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神祇 拼音:shén qí
(1)天神与地神。《书·汤诰》:“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 孔 传:“并告无罪称寃诉天地。”《史记·宋微子世家》:“今 殷 民乃陋淫神祇之祀。”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天曰神,地曰祇。”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当下儐相赞礼, 全羽 与 琼英 披红掛锦,双双儿交拜神祇,后拜 鄔梨 假岳丈。”
(2)谓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祇。” 郑玄 注:“天之神祇,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3)泛指神灵。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吾自 禹 之后,承 元常 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祇之福,从穷 越 之地,籍 楚 之前锋,以摧 吴王 之干戈。” 晋 葛洪 《神仙传·郭璞》:“向见日月星辰之精灵,五岳四海之神祇。”《武王伐纣平话》卷下:“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祇。” 冯至 《伍子胥》:“他们怀念着故乡的景色、故乡的神祇, 伍尚 要回到那里去…… 子胥 却要走到远方。”词语解释:地祇 拼音:dì qí
地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修礼地祇,謁款天神。”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 唐 韩愈 《孟东野夫子》诗:“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祇为之悲,瑟缩久不安。”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三:“公奏南方愚民不明大体,往往呼天为天老爷,天神地祇,无不老爷者。”词语解释:灵祇 拼音:líng qí
天地之神。亦泛指神明。《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敍。”《文选·张衡〈南都赋〉》:“圣皇之所逍遥,灵祇之所保绥。” 李善 注:“灵祇,天地之神也。”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凡胎慕道,祷祠精感灵祇。” 程善之 《译蒙古军歌》:“天亦无修罗,地亦无灵祇。”词语解释:僧祇 拼音:sēng qí
(1).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 宋 晁补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不劳龙女骋威仪。僧祇世界供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虽则是僧祇劫里业缘该,毕竟你龙华会上真身坏。” 王国维 《题蕺山先生遗像》诗:“僧祇劫去留人谱,风义衰时拜鬼雄。”
(2). 波斯 语zangī的译音。泛指 南海 土著种族。或指 非洲 东海岸黑种人。《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 元和 八年,献 僧祇 奴四、五色鸚鵡、频伽鸟等。”《新唐书·室利佛逝》:“又献侏儒、 僧祇 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为折衝,以其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词语解释:明祇 拼音:míng qí
泛指神明。《旧唐书·音乐志三》:“大饗明祇,永绥多祐。”词语解释:黄祇 拼音:huáng qí
地神。 唐 贺知章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唐 王勃 《上拜南郊颂表》:“紫旻降祜,黄祇叶矩。” 蒋清翊 注:“黄祇,谓地神。”词语解释:后祇 拼音:hòu qí
地神。 三国 魏 曹叡 《櫂歌行》:“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祇。”《周书·孝闵帝纪》:“上协苍灵之庆,下昭后祇之锡。”词语解释:阴祇 拼音:yīn qí
地神。《文选·左思〈魏都赋〉》:“阳灵停曜於其表,阴祇濛雾於其里。” 李善 注:“《周礼》曰:掌地祇之礼也。”《南齐书·乐志三》:“阴祇以貺,昭司式庆。”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吾闻稀世神物,咸寳藏於天府,川瀆之灵,密司其职。归藏氏所传,固阴祇之多护,何乃復奋发於泥滓间。”词语解释:柔祇 拼音:róu qí
地的别称。祇,地神。古人谓地道阴柔,故称。《文选·谢庄〈月赋〉》:“柔祇雪凝,圆灵水镜。” 李善 注:“柔祇,地也。”词语解释:皇祇 拼音:huáng qí
(1).地神。也称地祇。 晋 傅玄 《晋天地郊明堂歌·地郊飨神歌》:“整泰折,竢皇祇。”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一:“ 元璋 搬进新盖的宫殿,把要作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祇。”
(2).天神与地神的并称。《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皇祇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 李善 注:“皇,天神也;祇,地神也。”词语解释:川祇 拼音:chuān qí
河神。 南朝 梁 沉约 《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川祇奉寿,河宗相礼。”词语解释:山祇 拼音:shān qí
山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山祇蹕嶠路,水若警沧流。” 唐 张说 《喜雨赋》:“復有送山祇於鬱岛,迎海若於葛川。” 宋 梅尧臣 《答永叔寄篆字》诗:“公疑鸟迹踏苍崕,山祇爱惜将有以。”词语解释:三祇 拼音:sān qí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指越三祇。”词语解释:人祇 拼音:rén qí
