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诗礼 拼音:shī lǐ
指《诗经》和《三礼》。泛指儒家经典。《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唐 王建 《送于丹移家洺州》诗:“《诗》《礼》不外学,兄弟相攻研。” 清 谭嗣同 《延年会叙》:“更若为戏於叶子,丐灵於五木,诗礼之儒俯儕博徒,搢绅之贤乃类争夺。”词语解释:盛礼 拼音:shèng lǐ
(1).盛大的礼仪。 晋 刘琨 《劝进表》:“臣等各忝守方任,职在遐外,不得陪列闕庭,共观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尚愧微躯在,遥闻盛礼新。” 明 刘基 《牡丹会诗序》:“予尝见世俗之为宴集,大率以声色为盛礼。”
(2).丰厚的礼物。《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邹老人 ﹞当下就央了一封先容的荐书,备了一副盛礼去謁 徐公 。”词语解释:周礼 拼音:zhōu lǐ
(1). 周 代的礼制。《左传·闵公元年》:“ 鲁 不弃 周 礼,未可动也。”《汉书·文帝纪》“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唐 颜师古 注:“此丧制者, 文帝 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於 周 礼也。”
(2).礼数周全。 傅朝阳 《方言词释例》“周礼”:“过午再到人家那里,还象个周礼的样吗?”词语解释:典礼 拼音:diǎn lǐ
(1).制度礼仪。《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 羲文 之《易》, 虞 夏 之《书》,歷 公旦 之典礼,览 仲尼 之《春秋》。” 宋 司马光 《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2).指某些隆重仪式。《清史稿·礼志八》:“二月, 文华殿 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 《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 小晚 和 艾艾 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3).掌管礼仪。《孔子家语·五帝德》:“﹝ 帝尧 ﹞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 典礼, 夔 龙 典乐。”《史记·郑世家》:“夫 齐 , 姜 姓, 伯夷 之后也, 伯夷 佐 尧 典礼。”
(4).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 时为太史。《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 疏:“典礼之官,於 周 则太史也。”词语解释:建礼 拼音:jiàn lǐ
(1). 汉 宫门名,为尚书郎值勤之处。《文选·沉约〈和谢宣城〉诗》:“晨趋朝 建礼 ,晚沐卧郊园。” 李善 注引《汉书典职》:“尚书郎昼夜更直於 建礼门 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始含香於 建礼 ,仍矫翼於 崇贤 。”
(2).借指尚书郎。 南朝 梁武帝 《赠谥孔休源诏》:“﹝ 孔休源 ﹞风业贞正,雅量冲邈,升荣建礼,誉重搢绅。”词语解释:大礼 拼音:dà lǐ
(1).庄严隆重的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文公三年》:“君貺之以大礼,何乐如之!”
(2).特指婚礼。《红楼梦》第九七回回目:“ 林黛玉 焚稿断痴情, 薛寳釵 出闺成大礼。”词语解释:百礼 拼音:bǎi lǐ
各种礼仪。《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汉 班固 《东都赋》:“万乐备,百礼暨。”《隋书·音乐志中》:“洽斯百礼,福以千年。”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词语解释:作礼 拼音:zuò lǐ
举手施礼;行礼。 南朝 梁 简文帝 《六根忏文》:“懺悔已竟,诚心作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法一 ﹞叱之曰:‘与汝共学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适已为汝投之江流矣。’ 杲 ( 宗杲 )展坐具作礼而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十一娘 与二女童作礼而还。”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韩邪 与 王昭君 相对缓缓作礼。”词语解释:瞻礼 拼音:zhān lǐ
(1).瞻仰礼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然而瞻礼之徒,实繁其侣;金钱之税,悦以心竞。”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每至邑中,人士敬叹瞻礼,喜其来而惜其去。” 清 杜岕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瞻礼尝万人,盘空缅缔造。”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他只像瞻礼神圣一样,重又虔诚地看一眼那面青呀白呀尤其是占着大部分的红呀的崭新的旗帜。”
(2).指基督教、天主教徒的宗教节日,又称礼拜。 清 王韬 《原道》:“天主教中,所有瞻礼、科仪、炼狱、懺悔以及禁嫁娶、茹荤,无以异乎緇流衲子。” 清 容閎 《西学东渐记·游美洲日记》:“又如学生寄居 美 人寓中,随 美 人而同为祈祷之事,或星期日至教堂瞻礼。”词语解释:无礼 拼音:wú lǐ
不循礼法;没有礼貌。《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史记·秦本纪》:“ 秦 师无礼,不败何待!”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臣知杖无礼之人,不知打神策军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大声喝道:‘你们这些作乱的人,休得无礼。’”词语解释:率礼 拼音:lǜ lǐ
