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末字词组
拄笏绅笏执笏竹笏一笏典笏鱼笏襕笏
簪笏万笏靴笏搢笏玉笏滑笏板笏爽笏
还笏遗笏木笏击贼笏玄笏缨笏投笏瞻笏
象笏牙笏朝笏百笏水苍笏出笏整笏 
袍笏敛笏把笏鱼须笏植笏冕笏笢笏 

词语解释:拄笏  拼音:zhǔ hù
见“ 拄笏看山 ”。
词语解释:拄笏看山  拼音:zhǔ hù kàn shā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按,手版,即笏。后以“拄笏看山”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貌。 宋 陈与义 《漫郎》诗:“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亦作“ 拄笏西山 ”。 金 元好问 《西山楼为王仲理赋》诗之二:“拄笏 西山 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亦省作“ 拄笏 ”。 宋 刘过 《题凤凰台》诗:“时事不言惟拄笏,书生无用且衔杯。”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拄笏当此时,未觉功名大。”
词语解释:簪笏  拼音:zān hù
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之三:“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山谷 ‘简编自襁褓,簪笏到仍昆’,取 退之 联句‘爵勋逮僮隶,簪笏自怀绷’。” 清 方文 《寿姊氏姚夫人六十》诗之二:“簪笏夫家贵, 河 山嫂氏贤。”
词语解释:还笏  拼音:huán hù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姚燧 《耶律钧赠官制》:“固求还笏,难断抗章。”
词语解释:象笏  拼音:xiàng hù
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礼记·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 郑玄 注:“书之於笏,为失忘也。”《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餘人。”《新唐书·车服志》:“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词语解释:袍笏  拼音:páo hù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唐 沉佺期 《回波词》:“身名已蒙齿録,袍笏未復牙緋。”《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二年,御殿覆试,内出赋题,赋韵平侧相间,依次而用……凡五百餘人,皆赐袍笏。”《花月痕》第四三回:“忽见西边的门拥出许多侍女,宫妆艷服,手中有捧冠带的,有捧袍笏的,迎将出来。”
(2).泛指官服。 宋 刘克庄 《鹊桥仙·生日和居厚弟》词:“女孙笄珥,男孙袍笏,少长今朝咸集。”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所以怪石作贡,文石呈祥,甲乙品於 衞公 ,袍笏拜於 元章 。”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梁 将篡 唐 , 晋王 李克用 使人聘于 契丹 ……既归而背约,遣使者袍笏 梅老 聘 梁 。”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石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词语解释:绅笏  拼音:shēn hù
(1).大带与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宋史·刘伯正传》:“ 伯正 立殿下,绅笏儼然,声色不动。”
(2).指做官。 宋 陈造 《惟安堂赋》:“审吾身之易安,顾何赖於绅笏。” 清 曹寅 《送程正路之黄陂丞兼怀赤方先生》诗:“平生独奇尚,绅笏一时情。”
词语解释:万笏  拼音:wàn hù
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明 华钥 《吴中胜记》:“庙后 天平 如锦屏。入座,其峰皆立,僧曰:‘此万笏朝天也。’”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故跋中亦言其用景多幽暗,少开远,而自喜深秀过之。是为《万笏朝天图》《万竿烟雨图》,则彷彿 郭河阳 。” 清 林则徐 《即目》诗:“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词语解释:遗笏  拼音:yí hù
先人遗下的朝会手板。指后代荫袭的官职俸禄。 元 袁桷 《次韵黄可玉古墨行》:“ 郑公 诸孙保遗笏,涤志黽勉穷韦编。” 清 全祖望 《湖语》:“由来骨鯁,罔愆遗笏。节使安贫,升闻帝室。”
词语解释:牙笏  拼音:yá hù
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 孟端 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於壁曰:‘四壁金花春晏罢,满床牙笏早朝回。’”《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着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楔子:“只见他头戴相纱,身穿红蟒,手捧牙笏,脸上挂一幅有五绺细髯的笑咪咪的面具。”
词语解释:敛笏  拼音:liǎn hù
