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轸上声 [chǔn,动词][详注1][详注2][mǐn][详注3][音蠢。杂也。]


注1:吮 《玉篇》食允切《广韵》食尹切,音盾。《广韵》舐也。
注2:嶙 音凛。嶾嶙,山峻貌。《潘岳·西征赋》裁陂陀以嶾嶙。
注3:纯 音准。《书·顾命》篾席黼纯。《注》白黑杂缯缘之。《仪礼·士冠礼》服纁裳纯衣。《注》纯衣,缘衣也。又《既夕》缁纯。《注》饰衣曰纯。《礼·曲礼》冠衣不纯素。《注》纯,缘也。
末字词组
玉笋荻笋猫头笋边笋错笋杜园笋斗笋盐煮笋
春笋晚笋冰笋母笋贞笋平头笋明笋土笋
石笋束笋燕笋筼筜笋丹笋伪笋暗笋玉版笋
紫笋冬笋纤笋银笋谢豹笋棕笋篾笋 
蔬笋茶笋箭笋杞笋谏笋毛笋箨笋 
樱笋斑笋篮笋孝笋通天笋牙笋篁笋 
苦笋稚笋过笋苞笋雨后春笋潭笋刺竹笋 
竹笋冻笋楚笋笾笋卯笋接笋珍珠笋 
芦笋鞭笋寒笋雪笋筼筼笋筼筜笋孟林笋 
迸笋青笋泥笋茭笋棕笋涂笋孚笋 

词语解释:玉笋  拼音:yù sǔn
亦作“ 玉笋 ”。
(1).笋的美称。 宋 杨万里 《初三游翟园》诗:“不羞人面对风物,奈尔玉笋金柑何?”
(2).喻英才济济。《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復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 唐冲 、 薛庠 、 袁都 等,世谓之玉笋。”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捧詔瑶池下,辞班玉笋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引 王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吟诗喜得江山助,问字欣添玉笋围。”
(3).喻女子手指。 唐 韩偓 《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 宋 孙惟信 《风流子》词:“记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綉巾拭泪,金柳初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鸞销玉笋长。”《说唐》第十二回:“这个飘扬翠袖,轻笼玉笋纤纤;那个摇曳湘裙,半露金莲窄窄。”
(4).喻女子小脚。 唐 杜牧 《咏袜》:“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明 王磬 《清江引·蒲靴》曲:“青莲两瓣开,玉笋双尖蹻,踏青去来天气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女》:“隐约画帘前,三寸凌波玉笋尖。”
(5).喻秀丽耸立的山峰。 宋 杨万里 《真阳峡》诗:“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山青。”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 桂 之千峯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篸,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清 汪懋麟 《题金碧堂为赵银台玉峰》诗:“盘江夹浦各环抱,金莲玉笋疑飞翻。”
(6).喻莲藕。 清 朱彝尊 《七月晦日赐藕恭纪》诗之二:“分载箯舆路未赊,冰条玉笋浄无瑕。”
词语解释:春笋  拼音:chūn sǔn
亦作“ 春笋 ”。
(1).春季的竹笋。 南朝 梁 萧琛 《饯谢文学》诗:“春笋方解籜,弱柳向低风。” 唐 陆龟蒙 《丁隐君歌》:“盘烧 天竺 春笋肥,琴倚 洞庭 秋石瘦。”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青年的救亡团体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 武汉 簇生起来。”
(2).喻女子纤润的手指。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词:“斜托香顋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元 曾瑞 《哨遍·思乡》套曲:“樱唇月下品玉簫,春笋花前按银筝。”《再生缘》第六四回:“春笋半舒长彩袖,秋波微盼小王亲。”
词语解释:石笋  拼音:shí sǔn
亦作“ 石笋 ”。 挺直的大石,其状如笋,故名。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时 蜀 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輒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王轩 ﹞题诗毕,俄见一女郎,振琼璫,扶石笋,低回而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成都 石笋,其状与笋不类,乃累叠数石成之。”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五:“今朝地稍平,石笋森森立。”
词语解释:紫笋  拼音:zǐ sǔn
