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8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祭酒祭田祭主祭玉祭灵祭报祭厉祭司长
祭灶祭礼祭祠祭服祭献祭尊祭史祭赙
祭祀祭扫祭享祭土祭日祭坛祭号祭财神
祭器祭星祭韭祭兽祭炼祭地祭丁祭醊
祭文祭赛祭飨祭告祭正祭奠祭公祭胙
祭典祭肉祭脂祭仪祭旗祭哜祭七祭肺
祭鱼祭鸟祭豆祭獭祭仆祭品祭吊祭蜡
祭天祭墓祭盘祭侯祭幛祭养祭亭祭衣
祭社祭祖祭式祭月祭师祭司祭具祭陌
祭诗祭牲祭孔祭门祭拜祭台祭东祭酹

词语解释:祭酒  拼音:jì jiǔ
(1).以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清史稿·礼志十一》:“ 顺治 十八年, 世祖 崩, 圣祖 截髮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 乾清宫 ,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 荀卿 三为祭酒焉。” 司马贞 索隐:“谓 荀卿 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 胡广 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饯别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 秦 。” 王琦 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4). 汉 魏 以后官名。 汉 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 改设国子祭酒, 隋 唐 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清 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郑逸梅 《逸梅丛谈·妙喻》:“我师 程瑶笙 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 郎士宁 的意味。”
词语解释:祭灶  拼音:jì zào
即祀灶。为五祀之一。古于夏祭。 汉 腊祭。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 汉 班固 《白虎通·五祀》:“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汉书·孙宝传》:“ 寳 徙入舍,祭灶请比邻。” 宋 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祭灶》:“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七点以后,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
词语解释:祭祀  拼音:jì sì
祀神供祖的仪式。《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 秦 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 《论衡·解除》:“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 《监祭使壁记》:“圣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红楼梦》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庆,无事叫他不用到这里来。” 艾芜 《都江堰的神话故事》:“ 李冰 父子的庙宇,巍然建立在 岷江 岸边 玉垒山 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词语解释:祭器  拼音:jì qì
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礼记·王制》:“祭器未成,不造燕器。”《战国策·齐策四》:“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於 薛 。”《史记·张仪列传》:“出兵 函谷 而毋伐,以临 周 ,祭器必出。” 司马贞 索隐:“凡王者大祭祀必陈设文物轩车彝器等,因谓此等为祭器也。”《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
词语解释:祭文  拼音:jì wén
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讚言行。祭而兼讚,盖引神而作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忽有髑髏自空堕几案间,举家骇愕, 咏之 为祭文而埋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斋送》:“近世或有功德在民,祭於州邑,及夫往世特达之士, 比干 、 夷 齐 、 鲁连 、 郑康成 之伦,庙祀犹在,有特豚鱼菽之祭,为之祭文可也。” 沙汀 《还乡记》四:“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词语解释:祭典  拼音:jì diǎn
(1).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礼经》等。《国语·楚语上》:“祭典有之曰:‘国君有太牢,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汉书·律历志下》:“《祭典》曰:‘ 共工氏 伯九域。’” 颜师古 注:“《祭典》《礼经》《祭法》也。”《孔子家语·庙制》:“祭典云:‘昔 有虞氏 祖 顓頊 而宗 尧 。’”按,此句见今《礼记·祭法》
(2).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书·经籍志一》著录 晋 范汪 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脩祭典。” 孔颖达 疏:“当脩祀典及祭山川之事。”《隋书·音乐志下》:“肃祭典,协良辰。具嘉荐,俟皇臻。”《旧唐书·音乐志三》:“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伸。” 吴组缃 《山洪》十一:“他们正在跪拜。祭典到了最后的节目了。”
词语解释:祭鱼  拼音:jì yú
犹獭祭。《礼记·王制》:“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 唐 孟浩然 《早发渔浦潭》诗:“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诗:“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参见“ 獭祭鱼 ”。
