姓。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谓 不第氏 为 纣 庶兄 微子 之后, 子 姓。
词语解释:未第  拼音:wèi dì
谓应科举考试未中。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潘芝轩 尚书未第时,与其兄 树庭 中翰咸为名诸生,有声黌序。”
词语解释:品第  拼音:pǐn dì
(1).谓评定并分列次第。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诸英志録,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讨论》:“著作郎 孔至 ,二十传儒学,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频》:“ 频 不惮走千里,丐其( 姚合 )品第, 合 见大加奬挹。” 清 朱芳霭 《瑶华·茶花》词:“閒把芳姿品第,有寒菊孤梅,堪并高洁。”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这就是所谓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
(2).门第;等级。《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今臺府局吏、直卫武官及僕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皆得命议,用为郡守县令。”《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龟蒙 ﹞嗜茶,置园 顾渚山 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 阶州 产石,品第不一。” 郁达夫 《留别隆儿》诗:“莫向杏坛题品第,本来 小杜 是诗人。”
词语解释:新第  拼音:xīn dì
新建的第宅。 唐 刘得仁 《题从伯舍人道正里南园》诗:“帝里餘新第,朱门面碧岑。” 唐 黄滔 《陈侍御新居》诗:“幕客开新第,词人遍有诗。”
词语解释:私第  拼音:sī dì
指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后汉书·贾复传》:“ 復 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既还私第,闔门养威重。”《宋书·彭城王义康传》:“鞠恭慄悚,若堕谿壑,有何心颜,而安斯宠,輒解所职,待罪私第。” 宋 苏轼 《醉白堂记》:“故 魏国忠献 韩公 ,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 醉白 。” 清 吴伟业 《萧何》诗:“ 萧相 营私第,他年畏势家。”
词语解释:邸第  拼音:dǐ dì
亦作“ 邸弟 ”。
(1).达官贵族的府第。《史记·荆燕世家》:“臣观诸侯王邸弟百餘,皆 高祖 一切功臣。” 宋 刘辰翁 《宝鼎现》词:“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綺。”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长平公主》:“土田邸第,金钱牛车,锡予有加。”
(2).客店;馆舍。 唐 元稹 《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邸第过从隔, 蓬 壶 梦寐瞻。” 宋 徐铉 《稽神录·周本》:“ 信州 刺史 周本 入覲 扬 都,舍於邸第。”
词语解释:北第  拼音:běi dì
靠近北阙的宅第。《汉书·夏侯婴传》:“ 孝惠帝 及 高后 德 婴 之脱 孝惠 、 鲁元 於下邑间也,乃赐 婴 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 颜师古 注:“北第者,近北闕之第, 婴 最第一也。故 张衡 《西京赋》云:‘北闕甲第,当道直启。’”后遂指功臣的宅第。 唐 刘长卿 《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功高开北第,机静灌中园。” 唐 刘禹锡 《和董中庶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上将赐北第,门戟不可窥。”
词语解释:东第  拼音:dōng dì
指王侯显贵者的府第。《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 颜师古 注:“东第,甲宅也。居帝城之东,故曰东第也。”《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牙 ( 赵牙 )为 道子 开东第,筑山穿池,列树竹木,功用鉅万。”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二:“烟生窈窕深东第,轮撼流苏下北宫。” 清 吴兆骞 《赠吴穉恭散骑》诗:“山河举目须臾异,荆棘凄凉旧东第。”
词语解释:里第  拼音:lǐ dì
指里中宅第。多指大官僚的私宅。《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於是 騭 等各还里第焉。”《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 广平王 虔 自 河 北还,至 九曲 ,闻变,弃军,将数十人归里第。” 宋 陶穀 《清异录·文章树》:“ 张曲江 里第之侧,有古柘。”
词语解释:故第  拼音:gù dì
故宅;旧居。 唐 郑谷 《中年》诗:“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潭西精舍,在 歷城 西门外 五龙潭 上,即 唐 秦琼 故第。”
词语解释:就第  拼音:jiù dì
指免职回家。《汉书·张禹传》:“﹝ 张禹 ﹞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北史·苏威传》:“於是罢 威 官爵,以开府就第。”《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天子听信,勅 吕用之 免官就第。”
词语解释:旧第  拼音:jiù dì
旧宅。《晋书·山涛传》:“左长史 范晷 等上言:‘ 涛 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居第吉凶》:“地理吉凶,时亦有验,如余所知, 严分宜 旧第已三度籍没矣。”
词语解释:公第  拼音:gōng dì
官邸。《晋书·姚兴载记下》:“尚书 姚沙弥 曰:‘若太子有备,不来迎侍,当奉乘舆直趋公第。’”
词语解释:辞第  拼音:cí dì
辞去所赐的第宅。典出《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 匈奴 不灭,无以家为也。’”后因以“辞第”指为国忘家。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仇兆鳌 注:“辞第,言不顾身家。”
词语解释:中第  拼音:zhōng dì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1).中选。《晋书·夏侯湛传》:“ 泰始 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
(2).专指科举考试及格。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新唐书·宋璟传》:“ 璟 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 明 叶显祖 《鸾鎞记·摧落》:“我 贾岛 ,累赴科场,不得中第,真好悲愤也呵!”