名茶名。 唐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膾缕落红鳞。” 宋 苏轼 《宿临安净土寺》诗:“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宋 陆游 有《病酒新愈独卧苹风阁戏书》诗,自注:“紫笋, 蒙 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元 冯子振 《鹦鹉曲·顾渚紫笋》曲:“一枪旗,紫笋灵芽,摘得和烟和雨。”
词语解释:蔬笋  拼音:shū sǔn
(1).蔬菜和笋。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 康节 云:‘野人岂识堂食之味,但林下蔬笋,则尝喫耳。’”
(2).指酸馅气。 宋 苏轼 《赠诗僧道通》诗:“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参见“ 酸馅气 ”。
词语解释:酸馅气  拼音:suān xiàn qì
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宋 苏轼 《赠诗僧道通》诗“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傚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僧皎然》:“无酸馅气,甚佳。”
词语解释:樱笋  拼音:yīng sǔn
亦作“ 樱笋 ”。 樱桃与春笋。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次韵》:“亦以鱼虾供熟鷺,近缘樱笋识邻翁。” 宋 陈师道 《次韵春怀》:“老形已具臂膝痛,春事无多樱笋来。” 宋 陆游 《鹧鸪天》词:“杖履寻春苦未迟, 洛 城樱笋正当时。”
词语解释:苦笋  拼音:kǔ sǔn
苦竹之笋。品种不一,其味微苦者可食,俗称甜苦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庐山 简寂观 ﹞观出苦笋,而味反甜。”
词语解释:竹笋  拼音:zhú sǔn
亦作“ 竹笋 ”。 竹的芽、嫩茎。《南齐书·刘怀珍传》:“ 灵哲 所生母尝病, 灵哲 躬自祈祷,梦见黄衣老公曰:‘可取南山竹笋食之,疾立可愈。’” 唐 杜甫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诗:“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饌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集解﹞引 苏颂 曰:“竹笋诸家惟以苦竹笋为最贵。”
词语解释:芦笋  拼音:lú sǔn
芦苇的嫩芽。形似竹笋而小,可食用。 唐 张籍 《江村行》:“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地·寒芦港》:“溶溶晴港漾春暉,芦笋生时柳絮飞。”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三月·时品》:“至於小葱炒麵条鱼,芦笋膾鯚花,勒鯗和羹,又不必忆蓴鱸矣。”
词语解释:迸笋  拼音:bèng sǔn
破土猛长的竹笋。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堦踏还出。” 唐 张祜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迸笋斜穿坞,飞泉下喷崖。”
词语解释:荻笋  拼音:dí sǔn
亦作“ 荻笋 ”。 荻的幼苗,像笋,故名。又称荻芽。 唐 卢象 《竹里馆》诗:“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 宋 欧阳修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荻笋时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盃盘。” 宋 王安石 《歌元丰》诗:“鰣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词语解释:晚笋  拼音:wǎn sǔn
冬笋。 唐 李端 《题山中别业》诗:“晚笋难成竹,秋花不满丛。”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四:“疏篁抽晚笋,幽药吐寒芽。”
词语解释:束笋  拼音:shù sǔn
(1).成捆的竹笋。多以形容诗文稿卷积累之多。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 崔侯 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深藏篋笥时一发,戢戢已多如束笋。”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 孟词 ﹞尝欲取 宋 章如愚 《山堂考索》、 王伯厚 《玉海》删益之为书,曰《山海精良》,未成稿如束笋。”
(2).竹笋。形容细尖之物。 宋 晁补之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诗:“ 齐 紈如雪 吴 刀裁,小毫束笋縑囊开。” 清 心清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天足》:“三寸尖尖如束笋,一钩入握要魂消。”