遵循礼法。《东观汉记·梁冀传》:“大将军夫人,躬先率礼,淑慎其身,超号为 开封君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也,惟率礼脩德,可以胜之。” 宋 叶适 《祭子三郎文》:“汝幼既能率礼,长必能行义。”词语解释:朝礼 拼音:cháo lǐ
(1).参拜;朝拜。《国语·越语下》:“王命工以良金写 范蠡 之状,而朝礼之。”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今则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授银青光禄大夫,赐号 通玄先生 。”《西游记》第四回:“ 悟空 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 金星 启奏。”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又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2).调习,训练。朝,通“ 调 ”。《荀子·哀公》:“今 东野毕 之驭,上车执轡,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上句言驭之习,下句言马之习也。朝,与‘调’古字通……此言马之驰骤皆调习也。”词语解释:成礼 拼音:chéng lǐ
(1).使礼完备。《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於淫,仁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既而,问 毓 何以拜。 毓 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莫掇,莫掇!哥哥须晓得嫂嫂通灵,今既取去,也要成礼。且出此间,备些祭仪,作文以白嫂嫂,取之方可。”
(2).规定的礼仪。《后汉书·侯霸传》:“ 歆 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赠钱穀,以成礼葬之。”
(3).行礼完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景公 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4).完婚。《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及初成礼, 隗 问之曰:‘妇奉箕箒而已,何乃过珍丽乎?’”《南齐书·公孙僧远传》:“兄姊未婚嫁,乃自卖为之成礼。”《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打点就是今日迎娶,少不得还借重一个媒妁。而今就烦兄与弟做一做,小弟成礼之后,代相恭敬,也只在小弟身上撮合就是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遂媒定之,涓吉成礼。”词语解释:非礼 拼音:fēi lǐ
(1).不合礼仪制度。《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越石父 免于羈束,未旋踵而责以非礼,善窥其合而已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七:“ 湘 人士……方自以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礼施设,而莫余敢止。”
(2).指违礼之事。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素娥 ﹞正色峻拒曰:‘与官人无缘,安得为非礼!’”词语解释:执礼 拼音:zhí lǐ
(1).赞礼;执守礼制。《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崇礼》:“贤良曰:‘昔 周公 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 唐 白居易 《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等三人同制》:“某官 王申伯 :学优行茂,饰以词藻,执礼定议,多得其中。”
(2).指对人的礼节。《列子·汤问》:“ 造父 之师曰 泰豆氏 。 造父 之始习御也,执礼甚卑, 泰豆 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词语解释:观礼 拼音:guān lǐ
(1).观看礼乐。《左传·襄公十年》:“诸侯 宋 鲁 ,於是观礼。 鲁 有禘乐,宾祭用之。 宋 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 杜预 注:“ 宋 ,王者后, 鲁 以 周公 故,皆用天子礼乐,故可观。”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且 季子 在 鲁 ,採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 元 胡天游 《送侄胡文学修江馆》诗:“登高 还小鲁 ,观礼復从 周 。” 清 周在延 《送吴冠五至历城》诗:“探奇莫负 劳山 约,观礼应先 闕里 过。”
(2).泛指应邀观看盛大的庆典。 周立波 《李大贵观礼》:“厂长室来了个电话,约他明天同党委书记和厂长一起坐车去观礼。” 王老九 《进北京》:“邀请代表去观礼,我 老九 心里好欢喜。”词语解释:恩礼 拼音:ēn lǐ
旧谓尊上对下的礼遇。《后汉书·鲁恭传》:“数召讌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真宗 好文,初待 大年 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府君待诸孤弟,尤有恩礼。”词语解释:顶礼 拼音:dǐng lǐ
(1).双膝下跪,两手伏地,以头顶尊者之足,是佛教徒最崇敬的礼节。 北魏 昙鸾 《赞阿弥陀佛偈》:“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 唐 慧宣 《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心欢即顶礼,道存仍目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清河 君瑞 ( 张君瑞 ),不胜其喜,宝兽添香,稽首顶礼。”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善男信女们也个个‘合十赞叹,欢喜布施,顶礼而散’了。”
