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催租 拼音:cuī zū
(1).国家催缴土地税。 宋 范成大 《后催租行》:“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2).指向佃户催缴地租。《察哈尔民歌·遭荒年》:“地里没打粮,东家催租忙;凶恶如虎狼,穷人泪汪汪,呀呼咳!”词语解释:官租 拼音:guān zū
政府征收的租税。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宋 范成大 《冬舂行》诗:“官租私债纷如麻,有米冬舂能几家?”《元史·武宗纪》:“ 江 浙 饥,中书省臣言:‘请令本省官租,於九月先输三分之一,以备賑给。’”词语解释:蠲租 拼音:juān zū
免除租税。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由是推之, 唐 初以前,必皆有蠲租故事,中世方不然。”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熙朝财赋》:“宫中诸费,不及 明 季十分之一,故蠲租减赋,史不絶书,而库藏充裕。”《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 乾隆 时,虏最贪诈,恶租税厚敛,有黷货之名,且不能不归诸府库,乃时时蠲租以市惠。”词语解释:输租 拼音:shū zū
交纳租税。《汉书·儿宽传》:“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絶,课更以最。” 清 郁植 《悲歌》之二:“东隣输租鬻小女, 石壕 夜呼横索钱。” 清 燮清黄 《吴江妪》诗:“官吏急征额,输租詎容迟。”词语解释:赋租 拼音:fù zū
赋税,租税。《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赋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或力役罕均其劳逸,或赋租莫辨於后先。”词语解释:田租 拼音:tián zū
(1).即田赋。《管子·幼官》:“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汉书·成帝纪》:“郡国被灾什四以上,毋收田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田租送 函谷 ,兽藳输 上林 。”《元史·许衡传》:“ 文景 克承天心,一以养民为务,今年课农桑,明年减田租。”参见“ 田赋 ”。
(2).佃农向地主交纳的租米。 孙中山 《耕者要有其田》:“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词语解释:田赋 拼音:tián fù
按田亩征收的赋税。 鲁宣公 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孙 欲以田赋,使 冉有 访诸 仲尼 。” 杨伯峻 注:“此为田亩税。”《元史·王构传》:“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 构 与平章 何荣祖 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今请一切罢捐输釐金钞票官钱之法,而专务田赋,兼行官商,则弊轻而可久。”词语解释:徵租
征收租税。《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 宋 陆游 《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词语解释:税租 拼音:shuì zū
租税。田租和赋税。《管子·立政》:“轻税租,薄赋敛。” 唐 张籍 《西州》诗:“ 山东 收税租,养我防塞兵。” 宋 姜夔 《铙歌吹曲·大哉仁》词:“吏其税租,府其版图。”词语解释:诟租 拼音:gòu zū
谓骂骂咧咧地催交租税。 唐 李贺 《章和二年中》诗:“ 关中 父老百领襦, 关东 吏人乏詬租。” 清 陈维崧 《地震行》:“诛求 江 左尚官府,詬租胥隷打门怒。”词语解释:免租 拼音:miǎn zū
免缴租税。《北齐书·文宣帝纪》:“﹝ 天保 八年九月﹞甲辰,詔今年遭蝗之处免租。” 古连 《八乡山第一仗》:“轰轰烈烈地向地主进行免租、免债、免税的斗争。”词语解释:残租 拼音:cán zū
未纳完的田租。 宋 陆游 《泛舟至近村茅徐两舍劳以尊酒》诗:“乐岁共忘东作苦,残租不待急符催。”词语解释:逋租 拼音:bū zū
犹欠租。《东观汉记·光武纪》:“尝为季父故 舂陵侯 讼逋租於大司马 严尤 。”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明 方孝孺 《御史府记》:“皇上嗣位之初,即下明詔,行宽政,赦有罪,蠲逋租鉅万计。”词语解释:征租 拼音:zhēng zū
征收租税。《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 宋 陆游 《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词语解释:年租 拼音:nián zū
每年的租税。《魏书·卢昶传》:“年租岁调,则惟常理,此外徵求,於何取足?”词语解释:出租 拼音:chū zū
(1).交纳租税。《晋书·温峤传》:“春废劝课之制,冬峻出租之令,下未见施,惟赋是闻。”
(2).收取一定代价,把自己的东西暂时让给别人使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们要走了,房子説是要出租,我们族里的人,那一个不争着来住?”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词语解释:还租 拼音:huán zū
