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4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助祭归祭醮祭重祭公祭下祭贡祭册祭
斋祭豺祭望祭祝祭告祭私祭赐祭路祭
獭祭设祭墓祭还祭开祭虞祭临祭配祭
主祭奠祭瓜祭寓祭吊祭食祭蒸祭道祭
供祭共祭腊祭四祭赞祭厌祭脡祭遥祭
家祭大祭礿祭命祭燔祭谄祭吉祭隋祭
野祭墦祭郊祭常祭谨祭豆祭兵祭二分之祭
祠祭宾祭雩祭侍祭血祭軷祭谕祭马祭
丧祭社祭奉祭柴祭蜡祭赛祭凶祭丰年祭
时祭合祭巷祭师祭祖祭赙祭内祭中祭

词语解释:助祭  拼音:zhù jì
古代谓臣属出资、陪位或献乐佐君主祭祀。后亦谓以财物助人祭祀。《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汉 郑玄 笺:“群臣助 文王 养老则尚和,助祭於庙则尚敬,言得礼之宜。”《汉书·武帝纪》“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 颜师古 注引 汉 服虔 曰:“因八月献酎祭宗庙时使诸侯各献金来助祭也。”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寻奉帝俞,得伸助祭之诚,实有分司之望。” 郭沫若 《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我看《噫嘻》这首诗也就和《献侯鼎铭》一样……是 成王 亲耕之前昭假先公先王,史官们(古人称“作册”,犹今人称“书记”)把这事做成颂歌来助祭。”
词语解释:斋祭  拼音:zhāi jì
斋戒祭祀。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二年从车驾,斋祭 甘泉宫 。” 唐 王维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宋 曾巩 《筠州学记》:“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息之庐,至于庖湢库厩各以序为,经始于其春,而落成於八月之望。”
词语解释:獭祭  拼音:tǎ jì
见“ 獭祭鱼 ”。
词语解释:獭祭鱼  拼音:tǎ jì yú
亦省作“ 獭祭 ”。 1.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吕氏春秋·孟春》:“鱼上冰,獭祭鱼。” 高诱 注:“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反本狐邱,寓诚獭祭。” 清 孙枝蔚 《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实际上因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故有“獭祭”之说。 陆宗达 王宁 《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
(2).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 宋 吴炯 《五总志》:“ 唐 李商隐 为文,多检閲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丛编勤獭祭,残卷剔蜗涎。”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毛西河》:“﹝ 毛西河 ﹞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其夫人﹞曰:‘君等以 毛大可 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 闻一多 《龙凤》:“至于以凤比 孔子 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词语解释:主祭  拼音:zhǔ jì
(1).主持祭祀。《孟子·万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文庙主祭》:“上丁祀先师 孔子 ,礼部奏准, 南京 国子监祭酒主祭。”
(2).指主持祭祀的人。《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却是寻那一位做个主祭?”