(2).敬礼,致敬。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如今百姓每听的 包待制 大人到 陈州 糶米去,那个不顶礼,都説俺有做主的来了。”《水浒传》第四二回:“ 宋江 在马上以手加额,望空顶礼,称谢神明庇祐之力,容日专当拜还心愿。”《西游记》第四十回:“ 行者 将菩萨降魔收怪的那一节,陈诉与他君臣听了,一个个顶礼不尽。”
(3).鞠躬。《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邓九公 ﹞説罢,打了一躬。老爷顶礼相还。” 王镇 《枪》第三幕:“我地下同志--一中年和尚,站在禅祠门前的香案旁,守着缘簿时时向进香的人顶礼致意。”
(4).朝拜;瞻仰。《花月痕》第二回:“﹝ 心印 ﹞前年顶礼 五臺 后,将便道入都,官绅延主 汾神祠 。” 郁达夫 《雁荡山的秋月》:“呆立了一会,对这 雁荡山 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 徐迟 《井冈山记》:“而现在朝拜 罗霄山脉 ,顶礼 井冈山 这样的革命圣地,怎么也是驰车来去呢?”
(5).崇拜;敬佩。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假和尚》:“士大夫僉顶礼佩服,大众无不涕泣赞叹。”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以世俗之顶礼 严氏 ( 严復 )者多,故政客得利用其説以愚天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三)》:“所以要顶礼 明 末的遗民,必须接受他的民族思想,这才可以心心相印。”词语解释:问礼 拼音:wèn lǐ
询问礼法;学礼。《礼记·曲礼下》:“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 适 周 ,将问礼於 老子 。” 唐 刘长卿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诗:“江上花催问礼人, 鄱阳 鶯报 越 乡春。”词语解释:古礼 拼音:gǔ lǐ
古时的礼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 夏 、 殷 、 周 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復也。臣愿颇采古礼与 秦 仪杂就之。” 明 张居正 《陈六书疏》:“臣考之古礼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閲之礼。”《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闻古礼‘殮而成服,既葬而除’。”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词语解释:宾礼 拼音:bīn lǐ
(1).上古朝聘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孙诒让 正义:“谓制朝聘之礼,使诸侯亲附,王亦使诸侯自相亲附也。”
(2).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元 韩奕 《齐天乐·寿内》词:“白头尚举齐眉案,相敬未忘宾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何温顺公》:“上欲藉其军力,乃延置至 兴京 ,款以宾礼,而以公主妻之。”参见“ 五礼 ”。
(3).谓以上宾之礼相待。《国语·周语下》:“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 晋 陆机 《辨亡论上》:“宾礼名贤,而 张昭 为之雄;交御豪俊,而 周瑜 为之杰。”
(4).引申为敬重。《汉书·晁错传》:“宾礼长老,爱卹少孤。”《晋书·江灌传》:“顷之, 简文帝 又以为抚军司马,甚相宾礼。”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北齐 文宣李皇后 ﹞天性淑惠,为 文宣帝 所宾礼。”
词语解释:五礼 拼音:wǔ lǐ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 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2).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礼,吉、凶、军、宾、嘉。”《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词语解释:展礼 拼音:zhǎn lǐ
犹行礼,施礼。 北周 庾信 《将命至邺》诗:“交欢值公子,展礼覿王孙。”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贺册鲁王》:“不获展礼明庭,拜舞称贺。”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 彭齐 ﹞未第时,常謁 南丰 宰,而宰不喜士,平居未尝展礼。”词语解释:俗礼 拼音:sú lǐ
世俗的礼节。《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亲家太太,可恕我不能拘那俗礼儿,等摆果子了。”词语解释:曲礼 拼音:qǔ lǐ
(1).《仪礼》的别名。《仪礼·士冠礼》“仪礼” 唐 贾公彦 疏:“且《仪礼》亦名《曲礼》,故《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郑 注云:‘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也,其中事仪三千,言仪者见行事有威仪,言曲者见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也。”
