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首字词组
笏囊笏头带笏帛笏床笏板   
笏头笏带笏击笏头履笏架   

词语解释:笏囊  拼音:hù náng
放笏的袋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笏囊笏架》:“ 会昌 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百寮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故事皆搢笏於带,而后乘马, 九龄 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过 江 同是从龙彦,也步金阶抱笏囊。”
词语解释:笏头  拼音:hù tóu
(1). 宋 人称方团毬路花纹为“笏头”。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俗谓毬路为笏头,御僊花为荔枝,皆失其本号也。”
(2).“ 笏头带 ”的省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仕宦捷疾》:“执政官宰相,方团毬文带,俗谓之笏头者是也。”
词语解释:笏头带  拼音:hù tóu dài
即毬路带。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毬路金带俗谓之笏头带,非二府文臣不得赐,武臣而得赐者……出於特恩。”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参见“ 毬路带 ”。
词语解释:毬路带  拼音:qiú lù dài
宋 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亦省称“ 毬路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太宗 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乃创为金銙之制,以赐羣臣;方团毬路,以赐两府。”
词语解释:笏带  拼音:hù dài
即笏头带。 宋太宗 以之赐大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製毬路笏带赐辅臣,后虽罢免,亦服焉。 赵文定 罢参知政事,顷之,除 景灵宫 副使,赐以御仙带。自后罢宰相,仍服笏带,罢参枢,皆止服御仙带。”参见“ 笏头带 ”。
词语解释:笏头带  拼音:hù tóu dài
即毬路带。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毬路金带俗谓之笏头带,非二府文臣不得赐,武臣而得赐者……出於特恩。”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参见“ 毬路带 ”。
词语解释:毬路带  拼音:qiú lù dài
宋 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宗 命创方团毬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亦省称“ 毬路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太宗 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乃创为金銙之制,以赐羣臣;方团毬路,以赐两府。”
词语解释:笏帛
盛笏的袋
词语解释:笏击
用笏板扑击
词语解释:笏床
《旧唐书·崔神庆传》:“ 开元 中, 神庆 子 琳 等皆至大官,羣从数十人,趋奏省闥。每岁时家宴,组珮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於其上。”后因以“笏牀”为子孙多作显官的典故。 清 赵翼 《哭刘瀛波总戎》诗:“儒将风流铃阁静,郎君才藻笏牀联。”自注:“公三子皆荣仕。”
词语解释:笏头履  拼音:hù tóu lǚ
古代的一种鞋子。头部高翘,形似笏板,故称。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鞋子》:“ 梁 有笏头履、分捎履、立凤履,又有五色云霞履。”
词语解释:笏板  拼音:hù bǎn
即笏,手板。《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马二先生 ﹞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 赵树理 《刘二和与王继圣》:“有人要点戏,戏班里自然愿意,打发了个唱旦的拿了个写着戏本名目的笏板来了。”
词语解释:笏架  拼音:hù jià
放笏的架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笏囊笏架》:“ 会昌 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遂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