词语解释:供祭  拼音:gòng jì
(1).祭祀。《京氏易传·鼎》:“木能巽火,故鼎之象;亨飪见新,供祭明矣。” 王绩 注:“凡飪熟,享祀为先,故曰供祭明矣。”《汉书·霍光传》“丞相擅减宗庙羔、菟、鼃” 唐 颜师古 注:“羔、菟、鼃所以供祭也。” 王西彦 《厦门印象记》五:“我的一个朋友寄寓的一家本地人,甚至还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到屋内供祭。”
(2).指供佛花中的人物。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三:“我那位少爷就特意给她买来一匹高脚马,绣花鞍子,丝穗辔子,打扮得供祭一样。”
词语解释:家祭  拼音:jiā jì
家中对祖先的祭祀。《新唐书·艺文志二》有 孟詵 《家祭礼》一卷,今已不传。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
词语解释:野祭  拼音:yě jì
在野外祭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山东名 高平 ,是 亮 ( 诸葛亮 )宿营处,有 亮 庙。 亮 薨,百姓野祭。”《新五代史·周纪总论》:“寒食野祭而焚纸钱。” 清 计东 《宣府中元夜即事》诗:“战场多旧鬼,野祭有遗黎。”
词语解释:祠祭  拼音:cí jì
祭祀。《战国策·赵策二》:“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与后弟 軼 、 辅 、 敞 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新唐书·王璵传》:“ 玄宗 在位久,推崇 老子 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
词语解释:丧祭  拼音:sàng jì
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礼记·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从来丧祭趁家之有无,他自己既不能尽心,要你多费,他必不安。”参见“ 吉祭 ”。
词语解释:吉祭  拼音:jí jì
(1).古丧礼,既虞之后,卒哭而祭,谓之“吉祭”。虞,葬后拜祭。《礼记·檀弓下》:“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
(2).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奉神主入宗庙以吉礼祭之。《清史稿·礼志五》:“其因时祫祭者,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神饗之,谓之吉祭。”
词语解释:时祭  拼音:shí jì
四时的祭祀。《礼记·曾子问》:“望墓而为坛,以时祭。”《左传·昭公四年》:“夏,诸侯如 楚 , 鲁 、 卫 、 曹 、 邾 不会。 曹 邾 辞以难,公辞以时祭, 卫侯 辞以疾。”《汉书·韦玄成传》:“日祭於寝,月祭於庙,时祭於便殿。”
词语解释:归祭  拼音:guī jì
归去祭祀。谓回去治理国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退而谓 季孙 :‘君怒未怠,子姑归祭。’” 杜预 注:“归摄君事。”
词语解释:豺祭  拼音:chái jì
豺在深秋时杀兽以备冬粮,陈于四周,有似人之陈物而祭,故称。《吕氏春秋·季秋》:“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 高诱 注:“﹝豺﹞於是月杀兽,四围陈之,世所谓祭兽。”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肃和》:“豺祭隼击,潦收川镜。” 闽 徐夤 《霜》诗:“应节谁穷造化端,菊黄豺祭问应难。”
词语解释:设祭  拼音:shè jì
陈设祭品。《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 郑玄 注:“设祭之饌於堂。” 孙希旦 集解:“设祭於堂,谓尸出在堂时,荐朝践之豆、籩,及祭腥、爓之肉也。” 元 王恽 《和干臣食粽有感诗韵》:“怀沙悲 楚 屈 ,设祭入 湘 潭 。”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紫湘诔》:“翦纸招魂,采蘅设祭,我作此解,潸焉出涕。”
词语解释:奠祭  拼音:diàn jì
谓献上酒食等祭祀死者、鬼神。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遣大鸿臚监护丧事,朝夕奠祭。”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盖自开闢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我记得分明,到河边还为的是拿了些纸钱同水酒白肉奠祭河鬼。”
词语解释:共祭  拼音:gòng jì
周 代大祝掌管的九祭之一。《周礼·春官·大祝》:“九曰共祭。” 郑玄 注:“共,犹授也。王祭食,宰夫授祭。” 孙诒让 正义:“共,即供之借字。《广雅·释詁》云:‘供,进也。’言进而授之……宰夫当作膳夫。《膳夫》云‘以乐侑食,膳夫授祭’是也。”
词语解释:大祭  拼音:dà jì
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周礼·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 郑玄 注:“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 郑玄 注:“禘祫及大丧陈之,以华国也。”《尔雅·释天》:“禘,大祭也。” 郭璞 注:“五年一大祭。”