犹敛版。《南史·恩倖传论》:“权归近狎,异世同揆。故环缨敛笏,俯仰晨昏。” 唐 韩翃 《送寿州陈录事》诗:“ 寿阳 南渡口,敛笏见诸侯。”参见“ 敛版 ”。
词语解释:敛版  拼音:liǎn bǎn
古代官员朝会时皆执手版,端持近身以示恭敬。 唐 韩翃 《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诗:“敛版辞 汉 廷,进帆归 楚 幕。” 宋 陆游 《醉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点化故事》:“初官 太原 ,作词数十曲,嘲郡邑同僚,并及府帅。帅怒甚。因羣吏入謁,面数折之曰:‘君恃尔兄,谓吾不能治尔耶?’ 彦龄 敛版顿首谢。”
词语解释:执笏  拼音:zhí hù
(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2).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词语解释:靴笏  拼音:xuē hù
亦作“鞾笏”。 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靴笏》:“靴者,盖古西胡服也……笏者,记其忽忘之心。”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往时学士,循 唐 故事,见宰相不具靴笏,繫鞋坐玉堂上。”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公主下降》:“赐玉带鞾笏鞍马及红罗百匹。”
词语解释:木笏  拼音:mù hù
木制手板。 唐 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后世因之。《元史·礼乐志五》:“乐服: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鞾。”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衣裘带服·笏》
词语解释:朝笏  拼音:cháo hù
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封神演义》第六五回:“且説 南极仙翁 即忙收拾,换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执朝笏,离了 玉虚宫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二:“ 元璋 不理会, 仕鲁 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
词语解释:把笏  拼音:bǎ hù
持笏。指做官。 金 元好问 《送王亚夫举家归许昌》诗:“前途兀兀黑於漆,昨日把笏今扶犂。”
词语解释:竹笏  拼音:zhú hù
古代大臣入朝时所执的竹制手板。《仪礼·士丧礼》:“褖衣緇带,韎韐竹笏。” 唐 杜荀鹤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诗:“戏把蓝袍包果子,娇将竹笏恼先生。”
词语解释:搢笏  拼音:jìn hù
亦作“ 搢忽 ”。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词语解释:击贼笏  拼音:jī zéi hù
唐德宗 时, 朱泚 谋反,召 段秀实 议事, 秀实 以笏击 泚 ,大骂,被杀。见《新唐书·段秀实传》。后以“击贼笏”为称颂忠贞或正气凛然的典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词语解释:百笏  拼音:bǎi hù
百条(黄金)。古代官员上朝时皆手持长方形笏板,后因金条亦为长方形,故借“笏”字代“条”字,以表其量,兼状其形。 清 姚燮 《双鸩篇》:“梦郎三城归,黄金百笏青騧驪。”
词语解释:鱼须笏  拼音:yú xū hù
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遗秉鱼须笏。”
词语解释:一笏  拼音:yī hù
(1).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元 迺贤 《深竹堂》诗:“一笏清凉地,森森万玉齐。”
(2).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出银一笏,曰:‘以此相酬。’言讫而去。”《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二人復访 大慈庵 ,赐尼师金一笏。”
词语解释:玉笏  拼音:yù hù
玉制手板。《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笏,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左传·桓公二年》“袞冕黻珽” 晋 杜预 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陆德明 释文引 徐广 云:“持簿,手板也。”《南史·崔祖思传》:“琼簪玉笏,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金史·舆服志中》:“自 西魏 以来,所制玉笏皆尺有二寸。”
词语解释:玄笏  拼音:xuán hù
墨锭。 宋 人以笏计墨,故称“玄笏”。 宋 苏轼 《赠潘谷》诗:“何似墨 潘 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词语解释:水苍笏  拼音:shuǐ cāng hù
墨的别名。 宋 杨万里 《谢王恭父赠梁杲墨》诗:“两圭水苍笏,双团点漆壁。”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墨》
词语解释:植笏  拼音:zhí hù