词语解释:冬笋  拼音:dōng sǔn
亦作“ 冬笋 ”。 冬季长出未露地面的毛竹的笋。《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好事,至 荔浦 ,见冬笋,名曰苞笋……其味美於春夏笋。”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密竹復冬笋,清池可方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 江 南 湖南 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 清 赵翼 《观家人醃菜》诗:“抝嫩先冬笋,尝新竝晚菘。”
词语解释:茶笋  拼音:chá sǔn
亦作“ 茶笋 ”。
(1).茶芽。 唐 陆羽 《茶经·造》:“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唐 陆龟蒙 有《茶笋》诗。
(2).茶和笋。 宋 苏轼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诗:“茶笋尽禪味,松杉真法音。”
词语解释:斑笋  拼音:bān sǔn
斑竹的笋。 唐 杜牧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 宋 梅尧臣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诗:“牡丹开尽桃花红,斑笋迸林犀角丰。”笋,一本作“ 笋 ”。
词语解释:稚笋  拼音:zhì sǔn
亦作“穉笋”。 嫩笋。 宋 陆游 《题斋壁》诗之二:“穿破緑钱多穉笋,惊飞红雨有幽禽。”
词语解释:冻笋  拼音:dòng sǔn
冬末早春出生的竹笋。 宋 苏轼 《新年》诗之三:“更待春雷发,先催冻笋生。” 宋 苏轼 《和王巩并次韵》之一:“春蔬黄土软,冻笋苍崖拆。” 宋 苏辙 《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平林抽冻笋,奇艷变山丹。”
词语解释:鞭笋  拼音:biān sǔn
亦作“ 鞭笋 ”。 竹子地下茎上横生的芽。 宋 黄庭坚 《谢人惠猫儿头笋》诗:“ 长沙 一月煨鞭笋, 鸚鵡洲 前人未知。” 宋 范成大 《春日田园杂兴》诗之二:“舍后荒畦犹緑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土人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
词语解释:青笋  拼音:qīng sǔn
亦作“ 青笋 ”。 新笋,春笋。 晋 潘岳 《闲居赋》:“菜则葱、韮、蒜、芋、青笋、紫薑。”《红楼梦》第八七回:“刚纔我叫 雪雁 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
词语解释:猫头笋  拼音:māo tóu sǔn
毛笋的别名。 清 黄汉 《猫苑·名物》:“蔬之属有猫头笋,又有猫头瓜。”
词语解释:冰笋  拼音:bīng sǔn
犹玉笋。比喻美人的手。 元 乔吉 《水仙子·楚仪赠香囊赋以报之》曲:“玉丝寒皱雪纱囊,金剪裁成冰笋凉,梅魂不许春摇荡。” 元 乔吉 《一枝花·杂情》套曲:“粉云香脸试搽,翠烟腻眉学画。红酥润冰笋手,乌金渍玉粳牙。”
词语解释:燕笋  拼音:yàn sǔn
春笋的一种。 宋 陆游 《访野人家》诗:“羣童挑燕笋,幼妇采鸡桑。” 清 黄景仁 《摸鱼儿·雪夜和少云时同寓法源寺》词:“江乡风味,渐燕笋登盘,刀鱼上筯,忆著已心醉。”《广群芳谱·竹谱五·竹笋》:“燕笋, 钱塘 多生,其色紫苞,当燕至时生,故俗谓燕笋。”
词语解释:纤笋  拼音:xiān sǔn
比喻旧时缠足女子的小脚。《雪岩外传》第九回:“一脚踹下去,早把他的一钩纤笋陷的没了影儿。”
词语解释:箭笋  拼音:jiàn sǔn
箭竹嫩笋。 宋 陆游 《春游至樊江戏示坐客》诗:“芼羹箭笋美如玉,点豉丝蒓滑縈筯。” 明 毛晋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唯笋及蒲》:“《通志》云:凡笋类惟箭笋为美,故 会稽 竹箭有闻焉。”
词语解释:篮笋  拼音:lán sǔn
竹床;竹轿。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日间只会具膳餐饭,夜间但知篮笋象牀。” 清 曹寅 《和汪度若夜行至龙潭》:“小睡欹篮笋,长游倦马韁。”
词语解释:过笋  拼音:guò sǔn
越出竹林范围生长的笋。 宋 陆游 《归兴》诗:“轻雷轣轆断梅初,残籜纵横过笋餘。”自注:“乡语谓……笋出林为过笋。”
词语解释:楚笋  拼音:chǔ sǔn
指 楚 地所产之笋的笋衣。 唐 张籍 《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诗:“蛮藤剪为杖, 楚 笋结成鞋。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
词语解释:寒笋  拼音:hán sǔn
严冬时生长的笋。 唐 司空曙 《送李嘉佑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诗:“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按,此为称美孝子之语。参见“ 寒林笋出 ”。