词语解释:獭祭鱼  拼音:tǎ jì yú
亦省作“ 獭祭 ”。 1.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吕氏春秋·孟春》:“鱼上冰,獭祭鱼。” 高诱 注:“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反本狐邱,寓诚獭祭。” 清 孙枝蔚 《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实际上因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故有“獭祭”之说。 陆宗达 王宁 《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
(2).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 宋 吴炯 《五总志》:“ 唐 李商隐 为文,多检閲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丛编勤獭祭,残卷剔蜗涎。”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毛西河》:“﹝ 毛西河 ﹞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其夫人﹞曰:‘君等以 毛大可 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 闻一多 《龙凤》:“至于以凤比 孔子 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词语解释:祭天  拼音:jì tiān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各少数民族也多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鲁 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何休 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赞》:“本以 休屠 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姓 金氏 云。”《仪礼·丧服》“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汉 郑玄 注:“及始祖之所由出,谓祭天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汉 世祭天於其上,名之为 皇天原 。”《云南通志·爨蛮》:“民间皆祭天,为臺三阶以祷。”《中国民间故事选·人类迁徙记》:“举行一次极其隆重的祭天。”原注:“祭天,是 纳西 族隆重的仪式。时间是正月和七月,正月叫大祭天,七月叫小祭天。”
词语解释:祭社  拼音:jì shè
祀土地神。《书·泰誓上》“宜于冢土” 孔 传:“祭社曰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二:“它如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
词语解释:祭诗  拼音:jì shī
唐 贾岛 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当年诗作,祭以酒脯而自勉。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后因以“祭诗”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诗藉以自慰。 宋 戴敏 《壬寅除夕》诗:“ 杜陵 分岁了, 贾岛 祭诗忙。”
词语解释:祭田  拼音:jì tián
旧时族田中用于祭祀的土地。 清 方苞 《教忠祠祭田条目序》:“安知衰残之躯,延至八十,亲见宗祠祭田之粗具哉。”《红楼梦》第一一○回:“再餘下的,置买几顷祭田。”《清史稿·食货志一》:“祭田公地,一切免徵。建国初,赐圣贤裔祭田。”
词语解释:祭礼  拼音:jì lǐ
(1).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餘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餘也。”《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
(2).祭吊用的礼品。 李冰 《你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祭刘胡兰》诗:“站在你的墓前我不敢把眼泪当作祭礼,让我好好想想你是怎样活着?又怎样死去?”
词语解释:祭扫  拼音:jì sǎo
谓至墓前祭祀扫除。 清 方苞 《教忠祠祭田条目序》:“赎高庄出卖之田,以其半供祭扫。”《红楼梦》第一一○回:“也好按时节早晚上香,时常祭扫祭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告台湾军政人员书》:“如果你们也还纪念着 中山先生 ,你们就应当及早回来,和我们一同去春秋祭扫。”
词语解释:祭星  拼音:jì xīng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东郊设坛而祭祀星辰。《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星。”《孔丛子·论书》:“主於郊宫,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尔雅·释天》:“祭星曰布。” 郝懿行 义疏:“祭星者,盖为坛祭之。《祭法》云:‘幽宗,祭星也。’ 郑 注:‘宗,当为禜。幽禜,亦谓星坛也。’《释文》引 李巡 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 孙炎 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辰布列也。’”
词语解释:祭赛  拼音:jì sài
祭祀酬神。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秋收之后,这一村疃人家轮流着祭赛。”《西游记》第四七回:“既有这家私,怎么捨得亲生儿女祭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小家女也逛庙会,看祭赛。”
词语解释:祭肉  拼音:jì ròu