(2).《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 孔颖达 疏。词语解释:三礼 拼音:sān lǐ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 郑众 传《周官经》,后 马融 作《周官传》,授 郑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 郑氏 学。 玄 又注 小戴 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髮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3).指丧礼、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 杨太史 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词语解释:不礼 拼音:bù lǐ
(1).不以礼相待。《左传·隐公六年》:“ 郑伯 如 周 ,始朝 桓王 也,王不礼焉。”
(2).不施礼。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正旦做不礼科,云]‘兀那厮,靠后。’”词语解释:客礼 拼音:kè lǐ
招待宾客的礼节。《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 於是为 魏昭王 使於 燕 , 燕王 以客礼待之。” 唐 杜甫 《奉赠严八阁老》诗:“客礼容疏放,官曹可接联。”《元史·姚枢传》:“ 世祖 在潜邸,遣 赵璧 召 枢 至,大喜,待以客礼。” 陶成章 《龙华会章程·檄文》:“至於我们动手革命的时候,外国人不来帮扶 满洲 ,我们一概客礼相待。”词语解释:厚礼 拼音:hòu lǐ
丰厚的礼物:赠以~。词语解释:备礼 拼音:bèi lǐ
谓礼仪周备。《诗·小雅·鱼丽序》:“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 汉 蔡邕 《郭有道碑》:“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岂求备礼乎?”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余闻 隆兴 、 乾道 中,不能击 龙大渊 、 曾覿 ,不得为有名臺諫;公不但备礼弹劾,必极论罢斥乃已。”词语解释:敬礼 拼音:jìng lǐ
(1).尊敬并以礼相待。《吕氏春秋·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 黯 前奏事,上不冠,望见 黯 ,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宋 叶适 《宋武翼邵君墓志铭》:“君不幸埋没鄙事,然其刚难屈,其正难狎,所遇多敬礼之,盖亦有所蓄而然也。”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一:“有的呢,遇着开殃榜,批婚书,看风水……都要去求他,平日也就不能不有相当的敬礼。”
(2).表示致敬的礼节,如立正、举手或鞠躬行礼等。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间或有一个本营里官佐过身,得照规矩行礼时,便一面赶忙放下那个土花碗,把手举起,站起身来含含胡胡的喊‘敬礼’。”
(3).敬辞。用于书信结尾。词语解释:巡礼 拼音:xún lǐ
(1).指宗教徒参拜庙宇或圣地。 唐 王建 《题詵法师院》诗:“三年説戒龙宫里,巡礼还来向水行。”《景德传灯录·慧忠禅师》:“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巡礼 耶路撒冷 的信徒,并不是期望着要会见 耶稣 。”
(2).指观光或游览。 石三友 《金陵野史·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他曾巡礼了 雨花台 的古战场,中秋之夜到 秀山公园 赏月,坐在驴背上摘取 钟山 的红叶。”词语解释:中礼 拼音:zhōng lǐ
适中、合度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 贾公彦 疏:“礼言中者,凡人奢则僭上,俭则逼下,礼所以制中,使不奢不逼,故以礼为中也。” 宋 徐铉 《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诗:“师资 禝契 论中礼,依止 山公 典小銓。”
合乎礼仪。《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 卢钓 ﹞种贺上前,举止中礼。” 清 钮琇 《觚賸·高宫詹》:“出入禁闥,从容中礼。”词语解释:正礼 拼音:zhèng lǐ
正规的礼法;正常的礼节。 汉 韦玄成 《毁庙议》:“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公虽不责以正礼,我意未容诚斗筲。”《红楼梦》第五五回:“按正礼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一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与太太的事也有益。”《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便觉得时尚风气不古。这先配而后祖,断不是个正礼。”词语解释:议礼 拼音:yì lǐ
谓议论礼制。《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礼,谓人所服行也。” 朱熹 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宋 袁燮 《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丞相言议礼之地,最要得人。” 明 王祎 《唐五礼序》:“是用为之序论,以著其説,庶议礼之家,得以慎所择焉。”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惟两 汉 议礼之文,博引数説,以己意折衷,近於考据。”词语解释:重礼 拼音:zhòng lǐ
(1).尊重礼仪。《礼记·聘义》:“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2).隆重的礼仪。 汉 陈琳 《为袁绍上汉帝书》:“殊恩厚德,臣既叨之,敢闚覬重礼,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
(3).谓以隆重的礼仪来对待。《逸周书·酆保》:“因饗诸侯,重礼庶吏,出送于郊。”词语解释:习礼 拼音:xí lǐ
学习礼仪。《仪礼·士相见礼》:“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习礼而成其士也。” 清 吴荣光 《〈吾学录〉凡例》:“先师庙祭器、祭品、乐器、乐章,视他庙特加详载,俾习礼者得所攷据焉。”词语解释:复礼 拼音:fù lǐ