词语解释:墦祭  拼音:fán jì
祭扫。 宋 陆游 《春晴自云门归三山》诗:“人卖山茶先穀雨,鸦随墦祭过清明。” 清 姚鼐 《题汾州张太守墓庐图》诗:“ 三代 重庙祀,墦祭礼所恪。”
词语解释:宾祭  拼音:bīn jì
(1).谓招待贵宾和举行大祭。《左传·襄公十年》:“ 鲁 有禘乐,宾祭用之。” 杨伯峻 注:“ 鲁 用 周王 之禘乐,於享大宾及大祭时用之。” 宋 张载 《正蒙·乐器》:“采枲耳,议酒食,女子所以奉宾祭、厚君亲者足矣。”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勤其力以率其妯娌,与其子姓佣奴,各有专职,土无寸旷,人无晷暇,俛拾仰取,宾祭有经。”
(2).设尸而祭。《逸周书·大匡》:“祈而不宾祭,服潄不制,车不雕饰。” 朱右曾 校释:“宾,尸也。”
词语解释:社祭  拼音:shè jì
古谓祭祀土地神。《周礼·地官·鼓人》:“以灵鼓鼓社祭。” 郑玄 注:“社祭,祭地祇也。”
词语解释:合祭  拼音:hé jì
(1).合于祧庙而祭。古代帝王对其世次疏远之祖,依制迁其神主藏于祧庙而合祭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 何休 注:“毁庙,谓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大祖庙中。”
(2).天神地祇,合在一起祭祀。《汉书·郊祀志下》:“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谊一也。” 宋 苏轼 《郊祀奏议》:“谨按《后汉书·郊祀志》, 建武 二年初,制郊兆於 洛阳 ,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此则 汉 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宋史·盛陶传》:“议合祭天地,请从先帝北郊之旨。”
词语解释:醮祭  拼音:jiào jì
设坛祈祷;祭奠。《汉书·郊祀志下》:“或言 益州 有 金马 、 碧鷄 之神,可醮祭而致。”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 真宗皇帝 严於醮祭之事,其表章则用‘昭受乾符之宝’。”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世远年湮,志载俱缺,以此醮祭断絶,惟有隔江一拜而已。”
词语解释:望祭  拼音:wàng jì
(1).遥望而祭。《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羣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者皆祭之。”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楚共王 有五子: 子招 、 子圉 、 子干 、 子晳 、 弃疾 。五人皆有宠, 共王 无适立,乃望祭山川,请神决之。”《旧唐书·张柬之传》:“今减耗国储,费用日广,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於千里之外。”《宋史·礼志二六》:“﹝ 绍兴 ﹞三年正月,礼部、大常寺言:‘春秋二仲,荐献诸陵,乞于行在 法惠寺 设位,望祭行礼。’从之。”《清史稿·高宗纪一》:“遣官望祭 长白山 、 北镇 医巫閭山 及 辽太祖陵 。”
(2).特称祭山川。《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 泰山 、 河 、海。”
词语解释:墓祭  拼音:mù jì
在墓前祭祀;扫墓。《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 原陵 ,如元会仪” 李贤 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 秦始皇 起寑於墓侧, 汉 因而不改。”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自 汉世祖 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 唐 开元 詔许寒食上墓同拜埽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墓祭》:“盖 三代 以上本无墓祭,故 辛有 见被髮祭野者而以为异。”
词语解释:瓜祭  拼音:guā jì
谓食瓜荐新,必先祭祖,示不忘本。《礼记·玉藻》:“瓜祭上环。” 孔颖达 疏:“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论语·乡党》:“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一本作“ 必 ”。
词语解释:腊祭  拼音:là jì
古时岁终祭祀。《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 唐 孔颖达 疏:“以欲腊祭之时,暂出田猎以取禽。”《汉书·武帝纪》“比腊” 唐 颜师古 注:“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腊祭之名,起於三代,废於 始皇 ,而兴於 汉 也。”
词语解释:礿祭  拼音:yuè jì