古代祭祀时供奉之肉。《论语·乡党》:“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穀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
词语解释:祭鸟  拼音:jì niǎo
(1).鹰杀鸟而陈之若祭。《逸周书·时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 朱右曾 校释:“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 郑玄 注:“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 孔颖达 疏:“谓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
(2).喻指围敌不歼。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况復 高庙 上书,小车而对 汉王 ; 聊城 祭鸟,长兵而驱 燕 将。”
词语解释:祭墓  拼音:jì mù
祭奠于墓前。《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 郑玄 注:“祭墓为尸,或祈祷焉。”《韩诗外传》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墓祭》:“向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后祭於家,此古人祭墓之始。”
词语解释:祭祖  拼音:jì zǔ
为避灾得福而对亡祖灵魂之敬拜与祭奠仪式
词语解释:祭牲  拼音:jì shēng
指古代祭祀时用牲畜(奴隶社会甚至用活人)作祭品。《礼记·祭义》:“牺牷祭牲,必於是取之,敬之至也。”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奴隶与农奴的纠葛》:“ 周 代还是有杀殉制的,而且在 春秋 年间都还在用人为祭牲。”
词语解释:祭主  拼音:jì zhǔ
主祭祀者。《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孔颖达 疏:“出谓君主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摄祭主之礼事也。”《仪礼·丧服》:“《传》曰:无主者,谓其无祭主故也。何以期也?为其无祭主故也。”
词语解释:祭祠  拼音:jì cí
祭祀,陈物供奉始祖。《汉书·龚舍传》:“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后汉书·延笃传》:“到官,表 龚遂 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於畎亩之间。”
词语解释:祭享  拼音:jì xiǎng
陈列祭品祀神供祖。《逸周书·周月》:“至於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 夏 焉。”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外无四垣,堂陛頽落,牛羊入室,居民行商,不来祭享。”《清史稿·后妃传·太祖孝慈高皇后》:“上深悼之,丧歛祭享有加礼。” 茅盾 《参孙的复仇》:“有一天, 非利 土人的首领们召聚了他们的族人,祭享他们的大神。”
词语解释:祭韭  拼音:jì jiǔ
古代以韭祭献。《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孔颖达 疏:“四之日其早,朝献黑羔於神,祭用韭菜,而开之所以御暑,言先公之教,寒暑有备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三年》:“辛酉,令有司以二月开冰,献羔祭韭。”
词语解释:祭飨  拼音:jì xiǎng
同“ 祭享 ”。 《晋书·慕容儁载记》:“祭饗朝庆,宜正服衮衣九文,冠冕九旒。”《清史稿·礼志二》:“旧制,祭饗用生牢,颁百官胙肉。”
词语解释:祭脂  拼音:jì zhī
古代宗庙祭祀时用以熏香的牛肠脂。《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毛 传:“取萧合黍稷,臭达墙屋。既奠而后爇萧,合馨香也。” 郑玄 笺:“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
词语解释:祭豆  拼音:jì dòu
古代祭祀时用以盛放祭品的器具。《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左执角祭豆。” 清 龚自珍 《农宗》:“家具始于缚帚,缚籜以为帚,冶泥以为釜,厥价陶三之,机杼四之,灯五之,祭豆七之。”
词语解释:祭盘  拼音:jì pán
古代举行路祭所设的祭台。 唐 大历 年间盛行一种路祭送葬仪式,送葬人在灵车行经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内陈设祭品及诸种戏剧人物的塑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 大历 中, 太原 节度 辛云京 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脩祭, 范阳 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 尉迟鄂公 与 突厥 鬭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又停车设 项羽 与 汉高祖 会 鸿门 之象,良久乃毕。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词语解释:祭式  拼音:jì shì
祭祀的典式。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由是册尊 南海神 为 广利王 ,祝号祭式与次俱升。”
词语解释:祭孔  拼音:jì kǒng
祭祀 孔子 。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近来热闹完了,代之而兴的是祭 孔 ,但恐怕也不久的。”
词语解释:祭玉  拼音:jì yù
祭祀时所用之玉。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前代礼神,有祭玉、燔玉二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
词语解释:祭服  拼音:jì fú
