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气禀共禀月禀饩禀面禀牢禀官禀衣禀
异禀生禀赈禀书禀具禀寸禀回禀奉禀
天禀赋禀咨禀谨禀祠禀密禀禄禀班禀
资禀姿禀传禀递禀驿禀手禀英禀申禀
性禀鲑禀长禀通禀进禀日禀给禀奏禀
夙禀幽禀会禀修禀批禀汇禀告禀红禀
特禀实禀贺禀遵禀承禀启禀呈禀 

词语解释:气禀  拼音:qì bǐng
见“ 气稟 ”。
亦作“ 气禀 ”。 谓受之于气。《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后世用以指人生来就有的气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宋 朱熹 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明史·儒林传二·刘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气稟,絶外诱。”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虽气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顺之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洎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録,与气稟未失之农人。”
亦作“ 气禀 ”。 即饩廩。俸禄。 章炳麟 《秦政记》:“ 明 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謁;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词语解释:异禀  拼音:yì bǐng
非凡的天资。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臣材非异禀,家本至寒。”《明史·方伎传·袁珙》:“ 珙 生有异禀,好学能诗。” 郭希仁 《从戎纪略》《钱君定三传》:“生有异禀,目光射人,体清癯。”
词语解释:天禀  拼音:tiān bǐng
亦作“ 天禀 ”。 天赋;天性。《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孝睦天稟,友爱冥深。” 唐 司空图 《效陈拾遗子昂感遇》诗之一:“强欺自天禀,刚吐信吾徒。” 宋 陶穀 《清异录·肉雷》:“ 来绍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稟鷙忍,以决罚为乐。” 宋 王安石 《答孙少述书》:“其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茅盾 《子夜》六:“但说谎是他的天禀,他立刻想得一个极冠冕堂皇的回答。”
见“ 天稟 ”。
词语解释:资禀  拼音:zī bǐng
天资,禀赋。 宋 苏辙 《除尚书右丞诸公免书》:“某家世寒陋,资禀冥烦。”《水浒传》第六一回:“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清史稿·选举志二》:“拟仿照同文馆例,於 上海 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
规定发给的粮米。《新唐书·裴胄传》:“初, 李兼 尝罢 南昌 卒千餘人,收资稟为月进, 胄 白罢之。”《旧唐书》作“资粮”。
词语解释:性禀  拼音:xìng bǐng
禀性,本性。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详,发言清雅。”
词语解释:夙禀  拼音:sù bǐng
见“ 夙秉 ”。
词语解释:夙秉  拼音:sù bǐng
亦作“夙稟”。
(1).天性;本心。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 少连 ,夙秉高尚。”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
(2).早岁秉承;天然具有。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嗟予夙秉於大训兮,涵渍骨之忠贞。既贸者之莫余容兮,向重苍而自盟。”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当今皇太子,夙禀岐嶷之资,篤日就月将之道。”
词语解释:特禀  拼音:tè bǐng
亦作“ 特秉 ”。
(1).特别具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谓彼皆特稟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旧唐书·回纥传》:“ 迴紇叶护 ,特稟英姿,挺生奇略……才为万人之敌,位列诸蕃之长。” 明 张燮 《东西洋考》卷十:“权知 交州 三使留后 黎桓 ,兼资义勇,特稟忠纯,能得邦人之心,弥谨藩臣之礼。”
(2).指特别的禀赋。 王闿运 《彭寿颐哀词》:“君怀特秉,厉皎秋霜,少依圣化,折节文章。”
词语解释:共禀  拼音:gòng bǐng
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 大夏 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 月氏 徙来,皆臣畜之,共禀 汉 使者。” 颜师古 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 供 ”;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词语解释:生禀  拼音:shēng bǐng
犹禀赋。 宋 叶适 《祭吕太史文》:“公以生禀之知,世家之旧,备义理於一身。”
词语解释:赋禀  拼音:fù bǐng
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 宋 梅尧臣 《依韵公泽察推》:“窃常恃赋禀,平直如劲箭。” 高凤谦 《论偏重文字之害》:“则以美术文字,非人人所可学而至,必其赋禀独高,又积无数之年月,而后能致也。”
词语解释:姿禀  拼音:zī bǐng
天资,禀赋。《明史·儒林传一·赵汸》:“﹝ 赵汸 ﹞生而姿禀卓絶。” 清 黄宗羲 《五军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铭》:“虽君得之姿禀,然耳濡目染,其受门第之益,抑又可诬耶!”