(1).恢复礼仪。《左传·昭公十二年》:“ 仲尼 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礼,仁也。”信善哉!’”《论语·颜渊》:“克己復礼,为仁。”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復,反也。” 朱熹 集注:“礼,天理之节文也。” 晋 张华 《励志》诗:“復礼终朝,天下归仁。” 南朝 宋 谢瞻 《於安城答灵运》诗:“徇业谢成操,復礼愧贫乐。”
(2).因袭礼制。《汉书·武帝纪》:“朕闻五帝不相復礼,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
(3).答谢,回礼。《水浒传》第三九回:“既然兄弟还了,改日却另置杯復礼。”词语解释:嘉礼 拼音:jiā lǐ
(1).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指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昬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饗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郑玄 注:“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礼之别有六。”《宋史·礼志十三》:“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饗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
(2).后世亦专指婚礼。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越客》:“先是 镐 之在京,以次女 德容 ,与僕射 裴冕 第三子前 蓝田 尉 越客 结婚焉。已剋迎日,而 镐 左迁,遂改期来岁之春季。其年 越客 则速装南迈,以毕嘉礼。”《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庚寅,皇子 从厚 纳 孔循 女为妃, 循 因之得之 大梁 ” 元 胡三省 注:“有职守者不得擅离职守,今 循 因嘉礼得至行在所。”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萧补烟》:“此女为寒族所生,与老夫具有瓜葛,既蒙君爱,今夕当为君成嘉礼。”词语解释:德礼 拼音:dé lǐ
(1).道德与礼教。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朱熹 集注:“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 孔子 曰:‘道之以政, 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於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縶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2).德泽与礼仪。《左传·僖公七年》:“ 管仲 言於 齐侯 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词语解释:苛礼 拼音:kē lǐ
烦琐的礼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及 陈胜 、 项梁 等起…… 酈生 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 酈生 乃深自藏匿。” 唐 刘禹锡 《海阳湖别浩初师》诗引:“居一都之殷,易与士会,得执外教,尽捐苛礼。”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若抚话雨联句》:“情洽蠲苛礼,形忘略小嫌。”词语解释:由礼 拼音:yóu lǐ
遵循礼教。《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孙希旦 集解:“由,谓践履之。”《韩诗外传》卷一:“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旧唐书·代宗纪》:“仁孝温恭,动必由礼。”词语解释:崇礼 拼音:chóng lǐ
(1).尊崇礼仪。《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孔颖达 疏:“尊崇三百三千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暨 武帝 崇礼,始立乐府。”
(2).尊敬而以礼相待。《后汉书·江革传》:“再迁司空长史, 肃宗 甚崇礼之,迁五官中郎将。”《北齐书·万俟洛传》:“ 高祖 以其父 普 尊老,特崇礼之。”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宠礼》:“ 宋代 之君,崇礼儒臣,过於 汉 唐 。”词语解释:家礼 拼音:jiā lǐ
大夫之家的礼仪。《周礼·春官·家宗人》:“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掌家礼与其衣服宫室车旗之禁令。”词语解释:葬礼 拼音:zàng lǐ
殡葬的礼仪。《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 宣 卒,賵赠葬礼,皆依后母旧仪。”《周书·韦夐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并遵其遗戒。” 冰心 《南归》:“大家向着这一抔香云似的土丘行过礼,这简单严静的葬礼,便算完毕了。”词语解释:相礼 拼音:xiāng lǐ
赞礼。《国语·楚语上》:“问谁相礼,则 华元 、 駟騑 。”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之三》:“百司扬职,九宾相礼。”《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徐达 相礼到客人坐定了席,正要‘请汤!’‘请酒!’是件赞唱,忽然不见了他。”《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 齐景公 ﹞既至 絳州 ,见了 晋昭公 , 昭公 设宴享之。 晋国 是 荀吴 相礼, 齐国 是 晏婴 相礼。”词语解释:缛礼 拼音:rù lǐ