古代宗庙时祭名。在 夏 商 时为春祭,在 周 代则为夏祭。 汉 王充 《论衡·祀义》:“ 紂 杀牛祭,不致其礼; 文王 礿祭,竭尽其敬。”《后汉书·明帝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於庙,以备器用。”《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肃明祀以礿祭,几皇道以辅真。”
词语解释:郊祭  拼音:jiāo jì
犹郊祀。祭祀天地。语本《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孔颖达 疏:“此一节,总明郊祭之义。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灵官》:“居数年,每至郊祭时,輒先旬日而去,郊后乃返。”
词语解释:雩祭  拼音:yú jì
古代求雨的祭祀。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 汉 王充 《论衡·龙虚》:“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 董仲舒 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 必造之。”《清史稿·高宗纪一》:“癸酉,定雩祭典礼,御製乐章。”
词语解释:奉祭  拼音:fèng jì
敬词。祭祀。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我们村子里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每年春秋两次奉祭你的呢。”
词语解释:巷祭  拼音:xiàng jì
祭于里巷。相当于后来的路祭。《宋书·礼志四》:“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
词语解释:重祭  拼音:zhòng jì
隆重的祭祀。《礼记·祭统》:“ 周公 既没, 成王 、 康王 追念 周公 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 鲁 ,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 孔颖达 疏:“‘外祭则郊社’者,诸侯常祭唯社稷以下, 鲁 之祭社与郊连文,则备用天子之礼也。‘内祭则大尝禘’者,祫祭在秋也,大尝禘祭在夏也。是大尝禘得用天子之礼,则升歌清庙及舞《大武》《大夏》之属,皆用天子之礼,所以为大尝禘也。餘诸侯则不得大尝禘。”
再祭,重新祭祀。《天安门诗抄·要真正的马列主义》:“总理遗志我们继承,‘四个现代化’实现日,我们一定要设酒重祭。”
词语解释:祝祭  拼音:zhù jì
(1).司祭礼的人进行祭飨。《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2).祭祀时向神祷告。 宋 曾巩 《为人后议》:“若不加位号,则无典册之文,不立庙奉祀,则无祝祭之辞,则虽正其名,岂有施於事者,顾言之不可不顺而已。”
词语解释:还祭  拼音:huán jì
(1).归祭。《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万,还祭 黄帝冢 桥山 。”
(2).还愿之祭。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六出:“亚爹不曾见,一个大猪头。移时还祭了,我便抢将走。” 钱南扬 校注:“还祭,这次的祭是还愿,故称还祭。”
词语解释:寓祭  拼音:yù jì
谓象征性祭祀。借此祭彼,托物致祭。 宋 范成大 《天柱峰》诗:“ 衡山 紫盖 连延处,一峯巉絶擎玉宇。 汉 家惮远不能到,寓祭 灊山 作 天柱 。”
词语解释:四祭  拼音:sì jì
四时之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郑玄 注:“此盖 夏 、 殷 之祭名, 周 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四祭》:“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
词语解释:命祭  拼音:mìng jì
谓臣受君命而祭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一曰命祭。” 郑玄 注引《礼记·玉藻》:“君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是也。” 孙诒让 正义:“虽得祭,又先须君命之祭后乃敢祭也。”
词语解释:常祭  拼音:cháng jì
通常的祭祀。《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饗)天壤山川之故祀,必以时。”《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 文王 騂牛一, 武王 騂牛一” 唐 孔颖达 疏:“为冬节烝祭,其月节是 周 之岁首,特异常祭,加 文王 騂牛一, 武王 騂牛一。” 唐 韩愈 《禘祫议》:“常祭甚众,合祭甚寡。”
词语解释:侍祭  拼音:shì jì
陪从祭祀。《史记·孝文本纪》“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岁献祖宗之庙” 裴骃 集解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凡临祭祀宗庙,皆为侍祭。”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且明堂大享,千载难逢,臣子岂不以捧璋侍祭为荣遇?”