词语解释:鲑禀  拼音:guī bǐng
指官府发的薪给粮米。《南齐书·幸臣传·杨法持》:“ 永明 四年,坐役使将客,夺其鮭禀,削封,卒。”
词语解释:幽禀  拼音:yōu bǐng
幽静的本性。 宋文同 《霜柏亭试墨》诗:“山风吹早晴,裌服觉微凛。烟云有佳尚,竹石得幽禀。”
词语解释:实禀  拼音:shí bǐng
根据实数赈济粮食。《后汉书·和帝纪》:“三月庚寅,詔流民所过郡国皆实稟之,其有贩卖者勿出租税。”
词语解释:月禀  拼音:yuè bǐng
见“ 月廩 ”。
词语解释:月廪  拼音:yuè lǐn
亦作“ 月廪 ”。亦作“ 月稟 ”。
(1).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新唐书·杨绾传》:“又定府、州官月稟,使优狭相均。” 宋 陆游 《村饮》诗:“白稻登场喜食新,太仓月廩厌陈陈。”《宋史·兵志七》:“﹝ 宣和 ﹞七年,减掖庭用度,减侍从官以上月廩。”《元史·世祖纪十四》:“命宿卫受月廪及 蒙古 军以艰食受粮者,宣徽院仍领之。”廪,一本作“ 廩 ”。
(2).泛指每月给予的粮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莫氏别室子》:“已,又呼其所生,喻之以月廪岁衣如翁在日,且戒以非时毋輙至,亦欣然而退。”廪,一本作“ 廩 ”。
见“ 月廩 ”。
词语解释:赈禀  拼音:zhèn bǐng
见“ 賑廪 ”。
词语解释:赈廪  拼音:zhèn lǐn
亦作“ 賑稟 ”。 谓以粮食赈救贫民。稟,通“ 廪 ”。《后汉书·和帝纪》:“庚寅,遣使者分行贫民,举实流宂,开仓賑稟三十餘郡。” 清 姚世钰 《吴兴太守行》:“救灾议留漕,賑廪开常平。”
词语解释:咨禀  拼音:zī bǐng
(1).请示、稟报。《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南史·臧质传》:“时 孝武 自揽威权,而 质 以少主遇之,刑政庆赏,不復諮稟朝廷。”《旧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牘諮稟之繁。”
(2).请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初, 跋摩 至 京 , 文帝 欲从之受《菩萨戒》,会虏寇侵疆,未及諮稟,奄而迁化。” 唐 智昇 《开元释教录》卷四:“ 龙光 道生 慧解洞微,亦入 关 諮稟。”
词语解释:传禀  拼音:chuán bǐng
传达禀告。用于下对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凡有往来游客进城拜州县,门军须问明某官衔、某姓名……婉言答覆,请回寓所,即写报单传禀。”
词语解释:长禀  拼音:cháng bǐng
由官方长期供给粮米。《南史·孝义传上·卜天与》:“ 孝武 即位,赠 天与 龙驤将军、 益州 刺史,謚曰 壮侯 ,车驾临哭。 弘之 等各赠郡守。给 天与 家长稟。”
词语解释:会禀  拼音:huì bǐng
联名向上级报告。 清 林则徐 《增兵循化卡外缉捕黑错寺戕杀土千户杨国成一案各犯折》:“臣等正飭查问,随据 洮州 厅营会禀,查知正贼 束奴脱巴 在 黑错寺 之 红窠儿 地方潜匿。”
词语解释:贺禀  拼音:hè bǐng
祝贺的禀帖。《清史稿·邦交志二》:“每届年终,两部长必与驻 藏 大臣呈递贺稟,驻 藏 大臣循例优加赏犒。”
词语解释:饩禀  拼音:xì bǐng
见“ 餼廩 ”。
词语解释:饩廪  拼音:xì lǐn
亦作“ 餼稟 ”。 古代官府发给的作为月薪的粮食。亦泛指薪俸。《管子·问》:“问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 尹知章 注:“餼廩,言给其餼廩。餼,生食。廩,米粟之属。”《南史·儒林传序》:“馆有数百生,给其餼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四年》:“馆有数百生,给其餼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闻余到,各捐餼廩延饮于 小全园 。”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官设工场,辜较有所成者之直四分之一以为餼稟,使役佣于商人者,穷则有所归也。”
词语解释:书禀  拼音:shū bǐng
文书。 清 袁枚 《新齐谐·汪二姑娘》:“ 绍兴 吴某 ,行三,在 赵州 刺史署中主刑名,后又延一管书禀者,亦 吴 姓,行三, 苏州 人。”
词语解释:谨禀  拼音:jǐn bǐng
敬词。禀告。《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只见上面写的是:‘……肃此谨禀,恭叩大人福安。’”
词语解释:递禀  拼音:dì bǐng
向上级呈送报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如顽户任催不纳,排年递禀摘拘。” 陶成章 《浙案纪略》上卷第三章第三节:“ 成章 主议改成师范学校……因亲至杭州学务处递禀,请其转达三司。”
词语解释:通禀  拼音:tōng bǐng
谓通知禀告上级或主人。《负曝闲谈》第六回:“当下家人把他让进书房坐下,家人便上去通禀。”《扫迷帚》第十一回:“请勿造次,中必有故。若遽通禀省宪,派兵前来,事倘子虚,其何以应?” 沙陆墟 《魂断梨园》第二九回:“凡是生人,没有命令,一概不许进房,你在这里等一刻,待我进去通禀。”
词语解释:修禀  拼音:xiū bǐng
(1).良好的稟赋。 前蜀 杜光庭 《赵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词》:“伏念臣跡处尘寰,素昧修稟,立身履行,寧免愆违?”
