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穰穰 拼音:ráng ráng
丰熟貌。《诗·商颂·烈祖》:“自天降康,丰年穰穰。”《史记·滑稽列传》:“五穀蕃熟,穰穰满家。”
(1).众多。《诗·周颂·执竞》:“降福穰穰,降福简简。” 毛 传:“穰穰,众也。”一本作“禳禳”。 汉 扬雄 《甘泉赋》:“儐暗蔼兮降清坛,瑞穰穰兮委如山。” 唐 韩愈 《刘生诗》:“天星迴环数纔周,文学穰穰囷仓稠。”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银钞穰穰。”
(2).纷乱貌。穰,通“ 攘 ”。 唐 温庭筠 《寒食节日寄楚望》诗之二:“颸颸杨柳风,穰穰樱桃雨。”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舒民杀四虎》:“行至 舒州 境,见村民穰穰,十百相聚,因弛担观之。其人曰:‘吾村有妇人为虎衔去。’”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凉凄凄瀟瀟风雨催,冷阴阴穰穰芦花底。”
(3).形容词后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他急穰穰却纔来,我羞答答怎生覷。”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千载 荆 城,霎时间遍地蓬蒿,不争的把 昭王 杀了,笑 包胥 急穰穰 秦国 去号咷。”
(4).形容匆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故穰穰而来,煢煢独往。”词语解释:丰穰 拼音:fēng ráng
1.犹丰熟。
2.犹丰满;肥沃。词语解释:金穰 拼音:jīn ráng
古代根据太岁星运行的方位来预测年成的丰歉。太岁星运行至酉宫(正西方)称“岁在金”,预示农业丰收。语出《史记·天官书》:“然必察太岁所在: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较也。”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 宋 沉与求 《舟过荻塘》诗:“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岁事到金穰。”参见“ 六岁穰,六岁旱 ”。词语解释:浩穰 拼音:hào ráng
(1).众多;繁多。《汉书·张敞传》:“京兆典京师, 长安 中浩穰,於三辅尤为剧。” 颜师古 注:“浩,大也。穰,盛也。言人众之多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永乐大典》:“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閲。”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广员万里,黔首浩穰,其始故不一族。”
(2).重大。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臣伏念臣起家孤平,蒙上奬拔,置於清近之列,授以浩穰之权,圣惟知人,臣则辱命。”词语解释:富穰 拼音:fù ráng
富足丰盛;富足兴旺。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盖 广德 居 吴 之西疆,故鄣之墟,境大壤沃,食货富穰,人力有餘。” 宋 刘子翚 《谕俗》诗之二:“昔兹号富穰,被祸尤残酷。”词语解释:大穰 拼音:dà ráng
1.亦作"大壤"。
2.大丰收。词语解释:饥穰 拼音:jī ráng
饥,荒年。穰,丰年。例如:世之有饥穰。(此处偏指荒年。)——汉·贾谊《论积贮疏》词语解释:凶穰 拼音:xiōng ráng
歉岁与丰年。词语解释:桃穰 拼音:táo ráng
桃肉。穰,通“ 瓤 ”。 五代 牛希济 《生查子》词:“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词语解释:农穰 拼音:nóng ráng
谓农作物丰收。《晋书·束晳传》:“农穰可致,所由者三:一曰天时不諐,二曰地利无失,三曰人力咸用。”词语解释:飞穰 拼音:fēi ráng
佛手柑。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晋 钮滔 母与 虞定夫人 书:‘此中果有胡桃、飞穰。’按《艺海泂酌》云:‘飞穰,一名佛手柑。’”词语解释:榛穰 拼音:zhēn ráng
榛子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词语解释:闹穰穰 拼音:nào ráng ráng
见“ 闹嚷嚷 ”。
词语解释:闹嚷嚷 拼音:nào rāng rɑng
(1).亦作“ 闹攘攘 ”、“ 闹穰穰 ”。喧闹嘈杂貌。 元 杜仁杰 《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箇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却説 吕先生 坐在 困魔巖 ,耳畔听得闹嚷嚷地,便召山神。”《雍熙乐府·端正好·凭智力将俊材收》:“党錮兴也哥,私卖官也哥,因此上逗引的閙攘攘群雄鼎沸起。” 清 学秋氏 《续都门竹枝词》:“看座报来浑不信,几多少票閙攘攘。” 清 吴锡麒 《醉花阴·题赵渭川同年希璜梅梦图》套曲:“前头村大,认酒帘三尺横拖,来么,闹穰穰壚头请坐。” 茅盾 《锻炼》二七:“这时候,四周围闹嚷嚷的人声也就达到了高潮,甚至把火车的声音也压倒了。”
(2).即闹蛾。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道上叩头,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花儿市》:“《余氏辨林》云: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綵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参见“ 闹蛾 ”。