词语解释:列第  拼音:liè dì
(1).指贵族官僚的邸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自如 騶衍 、 淳于髠 、 田駢 、 接予 、 慎到 、 环渊 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2).指其建造邸宅。 宋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唐 贞观 、 开元 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於东都者,号千有餘邸。”
词语解释:府第  拼音:fǔ dì
(1).贵族、官僚的住宅。《汉书·王莽传上》:“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红楼梦》第一○六回:“此时 寧国 府第入官,所有财产房地等项,并家奴等,俱已造册收尽。”
(2).借指官宦人家。《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老拙家寒,那讨钱来嫁人!将来也只是献与官员府第。”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 临安 輦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
词语解释:起第  拼音:qǐ dì
建造府第。《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帝为太后弟 秉 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晋书·慕容超传》:“故为 超 起第於 万春门 内。”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南归》诗:“何不上书自荐达,封侯起第一日中。”
词语解释:策第  拼音:cè dì
策试和选评。《旧唐书·薛登传》:“策第喧竞於州府,祈恩不胜於拜伏。”
词语解释:开第  拼音:kāi dì
创建宅第。《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於是 齐王 嘉之,自如 淳于髡 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汰侈》:“ 杨銛 、 杨錡 , 韩 、 虢 、 秦 三夫人,竞开第,各极壮丽,一堂之成,动踰千万。”
词语解释:归第  拼音:guī dì
(1).回家。《汉书·佞臣传·董贤》:“ 高安侯贤 未更事理,为大司马,不合众心,非所以折衝绥远也。其收大司马印綬,罢归第。”《后汉书·李通传》:“﹝ 李通 ﹞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宋神宗 ﹞当下传旨,勑令前日抱进宫的那个中大人护送归第。”
(2).谓禁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他的儿子 秦王 杨俊 ,因生活奢侈,多造宫室,被他发觉,勒令归第(禁闭)。”
词语解释:还第  拼音:huán dì
旧时指官吏辞职或解职而返回私宅。《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 元规 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復何惧哉?”《魏书·太祖纪》:“秋七月,镇西大将军、司隶校尉、 毗陵王 顺 有罪,以王还第。”《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七年,启求还第,上令世子 子廉 代镇东府。”《新唐书·张平高传》:“ 贞观 初,为 丹州 刺史,坐事,以右光禄大夫还第。”《宋史·王贻永传》:“ 貽永 自言宠禄过盛,愿罢枢筦,解使相还第。”
词语解释:家第  拼音:jiā dì
家宅;私邸。 唐 戎昱 《戏赠张使君》诗:“如今野客无家第,醉处寻常是主人。” 唐 李益 《答广宣供奉问兰陵居》诗:“劳师问家第,山色是南邻。”《新唐书·孙偓传》:“﹝ 孙偓 ﹞家第堂柱,生槐枝,期而茂。”
词语解释:官第  拼音:guān dì
官邸。《宋史·外戚传中·李用和》:“初未有居地,詔寓馆 芳林园 , 用和 固辞,又假以 惠寧坊 之官第。” 元 戴良 《次益都》诗:“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
词语解释:得第  拼音:de dì
科举考试取中须评定等第,因称中式为得第。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如今都应过举,得第了也。”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喜谐》:“只怕你得第之后,有个绣球楼上打,他情分辜负煞。”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 寧津生 自是诵 应震 文,而得第者四。”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功令所在,士之工此者得第。”
词语解释:考第  拼音:kǎo dì
(1).考核评定的等第。 北魏 萧宝夤 《论考绩表》:“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方求追访声迹,立其考第,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应考之官家,具録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各于所司準额校定,然后送省。”
(2).考核定等第。 唐 白居易 《李德循除膳部员外郎制》:“揆才考第,得补为郎。”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德宗》:“上自考其诗:以 刘太真 及 李紓 等四人为上等; 鲍防 、 于绍 等四人为次等; 张濛 、 殷亮 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 李晟 、 马燧 、 李泌 三宰相之诗,不加考第。”
词语解释:山第  拼音:shān dì
山中别墅。 唐 李峤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唐 沉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輦春游绕翠微。”