人与神。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奄人祇之彷像,共光气而寂寥。”《旧唐书·德宗纪上》:“赖天地降祐,人祇协谋。”词语解释:苍祇 拼音:cāng qí
天地神祇。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谢甲仗入殿表》:“不世之服,苍祇同灼。”词语解释:金祇 拼音:jīn qí
亦作“ 金祗 ”。 司秋之神。 南朝 宋 沉勃 《秋羁赋》:“於时朱云弛辰,金祗御岁。”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金祇司矩,火曜方流。” 唐 苏味道 《咏霜》:“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氛归。”词语解释:玄祇 拼音:xuán qí
犹神祇。指天神、地祇。《梁书·武帝纪上》:“德格玄祇,功均造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陈太庙舞辞》:“道周经纬,功格玄祇。”词语解释:阿僧祇 拼音:ā sēng qí
梵语的译音。义译为无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何以云阿僧祇,阿者 秦 言无,僧祇者, 秦 言数,凡梵书称阿僧祇,即 华 言无数也。”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大乘《入楞伽经》第五云:‘大慧,我於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词语解释:颂祇 拼音:sòng qí
用歌颂的方式祭祀地神。《文选·扬雄〈甘泉赋〉》:“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 李善 注:“为歌颂以祭地祇。”词语解释:雨祇 拼音:yǔ qí
司雨之神。《宋书·礼志三》:“警卫兵而开云,先雨祇以洒路。”词语解释:青祇 拼音:qīng qí
东方之神。 晋 张协 《杂诗》:“ 太昊 启东节,春郊礼青祇。”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傅东耕教》:“今玄司调气,青祇佇节。” 胡之骥 注:“ 潘岳 《藉田赋》註曰:‘青,东方之色,以取发生之象。祇,地神也。’” 宋 范仲淹 《谢贺正启》:“某启,伏以青祇布职,珠纬穷天。”词语解释:先神祇 拼音:xiān shén qí
祖宗的神灵。《墨子·天志中》:“ 紂 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祇不祀。”词语解释:岳祇 拼音:yuè qí
亦作“岳祇”。 山神。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瀆鬼濛鸿,岳祇嶪峩。” 宋 朱熹 《十六日下山各赋一篇仍迭和韵》:“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将迎。”词语解释:水祇 拼音:shuǐ qí
水神。 南朝 陈 沉炯 《从驾送军》诗:“抚鼓山灵应,詔蹕水祇惊。”词语解释:方祇 拼音:fāng qí
(1).指大地。《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圆精初鑠,方祇始凝。” 吕延济 注:“圆精,谓天也;方祇,谓地也。”《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忽归清汉,言復方祇。”
(2).指地神。《宋书·符瑞志下》:“圆神降祥,方祇荐裕,休珍杂沓,景瑞毕臻。”词语解释:素祇 拼音:sù qí
蛇神 白帝 之别称。《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汉 秉素祇之徵, 魏 称黄星之验。” 吕向 注:“ 汉高祖 斩白蛇, 高祖 常执此以自负。故云秉素祇也。秉,执;祇,神;徵,应也。”参见“ 素蛇 ”。
词语解释:素蛇 拼音:sù shé
白蛇。特指 汉高祖 斩白蛇起义的 白帝 子。 唐 李德裕 《冥数有报论》:“ 朝歌 未灭,而 周 流丹乌矣, 白帝 尚在,而 汉 断素蛇矣;皆兆发於先,而符应於后,不可以智测也。”参见“ 素祇 ”。词语解释:穹祇 拼音:qióng qí
指天地。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德协穹祇,春回海县。”《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缅想穹祇叶相,茵鼎善调,喜溢门阑,福臻闺閫。”词语解释:一路神祇 拼音:yí lù shén qí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 祝日念 ﹞因指着 应伯爵 、 谢希大 説道:‘这两个天杀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词语解释:皇地祇 拼音:huáng dì qí
对地神的尊称。《旧唐书·礼仪志一》:“今请备设皇地祇并从祀等座,则礼得稽古,义合缘情。”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郊配》:“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用 太祖 配,如 永泰 之礼。”《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国初以来,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词语解释:土祇 拼音:tǔ qí
地神。《魏书·房景先传》:“升 后稷 当田圭之尊,贬土祇隔牲币之享。”词语解释:百祇 拼音:bǎi qí
众神。 南朝 齐 谢超宗 《肃咸乐》之二:“皇灵降止,百祇具司。”词语解释:登祇 拼音:dēng qí
登山之神。《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明公据鞍輟哭,厉三军之志,独居淹涕,激义士之心,故能使 海若 登祇 ,罄图效祉。” 李善 注引《管子》:“登山之神,有 俞儿 者,长尺,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登山之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