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首字词组
租税租调租价租子租徭租限租铢租车
租赋租簿租粮租刍租折租籍租绢租谷
租庸租债租借地租民租房租秩租约租责
租钱租庸调租借租挈租布租种租金 
租船租界租更租佃租赁经营租课租赕 
租入租敛租委租用租贡租让租赁 
租米租输租奉租摺租饱租禄租费 
租地租额租头租户租银租稻租运 

词语解释:租税  拼音:zū shuì
旧时国家征收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韩非子·诡使》:“习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史记·孝武本纪》:“復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毋出今年租税。”《后汉书·张禹传》:“ 禹 上疏求入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稟假。”《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又普免天下租税,至再至三。”
词语解释:租赋  拼音:zū fù
租税。《史记·五宗世家》:“令吏毋得收租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州送租赋诣京师,至 潁川 界为盗所夺。”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不为之计,使姦人猾吏养为盗贼,而后取租赋以啖骄兵。”《明史·太祖纪一》:“今有司除租赋,皆顿首谢。”
词语解释:租庸  拼音:zū yōng
古代交纳谷帛的税制。 唐 杜甫 《岁晏行》之三:“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元 揭傒斯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诗:“詔书十度復租庸,每岁朝廷仍贷米。”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高张筹筴而不能平一租庸。”参见“ 租庸调 ”。
词语解释:租庸调  拼音:zū yōng diào
唐 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 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 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
词语解释:租钱  拼音:zū qián
(1).作为租税收入的钱。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悝 因黄门 王甫 求復其国,赂以租钱五十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裴令公 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 金 元好问 《题刘紫微尧民野醉图》诗:“不见只今 汾水 上,田翁鞭背出租钱。”
(2).租金。《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这房子每月要八两银子的租钱。”
词语解释:租船  拼音:zū chuán
旧时运送租粮的船。《旧唐书·食货志下》:“ 大足 元年六月,於 东都 立德坊 南穿新潭,安置诸州租船。”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汴水》:“ 江 南租船,自 淮 西北泝 鸿沟 。”
词语解释:租入  拼音:zū rù
(1).租税收入。《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 封成 武 侯,邑户最大,租入倍宗室诸家。”《东观汉记·东海恭王彊传》:“王兼食 东海 、 鲁国 二郡二十九县,租入倍诸王。”
(2).缴纳的赋税。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赦死罪,復租入。”
词语解释:租米  拼音:zū mǐ
(1).旧时向官府交纳的田赋。《后汉书·安帝纪》:“调 扬州 五郡租米。”《新唐书·裴耀卿传》:“又令租米悉输 东都 。”
(2).旧时农民作为地租缴纳的米。《中国歌谣资料·诉苦歌二》:“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词语解释:租地  拼音:zū dì
租借耕种的一块土地
词语解释:租调  拼音:zū diào
租和调。古代的税制。《后汉书·明帝纪》:“赦 陇西 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北史·魏纪五·孝武帝》:“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 唐 寒山 《诗》之七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 明 李东阳 《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 充国 屯田长在 汉 , 士安 租调总归 唐 。”参见“ 租庸调 ”。
词语解释:租庸调  拼音:zū yōng diào
唐 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 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 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
词语解释:租簿  拼音:zū bù
(1).犹租赋。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经战伐地,宽免租簿。”
(2).旧时地主收地租的账本。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把主人的租簿賑目,尽行交付与你。”
词语解释:租债  拼音:zū zhài
租金和债款。例如:逼还租债。
词语解释:租庸调  拼音:zū yōng diào
唐 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 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 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 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
词语解释:租界  拼音:zū jiè
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口岸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他却必须住在租界或外国,以骋他反背国法的手段。”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 中国 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八:“华界和租界成为两个国度似的,要越过那国界一般的铁丝网有各色各样的麻烦。”