词语解释:等第  拼音:děng dì
(1).等级次第。《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詔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自 大中祥符 至今六十年,州县有废置,名号有改易,等第有升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乾隆 已前,凡御试开列试差诸臣,皆发出等第名次。” 庐隐 《海滨故人》二:“我那时不知道这学校的饭是分等第的,有钱的吃小厨房饭,没钱的就吃大厨房的饭。”
(2).谓分等级。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三婆》:“就收生婆中预选,名籍在官,以待内庭召用。如选女,则用以辨别妍媸可否;如选奶口,则用等第乳汁厚薄,隐疾有无,名曰隐婆。”
(3). 唐 代科举,由京兆府考试后选送前十名升入礼部再试,称为“等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京兆府解送》:“神州解送,自 开元 、 天宝 之际,率以在上十人,谓之等第,必求名实相副,以滋教化之源。”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 唐太宗 见进士等第,怪其无 张昌龄 、 王公谨 名, 王师旦 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词语解释:槐第  拼音:huái dì
三公的宅第。 宋 刘克庄 《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槐第安排敕设,有藕如船大,有枣如缾。”
词语解释:进士第  拼音:jìn shì dì
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异闻三》:“未几,侍郎之子登进士第,至今衣冠不絶。” 明 高启 《胡应炎传》:“ 咸淳 中, 应炎 登进士第,授 溧水 尉,未赴。”
词语解释:青琐第  拼音:qīng suǒ dì
贵显者的宅院。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行》:“日斜青琐第,尘飞 金谷苑 。”参见“ 青琐 ”。
词语解释:青琐  拼音:qīng suǒ
亦作“ 青锁 ”。亦作“ 青璅 ”。
(1).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 曲阳侯 根 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以青画户边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种装饰。《后汉书·梁冀传》:“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餘间,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张昭 《观德舞》诗:“氤氲龙麝交青琐,彷佛锡鑾下蕊珠。”
(2).借指宫廷。《晋书·夏侯湛传》:“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琐,入金墉者,无日不有。”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臣闻紫机务重,青锁任隆。”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迭办,几能勾青琐点朝班。” 清 姚鼐 《郑前邨以辰州守被议授员外郎》诗:“青琐几人怜故侣,白头相遇数衔桮。”
(3).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瓏。”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黄扉蔼蔼,青琐沉沉,有若 张公 之万户千门。” 元 李致远 《新水令·离别》曲:“青琐畔,綉幃前,少箇嬋娟,酬不了少年愿。”
(4).刻镂成格的窗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喻指篱笆。 唐 元稹 《红芍药》诗:“芍药绽红綃,巴篱织青琐。” 南唐 张泌 《芍药》诗:“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词语解释:乙第  拼音:yǐ dì
(1).别邸;别宅。《晋书·隐逸传·杨轲》:“﹝ 杨軻 ﹞既见 季龙 ,不拜;与语,不言,命舍之於 永昌 乙第。” 宋 秦观 《议论上》:“昔 少君 以甲第坏甚,於是营乙以舍族人。今乙第又坏……非计之得也。”
(2).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旧唐书·于邵传》:“ 独孤授 举博学宏词,吏部考为乙第,在中书升甲科,人称其当。”《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以对策中犯副考 朱黄门 童蒙名, 黄门 不懌,置乙第。”
(3).即乙科。《旧唐书·吴通玄传》:“ 建中 初,策贤良方正等科, 通玄 应文词清丽,登乙第,授 同州 司户, 京兆 户曹。”《新唐书·选举志下》:“进士、明法,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详“ 乙科 ”。
词语解释:乙科  拼音:yǐ kē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汉 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唐 宋 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 休 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 赵冬曦 并中乙科,擢左补闕。”《文献通考·选举一》:“自 武德 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 清 周春 《辽诗话·杨晳》:“﹝ 杨晳 ﹞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 明 清 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词语解释:联第  拼音:lián dì