犹持笏。指为官。 宋 蔡襄 《郡主李氏墓志》:“其君舅 钱文僖公 以代誥命参禁密,遂持将相印,其族植笏而通省户者以百数。”
词语解释:典笏  拼音:diǎn hù
以笏典钱,极言清贫。 宋 王禹偁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诗之三:“典笏逢休假,焚香愿有秋。” 宋 王禹偁 《贺将作孔监致仕》诗:“朝请罢来频典笏,田园归去只擕琴。”
词语解释:滑笏  拼音:huá hù
(1).水波动荡不定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高 曰:忆晚 唐 有‘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句。无一字言春水,而晴波滑笏之状,如在目前。”
(2).指动荡不定的水波。 清 黄景仁 《貂裘换酒·潞河舟次》词:“稳买 潞河 舟一叶,载去昔时书剑,趁滑笏,半川漪簟。”
词语解释:缨笏  拼音:yīng hù
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缨笏匝序,巾卷充街。” 李善 注:“缨笏,垂缨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举服以明人。”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倾听忘倦。”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宫恕堂》:“落落餘数子,趋朝繫缨笏。”
词语解释:出笏  拼音:chū hù
犹言出脱。货物脱手;卖出。《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那一锭大银子,容易不敢出笏,衣裳又不好变卖。”《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就要偷时,或者溜几块散碎银子,这大锭元宝没有这个力量。就偷了时,那里出笏?终不然,放在钱柜上零支钱?少不得也露人眼目。”《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追出原骗玉带,尚未出笏,仍归内府。”
词语解释:冕笏  拼音:miǎn hù
礼冠与手版,皆古代王公大官之服饰,因以指仕宦者。《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积。” 吕向 注:“冕笏,官之服饰也。”
词语解释:鱼笏  拼音:yú hù
即鱼须笏。 元 柳贯 《送王继学马伯庸扈从上京》诗:“少宰氊庐初张车,从官鱼笏正书恩。”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鸞音青绣屉,鱼笏皂罗囊。”参见“ 鱼须笏 ”。
词语解释:鱼须笏  拼音:yú xū hù
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遗秉鱼须笏。”
词语解释:板笏  拼音:bǎn hù
即笏,手板。《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问道:‘尊师有道术,可使朕到月宫一游否?’ 法善 道:‘这有何难?就请御驾启行。’説罢,将手中板笏一掷,现出一条雪鍊也似的银桥来,那头直接着月内。”
词语解释:投笏  拼音:tóu hù
同“ 投版 ”。 明 章懋 《送郑尚书》诗:“投笏远辞丹凤闕,棹舟闲过 白鸥汀 。”
词语解释:整笏  拼音:zhěng hù
端正地握着朝笏。恭谨待命貌。 南朝 齐 谢朓 《为明帝让封宣城公表》:“洒酒望属车之尘,整笏侍升平之礼。” 北周 庾信 《鉏麑见赵盾赞》:“ 赵盾 将朝,端衣整笏。”
词语解释:笢笏  拼音:mǐn hù
吹笛时用手按着笛孔。《文选·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隐,行入诸变。” 李善 注:“笢笏抑隐,手循孔之貌。”一说,笢笏即篾忽,状其声之微细。见 清 朱珔 《文选集释》
词语解释:襕笏  拼音:lán hù
穿襴袍,执手板。古代官吏朝会时的服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供奉官紫衣入侍,后军容使 杨復恭 俾具襴笏,宣导自 復恭 改作也。”
词语解释:爽笏  拼音:shuǎng hù
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属。笏,大臣上朝时携带的手版。 明 王逢 《奉寄赵伯器参政伊时中员外五十韵》:“超然延爽笏,肃若卫寒更。”参见“ 拄笏看山 ”。
词语解释:拄笏看山  拼音:zhǔ hù kàn shā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按,手版,即笏。后以“拄笏看山”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貌。 宋 陈与义 《漫郎》诗:“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亦作“ 拄笏西山 ”。 金 元好问 《西山楼为王仲理赋》诗之二:“拄笏 西山 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亦省作“ 拄笏 ”。 宋 刘过 《题凤凰台》诗:“时事不言惟拄笏,书生无用且衔杯。”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拄笏当此时,未觉功名大。”
词语解释:瞻笏  拼音:zhān hù
南宋 朝参仪式的一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又 绍兴 中,朝参止磬折遂拜,今閤门习仪,先以笏叩额拜,拜皆然,谓之瞻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