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历代形制有异。《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贾公彦 疏:“《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緑之,玄黄之,以为祭服。此亦当染之以为祭服也。”《诗·豳风·七月》“为公子裳” 毛 传:“祭服,玄衣纁裳。” 孔颖达 疏:“玄黄之色施於祭服。”《国语·周语上》“ 晋侯 端委以入” 三国 吴 韦昭 注:“説云:‘衣玄端,冠委皃,诸侯祭服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天平冠,二十四旒,青裳龙服,中单朱舃,纯玉佩。”
词语解释:祭土  拼音:jì tǔ
祭祀土地神,祭祀社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何休 注:“土谓社也。”
词语解释:祭兽  拼音:jì shòu
豺杀兽而陈之若祭。《逸周书·时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 朱右曾 校释:“豺似狗,高前广后,黄色群行,其牙如锥,杀兽而陈之若祭。”《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兽戮禽。”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非无鬼》:“獭亦祭鱼,豺亦祭兽。”
词语解释:祭告  拼音:jì gào
古时国有事,祭神而告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天子为元元祈福,遣大臣分行祭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乾隆 庚辰,奉使祭告岳瀆。”
词语解释:祭仪  拼音:jì yí
祭祀仪式。《水浒传》第一二○回:“ 吴用 安排祭仪,直至南门外 蓼儿洼 ,寻到坟塋,哭祭 宋公明 、 李逵 。”
词语解释:祭獭  拼音:jì tǎ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
词语解释:祭侯  拼音:jì hòu
古代将举行大射礼时,先祭射的,谓之“祭侯”。《周礼·夏官·射人》:“祭侯则为位。” 贾公彦 疏:“按大射礼,使服不氏负侯。将祭侯之时,先设位於侯西北。”
词语解释:祭月  拼音:jì yuè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设坛祭祀月神。《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郑玄 注:“夜明,月坛也。” 孔颖达 疏:“夜明者,祭月坛名也。”《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词语解释:祭门  拼音:jì mén
(1).庙门。《穀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闕门。” 范宁 注:“祭门,庙门也。闕门,两观也,在祭门之外。”
(2).祀门神。《水浒传》第四十回:“我指望拿来祭门,却寻那厮不见。”
词语解释:祭灵  拼音:jì líng
祭奠死者的灵魂,一般在灵柩或灵堂前
词语解释:祭献  拼音:jì xiàn
祭祀供奉。《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过了两日,是正月初五, 苏州 风俗,是日家家户户祭献五路大神,谓之烧利市。”
词语解释:祭日  拼音:jì rì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管子·轻重己》:“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日。”《礼记·祭法》:“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郑玄 注:“王宫,日坛也。日称君,宫坛,营域也。” 孔颖达 疏:“王,君也。宫,亦坛也。营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坛曰君宫也。”《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
词语解释:祭炼  拼音:jì liàn
又称太极祭炼法。道教语。祭鬼炼度的方法。谓对死者进行“施食”、“追荐”,可使死者生前的罪过得到宽宥,并早升天界。 宋 郑思肖 《太极祭炼内法》卷上:“每年三元、五腊,谓之八解脱日、八节。庚申甲子一年之间二十八会,祭鍊幽冥所不可缺。” 元 徐善政 《〈太极祭炼内法〉序》:“太极祭鍊法者, 葛仙公 祭鬼之法也。”
词语解释:祭正  拼音:jì zhèng
犹祭酒。古代大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参见“ 祭尊 ”、“ 祭酒 ”。
词语解释:祭旗  拼音:jì qí
古代出师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先生们以‘前卫’之名,雄赳赳出阵的时候,我是祭旗的牺牲。”《中国民间故事选·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接着就杀猪宰羊祭旗。”
词语解释:祭仆  拼音:jì pú
《周礼》官名。掌祭礼。《周礼·夏官·祭仆》:“祭僕掌受命于王,以眡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纠百官之戒具。”
词语解释:祭幛  拼音:jì zhàng
祭奠用的幛子。 巴金 《家》三五:“灵堂里挂起了挽联和祭幛。”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一天,他送人家一轴祭幛,提起笔来写了‘瑶池返驾’四个大字。”
词语解释:祭师  拼音:jì shī
即祭司。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二》:“只要从他们的神话的历史里,抽出一条相类的事来做一个例,讲给酋长祭师们听,一说便成了。”参见“ 祭司 ”。
词语解释:祭司  拼音:jì sī
古代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尝试论之,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彼宗教之卑者,其初虽有僧侣、祭司,久则延及平民,而僧侣、祭司亦自废絶。”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然有三人焉,王欲生之者也,其二为王戚,一则古名祭司之裔。”
词语解释:祭拜  拼音:jì bài
祭祀礼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 吐蕃 又迫令所有 唐 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日用 唐 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越剧《二度梅》:“﹝ 彩环 ﹞命喜童掸扫一株老梅树,今朝还要来祭拜。”
