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荠上声 [lǐ][mǐ][jǐ,水名][奚上声。亦待也。][音陛。与䯗同。或作䏶。][ní,露泥泥][tǐ][详注1]


注1:媞 音弟。莎草的子实。《尔雅》薃,侯莎,其实媞。
共16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礼乐礼部礼物礼典礼服礼制礼道礼园
礼数礼让礼貌礼异礼防礼至礼书礼相
礼义礼佛礼毕礼金礼交礼接礼中礼阁
礼容礼仪礼绝礼谒礼饮礼酒礼生礼忏
礼法礼重礼遇礼罗礼献礼陈礼章礼鼠
礼成礼意礼上礼门礼玉礼币礼器礼信
礼闱礼节礼官礼度礼律礼学礼奉礼赞
礼拜礼贤礼命礼斗礼训礼敬礼记礼顺
礼文礼神礼将礼俗礼分礼新礼聘礼爱
礼经礼教礼则礼秩礼宾礼遗礼事礼正

词语解释:礼乐  拼音:lǐ yuè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词语解释:礼数  拼音:lǐ shù
(1).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唐 韩愈 《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宋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 《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词语解释:礼义  拼音:lǐ yì
(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
(2).同“ 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词语解释:礼容  拼音:lǐ róng
(1).礼制仪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陈书·程文季传》:“ 文季 最有礼容,深为 高祖 所赏。”《周书·儒林传序》:“帝於是服衮冕,乘碧輅,陈文物,备礼容,清蹕而临太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击毬时﹞往来交错,前后遮约,争心竞起,礼容全废。”
(2). 汉 乐名。《汉书·礼乐志》:“ 高祖 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隋书·音乐志下》:“﹝ 汉高帝 ﹞又作《昭容》《礼容》……《礼容》生於《文始》,矫 秦 之《五行》也。”
词语解释:礼法  拼音:lǐ fǎ
礼仪法度。《商君书·更法》:“及至 文 武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汉书·货殖传》:“及 周 室衰,礼法堕。”《晋书·裴頠传》:“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兄精切於人伦物理之间,一步不肯放过;我则从容於礼法之外,务以老而自佚。”
词语解释:礼成  拼音:lǐ chéng
仪式终结。《管子·大匡》:“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死,请以 彭生 除之。” 清 恽敬 《驳朱锡鬯书〈杨太真外传〉后》:“盖新书(《新唐书》)据下詔之日,旧书(《旧唐书》)据礼成之日耳。” 清 吴伟业 《南苑应制》诗:“熊馆发云旌,春蒐告礼成。”
词语解释:礼闱  拼音:lǐ wéi
(1). 汉 代尚书省在 建礼门 内,又近禁闱,故称之为礼闱。《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出入礼闈,朝夕旧馆。” 李善 注引《十洲记》:“ 崇礼闈 ,即尚书上省门; 崇礼 东 建礼门 ,即尚书下舍门,然尚书省二门名礼,故曰‘礼闈’也。” 张铣 注:“礼闈,尚书省也。” 唐 王维 《工部杨尚书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朝含香兮礼闈,夕青琐兮黄扉。”
(2).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唐 杜甫 《哭长孙侍郎》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续和》:“礼闈新榜动 长安 ,九陌人人走马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礼闱》:“ 开元 七年考功员外郎 李昂 为举人詆呵,帝以员外郎望轻,乃移贡举於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见《新唐书·选举志》。”
词语解释:礼拜  拼音:lǐ bài
(1).古代礼节,对人施礼祝拜以示敬。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号自纪礼拜。自后不自名何?备阴阳也。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先拜手后稽首何?名顺其文质也。《尚书》曰‘ 周公 拜手稽首’。” 陈立 疏证:“《周礼》九拜,所谓吉拜、凶拜是也。推之礼拜,则 殷 人宜先稽首后拜手。 周 人宜先拜手后稽首矣……凡臣见於君皆然。《洛誥》云‘ 成王 拜手稽首’者,此自 成王 特尊异 周公 ,非常礼,亦如平敌相拜始用顿首。而《左传·文七年》 晋 穆嬴 乃顿首於 赵宣子 也。”参阅《周礼·春官·大祝》
(2).信教者向神行礼致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何次道 往 瓦官寺 ,礼拜甚勤。” 唐 刘禹锡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玉髻卿云间。”《云笈七籤》卷五:“《耆旧传》云:﹝ 雷平山 真人 许君 ﹞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因而不起,明旦视形如生,坛今犹存。” 清 薛福成 《西人七日礼拜说》:“礼拜者,谓入礼拜堂拜 耶穌 也。”
(3).犹星期。连续排列的七天的计算单位。 茅盾 《手的故事》八:“壮丁上操快将两礼拜了,立正稍息还没操好,怎么能上前线!”
(4).犹星期。指星期天。 冰心 《两个家庭》:“我走了进去,三哥站起来,笑着说:‘今天礼拜!’”
