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箧笥腹笥衣笥行笥边生经笥籝笥綀裳竹笥 
玉笥竹笥宝笥苇笥韦笥橐笥囊笥 
经笥画笥箪笥箱笥蛇盘绶笥枕笥经史笥 
巾笥书笥边笥重笥五车腹笥岩笥琼笥 
五经笥绶笥家笥边韶笥革笥籯笥  

词语解释:箧笥  拼音:qiè sì
藏物的竹器。《礼记·内则》:“男女不同椸枷,不敢县於夫之楎椸,不敢藏於夫之篋笥。”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 唐 杜甫 《留别公安太易沙门》诗:“数问舟航留製作,长开篋笥拟心神。” 王先谦 《〈合校水经注〉序》:“久藏篋笥,先授梓人,以质海内之好读是书者,而推论其要义如此。”
词语解释:玉笥  拼音:yù sì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 梁 刘孝威 《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2).传说中的玉筐。《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武帝 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3).指帝祚。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4).山名。在 湖南 湘阴县 东北,相传 屈原 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 屈子祠 。 南朝 梁 张缅 《南征赋》:“ 玉笥 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 朱孝臧 《庆春宫》词:“断云 玉笥 ,感词客,依稀有灵。”
(5).山名。在 江西 永新县 。道家称为仙居之所。《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 玉笥山洞 ,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 吉州 永新县 ,真人 梁伯鸞 主之。” 宋 苏辙 《青词·阁皂》:“过 临江 ,近瞻 阁皁 ,遥望 玉笥 ,诚心惕然。”
(6).山名。在 浙江 。 唐 方干 《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 玉笥 ,成行白鸟下 耶溪 。” 宋 陆游 《游镜湖》诗:“超然登 玉笥 ,及此烟月夕。”自注:“ 玉笥峯 在 会稽山 南。”
词语解释:经笥  拼音:jīng sì
《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晋书·裴秀传赞》:“ 鉅鹿 自然,亦云经笥。” 唐 褚亮 《奉和咏日午》:“昼寝惭经笥,暂解入朝衣。”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 宰我 粪墙讥敢避, 孝先 经笥謔兼忘。”
词语解释:巾笥  拼音:jīn sì
(1).即巾箱。 唐 刘禹锡 《观市》:“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弃,赠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为好。”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参见“ 巾箱 ”。
(2).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唐 柳宗元 《龟背戏》诗:“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词语解释:巾箱  拼音:jīn xiāng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五经笥  拼音:wǔ jīng sì
《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言其腹中装满经学,有如藏五经的竹箱,后用以称精通经学的人。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虞 秘书 世南 曰:‘昔 任彦昇 善谈经籍,时称为五经笥。’”
词语解释:腹笥  拼音:fù sì
语出《后汉书·边韶传》:“ 边 为姓, 孝 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 高棅 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钱牧斋 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
词语解释:竹笥  拼音:zhú sì
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后汉书·逸民传·戴良》:“ 良 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輒便许嫁,疎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 南朝 宋 鲍照 《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道经盈竹笥,农书满尘阁。”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汤司空》:“其殁於京邸也……检其所遗,惟竹笥内俸银八两。”
词语解释:画笥  拼音:huà sì