词语解释:柴祭  拼音:chái jì
古代祭礼之一。烧柴祭天。《东观汉记·丁鸿传》:“瞻望 太山 ,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鵠羣翔。”《后汉书·祭祀志下》:“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词语解释:师祭  拼音:shī jì
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大甸猎祭表貉,则为位” 汉 郑玄 注:“貉,师祭也……於所立表之处为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倍增也。其神盖 蚩蚘 ,或曰 黄帝 。”《礼记·王制》“禡於所征之地” 汉 郑玄 注:“禡,师祭也,为兵祷。” 唐 皮日休 《原祭》:“説者以 蚩尤 为五兵,每有师祭,当祭 蚩尤 。”
词语解释:公祭  拼音:gōng jì
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向死者表示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词语解释:告祭  拼音:gào jì
(1).祭宗庙,告祖先。《诗·大雅·江汉》“釐尔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 唐 孔颖达 疏:“王命 召虎 云:今赐汝以圭柄之玉瓚,又副以秬米之酒,芬香条畅者一卣尊,汝当受之以告祭于汝先祖有文德之人。”
(2).行封禅大典。《诗·周颂·时迈序》:“《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 毛 传:“巡守告祭者,天子巡行邦国,至于方岳之下而封禪也。《书》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
词语解释:开祭  拼音:kāi jì
举行祭礼。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开祭的时候,奏过了哀乐, 巧巧 领着两个妇女献上花圈,然后是死者家属致祭,区干部致祭。”
词语解释:吊祭  拼音:diào jì
亦作“吊祭”。 祭奠、吊唁。《东观汉记·陈龟传》:“ 陈龟 为 五原 太守,后卒,西域胡夷, 并 凉 民庶,咸为举哀,弔祭其墓。” 宋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而 夏 国主 秉常 ,屡遣使者,造于闕庭,弔祭讣告,寖修常职。”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我父亲到 潘知事 家吊祭,不知听到什么人说什么话。”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
词语解释:赞祭  拼音:zàn jì
帮助办理供祭之事。《周礼·天官·膳夫》:“王燕食,则奉膳赞祭。” 贾公彦 疏:“赞祭者,助王祭牢肉。”
词语解释:燔祭  拼音:fán jì
(1).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2).指祭祀所用之牲体。 郭沫若 《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参见“ 燔柴 ”。
词语解释:燔柴  拼音: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瘞。”《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邢昺 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 清 陶澂 《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 周 典,持节无人出 汉 宫。”
(2).烧火用的柴。 郭沫若 《骑士·双簧》:“燔柴正要着火的时候,我却得了一番天来的惠雨。”
词语解释:谨祭  拼音:jǐn jì
敬祀。《管子·侈靡》:“陵谿立鬼神而谨祭。” 尹知章 注:“每大陵深谿皆有灵焉,立鬼神之祠,使人祭之。”
词语解释:血祭  拼音:xuè jì
杀牲取血以祭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阴祀自血起,贵气臭也。” 贾公彦 疏:“先荐血以歆神。”《礼记·郊特牲》:“血祭,盛气也。” 陈澔 集说:“血由气以滋……故血祭者,所以表其气之盛也。”
词语解释:蜡祭  拼音:là jì
祭名。年终合祭百神。语出《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种,以报嗇也。”《新唐书·礼乐志二》:“蜡祭: 神农氏 、 伊耆氏 ,少牢。” 清 唐孙华 《责猫》诗:“蜡祭有迎猫,田鼠祈噬啮。”
词语解释:祖祭  拼音:zǔ jì
奉祖的祭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者 汉 氏广建藩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饗食祖祭而已,未若 姬周 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也。”
词语解释:下祭  拼音:xià jì
谓以尊祭卑。《礼记·祭法》:“王下祭殤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陈澔 集说:“以尊祭卑,故曰下祭。”
词语解释:私祭  拼音:sī jì
私人祭祀祖先。《礼记·内则》:“献其贤者於宗子,夫妇皆齐而宗敬焉,终事而后敢私祭。” 郑玄 注:“斋戒往助竟,然后,私祭其祖禰也。”
词语解释:虞祭  拼音:yú jì
古祭名。既葬之后的祭祀。《清史稿·礼志十一》:“既卜葬……题主、虞祭如常仪,归奉升祔太庙。”
词语解释:食祭  拼音:sì jì
古礼,饮食前以少量酒食祭献先代。《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孔子 食於 季氏 ,食祭,主人不辞;不食亦不饮而飱…… 少施氏 食我以礼,吾食祭,作而辞曰:‘疏食,不敢以伤吾子之性。’”参阅《礼记·曲礼上》“主人延客祭”注疏。
词语解释:厌祭  拼音:yàn jì