繁复的礼仪。 唐 李德裕 《赠陈夷行司徒制》:“以兹縟礼,用慰幽魂。”《宋史·忠义传一·李若水》:“﹝ 高俅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职,示与众异,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縟礼,非所以靖公议也。”词语解释:仪礼 拼音:yí lǐ
礼仪,礼节。《史记·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南史·儒林传·沉文阿》:“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隋书·礼仪志一》:“ 秦氏 以战胜之威,并吞九国,尽收其仪礼,归之 咸阳 。”词语解释:遥礼 拼音:yáo lǐ
遥拜。 唐 李绅 《杭州天竺灵隐二寺顷岁亦布衣一游》诗之二:“近日尤闻重雕饰,世人遥礼二檀林。”词语解释:弃礼 拼音:qì lǐ
抛弃礼制。《左传·昭公十三年》:“弃礼违命, 楚 其危哉!”《左传·哀公七年》:“ 晋 范鞅 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词语解释:庆礼 拼音:qìng lǐ
吉庆之礼。《礼记·投壶》:“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宋史·乐志十四》:“庆礼聿成,靡弗咸喜。”词语解释:尽礼 拼音:jìn lǐ
竭尽礼仪。《论语·八佾》:“事君尽礼,人以为諂也。”《后汉书·张湛传》:“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马万羣 本是个清官,闻知此信,一口气得病,数日身死。 马德称 哀戚尽礼,此心无穷。”词语解释:王礼 拼音:wáng lǐ
(1).天子的礼仪。《礼记·明堂位》:“凡四代之服器官, 鲁 兼用之。是故 鲁 王礼也。” 郑玄 注:“王礼,天子之礼也。”
(2).指侯王之礼。《后汉书·马援传》:“故 高祖 赦 蒯通 而以王礼葬 田横 ,大臣旷然,咸不自疑。” 李贤 注:“ 田横 初自称 齐 王。 汉 定天下, 横 犹以五百人保於海岛。 高祖 追 横 , 横 自杀,以王礼葬之。”词语解释:约礼 拼音:yuē lǐ
(1).用礼约束自己。语本《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简化礼制。《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 孝文 定约礼之制, 光武皇帝 絶告寧之典,貽则万世,诚不可改。”词语解释:合礼 拼音:hé lǐ
合乎礼仪。《易·乾》:“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孔颖达 疏:“‘嘉会足以合礼’者,言君子能使万物嘉美集会,足以配合於礼。”《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 张曾子 ’。”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颜丁 之合礼, 二连 之善丧,亦曷以踰。” 李善 注:“《礼记》:‘ 颜丁 善居丧……’ 郑玄 曰: 颜丁 , 鲁 人也,居丧合礼。”《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后父母百年后,容毁骨立,丧葬合礼,其名愈著。”词语解释:讲礼 拼音:jiǎng lǐ
(1).习礼。《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 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 汉 张衡 《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新唐书·隐逸传·王绩》:“ 杜之松 ,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
(2).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词语解释:六礼 拼音:liù lǐ
(1).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鴈” 唐 贾公彦 疏:“昏礼有六,五礼用鴈: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徵不用鴈,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其后《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初学记》卷十四引 汉 秦嘉 《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明 陆采 《明珠记·闺叹》:“纵无六礼双羊,奈一言难变,便死也魂与檀郎为伴。”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生小 云英 自托媒,远烦六礼絶嫌猜。”
(3).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贾公彦 疏:“此一经,陈享宗庙之六礼也。”
(4).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徧。”词语解释:多礼 拼音:duō lǐ
多余的礼节
礼节太多词语解释:加礼 拼音:jiā lǐ
(1).厚于常规的礼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晋侯 见 郑伯 ,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
(2).以礼相待。《东观汉记·虞延传》:“ 延 以 寅 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后汉书·孔融传》:“其餘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词语解释:吉礼 拼音:jí lǐ
(1).古五礼之一。指祭祀之礼。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曲阜》:“ 乾隆 五十九年,予按试至 曲阜 ,适逢孟冬上丁,时 衍圣公 宪培 初薨,予以吉礼主祭。”