(1).装画儿的方形竹器。 宋 陆游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诗:“昨日遣画笥,今日发书簏。空斋惟一牀,窗影乱风竹。”
(2).借指可作绘画题材的事物。 宋 苏轼 《石氏画苑记》:“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 宋 王炎 《题远山平林图》诗:“何如屐齿饱经行,是处溪山皆画笥。” 宋 德洪 《题橘洲图》:“予家於 湘 西,开门则渔汀断岸不呼而登几案间,盖 湘 西皆吾画笥。”
词语解释:书笥  拼音:shū sì
书箱。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我有书笥,盈君尺牘,寤言在耳,今古何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皮日休 ……春闈内宴於 曲江 ,醉寝别榻,衣囊书笥,罗列旁侧,率皆新饰。” 宋 陆游 《晚晴》诗:“润侵书笥深防蠹,暖彻衣篝剩得香。”
词语解释:绶笥  拼音:shòu sì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词语解释:衣笥  拼音:yī sì
盛衣服的竹器。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女起告辞, 汾 意惜别,乃潜取女青氊履一隻,藏衣笥中。”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艾仲孺 ﹞尝闻祖母当日归时,衣笥中得黑黲衣。”
词语解释:宝笥  拼音:bǎo sì
贮藏重要或珍贵物品的箱箧。《梁书·刘孝绰传》:“昔 临淄 词赋,悉与 杨脩 ,未殫宝笥,顾惭先哲。” 唐 许敬宗 《麦秋赋应诏》:“却冰紈于宝笥,屏珍簟于披香。” 宋 田锡 《杨花赋》:“乃命左史记言,而右史録之,藏之宝笥。”
词语解释:箪笥  拼音:dān sì
竹或苇制的圆形和方形盛饭器。《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劒、苞苴、簞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郑玄 注:“簞笥,盛饭食者,圜曰簞,方曰笥。” 孔颖达 疏:“簞圆笥方,俱是竹器,亦以苇为之。”
词语解释:边笥  拼音:biān sì
同“ 边氏腹 ”。 清 赵执信 《深秋偶作》诗:“卧看 边 笥章句枯,坐拥管城鬢毛秃。”
词语解释:家笥  拼音:jiā sì
私家的箱箧。《新唐书·文艺传下·卢纶》:“帝遣中人悉索家笥,得诗五百篇以闻。” 明 李东阳 《忠爱祠赋》:“侯发公粟,若启家笥。”
词语解释:行笥  拼音:xíng sì
出行时所带的箱笼。 清 吴骞 《春浮阁吟稿序》:“ 嘉庆 癸亥春,復游 荆南 ……予亟从臾之,并为携行笥而雕梓於 西湖 。” 清 查慎行 《元方以爨僮潘姓画松诗索和戏次原韵》:“主人文雅僕不俗,行厨行笥随提携。”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八:“余购得数枚,裹以纸,置行笥中。”
词语解释:苇笥  拼音:wěi sì
用苇草编制的方形盛器,古代常用来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狱案材料。《仪礼·士丧礼》“櫛於簞” 汉 郑玄 注:“簞,苇笥。”《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建寧 中,京都长者皆以苇方笥为糚具,下士尽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当有罪讞於理官也。” 清 钱谦益 《二髯篇》:“身縻若卢狱,祸蔓苇笥籍。”
词语解释:箱笥  拼音:xiāng sì
藏放物件的器具。 柯灵 《〈香雪海〉序一》:“这些作品,大多是从箱笥中荟集的,寒伧自属难免。”
词语解释:重笥  拼音:zhòng sì
谓双层竹编的衣箱。《文选·张衡〈思玄赋〉》:“宝萧艾於重笥兮,谓蕙芷之不香。”旧注:“员曰簞,方曰笥。案盛衣亦曰笥。”
词语解释:边韶笥  拼音:biān sháo sì
同“ 边氏腹 ”。 清 李调元 《送门生颜东屏赴乡试即用原韵》:“才尽 江淹 笔,腹嘲 边韶 笥。”
词语解释:边生经笥  拼音:biān shēng jīng sì
同“ 边氏腹 ”。 唐 卢照邻 《七日绵州泛舟诗》序:“ 边生 经笥,送炎气以濯缨; 郝 氏书囊,临秋光而曝背。”
词语解释:韦笥  拼音:wéi sì
皮箱。 三国 魏 曹操 《内诫令》:“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
词语解释:蛇盘绶笥  拼音:shé pán shòu sì
《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桓帝 时,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緄 令 曼 筮之。卦成, 曼 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復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 延熹 元年, 緄 出为 辽东 太守,讨 鲜卑 ,至五年,復拜车骑将军,击 武陵 蛮 贼,皆如占。”后因以“蛇盘綬笥”为带兵远征之典。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旍节既秉,高蝉且珥,龟转印函,蛇盘綬笥。”
词语解释:五车腹笥  拼音:wǔ chē fù sì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説起他聪明,就如 颜子渊 闻一知十;论起他饱学,就如 虞世南 五车腹笥。”参见“ 五车书 ”。