词语解释:闹蛾 拼音:nào é
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蛺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 宋 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 南唐 金叶子,街飞 北宋 闹蛾儿。”参见“ 闹鹅 ”。词语解释:闹闹穰穰 拼音:nào nào ráng ráng
犹闹嚷。《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在桥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词语解释:不穰 拼音:bù ráng
见“ 不瓤 ”。
词语解释:不瓤 拼音:bù ráng
亦作“ 不穰 ”。 不弱,不简单。《快板创作选集·带组入社》:“他的老伴也不瓤,吃苦耐劳个性强。白天下地把活做,夜晚灯下缝衣裳。”《中国民间故事选·叛徒李四一》:“说起这个人呀,可真不穰,你说是‘抠打写算,无一不通。’”词语解释:黄穰穰 拼音:huáng ráng ráng
形容黄而松软。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是是是,行了些黄穰穰沙堤得这古道。”词语解释:黍穰 拼音:shǔ ráng
黍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 晋 杜预 注:“茢,黍穰。” 孔颖达 疏:“ 杜 云‘茢,黍穰’者,今世所谓苕帚者,或用薍穗,或用黍穰,二者皆得为之也。” 宋 窦苹 《酒谱》:“凡人醉卧黍穰中必成癩醉。”《宣和遗事》后集:“时风寒,夜宿竹簟,侍御人取茅及黍穰作焰,与二帝同坐,向火至明。”词语解释:桑穰 拼音:sāng ráng
桑树的第二层皮。白色。为造皮纸的上等原料。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纸料》:“凡纸质,用楮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皮纸》:“ 永嘉 蠲糨纸亦桑穰造。”《明史·蒋德璟传》:“ 德璟 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帝不听。又因局官言,责取桑穰二百万斤於畿辅、 山东 、 河南 、 浙江 。”词语解释:扰穰 拼音:rǎo ráng
见“ 扰攘 ”。
词语解释:扰攘 拼音:rǎo rǎng
亦作“ 扰穰 ”。
(1).忙乱;匆忙。《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倾侧扰攘 楚 魏 閒,卒归 高帝 。”
(2).混乱;骚乱。《汉书·律历志上》:“ 战国 扰攘, 秦 兼天下。”《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时 益 部扰穰,为三府所选,拜 广汉属国侯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由此致 南詔 ,扰攘 西蜀 。” 孙中山 《中国革命史》四:“以上所述,皆十二年之扰攘情状。”词语解释:柔穰 拼音:róu ráng
柔软的穰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汤泼死》:“以柔穰粗纸数层紥紧,渗去毒水。”词语解释:松穰 拼音:sōng ráng
见“ 松瓤 ”。
词语解释:松瓤 拼音:sōng ráng
松仁。《红楼梦》第四一回:“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瓤,一本作“ 穰 ”。词语解释:治穰 拼音:zhì ráng
犹祈祷。穰,通“ 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虢太子 死, 扁鹊 至 虢 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於众事?’”词语解释:凶穰 拼音:xiōng ráng
歉岁与丰年。《管子·国蓄》:“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 汉 徐干 《中论·脩本》:“故以岁之有凶穰而荒其稼穡者,非良农也。”词语解释:丰穰 拼音:fēng ráng
(1).犹丰熟。《汉书·王莽传中》:“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 唐 韩愈 《为宰相贺雪表》:“春云始繁,时雪遂降,实丰穰之嘉瑞,销癘疫於新年。” 清 徐昂发 《下田雨叹》诗:“水淫不能灾,歉岁成丰穰。” 李大钊 《青春》:“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復其膏腴矣。”
(2).犹丰满;肥沃。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淳化阁帖》:“近人多不识阁帖,某家宝藏本,皆非真,真者字极丰穰,有神采。”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御饯》:“ 南柯 ,国之大郡,土地丰穰,民物豪盛,非惠政不能治之。”词语解释:饥穰 拼音:jī ráng
饥荒与丰收。飢,通“ 饥 ”。《汉书·食货志上》:“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 禹 汤 被之矣。” 颜师古 注:“穰,丰也。”
饥荒与丰收。《史记·秦本纪》:“ 繆公 问 公孙支 , 支 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词语解释:急穰穰 拼音:jí ráng ráng