(2).指婚礼。亦指举办婚礼时所需之物。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窦玉妻》:“今夕甚佳,又有牢饌,亲戚中配属,何必广招宾客,吉礼既具,便取今夕。”词语解释:掌礼 拼音:zhǎng lǐ
主持礼仪。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八折:“宠儿!两位新人俱到,不曾叫得掌礼的,怎好?便是你胡诌几句罢!” 茅盾 《子夜》十七:“ 孙吉人 就充了掌礼的。”词语解释:丧礼 拼音:sāng lǐ
有关丧事的礼仪、礼制。《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 孔颖达 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殯宫,及葬等礼也。”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 嘉王 可即皇帝位於 重华宫 ,躬行丧礼。”词语解释:汉礼 拼音:hàn lǐ
(1). 汉 代礼法。 唐 李竦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 汉 礼方传珮, 尧 年正捧觴。”
(2).汉族礼仪。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谒庙行香》:“如行 汉 礼,唱跪兴四拜;行 满 礼,唱三跪九叩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 夏国 建立起所谓‘蕃官’与‘ 汉 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存在着‘蕃礼’与‘ 汉 礼’两种不同的文化。”词语解释:祭礼 拼音:jì lǐ
(1).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餘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餘也。”《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
(2).祭吊用的礼品。 李冰 《你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祭刘胡兰》诗:“站在你的墓前我不敢把眼泪当作祭礼,让我好好想想你是怎样活着?又怎样死去?”词语解释:隆礼 拼音:lóng lǐ
(1).尊崇礼法。《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郑玄 注:“隆礼,谓盛行礼也。” 孔颖达 疏:“隆,盛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荀子·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 荀卿 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县羣众。”
(2).以隆重的礼节相待。《英烈传》第四一回:“那 元顺帝 便敕他镇守 汀州 ,十分隆礼他。”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雅善余诗,是以见客甚隆礼焉。”词语解释:报礼 拼音:bào lǐ
(1).报答之礼。《礼记·坊记》:“故君子信让以涖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於芻蕘。’”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九章:“或女子终身受夫男之养而忽弃之,则於报礼不公;或男子疑女子而弃之,亦於生育之事未安。”
(2).犹报聘。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至自晋》:“以伯主之尊,报礼於 鲁 ,惟恐或后, 晋 之待 鲁 ,非復昔日比矣。”词语解释:聘礼 拼音:pìn lǐ
(1).古代诸侯间相互聘问之礼。《礼记·聘义》:“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国语·周语中》“遂假道於 陈 ,以聘於楚” 三国 吴 韦昭 注:“是时,天子微弱,故以诸侯相聘之礼假道也。聘礼,若过国至于境,使次介假道,束帛将命于庙也。”
(2).订婚之礼。亦指订婚时所备的财礼。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璋之 下钱五万以为聘礼。” 清 李渔 《奈何天·调美》:“若还果是年姪,自然没有做亲之理。既然如此,只得把聘礼还他。” 沉从文 《阿金》:“这婚事 阿金 原是预备今晚上就定规的。抱兜里的钱票一束,就为的是预备下定钱作聘礼用的东西。” 任德耀 《马兰花》第一幕:“这真是咱们姑娘的聘礼。”词语解释:尊礼 拼音:zūn lǐ
(1).尊崇礼法。《礼记·表记》:“ 周 人尊礼尚施。” 孔颖达 疏:“尊礼尚施者,谓尊重礼之往来之法,贵尚施惠之事也。”《宋史·道学传一·张载》:“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
(2).隆重的礼仪。《国语·越语下》:“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 韦昭 注:“言当卑约其辞、尊重其礼以求平。”一说,尊礼,撙礼。谓贬抑自己的身份,不敢以平等之礼相待。见 俞樾 《群经平议·国语二》“卑辞尊礼”。
(3).敬重而厚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 燕 , 昭王 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 碣石宫 ,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北史·张彫武传》:“帝甚重之,以为侍讲,与侍书 张景仁 并被尊礼,同入 华元殿 ,共读《春秋》。”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宠遇》:“ 太祖 尊礼 刘基 ,尝称老先生而不名。”词语解释:婚礼 拼音:hūn lǐ