词语解释:祭报  拼音:jì bào
谓告白祭事。《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郑玄 注:“报,犹白也。夙兴朝服,以待白祭事者,乃后服祭服而行事也。”
词语解释:祭尊  拼音:jì zūn
犹祭酒。古代大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 汉 贾谊 《新书·时变》:“骄耻偏而为祭尊,黥劓者攘臂而为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 潏水 李氏 云,古印有文曰祭尊,非姓名,乃古之乡官也。《説苑》载乡官,又有祭正,亦犹祭酒也。”参见“ 祭酒 ”。
词语解释:祭酒  拼音:jì jiǔ
(1).以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清史稿·礼志十一》:“ 顺治 十八年, 世祖 崩, 圣祖 截髮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 乾清宫 ,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 荀卿 三为祭酒焉。” 司马贞 索隐:“谓 荀卿 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 胡广 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饯别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 秦 。” 王琦 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4). 汉 魏 以后官名。 汉 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 改设国子祭酒, 隋 唐 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清 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郑逸梅 《逸梅丛谈·妙喻》:“我师 程瑶笙 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 郎士宁 的意味。”
词语解释:祭坛  拼音:jì tán
(1).供祭祀或宗教祈祷用的台。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章三:“无论艺术哲学都得屈服于宗教意识之下,在祭坛下面得着其发展生命了。” 艾青 《吹号者》诗:“今日的原野呵,已用展向无限去的暗绿的苗草,给我们布置成庄严的祭坛了。”
(2).指上坛祭祀。 侯宝林 《改行》:“赶上皇上斋戒忌辰,或是皇上出来祭坛,你都得歇工,你没有饭吃他不管。”
词语解释:祭地  拼音:jì dì
(1).天子祭祀地神。《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毛 传:“上祭天,下祭地。”
(2).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战国策·东周策》:“ 赵 取 周 之祭地, 周 君患之。”
(3).即祭田。《红楼梦》第九二回:“或是祭地,或是义庄,再置些坟屋。”
词语解释:祭奠  拼音:jì diàn
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祀。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朝饗宾主之仪,祭奠殯葬之变,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务令俭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红楼梦》第一○九回:“我也时常祭奠。” 老舍 《茶馆》第三幕:“ 四爷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词语解释:祭哜  拼音:jì jì
古代行祭礼时举食器至齿示尝。《书·顾命》:“太保受同,祭嚌。” 孔 传:“太保既拜而祭,既祭受福,嚌,至齿,则王亦至齿。”《仪礼·特牲馈食礼》:“举肺脊以授尸,尸受振祭嚌之。”《史记·礼书》:“大饗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嚌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词语解释:祭品  拼音:jì pǐn
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 元 吴莱 《忆寄方子清》诗:“生徒脩枣脯,祭品授葅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他写了‘节烈可风’四个字,做了匾,送给 李壮 悬掛;又办了祭品,委了典史太爷去祭那婆娘。” 鲁迅 《彷徨·祝福》:“看四婶装好祭品,﹝ 祥林嫂 ﹞和 阿牛 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 徐迟 《牡丹》七:“ 喜儿 依靠祭品延续她的生命,而她不愁衣食。但她却自己是那祭台上的羔羊。”
词语解释:祭养  拼音:jì yǎng
祭祀供奉以表亲养之恩。 明 袁宗道 《贺阳曲金令君父母荣封序》:“或曰 金翁 及孺人天性慈悲,食常蔬素,即为祭养。”《明史·广西土司传二·田州》:“﹝ 岑猛 ﹞令祖母 岑氏 奏乞於 广西 极边率部下立功,以便祭养。”
词语解释:祭司  拼音:jì sī
古代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尝试论之,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彼宗教之卑者,其初虽有僧侣、祭司,久则延及平民,而僧侣、祭司亦自废絶。”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然有三人焉,王欲生之者也,其二为王戚,一则古名祭司之裔。”
词语解释:祭台  拼音:jì tái
(1).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你看祭臺和这坟臺甎墻也那土墻,长出些箇棘科和这荆科,那里有白杨也那緑杨。”
(2).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
词语解释:祭厉  拼音:jì lì
古时向恶鬼祭祀,以求免于作祟。《清史稿·礼志三》:“ 明 制,自京师讫郡、县,皆祭厉坛。 清 初建都 盛京 ,厉坛建 地载门 外。自 世祖 入关后,京师祭厉无闻焉。”