古代祭祀常用活人为“尸”,代死者受祭,不用“尸”的祭称厌祭。《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礼记·曾子问》:“ 孔子 曰:‘摄主不厌祭。’” 郑玄 注:“厌,飫神也。厌有阴有阳,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是阴厌也;尸謖之后彻荐俎敦,设於西北隅,是阳厌也。”
词语解释:谄祭  拼音:chǎn jì
媚神的祭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自 春秋 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宋 宋祁 《论国忌》:“求于非福,则是諂祭;懺于无罪,则是诬亲。”
词语解释:豆祭  拼音:dòu jì
谓俎豆之祭。《仪礼·少牢馈食礼》:“上佐食,兼与黍,以授尸,尸受,同祭于豆祭。” 郑玄 注:“同,合也。合祭於俎豆之祭也。”
词语解释:軷祭  拼音:bá jì
祭行道之神。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随后拒,軷祭逐前师。”《诗·邶风·泉水》“饮饯于禰” 唐 孔颖达 疏:“軷祭,则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於国外为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差官軷祭及清道》:“禋祀与郊祀,俱差祠官軷祭。” 清 陶炜 《课业馀谈·礼》:“祖道,祖祭名,即軷祭行人,祭 黄帝 子 纍祖 也。”
词语解释:赛祭  拼音:sài jì
谓祭祀酬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求官人赏赐些,并买些福物纸钱,赛祭江湖之神。”
词语解释:赙祭  拼音:fù jì
谓赠送财物以祭死者。 汉 王充 《论衡·薄葬》:“儒家不从,以为死人无知,不能为鬼,然而賻祭备物者,示不负死以观生也。”《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復追加赏赐賻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 明 刘球 《哀朱员外诗序》:“其备賻祭会哭其门,哀其不幸。”
词语解释:贡祭  拼音:gòng jì
进贡物品助祭。《史记·三王世家》:“窃以为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诸侯各以其职奉贡祭。”
词语解释:赐祭  拼音:cì jì
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往祭。 清 李元度 《国朝先正事略·张文和公》:“十一年,詔以 文端公 从祀京师贤良祠,復即家赐祭一坛。”《清史稿·礼志十二》:“ 道光 二十四年,定赐祭王、公以下仪,祭日,堂中陈仪卫,灵座前置供案,陈赐祭物品,左右分陈自备祭品。”
词语解释:临祭  拼音:lín jì
谓身临祭祀。《礼记·礼器》:“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丁祭》:“时值秋丁,预令所司整飭祭器,亲率诸生演习礼仪,临祭严肃,亦数十年来所未有。”
词语解释:蒸祭  拼音:zhēng jì
冬祭。《后汉书·明帝纪》:“冬十月,蒸祭 光武庙 。”《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乘 昭公 冬行蒸祭,伏死士於半路,突起弑之,託言为盗所杀。”
词语解释:脡祭  拼音:tǐng jì
古称供祭祀用的鲜鱼。《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槀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 孔颖达 疏:“脡,直也。祭有鲜鱼,必须鲜者,煑熟则脡直。若馁,则败碎不直。”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祭号,牲物异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脯曰尹祭,槀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
词语解释:吉祭  拼音:jí jì
(1).古丧礼,既虞之后,卒哭而祭,谓之“吉祭”。虞,葬后拜祭。《礼记·檀弓下》:“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
(2).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奉神主入宗庙以吉礼祭之。《清史稿·礼志五》:“其因时祫祭者,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神饗之,谓之吉祭。”
词语解释:兵祭  拼音:bīng jì
军队的祭祀。《周礼·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 汉 郑玄 注:“甸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
词语解释:谕祭  拼音:yù jì
谓天子下旨祭臣下。 明 袁中道 《东游日记》:“ 文庄 知之,上闻于朝,遣使諭祭。”
词语解释:凶祭  拼音:xiōng jì
丧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大抵以士人家用臺卓享祀类几筵,乃是凶祭。” 宋 吴炯 《五总志》:“ 唐 孟铣 家祭仪,士人家四仲,祭当用平面毡条屏风而已。其用桌椅,即是几筵,乃凶祭也。”
词语解释:内祭  拼音:nèi jì
古代天子祭祀祖先宗庙。《礼记·祭统》:“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词语解释:册祭  拼音:cè jì
下诏赐给祭礼。《晋书·刁协传》:“﹝詔曰﹞今可復 协 本位,加之册祭,以明有忠於君者纤介必显。”
词语解释:路祭  拼音:lù jì