词语解释:租敛  拼音:zū liǎn
征收赋税。《淮南子·主术训》:“人主租敛於民,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
词语解释:租输  拼音:zū shū
上缴的田赋。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在 定海郡 令受租输, 伯和 纵民自概量。”
词语解释:租额  拼音:zū é
租税的数额。《新唐书·崔衍传》:“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
词语解释:租价  拼音:zū jià
出租的价格。 宋 范成大 《乐神曲》:“去年解衣折租价,今年有衣著祭社。”《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荷兄高谊,敢领租价一十二金。”
词语解释:租粮  拼音:zū liáng
旧时交纳给官府或地主的租谷。《后汉书·赵岐传》:“ 承 即表遣 岐 使 荆州 ,督租粮。”《中国歌谣资料·穷人叹》:“仔又病呀妻又黄,田主来了要租粮。”
词语解释:租借地  拼音:zū jiè dì
一国以租借名义在他国暂时取得使用、管理权的地区。租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出租国,租借期满交还。
词语解释:租借  拼音:zū jiè
(1).租用。如:我们租借了这所房屋用作校舍。
(2).出租。如:我们把开发区的这块土地租借给外商。
词语解释:租更  拼音:zū gēng
指田赋和践更的钱。《后汉书·陈龟传》:“稼穡荒耗,租更空闕。” 李贤 注:“更,谓卒更钱也。”
词语解释:租委  拼音:zū wěi
输纳的田赋。《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 质帝 立, 梁太后 下詔,以 乐安 国土卑溼,租委鲜薄,改封 鸿 勃海王 。” 李贤 注:“委谓委输也。”
词语解释:租奉  拼音:zū fèng
作为俸禄的租谷收入。
词语解释:租头  拼音:zū tóu
犹租金。《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当下把租头、价银、戥银、银色、鷄、草、小租、酒水、画字、上业主,都讲清了。”
词语解释:租子  拼音:zū zǐ
旧时地主向农民收取的地租。《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及至过来请示婆婆,才知道这地年终只进二百几十两银子的租子。” 田汉 《洪水》第二场:“那是租子交迟了,给老爷叫去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养种的地是地主的,交了租子只剩一把柴火。”
词语解释:租刍  拼音:zū chú
犹田赋。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古人井田,民为公家耕;今量租芻,何意?”
词语解释:租民  拼音:zū mín
纳税的人。《宋书·武帝纪下》:“臺府所须,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即时裨直,不復责租民求办。”
词语解释:租挈  拼音:zū qiè
收田租的约令。挈,通“ 契 ”。《汉书·沟洫志》:“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 颜师古 注:“租挈,收田租之约令也。”
词语解释:租佃  拼音:zū diàn
土地、山林、水域占有者(主要是地主)把占有物出租给人使用而进行剥削。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自来 西湖 水面,不许人租佃。”
词语解释:租用  拼音:zū yòng
付给一定代价而使用别人的东西,用毕归还原主。如:租用家具。
词语解释:租摺
犹租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立了租摺,付了押租,方纔回栈。”
词语解释:租户  拼音:zū hù
租用房屋或物品的人。如:这幢房子的租户叫 张成 。
词语解释:租徭  拼音:zū yáo
租税与徭役。《旧唐书·李抱真传》:“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 宋 宋祁 《明堂颂》:“日宽租徭,岁贷囚庾。”
词语解释:租折  拼音:zū shé
犹租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立了租摺,付了押租,方纔回栈。”
词语解释:租房  拼音:zū fáng
由一个承租人或家庭租用的一个单间或一套房间
词语解释:租布  拼音:zū bù
犹租调。《宋书·文帝纪》:“其蠲此县今年租布。”
词语解释:租赁经营  拼音:zū lìn jīng yíng
所有者或出租人将生产资料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的经营方式。如封建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将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对小型公有制企业也采用这一方式,出租者与承租者的权利义务在租赁合同中予以规定。
词语解释:租贡  拼音:zū gòng
租税。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虽有鸟田之利,租贡纔给宗庙祭祀之费。”
词语解释:租饱  拼音:zū bǎo
用茅包裹的肉。《周礼·春官·司巫》“祭祀,则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馆”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书或为蒩馆,或为租饱。或曰:布者以为席也。租饱,茅裹肉也。”
词语解释:租银  拼音:zū yín
见“ 租金 ”。
词语解释:租金  拼音:zū jīn
亦称“ 租银 ”。 出租者所收或承租者所付的租赁田地房屋之类的代价。《管子·轻重乙》:“终年之租金四万二千金。” 马非百 新诠:“租而曰金,盖指货币地租而言。货币地租 战国 时始有之……此言租金四万二千金,亦本文晚出之一证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自从到我手里,便凭庄头年终交这几两租银。” 田汉 《卢沟桥》:“他靠着几间瓦房收点租金过日子。”
词语解释:租限  拼音:zū xiàn
旧时地主规定佃户交租的期限。旧 中国 苏州 地区一般分为三限。每限十天左右,愈后则限期愈短。规定限期内交纳,可有折让,逾期交纳,就要加罚。但限期常在农作物尚未收获之前。逾限则催头、差役常拘押佃户,拷打逼租。 清 陶煦 《租核》:“田禾至十月方登场,而租限已自九月中始,及其脱粟而糶,则限早满,无毫髮让矣!”