词语解释:寒林笋出  拼音:hán lín sǔn chū
三国 孟宗 哭竹生笋事。相传 孟宗 母嗜笋,值隆冬,笋未生, 宗 入竹林哭泣哀叹,笋乃生,归奉母。后以为孝子之典。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温席扇枕,承颜悦膝,冻浦鱼惊,寒林笋出。”参见“ 孟宗竹 ”、“ 孝笋 ”。
词语解释:泥笋  拼音:ní sǔn
(1).指含泥之荻芽。因荻之嫩芽似竹之笋,故称。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泥笋苞初荻,沙茸出小蒲。” 仇兆鳌 注:“荻笋含泥,蒲茸出沙。”
(2).状如蚯蚓的小动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又有泥笋者,全类蚯蚓,扩而充之,天下殆无不可食之物。”
词语解释:边笋  拼音:biān sǔn
亦作“ 边笋 ”。 鞭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竹之品》:“又有紫笋、边笋、秋笋、冬笋、天目笋等。”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竹态》:“边笋,或作鞭笋。” 郁风 《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我们吃的是任何 上海 人也不能想像的鲜美的白鱼,还有园里刚采来的边笋。”
词语解释:母笋  拼音:mǔ sǔn
大笋。 唐 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诗:“籜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王琦 汇解:“母笋,大笋也。”
词语解释:筼筜笋
大竹笋。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太湖石》:“胮肛篔簹笋,格磔琅玕株。”
词语解释:银笋  拼音:yín sǔn
亦作“ 银笋 ”。
(1).比喻冰柱。 宋 范成大 《雪霁独登南楼》诗:“雀啄空簷银笋堕,鸦飜高树玉尘倾。” 宋 杨万里 《雪后十日日暖雪犹未融》诗:“日穿银笋透,风琢玉山欹。”
(2).银矿苗。参见“ 银牙 ”。
词语解释:银牙  拼音:yín yá
银矿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银》:“有矿中炼出者,有沙土中炼出者。其生银,俗称银笋、银牙者也,亦曰出山银。”
词语解释:杞笋  拼音:qǐ sǔn
见“ 杞萌 ”。
词语解释:杞萌  拼音:qǐ méng
亦称“ 杞笋 ”。 枸杞的嫩芽。可以食用。 宋 杨万里 《清明果饮》诗之一:“絶爱杞萌如紫蕨,为烹茗椀洗诗肠。” 宋 杨万里 《题张以道上舍寒绿轩》诗:“菊芽伏土糝青粟,杞笋傍根埋紫玉。雷声一夜雨一朝,森然迸出如蕨苗。”
词语解释:孝笋  拼音:xiào sǔn
亦作“ 孝笋 ”。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 孟宗 )卒” 裴松之 注引《楚国先贤传》:“ 宗 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 宗 入竹林哀嘆,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后因以“孝笋”为称颂孝子之典。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君亲惟一,臣子惟寧。忠泉出井,孝笋生庭。”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志贞姑妙霓诗》:“组训功为慈云积,滫瀡心唯孝笋知。”
词语解释:苞笋  拼音:bāo sǔn
冬笋。《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好事,至 荔浦 ,见冬笋,名曰苞笋。” 晋 左思 《吴都赋》:“苞笋抽节,往往縈结。”
词语解释:笾笋  拼音:biān sǔn
嫩笋。 宋 苏轼 《谢惠猫儿头笋》诗:“ 长沙 一日煨籩笋, 鸚鵡洲 前人未知。走送烦公助汤饼,猫儿突兀鼠穿篱。”
词语解释:雪笋  拼音:xuě sǔn
即冬笋。 宋 陆游 《村舍小酌》诗:“玉版烹雪笋,金苞擘霜柑。”参见“ 冬笋 ”。
词语解释:冬笋  拼音:dōng sǔn
亦作“ 冬笋 ”。 冬季长出未露地面的毛竹的笋。《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好事,至 荔浦 ,见冬笋,名曰苞笋……其味美於春夏笋。”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密竹復冬笋,清池可方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 江 南 湖南 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 清 赵翼 《观家人醃菜》诗:“抝嫩先冬笋,尝新竝晚菘。”
词语解释:茭笋  拼音:jiāo sǔn
即茭白。参见“ 茭白 ”。
词语解释:茭白  拼音:jiāo bái