旧时出殡,亲友在灵柩经过的途中祭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灵柩出了门,便有各家的路祭,一路上的风光,不必细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一路走过,看见几处设路祭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我在报章上,又看见 北平 当局的禁止路祭和捕拿送葬者的新闻。”
词语解释:配祭  拼音:pèi jì
犹配享。《南史·宋长沙景王道怜传》:“并勒功天府,配祭庙庭。”《诗·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唐 孔颖达 疏:“言徧天之下,则无有不祭,故以为众山川之神,皆配祭之。”参见“ 配享 ”。
词语解释:配享  拼音:pèi xiǎng
亦作“ 配饗 ”。
(1).享,通“ 饗 ”。合祭;祔祀。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晋书·乐志上》:“我皇受命,奄有万方,郊祀配享,礼乐孔章。”
(2).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詔祀故尚书令 荀攸 於 太祖 庙庭”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故 魏氏 配饗不及 荀彧 ,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 魏 臣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配饗》:“功臣配饗之礼,由 商 人始也。” 清 陈伦 《张循王墓》诗:“两宫魄冷冰天月,配饗反旌谗諂骨。”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及其弄臣酷吏,配享在下,相引以为华。”
(3).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 孔子 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 孔 庙。《新唐书·常袞传》:“其后 闽 人春秋配享 袞 於学官云。”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宣圣配享》:“ 元 初,释奠先圣,以 颜 孟 配享,盖用 宋 金 旧制,至 延祐 三年,始增 曾子 、 子思 配享。”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 魏忠贤 不是活着就配享了 孔 庙么?”
(4).享,通“ 饗 ”。谓有资格承当某事。《书·吕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孔颖达 疏:“享,训当也。是此人能配当天命在於天之下。”一说,谓配天享禄。 孙星衍 疏:“配谓配天,享谓享其禄,言惟能肩任天德,自作善命,则配天命而享天禄於下矣。”
(5).享,通“ 饗 ”。媲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 元 人,配饗 若士 者儘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絶唱。”《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我今到 杭州 ,若得在 西湖 上也做些好事,与 李 白 二公配饗,好不快心!”
词语解释:道祭  拼音:dào jì
犹路祭。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道祭: 元宗 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幙。”
词语解释:遥祭  拼音:yáo jì
谓向远处致祭行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则旅上帝及四望” 唐 贾公彦 疏:“不可一往就祭,当四向望而为坛遥祭之。”
词语解释:隋祭  拼音:suí jì
古祭祀名。《仪礼·士虞礼》:“祝命佐食隋祭,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尸祭之。” 郑玄 注:“下祭曰隋。” 胡培翚 正义:“黍稷肺之祭为隋祭。”
词语解释:二分之祭  拼音:èr fēn zhī jì
古代帝王祭日、月的典礼。《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 胡三省 注引 郑玄 曰:“古者,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故曰二分之祭。 魏 则朝日以朔,夕月以朏,犹仍古谓之二分之祭。”
词语解释:马祭  拼音:mǎ jì
祭祀马神。《尔雅·释天》:“既伯既祷,马祭也。” 郭璞 注:“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按,《周礼·夏官·校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皆马祭也。”
词语解释:丰年祭  拼音:fēng nián jì
也称“丰收节”。高山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八月开始,为期六至十天。届时,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准备酒、糕、肉等食品,举行祭祖、狩猎、播种、捕鱼、饮宴和分祭食等仪式。青年男女还举行唱歌、跳舞、竞走、赛跑等活动,有的还同时举行成年礼。
词语解释:中祭  拼音:zhōng jì
指祭宗庙之礼。《周礼·天官·酒正》:“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三贰,三益副之也。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 玄 谓大祭者,王服大裘袞冕所祭也;中祭者,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小祭者,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
共14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