(5).犹星期。与“日、一、二、三、四、五、六”连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如:礼拜一、礼拜日(也作“礼拜天”)。
词语解释:礼文  拼音:lǐ wén
(1).指礼乐仪制。《汉书·礼乐志》:“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鋭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晋 干宝 《晋纪总论》:“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 唐 韩愈 《禘祫议》:“然而礼文繁漫,所执各殊。” 宋 王禹偁 《籍田赋》序:“自 周 德下衰,礼文残缺。”
(2).谓礼经所载之文。《书·周官》“冢宰掌邦治” 唐 孔颖达 疏:“此经言六卿所掌之事撮引《周礼》为之揔目,或据礼文,或取礼意,虽言有小异,义皆不殊。”
词语解释:礼经  拼音:lǐ jīng
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汉书·儒林传·孟喜》:“父号 孟卿 ,善为《礼》《春秋》…… 孟卿 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 喜 从 田王孙 受《易》。”《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按当作“十七”)篇。”按,所云《礼》《礼经》《礼古经》,即谓《仪礼》。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词语解释:礼部  拼音:lǐ bù
官署名。本为 西汉 时尚书的客曹。 三国 魏 时有祠部, 北魏 有仪曹, 北周 始称礼部。 隋 唐 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 清 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词语解释:礼让  拼音:lǐ ràng
守礼谦让。《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邢昺 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词语解释:礼佛  拼音:lǐ fó
顶礼于佛;拜佛。《南史·张畅传》:“百姓有罪,使礼佛赎愆。”《新唐书·傅奕传》:“至有身陷恶逆,狱中礼佛,口诵梵言,以图偷免。” 明 李贽 《豫约》:“除挑水、舂米作务照常外,其餘非礼佛即静坐也。” 张怀奇 《颐和园词》:“年高礼佛爱山庄,春老役灵移海市。”
词语解释:礼仪  拼音:lǐ yí
礼节和仪式。《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
词语解释:礼重  拼音:lǐ zhòng
礼敬尊重。《北齐书·儒林传·冯伟》:“王下厅事迎之,止其拜伏,分阶而上,留之宾馆,甚见礼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礼重师傅,引见輒先拜。”《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曰:‘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禪牀。’王尤加礼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独有公爱妾 李氏 ……恒礼重 四娘 ,往往相顾恤。”
词语解释:礼意  拼音:lǐ yì
(1).礼经的意义。《庄子·大宗师》:“ 子贡 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哭,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一:“岂惟知礼意,遂欲补诗亡。”自注:“ 子立 能诗,而有礼学。”
(2).恭谨接待,表示敬意。《汉书·雋不疑传》:“ 胜之 知 不疑 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后汉书·班超传》:“ 鄯善王 广 奉 超 礼敬甚备,后忽更疎懈, 超 谓其官属曰:‘寧觉 广 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州吁 见 陈侯 礼意殷勤,不胜之喜。”
词语解释:礼节  拼音:lǐ jié
礼仪规矩。《礼记·儒行》:“礼节者,仁之貌也。” 孔颖达 疏:“言礼仪撙节是仁儒之外貌。”《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汉书·董仲舒传》:“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乡党》一篇,皆圣人起居饮食之常,而弟子私记之,虽左右周旋,莫不中礼节。” 明 李贽 《豫约·早晚礼仪》:“是故不许轻易出门,除人家拜望礼节与僧家无干,不必出门往看外。”
词语解释:礼贤  拼音:lǐ xián
礼遇贤者。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乃所以崇德礼贤,济 殷 弊民。”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夫旌德礼贤,化道之所先。”《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庾季才 ﹞对曰:‘僕闻克国礼贤,古之道也。’” 胡三省 注:“ 武王 克 商 ,释 箕子 囚,式 商容 閭,封 比干 墓,所谓礼贤也。”
词语解释:礼神  拼音:lǐ shén
祭神。《文选·扬雄〈甘泉赋〉》:“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 李善 注:“礼神,谓祭天也。”
词语解释:礼教  拼音:lǐ jiào
礼仪教化。《孔子家语·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都人士女,服习礼教。”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 江 表虽远,密邇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餘载矣。”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
词语解释:礼物  拼音:lǐ wù
(1).典礼文物。《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孔 传:“言二王之后各修其典礼正朔物色。” 蔡沉 集传:“礼,典礼;物,文物也。”《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崇其宠章,备其礼物。” 张铣 注:“物,文色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2).赠送的物品。《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卫宣公 受了礼物,遣右宰 丑 率兵同 孔父嘉 从间道出其不意,直逼 滎阳 。”《红楼梦》第二六回:“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 老胡 和 老程 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 暹罗国 进贡的灵柏香熏的 暹罗 猪、鱼。你説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
词语解释:礼貌  拼音:lǐ mào
(1).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尊敬。《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赵岐 注:“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孟子·离娄下》:“ 公都子 曰:‘ 匡章 ,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赵岐 注:“又礼之以颜色喜悦之貌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五:“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寄信之人,乃 唐 朝侍御史。你须要礼貌他,不可妄自尊大。”