词语解释:五车书  拼音:wǔ chē shū
《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呈茂中》词:“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人读五车书,偏我无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龙佳话·下第》:“问世休矜三尺剑,骄人还是五车书。”亦省作“ 五车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孙枝蔚 《溽暑过汪舟次园中留饮分得鸦字萝字》诗:“有客寻三径,因君破五车。”
词语解释:革笥  拼音:gé sì
皮革制成的甲胄。《汉书·晁错传》:“材官騶发,矢道同的,则 匈奴 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革笥,以皮作如鎧者被之。”
词语解释:籝笥
竹编的盛器。借指积蓄的钱财
词语解释:橐笥  拼音:tuó sì
行囊。《淮南子·人间训》:“ 秦 牛缺 径於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一本作“槖笥”。
词语解释:枕笥  拼音:zhěn sì
枕匣。 南朝 梁 陶弘景 《〈肘后百一方〉序》:“忽惊急仓卒,唯拱手相看。曷若探之枕笥,则可庸竪成医。”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异龟》:“此龟神明而不食,可寘诸枕笥之中,辟巨蛇之毒。”参见“ 枕匣 ”。
词语解释:枕匣  拼音:zhěn xiá
置于枕下,珍藏贵重物品的匣子。《宋史·李光传》:“﹝ 李光 ﹞尝寘匕首枕匣中,与家人约曰:‘城不可必保,若使人取匕首,我必死。汝辈宜自杀,无落贼手。’”
词语解释:岩笥  拼音:yán sì
石匣。 南朝 齐 王融 《抄众书应司徒教》诗:“巖笥发仙华,金縢开碧篆。”
词语解释:籯笥  拼音:yíng sì
籯、笥都是竹编的盛器。借指积蓄的钱财。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姜桐音 歷世仕宦,而无籯笥,然性喜中友之急。 山阴 徐伯调 ,家被贼。贼质其子男而要之赎, 徐 不能。 姜 卸妇头上粧赎之。”参见“ 籯金 ”。
词语解释:籯金  拼音:yíng jīn
亦作“籝金”。
(1).一籯之金。古人常用籯存放贵重金银财宝,故亦用以喻指财富。《后汉书·西域传论》:“先驯则赏嬴金而赐龟綬,后服则繫头顙而衅北闕。”《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论》:“ 汉 世登士,閭党为先,崇本务学,不尚浮诡,然后可以俯拾青组,顾蔑籯金。”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籯金。” 宋 曾巩 《送韩廷评》诗:“进道由来轻拱璧,传经知不羡籝金。”
(2).《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后以“籯金”指儒经。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词人亹亹,若 陈厚庆 陈泛 ……俱以梦笔之词,籝金之学,半生随计,没齿衔寃。”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韩偓》:“ 凝 ( 和凝 )平生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弟》《疑狱》《香奩》《籯金》六集。”
词语解释:綀裳竹笥  拼音:shū cháng zhú sì
粗麻之裳与竹制之箱。《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初, 良 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輒便许嫁,綀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后以“綀裳竹笥”用作嫁妆俭薄的谦词。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婚姻》:“嫁女谦言,綀裳竹笥以遣行。”
词语解释:囊笥  拼音:náng sì
袋子与箱笼。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间闻足下欲观僕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新唐书·萧廪传》:“书成不可露齎,必贮以囊笥。”
词语解释:经史笥  拼音:jīng shǐ sì
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博通经史的人。《梁书·许懋传》:“与 司马褧 同志友善,僕射 江祏 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博洽之士,有称府者……又有称笥者, 许懋 号经史笥。”
词语解释:琼笥  拼音:qióng sì
玉饰的书箱。多指佛经、道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凝光琼笥,炫彩瑶縢。”《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引 王宗敬 《四照楼读书》诗》:“秘馆探琼笥,丹砂碾药瓢。书多金石略,友半竹林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