又名菰笋、菰手、茭笋。蔬菜。菰的花茎经黑穗菌侵入后,刺激其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茎。可食用。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菰》
词语解释:错笋  拼音:cuò sǔn
指关节错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若腰节骨被伤错笋……用醋调定痛散,敷於腰柱上。”
词语解释:贞笋  拼音:zhēn sǔn
竹简的美称。谓史册。笋,竹青皮。 唐 李义府 《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白杨行拱,翠檟方深;式刊贞笋,永播徽音。”
词语解释:丹笋  拼音:dān sǔn
比喻高耸的红色的山岩。 明 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鏤矗丹笋。”
词语解释:谢豹笋  拼音:xiè bào sǔn
笋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吴 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市中卖笋曰‘谢豹笋’。”
词语解释:谏笋  拼音:jiàn sǔn
苦笋。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花果类》:“苦笋为諫笋。”
词语解释:通天笋  拼音:tōng tiān sǔn
一种从上到下没有节的竹笋。 宋 陶穀 《清异录·通天笋》:“ 衡州 人家竹林中生五笋,彻梢无节目,观者神之,名‘通天笋’。”
词语解释:雨后春笋  拼音:yǔ hòu chūn sǔn
春天下过雨后竹笋长得又快又多。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语本 宋 张耒 《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二章:“实施宪政的提案有如雨后春笋。”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二:“不到三个月,读夜书的工人,就像雨后春笋,一天多过一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村里死气沉沉,只听见牛叫、犬吠、鸡鸣,闷得人发慌,而如雨后春笋的城市建设,却向着三年级小学生 改霞 招手。”
词语解释:卯笋
即卯榫。比喻两部分的连接处
词语解释:筼筼笋
大竹笋
词语解释:棕笋  拼音:zōng sǔn
亦作“棕笋”。 棕榈的花苞。 宋 苏轼 《棕笋》诗序:“椶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易物名》:“ 东坡 名椶笋为木鱼,名铁拄杖为铁君。”参见“ 椶鱼 ”。
词语解释:棕鱼  拼音:zōng yú
1.亦作"?鱼"。
2.棕榈的花苞。因其中细子成列有如鱼子,故称。
词语解释:杜园笋  拼音:dù yuán sǔn
自家园子里产的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杜撰》:“后世并以米之不从商贩来者曰杜米,笋之自家园出者曰杜园笋。”
词语解释:平头笋  拼音:píng tóu sǔn
笋名。 宋 陶穀 《清异录·木》:“海南岛中一类笋极腴厚而甚短,岛人号‘平头笋’。”
词语解释:伪笋
指夏秋间竹鞭芽横向生长成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亦称鞭笋。 宋 赞宁 《笋谱》:“竹,八月俗谓之小春。热欲去,寒欲来,气至而凉,故曰小春……竹得是气也,根伸而达,亦谓为鞭行。鞭头为笋,俗谓之伪笋。”
词语解释:棕笋  拼音:zōng sǔn
1.亦作"椶笋"。
2.棕榈的花苞。
词语解释:毛笋  拼音:máo sǔn
亦作“ 毛笋 ”。 毛竹的笋,分布于我国 长江 流域各地山区。大而味美,可食用。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是乡多竹,坟丁掘未出土之毛笋,形如梨而尖,作羹供客。”
词语解释:牙笋  拼音:yá sǔn
新笋。 唐 乔琳 《慈竹赋》:“丛篁劈开,牙笋怒长。”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竹义》:“ 太液池 岸有竹数十丛,牙笋未尝相离,密密如栽也。” 元 刘美之 《续竹谱》:“入土不踰月而生根叶,期年长牙笋。”
词语解释:潭笋  拼音:tán sǔn
冬笋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笋》:“冬笋,俗名潭笋。”
词语解释:接笋  拼音:jiē sǔn
见“ 接榫 ”。
词语解释:接榫  拼音:jiē sǔn
亦作“ 接笋 ”。 榫头相接。比喻事物相衔接、联系。 林纾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是何等突兀的一句话!与前面的话毫不接榫。” 茅盾 《体验生活·思想改造和创作实践》:“故事只是附着于各个人物身上,而还没有穿插接笋成为一个整体。”
词语解释:筼筜笋  拼音:yún dāng sǔn
大竹笋。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太湖石》:“胮肛篔簹笋,格磔琅玕株。”
词语解释:涂笋  拼音:tú sǔn