交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农夫终岁勤动,还租之后,不彀二三月饭米,即望来岁麦熟,以为种田资本。”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 咸丰 二年﹞农民盟约,还租祗有五分,否则全欠,业主俯就。” 清 陆筠 《海角续编》:“佃户以为业经完粮,咸不愿还租,是年业户收租皆有名无实。”词语解释:运租 拼音:yùn zū
运送租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袁虎 ( 袁宏 )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词语解释:蓄租
积聚词语解释:地租 拼音:dì zū
(1).旧时国家所征收的土地税。《新唐书·魏徵传》:“近 皇甫德参 上书言:‘修 洛阳宫 ,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
(2).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占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 唐 王绩 《独坐》诗:“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 郭澄清 《大刀记》三:“他想起了被地租逼下 运河 的佃户 房春江 。”词语解释:市租 拼音:shì zū
指商业税。《晏子春秋·杂下六》:“使吏致千金与市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齐 临菑 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於 长安 。” 司马贞 索隐:“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下令蠲里布,指期轻市租。”词语解释:追租 拼音:zhuī zū
催交租税。 宋 曾巩 《追租》诗:“谓须倒廪賑,詎止追租阁。”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咸丰三年》:“二十日,太仓差船抵 横涇 追租,亦被农人殴差烧船。”词语解释:麦租 拼音:mài zū
麦收后,国家向农民征收的赋税。《南齐书·明帝纪》:“詔‘ 雍 、 豫 、 司 、 南兖 、 徐 五州遇寇之家,悉停今年税调。其与虏交通,不问往罪’。丙寅,停 青州 麦租。”词语解释:义租 拼音:yì zū
封建时代向民间征收的额外租粮。《宋书·柳元景传》:“ 元景 方督义租,并上驴马,以为运粮之计。”《隋书·食货志》:“率人一牀,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送臺,义租纳郡,以备水旱。”词语解释:国租 拼音:guó zū
(1).封地的田赋。《后汉书·来历传》:“帝大怒,乃免 歷 兄弟官,削国租,黜公主不得会见。”
(2).指官吏的职田所收租税。《南史·梁纪上》:“王公以下,各上国租及田穀,以助军资。” 唐 李商隐 《街西池馆》诗:“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街东街西》:“又街西池馆见 李义山 诗……但‘国租’云云,似当时别有一种公项资粮,隶于官中,以供客者。似犹有古制‘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羈旅’之遗意,而今不可攷矣。”词语解释:岁租 拼音:suì zū
一年的赋税。《新唐书·王鉷传》:“故 鉷 迎帝旨,岁进钱鉅亿万,储禁中,以为岁租外物,供天子私帑。” 宋 王禹偁 《并诰》:“国艰厥食,督民先岁租。”词语解释:钱租 拼音:qián zū
中国旧时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向租种土地的佃户收取,佃户以钱币交纳,故称。在旧中国这种地租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词语解释:房租 拼音:fáng zū
租房屋的钱。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你若要寻诗句,赎风筝,先还了我房租帐。” 老舍 《茶馆》第一幕:“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词语解释:食租 拼音:shí zū
(1).享用所管辖地区或封邑的赋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十月,始置名号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晋 王沉 《魏书》:“重名号侯爵十八级……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綬,皆不食租。”参见“ 食租衣税 ”。
(2).指地主收取田租剥削农民而生活。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呀!这是命中注定的,食租的久久是食租,耕田的久久是耕田。”
词语解释:食租衣税 拼音:shí zū yī shuì
靠收取赋税而生活。《汉书·食货志下》:“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 卜式 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 弘羊 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亨 弘羊 ,天乃雨。’” 唐 于卲 《送李员外入朝序》:“食租衣税,王者之常赋。”词语解释:占租 拼音:zhàn zū