词语解释:祭史  拼音:jì shǐ
犹祝史。古代主祭祀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 晋 荀吴 帅师涉自 棘津 ,使祭史先用牲于 雒 。”
词语解释:祭号  拼音:jì hào
即六号。古代祭祀时,对与祭祀有关的神祇祭品等所给予的六种美称。如尊称神为皇天、上帝,尊称鬼为皇祖,尊称豕牲为刚鬣。《周礼·春官·大祝》:“颁祭号于邦国都鄙。” 郑玄 注:“祭号,六号。”参见“ 六号 ”。
词语解释:六号  拼音:liù hào
古代对三种神祇和三种祭品各有美称,合称“六号”。
词语解释:祭丁  拼音:jì dīng
即丁祭。旧时每年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 孔子 之称。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 苏秦 吃的馒头是那二年前祭丁的冷馒头。”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到祭丁分肉的时节,才叫你认得我呢。”
词语解释:祭公  拼音:jì gōng
周 王室卿士、 周公 之后人 祭公谋父 的省称。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 周穆王 伐 犬戎 。见《国语·周语上》《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卷下:“﹝ 穆王 ﹞十三年春, 祭公 帅师从王西征,次于 阳紆 。”《逸周书·祭公》:“王若曰:‘祖 祭公 次予小子虔虔在位。’” 孔晁 注:“ 祭公 , 周公 之后,昭穆於 穆王 ,在祖列。”
词语解释:祭七  拼音:jì qī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 杨用脩 云:‘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
词语解释:祭吊  拼音:jì diào
祭奠吊唁。
词语解释:祭亭  拼音:jì tíng
旧时出丧所制作的一种轿亭,常用以供奉祭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只见当先是两个纸糊的开路神……以后还有甚么顶马、素顶马、细乐、和尚、师姑、道士、万民伞、铭旌亭、祭亭、香亭、喜神亭、功布、亚牌、马执事。”
词语解释:祭具  拼音:jì jù
祭器。《汉书·郊祀志上》:“画天地 泰一 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词语解释:祭东  拼音:jì dōng
东向而祭。古 契丹 族的一种祭祀习俗。《辽史·国语解》:“国俗,凡祭祀皆东向,故曰祭东。”
词语解释:祭司长  拼音:jì sī cháng
古犹太教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地位崇高。 鲁迅 《野草·复仇(其二)》:“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巴金 《将军集·将军》:“于是他读了:‘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
词语解释:祭赙  拼音:jì fù
(1).致祭并馈赠财物。《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丁丑,司空致士 张齐贤 卒。帝甚悼之,遣中使祭賻。”
(2).馈赠居丧者助祭的财物。 清 魏源 《书〈金史·完颜元宜传〉后》:“﹝ 完颜元宜 ﹞卒于家,祭賻甚厚。”
词语解释:祭财神  拼音:jì cái shén
旧时向财神祭祀,以祈求神佑致富的一种习俗。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祭财神》:“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伙,昼夜不休。”
词语解释:祭醊  拼音:jì zhuì
亦作“ 祭餟 ”。 祭酹,祭祀。《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祠祀诸天,祭餟先祖。”《南史·刘杳传》:“不得设灵筵及祭醊。”
词语解释:祭胙  拼音:jì zuò
祭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膰焉” 晋 杜预 注:“膰,祭肉。尊之,故赐以祭胙。”
词语解释:祭肺  拼音:jì fèi
古代祭祀, 周 人用牲肺以祭。《礼记·曲礼下》:“岁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 郑玄 注:“礼食杀牲则祭先, 有虞氏 以首, 夏后氏 以心, 殷 人以肝, 周 人以肺。不祭肺,则不杀也。” 孔颖达 疏:“此膳而不祭肺,则食不兼味也。” 宋 司马光 《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是故岁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明君臣上下,皆当深自贬损以救民急也。”
词语解释:祭蜡  拼音:jì là
古代每年十二月,天子或诸侯为颂扬 神农 、 后稷 等百神之劳功而举行的祭礼。《周礼·春官·籥章》:“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郑玄 注引《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 始为蜡。岁十二月而合聚万物而索饗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
词语解释:祭衣  拼音:jì yī
某些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按其教会的规定应穿的服装
词语解释:祭陌  拼音:jì mò
古地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境内。相传 战国 时俗巫为 河伯 娶妇,祭于此,因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漳水 又北逕 祭陌 西。 战国 之世,俗巫为 河伯 取妇,祭於此陌。 魏文侯 时, 西门豹 为 鄴 令,淫祀虽断,地留 祭陌 之称焉。”
词语解释:祭酹  拼音:jì lèi
行祭时以酒洒地。亦泛指祭奠。《南史·傅综传》:“有恶蛇屈尾来上灵牀;当前受祭酹。”《后汉书·何颙传》“以头醊其墓” 唐 李贤 注:“醊,祭酹也。”《旧唐书·乌重胤传》:“身殁之日,军士二十餘人,皆割股肉以为祭酹。” 宋 曾慥 《类说·神告休咎》:“既觉,入神祠祭酹。”
共8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