也叫土笋、沙噀。即海参。生于海滩沙穴中,形状如牛马肠,无头,无目,无皮骨,能蠕动,味鲜美。是珍贵的食品。参阅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土笋》
词语解释:斗笋  拼音:dòu sǔn
亦作“鬭笋”。
(1).谓连接和拼合榫头。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报恩塔》:“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甎十数块凑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鬭笋合缝,信属鬼工。”
(2).比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阮圆海戏》:“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鬭笋,插科打諢,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意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三侠五义》第九四回:“书中有缓急,有先后。敍事难,鬭笋尤难。必须将通身清理,那里接着这里,是丝毫错不得的。”
亦作“鬭笋”。 见“ 斗笋 ”。
词语解释:明笋  拼音:míng sǔn
淡笋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南人淡乾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
词语解释:暗笋  拼音:àn sǔn
未出土的竹笋。 宋 唐庚 《杂诗》之六:“翻泥逢暗笋,汲井得飞梅。”
词语解释:篾笋  拼音:miè sǔn
竹笋。 晋 戴凯之 《竹谱》:“篾笋既食,鬢髮则侵。”
词语解释:箨笋  拼音:tuò sǔn
竹笋。《宣和画谱·亲王頵》:“﹝ 端献王頵 ﹞以墨写竹,其茂梢劲节,吟风泻露,拂云筛月之态,无不曲尽其妙……今御府所藏籜笋荣竹图二,籜笋小景图一。”
词语解释:篁笋  拼音:huáng sǔn
一种笋名。 宋 赞宁 《笋谱》:“篁笋,八月生笋,止十一月……其笋,皮黑紫色,其心实。”
词语解释:刺竹笋  拼音:cì zhú sǔn
刺竹的笋。亦指刺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刺竹笋,生 交广 中,丛生,大者围二尺,枝节皆有刺。夷人种以为城,伐竹为弓,根大如车辐。”
词语解释:珍珠笋  拼音:zhēn zhū sǔn
嫩玉米的美称。
词语解释:孟林笋  拼音:mèng lín sǔn
即孟宗竹。指 三国 吴孟宗 哭竹生笋事。 金 段成己 《苏氏承颜堂》诗:“茁哉冬生孟林笋,圉焉日出姜泉鱼。”参见“ 孟宗竹 ”。
词语解释:孟宗竹  拼音:mèng zōng zhú
竹的一种。又名 江南 竹。其笋供食用。《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 裴松之 注引《楚国先贤传》:“ 宗 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 宗 入竹林哀嘆,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 孟宗 , 江夏 人,为避 吴 主 孙晧 字讳,改名 仁 。亦省作“ 孟竹 ”。 唐 方干 《题故人废宅》诗之二:“旧径已知无 孟 竹,前溪应不浸 荀 星。”
词语解释:孚笋  拼音:fú sǔn
新竹、幼竹。 章炳麟 《訄书·订文》:“青石之青,孚笋之青,名实眩也,则别以苍筤、琅玕。”
词语解释:盐煮笋  拼音:yán zhǔ sǔn
菜名。用盐水煮过的竹笋。 鲁迅 《呐喊·孔乙己》:“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
词语解释:土笋  拼音:tǔ sǔn
(1).古代挖土工程中特留一小部分不挖,以便计算所挖土方的数量。因所留部分状如直立之笋,故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凡锻甲之法……其末留筋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
(2).见“ 涂笋 ”。
词语解释:涂笋  拼音:tú sǔn
也叫土笋、沙噀。即海参。生于海滩沙穴中,形状如牛马肠,无头,无目,无皮骨,能蠕动,味鲜美。是珍贵的食品。参阅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土笋》
词语解释:玉版笋  拼音:yù bǎn sǔn
淡笋干。原产 江西 吉安 ,因皮色洁白如玉得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杨东山 尝为余言:昔 周益公 、 洪容斋 尝侍 寿皇 宴,因谈肴核,上问 容斋 :‘卿乡里所产?’ 容斋 , 番阳 人也,对曰:‘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又问 益公 。公, 庐陵 人也,对曰:‘金柑玉版笋,银杏水精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南人淡乾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