(2).写稟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次日申详本道,且修禀谢罪。”
词语解释:遵禀  拼音:zūn bǐng
犹言遵照禀承。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伏望圣慈速赐指挥,以凭遵禀施行。”《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谓之立异好胜,谓之沽誉买直……谓之不遵禀处分,言章交攻,命令切责。”
词语解释:面禀  拼音:miàn bǐng
当面禀告。《红楼梦》第二回:“既是你的女婿,就带了你去面禀太爷便了。”
词语解释:具禀
备办上报的文件
词语解释:祠禀
即祠禄
词语解释:驿禀  拼音:yì bǐng
谓驿站所需的经费。稟,通“ 廩 ”。《新唐书·逆臣传上·孙孝哲》:“有商胡 康谦 者, 天宝 中为 安南 都护,附 杨国忠 ,官将军。 上元 中,出家貲佐 山南 驛稟。”
词语解释:进禀  拼音:jìn bǐng
亦作“ 进稟 ”。 谓下级向上级报告。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既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詔从 荆公 之请。”《杨家府演义·怀王举家上太行》:“听见外面叩门,遂起来看之,正撞遇守门人进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宾馆告示》:“持帖进禀,以便肃迓。”《说岳全传》第二一回:“但是解粮虽是大事,应该着中军进禀,不该擅白击鼓。” 陶成章 《浙案纪略·罪辫文案》:“﹝ 金梁 ﹞又进稟 浙 抚,控告 陈汉第 、 孙翼中 轻蔑朝廷。”
词语解释:批禀  拼音:pī bǐng
经上级官府批过的禀帖。《文明小史》第五四回:“ 秦凤梧 取出批禀给 倍立 看, 倍立 久居 中国 ,晓得官场上的情形,看过批禀上印着制台的关防,知道不错。”
词语解释:承禀  拼音:chéng bǐng
(1).禀告。《后汉书·吴汉传》:“﹝ 谢躬 ﹞裨将虏掠不相承禀, 光武 深忌之。” 宋 宗泽 《条画五事疏》:“臣欲隐忍不言,首鼠承禀。切虑事干国体,臣虽万死,奈宗庙朝廷天下根本,与数百万生灵何。”
(2).奉命。《魏书·郭祚传》:“ 祚 承禀注疏,特成勤剧。”
词语解释:牢禀  拼音:láo bǐng
亦作“ 牢廩 ”。 粮饷。《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诸将多断盗牢稟,私自润入。”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牢,价直。”《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四年》:“ 乌桓 以牢稟逋县,多叛还本国。” 胡三省 注:“牢,价直也。稟,给也。”《宋史·吕公弼传》:“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廩,徙之 淮南 。”
词语解释:寸禀  拼音:cùn bǐng
书简的谦称。《歧路灯》第七二回:“唯恐送役东旋,无以復命,恪具寸禀,令其賫回,仰慰眷注。”
词语解释:密禀  拼音:mì bǐng
秘密禀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揭帖式》:“如某官实无劣蹟,当即密禀回覆,并不可轻洩。”
词语解释:手禀  拼音:shǒu bǐng
写给尊长的书信。亦谦称自己写的信札。 明 卢象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二:“手禀不虔,缘在戎次。”
词语解释:日禀  拼音:rì bǐng
见“ 日廩 ”。
词语解释:日廪  拼音:rì lǐn
亦作“ 日稟 ”。
(1).古时官府每天供给的粮食。《后汉书·仲长统传》:“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稟,班禄未定。”《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
(2).指官府每天供给食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六》:“ 贾师宪 居 西湖 ……刱私第,占湖山天下之景,积富累贵,穷奢极侈,既犹以为未足,乃即湖上创道堂,殊壮丽,日廩云水道人数百辈於中,频设斋衬,覬得神仙焉。”
词语解释:汇禀  拼音:huì bǐng
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商务局凡有所见,咨禀于南北洋通商大臣,倘遏抑不通,即逕达商部。一年一次匯禀情形,商部统计盈虚,上达天听。”
词语解释:启禀