自报应纳的租税。《汉书·昭帝纪》:“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 颜师古 注:“占,谓自隐度其实定其辞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穀同贾,器和利而中用。”词语解释:谷租 拼音:gǔ zū
(1).谓以谷物等产品交纳租税。《汉书·贡禹传》:“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屮杷土,手足胼胝,已奉穀租,又出藁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
(2). 中国 旧时对实物地租的通称。佃户以产品交纳。所纳产品各地不一,大致水田以稻谷、糙米为主,旱地以小麦、小米、高粱、玉米为主。此外也兼交副产品。谷租在旧 中国 的地租剥削中占主要地位。词语解释:赁租 拼音:lìn zū
出租;租借。《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后因路遥不便,打这隻船与他,教他赁租用度。”词语解释:赀租 拼音:zī zū
口赋和田赋。泛指赋税。《北史·魏纪一·太祖道武帝》:“詔大军所经州郡皆復貲租一年,除 山 东人租赋之半。”词语解释:退租 拼音:tuì zū
地主把多收的租粮退还给农民。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十:“ 老恒元 ,泄了气,退租退款又退地。”词语解释:货币地租 拼音:huò bì dì zū
封建地租形式之一。农民出售农产品以换取货币来缴纳地租。封建社会后期货币地租成为封建地租的主要形式。词语解释:典租 拼音:diǎn zū
承典他人的田地。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据风水先生说,这块地背枕土城-- 北平 城的前身--前面 西山 ,主家业兴旺。这块地将将的够三亩, 祁老人 由典租而后又找补了点钱,慢慢的把它买过来。”参见“ 典田 ”。
词语解释:典田 拼音:diǎn tián
亦称“ 典地 ”。 典当田地。承典人交付典价后,在典当期间,即获得该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可转典。旧时自耕农民迫于生活需要,又想保持土地回赎权,常采用典田方式。但到期往往无力回赎,变成绝卖。词语解释:赐租 拼音:cì zū
谓蠲免赋税。《宋史·真宗纪一》:“詔 陕西 民輓送缘边芻粮者,赐租之半。” 元 泰不华 《陪幸西河》诗:“赐租宽下国,传詔出中堂。”词语解释:卖租 拼音:mài zū
谓出卖收取地租的权利。《清会典事例·户部九·田赋》:“如 安州 业户因所得租息不敷应用,准其卖租,不准其卖地;令佃户照旧完纳,不得夺田增租,以杜争端而恤穷佃。”词语解释:召租 拼音:zhào zū
用招贴或告白招人租赁。 叶圣陶 《四三集·逃难》:“店铺大多变了空屋,有几条街上,竟接连有十几个店面贴着召租。”词语解释:吃租 拼音:chī zū
以收取地租、房租等维持生活。例如:吃租放债。词语解释:职租 拼音:zhí zū
宋 代特称职分田的租赋。 宋 陆游 《戏作》诗题注:“ 浙 西诸郡惟 严 无职租。”《宋史·职官志十二》:“凡职租不许輒令保正催纳,或抑令折纳见钱,或无田平白监租,或以虚数勒民代纳,或额外过数多取,皆申严禁止之令。”参见“ 职分田 ”。
词语解释:职分田 拼音:zhí fèn tián
古代按品级授予官吏作俸禄的公田。 北魏 太和 九年(公元485年)均田,地方官吏也按级分给公田,为授职分田之始。 隋 时已有职分田之称,以后历代相沿,唯授田数量各有增减。职分田于解任时移交后任,不得买卖。官吏受田佃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明 以后废除,但仍有养廉田、庄田等名目。《隋书·食货志》:“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亦省称“ 职田 ”。 唐 白居易 《议百官职田策》:“臣伏以职田者,职既不同,田亦异数。” 宋 王安石 《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 扬州 守职田,岁常得千斛,然遣吏督贫民耕,民苦之,公不使耕。”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职田》:“《孟子》曰:‘卿已下必有圭田。’《礼·王制》曰:‘圭田无征。’《周官》亦有大夫之采地。此职田之起也。 晋 有芻藁之田, 后魏 给公田, 北齐 自一品已下各有差。 武德 元年十二月制外官各给职分田,则职田之名, 唐 始有之也。”词语解释:顶租 拼音:dǐng zū
旧时以实物或劳力顶替地租。舞剧《〈白毛女〉主旋律乐谱·剧情说明》:“ 喜儿 在 黄 家受尽虐待,坚强不屈。在 黄 家顶租干活的 张二婶 ,不时地关心着 喜儿 。”词语解释:顾租 拼音:gù zū
雇庸之值。《汉书·食货志下》:“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 颜师古 注:“顾租,谓顾庸之直,或租其本。”词语解释:转租 拼音:zhuǎn zū
把自己租来的东西租给别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九回:“那房子本是我转租给他的,欠下两个月房租,也不给我,就这么走了。”词语解释:课租 拼音:kè zū
租税。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三:“当佃户的倘若把课租缴齐与主人(我乡称地主为主人),就要一点也不剩,一定要饿死。”词语解释:包租 拼音:bāo zū