词语解释:租籍  拼音:zū jí
租税。《管子·轻重乙》:“故租籍,君之所宜得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曰:“租籍,即租税也。”
词语解释:租秩  拼音:zū zhì
犹租奉。《后汉书·冯鲂传》:“自 永初 兵荒,王侯租秩多不充。”《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常分租秩,賑给诸父昆弟。”《晋书·卞壸传》:“所封悬远,租秩薄少。”
词语解释:租种  拼音:zū zhǒng
承租他人的土地来耕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后督 直隶 ,以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仰赖租种旗地以为生。”
词语解释:租课  拼音:zū kè
犹赋税。《南史·王玄谟传》:“新旧错乱,租课不时。”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所得租课,岁入几何。”
词语解释:租让  拼音:zū ràng
把土地、物品等出租给别的人或国家。例如:租让制。
词语解释:租禄  拼音:zū lù
租奉。《后汉书·陈敬王羡传》:“是时诸国无復租禄,而数见虏夺。”
词语解释:租稻  拼音:zū dào
犹租米。《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只是收来的租稻利息,遇着舍下困穷的亲戚朋友, 娄老伯 便极力相助。”参见“ 租米 ”。
词语解释:租米  拼音:zū mǐ
(1).旧时向官府交纳的田赋。《后汉书·安帝纪》:“调 扬州 五郡租米。”《新唐书·裴耀卿传》:“又令租米悉输 东都 。”
(2).旧时农民作为地租缴纳的米。《中国歌谣资料·诉苦歌二》:“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词语解释:租铢  拼音:zū zhū
计其所卖物价,依其数量而收税。《汉书·食货志下》:“除其贩卖租銖之律。” 颜师古 注:“租銖,谓计其所卖物价,平其錙銖而收租也。”
词语解释:租绢  拼音:zū juàn
旧时人民作为赋税向官府交纳的绢。《宋史·张锡传》:“ 锡 命籍其地,收租绢岁二十餘万。”
词语解释:租约  拼音:zū yuē
确定租赁关系的契约。《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当下房牙子同房主人跟到 仓卢 家写定租约,付了十六两银子。”
词语解释:租金  拼音:zū jīn
亦称“ 租银 ”。 出租者所收或承租者所付的租赁田地房屋之类的代价。《管子·轻重乙》:“终年之租金四万二千金。” 马非百 新诠:“租而曰金,盖指货币地租而言。货币地租 战国 时始有之……此言租金四万二千金,亦本文晚出之一证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自从到我手里,便凭庄头年终交这几两租银。” 田汉 《卢沟桥》:“他靠着几间瓦房收点租金过日子。”
词语解释:租赕  拼音:zū dǎn
以纳税赎罪。《南齐书·陈显达传》:“ 显达 遣使责其租賧。”
词语解释:租赁  拼音:zū lìn
(1).出租。《北史·斛律光传》:“帝又以 鄴 清风园 赐 提婆 租赁之。”
(2).租用。 沙汀 《意外》:“租赁这间小屋内的两个青年,午饭后都陆续出去了。”
词语解释:租费  拼音:zū fèi
租金。
词语解释:租运  拼音:zū yùn
租赋运输。《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 魏 主循 淮 而东,民皆安堵,租运属路。”
词语解释:租车  拼音:zū chē
输纳租赋的车辆。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百里租车,咸输 温县 。”《太平广记》卷二○二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李实》:“ 萧佑 居丧,输不及期, 实 怒,召至,租车亦至,故得不罪。”
词语解释:租谷  拼音:zū gǔ
租米。《后汉书·梁商传》:“每有飢饉,輒载租穀於城门,賑与贫馁。”《北史·崔浩传》:“列置守宰,收敛租穀。”
词语解释:租责  拼音:zū zé
所欠赋税。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蠲减租责,策徵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