禀告。《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九年》:“敕两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 恂 与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刘 自遣标兵后,屡接提镇启禀,知贼势已猖,欲躬往。” 许地山 《凶手》第二幕:“启禀相公大人:学生在清明那天晚间,确在 孙荣 家后门看见尸体一具。”
词语解释:官禀  拼音:guān bǐng
官府的粮食。《新唐书·杨瑒传》:“今考功限天下明经、进士岁百人,二监之得无几,然则学徒费官稟,而博士滥天禄者也。”
词语解释:回禀  拼音:huí bǐng
旧指向尊长报告情况。《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只是这段情节不可不细细回禀父母知道。”
词语解释:禄禀  拼音:lù bǐng
亦作“禄廩”。 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周礼·天官·宫正》“几其出入,均其稍食” 汉 郑玄 注:“稍食,禄稟。” 贾公彦 疏:“其禄,与之米稟,故云禄稟也。”《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至于所以赐某者,亦可谓周矣。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廩;为其求在外而欲其内也,置之京师,而如其在外之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禄廩至厚,地望亦优,其间不无滥被升擢者,愿赐裁损。”《明史·食货志六》:“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於宗藩禄廩。”
词语解释:英禀  拼音:yīng bǐng
聪明的资质。 宋 黄庭坚 《养浩堂铭》:“三子承学,皆有英禀。”
词语解释:给禀  拼音:gěi bǐng
见“ 给廪 ”。
词语解释:给廪  拼音:gěi lǐn
亦作“ 给稟 ”。 官府供给粮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蛙给廪》:“《水经注》《晋中州记》:‘ 惠帝 闻蛙鸣,问官蛙私蛙。太子令 贾胤 对曰:在官为官蛙,在私为私蛙。帝曰:若是官蛙,可给廪。’给廪之语,政可笑。”
词语解释:告禀  拼音:gào bǐng
禀告。《水浒传》第二二回:“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白虎精传》:“二人当厅去告禀, 龙图 见了便生嗔。”
词语解释:呈禀  拼音:chéng bǐng
犹禀报。 宋 岳珂 《桯史·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謁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閽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所有生员,非係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禀。”
词语解释:衣禀  拼音:yī bǐng
亦作“ 衣廩 ”。 指朝廷或官府所赐给的衣服粮食。亦泛指生活供给。《新唐书·陆贽传》:“被边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角所能则习,度所处则危,考服役则劳,察临敌则勇,然衣稟止於当身,又为家室所分,居常冻馁。”《元史·文宗纪二》:“詔列圣诸宫后妃陪从之臣,永给衣廩芻粟。”
词语解释:奉禀  拼音:fèng bǐng
俸粮。奉,通“ 俸 ”。《新唐书·卢钧传》:“﹝ 卢钧 ﹞以奉稟资助,凡数百家。”
词语解释:班禀  拼音:bān bǐng
各级廪禄。《新唐书·窦参传》:“时定百官班禀, 参 尝为大理司直,故多其入,使在丞上。”
词语解释:申禀  拼音:shēn bǐng
禀告,向上级官府报告。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每岁发运司和糴米於郡县,未知价之高下,须先具价申禀。”《元典章·刑部十三·获盗》:“今据各处申禀,不见於是何官钱内放支。”《水浒传》第三回:“府尹禀道:‘下官问了情由,合行申禀老经畧相公知道,方敢断遣。’”
词语解释:奏禀  拼音:zòu bǐng
上奏。《新唐书·裴度传》:“近开 延英 益稀,恐万机奏禀,有所壅閼。”《宋史·职官志一》:“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
词语解释:红禀  拼音:hóng bǐng
清 代平民向官府、下级向上级有所请求的一种呈文。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先以红禀言於 曾 李 二公,皆不许,遂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