(1).按固定租金定期交纳以租用土地、房屋等。《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庙中只有一个老尼,闲房倒也有几间,却是附近的那些作长短工的以至串乡村小买卖人包租的。”
(2).谓承租土地、房屋等,再提高租额转租他人。 陈卓乾 《三回香港》:“我住的那个二层楼,是业主租给‘包租婆’的。‘包租婆’就是二房东。”词语解释:起租 拼音:qǐ zū
收租。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谈鬼》:“中表 诸行泉 者,胆识俱雄,为予家起租赴乡。”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业田户於 上海 藩臬县投词起租,半充军餉,半济薪水。” 茅盾 《多角关系》三:“ 老胡 !勒令他们退租!这样的好田一担二斗起租还怕没有人要么!”词语解释:包山租 拼音:bāo shān zū
解放前农村剥削形式之一。地主将占有的整个山地包租出去,承包者不论年成丰歉,都要按期交纳地租。词语解释:邑租 拼音:yì zū
封地的租赋。《新唐书·杨仲昌传》:“ 仲昌 资长于吏,常分父邑租振宗党。”词语解释:雇租 拼音:gù zū
雇用之值。《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五年》:“法使天下公得雇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他巧者,其罪黥。”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雇租,谓雇佣之直,或租其本。”按,《汉书·食货志下》作“顾租”。词语解释:宿租
隔年的租税词语解释:鱼租 拼音:yú zū
即鱼税。 宋 高似孙 《松江蟹舍赋》:“腥皆会於渔市,羡足给於鱼租。”《元史·余阙传》:“盗方据 石荡湖 ,出兵平之,令民取湖鱼而输鱼租。”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佐家为阎牛叟赋》词:“鱼租雁税,健妇持门心力瘁。”参见“ 鱼税 ”。
词语解释:鱼税 拼音:yú shuì
对鱼户所征的税。 宋 王禹偁 《送融州任巽户曹撰越王爱姬墓志得罪》诗:“史供版籍多鱼税,民种山田见象耕。”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品山堂鱼宕》:“集舟分鱼,鱼税三百餘觔。”词语解释:逼租 拼音:bī zū
指强迫征收地租。《中国歌谣资料·农民+痛苦》:“逼租逼债卖儿女,百年老后无依靠呵!”《红旗歌谣·今日是主人》:“ 苗 家宽心呵,没有人逼租也没有人抓丁。”词语解释:栈租 拼音:zhàn zū
租借栈房的钱。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上》:“银行所置之铁门石栈,准放所押货物,计出栈租、火险,其费视他业甚廉。”词语解释:佃租 拼音:diàn zū
佃户交纳给地主的地租。词语解释:上打租 拼音:shàng dǎ zū
(1).预收田租。《解放日报》1944.6.19:“ 民国 六年后,又都改成了‘上打租’,十月十五即得将下年的租子交了。”
(2).引申为先付酬金后办事。 张寿臣 《麦子地》:“我这个教书的可是有一样儿啊,得先给学钱,念一个月再给钱可不干,我这是‘上打租’。”词语解释:酒租 拼音:jiǔ zū
酒税。《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都下酒租,皆折输金,以供杂用。”《宋史·张九成传》:“既至,仓库虚乏,僚属请督酒租宿负苗绢未输者。 九成 曰:‘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词语解释:批租 拼音:pī zū
批准出租(多指土地):这块土地已经批租了。词语解释:抗租 拼音:kàng zū
抗缴地租。《清史稿·食货志一》:“至是以抗租胶葛,定议民租田,令公司补价承业,资八旗生计焉。” 茅盾 《子夜》七:“今年不行,到处抗租暴动!”词语解释:打租 拼音:dǎ zū
出租;交租。《红楼梦》第五六回:“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打租的房子也能多买几间,薄沙地也可以添几亩了。” 贺敬之 丁毅 《白毛女》第一场:“这回少东家叫你去,一不打租,二不还账,有要紧事商量商量。”词语解释:押租 拼音:yā zū
旧时租用土地、房屋或其他财物所付的保证金。在退租时应归还租用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次日早起,便同到 养育巷 去,立了租摺,付了押租,方才回栈。”《苦社会》第十回:“ 心纯 道:‘你就做渔丈人,房子上的押租,也好凑用,我那里好累到你呢?’”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上篇三》:“房主人说他们的孩子多,又说他们是 中国 人,因此一定要他们找店保,押一百五十块钱的押租。”参见“ 押金 ”。
词语解释:押金 拼音:yā jīn
租借时所付的作抵押用的钱。通常按所借物的原价或高于原价交付,在归还借物时退还。词语解释:海租 拼音:hǎi zū
海产物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汉书·食货志上》:“故御史属 徐宫 家在 东莱 ,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词语解释:小租 拼音:xiǎo zū
(1).轻额的赋税。《管子·山国轨》:“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
(2).正租以外的额外剥削。种类很多,各地不同。收取小租的,不仅有地主,还有地主的管事和催甲等人。