(1).科举考试中数人同时及第。《新唐书·欧阳詹传》:“举进士,与 韩愈 、 李观 、 李絳 、 崔羣 、 王涯 、 冯宿 、 庾承宣 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2).指在各级考试中接连及第。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能前知二子皆列卿,然长者联第,次者当后十年。”
词语解释:课第  拼音:kè dì
(1).考核、评论等次。《楚辞·招魂》“与王趋 梦 兮课后先” 汉 王逸 注:“言己与 怀王 俱猎于 梦泽 之中,课第羣臣先至后至也。”
(2).谓考核政绩并加叙次。 唐 权德舆 《奉送从叔赴任鄱阳序》:“况 番君 故地,理通下邑,其壤沃,其境清,惠和简廉,可以游刃。异日 九江 之西上百里课第於有司者,其在叔父乎!” 唐 柳宗元 《故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柳公行状》:“公则修《虞书》之考绩,举 汉 代之课第,处事详諦,无依违故纵之败,奉法端审,无隐忌峭刻之文。”
词语解释:琐第  拼音:suǒ dì
门上刻有连琐文饰的住宅,多为贵族府第。 唐 王勃 《采莲赋》:“侯家琐第,戚里芳园。”
词语解释:宅第  拼音:zhái dì
指贵族官僚或士绅人家的住宅。 唐 卢纶 《留别耿湋侯钊冯著》诗:“笙鏞新宅第,歧路古山陂。”《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见宅第有胜者,輒坏復造,务以瓌侈相夸詡,土木工不息。” 沙汀 《记贺龙》四:“我们的宿营地是一座颇大的地主的宅第,相当富丽。”
词语解释:筑第  拼音:zhù dì
建造第宅。《宋史·刘正夫传》:“晚年,筑第 杭州 万松岭 。”
词语解释:构第  拼音:gòu dì
营造宅第。《新唐书·马周传》:“帝幸 翠微宫 ,求胜地为构第。”
词语解释:末第  拼音:mò dì
末等。指低下的地位。自谦之词。 南朝 梁 沉约 《为南郡王让中军表》:“臣以末第,联辉上序。”
词语解释:登科第  拼音:dēng kē dì
犹登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今子孙登科第,歷仕宦者,皆 陈太夫人 所出也。”
词语解释:录第  拼音:lù dì
(1).按名次录用。《后汉书·蔡邕传》:“臣每受詔於 盛化门 ,差次録第,其未及者,亦復随辈皆见拜擢。”
(2).编次。 汉 王褒 《九怀》序:“追而愍之,故作《九怀》,以裨其词。史官録第,遂列于篇。”
词语解释:馆第  拼音:guǎn dì
犹府第。《后汉书·何敞传》:“而猥復为卫尉 篤 ,奉车都尉 景 缮修馆第,弥街絶里。”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 上林 ,馆第僭太极。”《新唐书·韩滉传》:“以为朝廷有 永嘉 南走事,置馆第数十於 石头城 ,穿井皆百尺。”
词语解释:五侯第  拼音:wǔ hòu dì
泛指权贵豪门之家。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词:“画梁燕子已无家,那有五侯第?”
词语解释:连第  拼音:lián dì
(1).依次相连。《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説》,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
(2).指科举考试连续及第。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五》:“ 邹吉士 汝愚 名 智 , 四川 合州 人,秀伟聪悟,弱冠领解首,丁未连第入翰林。”《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却説 濬县 知县,姓 汪 名 岑 ,少年连第。”
(3).谓宅第相连。《快心编三集》第十二回:“迁乔卜筑家连第,喜回时,同泛兰舟;真堪羡,腰缠十万,骑鹤 扬州 。”
词语解释:别第  拼音:bié dì
正宅以外的宅邸。《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於是 脩之 归於别第。”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刘观察宅》:“京师 保康门 有 刘观察 之别第,每僦於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赁舆载归,停诸别第。”
词语解释:入第  拼音:rù dì
进入等第;合格。《新唐书·崔佑甫传》:“﹝ 常衮 ﹞当国,惩其敝,凡奏请一杜絶之,惟文辞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
词语解释:外第  拼音:wài dì
(1).宫外府第。《南齐书·东昏侯纪》:“可潜遣閒介,密宣此旨,忠勇齐奋,遄加荡扑,放斥昏凶,卫送外第。”
(2).后妃之家;后妃家的住宅。《宋史·舆服志六》:“初,丞相 赵汝愚 议以秘书省为 泰寧宫 ,已而不果行,以 慈懿皇后 外第为之。”
(3).别宅。《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 鄩 善抚其家,移就外第,供给有礼,升堂拜 从周 之母。”
词语解释:内第  拼音:nèi dì
私邸;内宅。《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又多起内第,触犯防禁,费以巨万。” 清 吴伟业 《圆圆曲》:“遍索 緑珠 围内第、强呼 絳树 出雕栏。”
词语解释:姓第  拼音:xìng dì
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 元稹 称 元九 , 张籍 称 张十八 之类。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每岁上巳日,许宫女於 兴庆宫 内 大同殿 前与骨肉相见……有初到亲戚便相见者,有及暮而呼唤姓第不至者,涕泣而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朱通判》:“而於岸侧得小歷一卷,乃羣盗常日所用口食歷,姓第具在,凡十有七人……西至 长沙 ,见人卖广药于肆,试以姓第呼之,輒回首。”