婚姻的礼节。古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今指结婚仪式。《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 耶律德光 乃为 延寿 娶 从益 妹,是为 永安公主 。公主不知其母为谁,素亦养於妃,妃至京师主婚礼。”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赵媒婆》:“ 牛 復叮嚀,速就婚礼。” 丁玲 《小火轮上》:“她和几个朋友去赴一个婚礼。”参阅《仪礼·士昬礼》。词语解释:优礼 拼音:yōu lǐ
优待礼遇。《汉书·刘向传》:“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陈书·儒林传·王元规》:“ 简文 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其后 公 守 秦 ,益常辟以自随,优礼特异。”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二:“这位被优礼的客人,大概为答报他的盛情起见,便给他做起媒来。”词语解释:具礼 拼音:jù lǐ
(1).备礼;安排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2).指表示礼节。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书简后具礼》:“今人书简后具礼,或误作‘礼如初’,或‘具礼如初’,或‘礼如左右前’等,虽名公卿亦有之。”
(3).行礼。《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费仲 蒙旨至於殿下,具礼。”《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 胡嵩 二人见 比干 具礼毕, 比干 将二人邀入衙内,置酒管待二人。”词语解释:遍礼 拼音:biàn lǐ
(1).普遍礼聘。《墨子·鲁问》:“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徧礼四邻诸侯,敺国而以事 齐 ,患可救也。”
(2).一一礼拜。 唐 皇甫冉 《送延陵陈法师赴上元》诗:“徧礼南朝寺,焚香古像前。”《清史稿·仁宗纪》:“ 嘉庆 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举行内禪,上侍 高宗 徧礼於堂子、 奉先殿 、 寿皇殿 。”词语解释:享礼 拼音:xiǎng lǐ
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论语·乡党》:“享礼,有容色。”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 汉 班固 《白虎通·王者不臣》:“享礼而后归,是异於众臣也。”词语解释:致礼
向人施礼词语解释:越礼 拼音:yuè lǐ
越出礼法的规定;不守规矩。《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 ﹞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 长卿 之才而越礼焉。”《晋书·裴頠传》:“昔 穆叔 不拜越礼之饗,臣亦不敢闻殊常之詔。” 宋 曾巩 《谢杜相公书》:“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若夫赠芍采兰,偶然越礼,人情物理,大抵不殊。”词语解释:秩礼 拼音:zhì lǐ
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 杜预 注:“贵贱不失其本。” 唐 杜甫 《望岳》诗:“ 南岳 配朱鸟,秩礼自百王。”词语解释:五礼 拼音:wǔ lǐ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 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2).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礼,吉、凶、军、宾、嘉。”《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词语解释:参礼 拼音:cān lǐ
犹参拜。《水浒传》第八五回:“ 宋江 先取信香炉中焚爇,参礼了八拜,便呼 花荣 等六个头领,俱各礼拜已了。”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入道》:“连日到施主人家修斋,不曾上殿参礼。”词语解释:遵礼 拼音:zūn lǐ
遵守礼法。《汉书·成帝纪》:“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 唐太宗 《咏司马彪〈续汉志〉》:“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词语解释:读礼 拼音:dú lǐ
(1).学习礼节。《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杨倞 注:“礼,谓典礼之属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而学校之所讲,逢掖之所谈,几有若屠儿之礼佛,娼家之读礼者,是可叹也。”
(2).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因称居丧为“读礼”。语本《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 清 王士禛 《与汪苕文书》:“自 鄢陵 读礼, 潁川 引疾……又何衰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鲲溟侄》:“丙午余读礼家居,姪亦奉讳南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读礼。”词语解释:殊礼 拼音:shū lǐ
(1).不同的礼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緄乎!”《魏书·高闾传》:“故五帝异规而化兴,三王殊礼而致治。”
(2).特别的礼遇。《汉书·王莽传上》:“ 高皇帝 褒赏元功,相国 萧何 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葬以殊礼,给九旒鑾輅,虎賁、班剑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輼輬车。” 清 恽敬 《辨微论》:“﹝ 建安 ﹞十七年而加殊礼,十八年而受九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