(3).“大租”的对称。有永佃权的土地转租时,佃户向田底业主交的地租称大租,向田面业主交的地租称小租。词语解释:封建地租 拼音:fēng jiàn dì zū
封建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以各种形式交给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土地的农民耕种,并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收取地租,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词语解释:封租 拼音:fēng zū
古时封地民户上缴的田租。《新唐书·霍王元轨传》:“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吾以利耶?’”词语解释:学租 拼音:xué zū
旧时学田所收的地租。《清史稿·高宗纪一》:“壬申,免 江 南等省漕粮芦课及学租杂税。”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管公堂和收学租也是地租剥削的一类。”词语解释:完租 拼音:wán zū
交纳田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 瑞 ﹞又不諳民俗,妄禁不许完租。夫租既不完,税何从出?”《中国歌谣资料·家中苦难多》:“小男小女来拉牵,陇头荒地要完租。”词语解释:实物地租 拼音:shí wù dì zū
封建地租的一种形式。农民定期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牲畜、家禽或其他农产品作为地租。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实物地租的形式。词语解释:实租 拼音:shí zū
实际地租。对虚租而言。《解放日报》1945.2.9:“有把租分为虚租(名义地租)、实租(实际地租),虚租减了,实租未减的。”词语解释:招租 拼音:zhāo zū
招人租赁。 冰心 《两个家庭》:“头一天上学从舅母家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 陈 宅门口贴着‘吉屋招租’的招贴。”词语解释:无名租 拼音:wú míng zū
指 五代 王审知 据 闽 时滥收的租税。 宋 欧阳修 《资政殿学士简肃薛公墓志铭》:“﹝ 薛公 ﹞丁太夫人忧,服除,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 兴化军 莆田县 ,悉除故时 王氏 无名租, 莆田 人至今以为德。”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公文下》:“‘悉除故时 王氏 无名租’, 王审知 据 闽 时无名租也。”词语解释:庸租 拼音:yōng zū
指 唐 代赋役制度中的力庸和田租。《新唐书·宋浑传》:“﹝ 浑 ﹞在 平原 暴敛求进,至重取民一年庸租。”参见“ 租庸调 ”。
词语解释:租庸调 拼音:zū yōng diào
唐 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 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 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词语解释:屯租 拼音:tún zū
屯田所纳的赋税。《明史·韩王松传》:“请蠲护卫屯租,建邸第,许之。” 清 薛福成 《叙疆臣建树之基》:“地租之中有旗租、地租、屯租等名目。”词语解释:活租 拼音:huó zū
旧时地租的一种。地主出租土地,地租先不作规定,到庄稼成熟时,由地主视作物生长情况,再行议定双方应分成数。也称看租、勘租。《解放日报》1942.4.5:“‘活租制’是事前不定每亩地的地租多少,只定一定的租率(如对半分,或四六、三七分),收获后才按约定的租率分配农产。”词语解释:悬租 拼音:xuán zū
长期拖欠的租赋。《魏书·天象志二》:“以今春亢旱,请蠲悬租,賑穷乏。”词语解释:月租 拼音:yuè zū
按月计算的租金。如:我想租几间住房,月租不论,唯求环境安静。词语解释:定租 拼音:dìng zū
旧 中国 封建地租的一种。地主在出租土地时,规定佃户每年应交的确定数额的地租。词语解释:讨租 拼音:tǎo zū
催收租金。多指田租。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有钱常记无钱日》:“若一时富贵,但为一身一家,是又谚所谓‘立讨租船上,忘却欠租时’也。”词语解释:衣食税租 拼音:yī shí shuì zū
谓居官食禄。《汉书·诸侯王表》:“ 武 ( 武帝 )有 衡山 、 淮南 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无负郭田,作衣租食税男儿。”《红楼梦》第七三回:“正是,多少男人,衣租食税,及至事到临头,尚且如此。”词语解释:大租 拼音:dà zū
见“ 小租 ”。
词语解释:小租 拼音:xiǎo zū
(1).轻额的赋税。《管子·山国轨》:“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
(2).正租以外的额外剥削。种类很多,各地不同。收取小租的,不仅有地主,还有地主的管事和催甲等人。
(3).“大租”的对称。有永佃权的土地转租时,佃户向田底业主交的地租称大租,向田面业主交的地租称小租。词语解释:复租 拼音:fù zū
免除赋税。《魏书·太宗纪》:“丁卯,幸 赤城 ,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復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