见“ 急攘攘 ”。
词语解释:急攘攘 拼音:jí rǎng rǎng
形容急忙慌乱。 元 马致远 《夜行船》套曲:“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金瓶梅词话》第五三回:“ 李瓶儿 急攘攘的梳了头,交 迎春 慌不迭的烧起茶来。”亦作“ 急穰穰 ”。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四折:“我扑簌簌泪似倾,急穰穰意如烧;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箇日头走到。”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骑着这骨稜稜瘦駑駘,走着这远迢迢屈曲路,冷凄凄隻影孤形,急穰穰千辛万苦。”词语解释:繁穰 拼音:fán ráng
犹繁盛。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汉 世之论,自 贾谊 已繁穰,其次渐与辞赋同流,千言之论,略其意不过百名。”词语解释:种穰 拼音:zhǒng ráng
1.亦作"种餉"。
2.即种子。词语解释:种穰 拼音:zhǒng ráng
亦作“ 种饟 ”。 即种子。《管子·国蓄》:“种穰粮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闻一多 曰:“种穰,即种子耳。”《汉书·食货志下》:“耒耜器械,种饟粮食,必取澹焉。” 金少英 集释引 闻一多 曰:“今案字当作‘穰’……《正字通》:‘穰与瓤通,凡果中之子曰屖穰。’是草木之子在瓜曰瓤,在禾曰穰。”参见“ 种子 ”。
词语解释:种子 拼音:zhǒng zi
(1).种子植物的胚珠经受精后长成的结构。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陈书·世祖纪》:“其有尤贫,量给种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家里只留得四五担谷子,一冬要吃,明春再要种子,最要紧的是 周乡绅 的租米还没有缴纳呢!”
(2).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或根源。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烦恼初无根,恩爱为种子。”
(3).指后嗣。多含有贬义。《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自从养了这种子,恰似他生了太子一般。”《红楼梦》第六九回:“ 邢夫人 听説,便数落了 凤姐儿 一阵,又駡 贾璉 :‘不知好歹的种子!’” 萧红 《生死场》一:“他妈的,谁偷了羊……混账种子!”
(4).佛教语。瑜伽行派和法相宗等以草木种子之能产生相应的结果,比喻阿赖耶识中储藏有产生世界各种现象之精神因素。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见行,而其境可以常在。”
(5).体育运动竞赛采用淘汰制或分组循环制时,对预先选出的实力较强的运动员的称号。把种子按一定位置安排在不同部分或组,保证强手能在稍后的轮次相遇,不仅比赛愈近决赛愈精采,产生的名次也较正确。
下种。 唐 贾岛 《山中道士》诗:“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宋 梅尧臣 《京师逢卖梅花》诗之五:“移根种子谁辛苦,上苑偷来直几钱?”词语解释:稠穰 拼音:chóu ráng
犹稠众。《水浒传》第五二回:“ 高唐州 城地虽小,人物稠穰。”词语解释:窝穰 拼音:wō ráng
拥抱欢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问是谁,便待窝穰。説志诚,説衷肠。” 凌景埏 校注:“窝穰,拥抱欢好。”词语解释:纷纷穰穰 拼音:fēn fēn ráng ráng
见“ 纷纷攘攘 ”。
词语解释:纷纷攘攘 拼音:fēn fēn rǎng rǎng
纷乱;骚乱。《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杨八老 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剗地里出出律律纷纷攘攘奏边书,急得箇上上下下都无措。”亦作“ 纷纷穰穰 ”。《三国演义》第八七回:“ 孔明 端坐于帐上,只见 蛮 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词语解释:劳劳穰穰 拼音:láo láo ráng ráng
见“ 劳劳攘攘 ”。
词语解释:劳劳攘攘 拼音:láo láo rǎng rǎng
亦作“ 劳劳嚷嚷 ”。亦作“ 劳劳穰穰 ”。
(1).纷扰;劳碌。《朱子语类》卷二四:“更不有许多劳劳攘攘,如议亲、议贤,议能、议功之类。”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则咱这醉眼覷日月,不来来往往;则咱这醉眼覷富贵,不劳劳穰穰。” 明 冯惟敏 《耍孩儿·十自由》套曲:“耳啊,不平言懒待听,耳不听心不忧,劳劳攘攘龙蛇鬭。”
(2).烦躁不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鬢云乱,慵整琼釵,劳劳攘攘,身心一片没处安排。”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好着我慌慌乱乱,劳劳嚷嚷,怨怨哀哀。”词语解释:白穰 拼音:bái ráng
灯心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灯心草》﹝集解﹞引 寇宗奭 曰:“ 陕西 亦有之。蒸熟待乾,折取中心白穰燃灯者,是谓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