词语解释:行第  拼音:xíng dì
排行的次序。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景龙 初,有 韩令珪 起自细微,好以行第呼朝士。”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元 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岑仲勉 《〈唐人行第录〉自序》:“抗战前攻 唐 史,见 唐 人诗文喜以行第相称,苦于记忆,则取其常见者笔之别纸。”
词语解释:寓第  拼音:yù dì
府第,寓所。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谢方叔 惠国 ,自 寳祐 免相,归 江西 寓第。”
词语解释:卜第  拼音:bǔ dì
选择宅第。 唐 杨巨源 《胡二十拜户部兼判度支》诗:“为爱山前新卜第,不妨风月事琴罇。”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卜第於尹居之侧,遇入府,前舆后马,犹以为迟,乃杖策徒行。”
词语解释:升第  拼音:shēng dì
晋级或被录用。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主父偃 、 公孙弘 ,对策不升第,歷説而不入,牧豕 淄 原,见弃州郡。”
词语解释:荫第  拼音:yīn dì
同“廕第”。
有世荫的门第。
词语解释:卷第  拼音:juàn dì
犹卷次。 宋 曾巩 《鲍溶诗集目录序》:“史馆书五卷,总二百篇。 欧阳氏 书无卷第,纔百餘篇。”
词语解释:危第  拼音:wēi dì
高第。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辨正〉》:“ 潘彦庶 少有五色笔,本州亟荐送,使只用三场之巧,久当取危第,官职惟意所择尔。”
词语解释:访第  拼音:fǎng dì
考察门第出身。《北史·文苑传·樊逊》:“ 孝谦 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愔 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
词语解释:谱第  拼音:pǔ dì
(1).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 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又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歷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显其异同,从而释之,名曰释例。”
(2).家谱上的系统。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沉竹笼》:“召其尤横者来,问其家世谱第,在朝姻亲。”
词语解释:诠第  拼音:quán dì
犹诠次。詮,通“ 銓 ”。 清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附上谰言,无復詮第。”
词语解释:阖第  拼音:hé dì
敬辞,称对方全家。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
词语解释:乌衣门第  拼音:wū yī mén dì
指世家望族。 清 陈维崧 《渡江云·扬州感旧》词:“风流推 宋玉 ,更有 乌衣 门第旧 瑯琊 。珠帘璧月宾徒盛,多少繁华。”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赠梁汾》词:“ 德 也狂生耳,偶然间緇尘京国, 乌衣 门第。”参见“ 乌衣巷 ”。
词语解释:乌衣巷  拼音:wū yī xiàng
地名。在今 南京市 秦淮河 南。 三国 吴 时在此置 乌衣营 ,以士兵著乌衣而得名。 东晋 时 王 谢 等望族居此,因著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有往来者云:‘ 庾公 有东下意。’或谓 王公 曰:‘可潜稍严,以备不虞。’ 王公 曰:‘我与 元规 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 乌衣 ,何所稍严?’” 刘孝标 注引 山谦之 《丹阳记》:“ 乌衣 之起, 吴 时 乌衣营 处所也。 江 左 初立, 琅玡 诸 王 所居。”《晋书·纪瞻传》:“厚自奉养,立宅於 乌衣巷 ,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 唐 刘禹锡 《乌衣巷》诗:“ 朱雀桥 边野草花, 乌衣巷 口夕阳斜。旧时 王 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 王谢 堂前双燕子, 乌衣巷 口曾相识。” 清 陈维崧 《满庭芳·赠表兄万大士》词:“ 乌衣巷 ,蔓草平田。谁能料,童时伴侣,相对两华颠。”
词语解释:角巾私第  拼音:jiǎo jīn sī dì
穿常服而居私宅。谓功成隐退。《晋书·王濬传》:“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 吴 之事。” 宋 汪元量 《莺啼序·重过金陵》词:“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 江 底,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清谈到底成何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词语解释:书香门第  拼音:shū xiāng mén dì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 曹禺 《日出》第一幕:“你已经忘了你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还是个书香门第的小姐。”亦作“ 书香门户 ”。 沙汀 《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词语解释:郄诜第  拼音:xì shēn dì
见“ 郤詵高第 ”。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