(2).今指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恭敬谦虚。如:礼貌待客是商业服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
词语解释:礼毕  拼音:lǐ bì
乐名。《隋书·音乐志下》:“《礼毕》者,本出自 晋 太尉 庾亮 家, 亮 卒,其伎追思 亮 ,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諡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
词语解释:礼绝  拼音:lǐ jué
谓居百官之首,地位尊荣,至于极点。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五:“宰相自 唐 以来,谓之礼絶,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 明 屠隆 《綵毫记·禄山谋逆》:“殿下,今上爱子,地尊礼絶,有志大业, 禄山 愿佐下风。”
词语解释:礼遇  拼音:lǐ yù
以礼相待。《后汉书·礼仪志上》:“明日皆诣闕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三国志·吴志·薛莹传》:“礼遇兼加,惟渥惟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綺 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戚同文 ﹞好为诗,有《孟诸集》, 杨侍读 徽之 守 南都 ,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和不絶。”
词语解释:礼上
官员上任交替
词语解释:礼官  拼音:lǐ guān
掌礼仪教化之官。《周礼·春官·序官》:“乃立春官宗伯,使率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史记·儒林列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汉 班固 《两都赋》序:“至於 武 宣 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词语解释:礼命  拼音:lǐ mìng
(1).指国家的礼籍和君王的策命。《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听禄位以礼命。” 王安石 新义:“听禄位以礼命者,礼有数,命有等,禄位视此制之故也。” 孙诒让 正义:“礼命,谓国之礼籍,王之策命。”
(2).指礼聘与任命。《资治通鉴·汉安帝永初四年》:“﹝ 杨震 ﹞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礼命。” 胡三省 注:“礼,谓延聘之礼;命,谓辟置之命。”《后汉书·皇甫规传》:“后 梁冀 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滥波国等三国》:“褒赞既隆,礼命亦重。”
词语解释:礼将  拼音:lǐ jiāng
重礼仪之将领。《六韬·励军》:“ 太公 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将材》:“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词语解释:礼则  拼音:lǐ zé
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左传·文公六年》:“道之以礼则,使毋失其土宜。” 林尧叟 注:“开道天下以礼节法则。” 汉 蔡邕 《故太尉桥公庙碑》:“三孤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礼则。”《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奉承 阴后 ,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
词语解释:礼典  拼音:lǐ diǎn
(1).礼法。《周礼·天官·大宰》:“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晋书·阮籍传》:“ 楷 曰:‘ 阮籍 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北史·张晏之传》:“幼孤,有至性,为母 郑氏 教诲,动依礼典。”
(2).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后汉书·郑玄传》:“案之礼典,便合传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又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於礼典。”
词语解释:礼异  拼音:lǐ yì
特殊礼遇。 唐 杜甫 《八哀诗·赠汝阳郡王琎》:“出入独非时,礼异见羣臣。”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宠礼》:“ 顺宗 深加礼异。”
词语解释:礼金  拼音:lǐ jīn
(1).表示敬意或庆贺所馈赠的现金。 沙汀 《淘金记》五:“他什么钱都吃,而且利用他的权势勒逼乡下人加入袍界,以便索取礼金,以及种种孝敬。” 王西彦 《夜宴》五:“他现在正苦于旅费不足,打算请校长跟教导主任在纪念周上公开报告一声,叫学生把公饯的钱捐集起来送礼金。”
(2). 苗 族订婚时的聘金。《中国民间故事选·阿秀王》:“但是,我还要三根龙王的须子做礼金,你明天去找三根龙须子来,就可选好日子把我的小公主娶去了。”
词语解释:礼谒  拼音:lǐ yè
以礼谒见。《后汉书·陈忠传》:“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 伯荣 往来 甘陵 ,而 伯荣 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謁。” 唐 贾岛 《寄毗陵彻公》诗:“已有南游约,谁言礼謁难。”《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謁。”
词语解释:礼罗  拼音:lǐ luó
以礼罗致。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诗:“礼罗加璧至,荐鶚与云连。” 明 文徵明 《题七姬权厝志后》:“其礼罗之勤,有可知者。”
词语解释:礼门  拼音:lǐ mén
(1).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语本《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富童谮非》:“你与他夫妇之情,当劝他由行义路,出入礼门,莫作无益,休为嬉戏。”
(2).指孝友的门族。 鲁迅 《华盖集·补白》:“又有许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礼门呀,义宗呀。”
词语解释:礼度  拼音:lǐ dù
(1).犹礼法。礼仪法度。《大戴礼记·盛德》:“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后汉书·淳于恭传》:“举动周旋,必由礼度。”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奉礼度以战兢,及亲疎而无尤者,良人也。”
(2).彬彬有礼的仪表风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贺知章》:“﹝ 贺知章 ﹞晚年尤加纵诞,无復礼度,自号‘四明狂客’。”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刺绣》:“观他丰姿秀丽,礼度雍容,真庙廊伟器。”
词语解释:礼斗  拼音:lǐ dòu
道教谓礼拜北斗星君。亦称“ 拜斗 ”。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 王 曰:‘勿怖,惟礼斗诵《大悲咒》可以禳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九皇会》:“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五嫂 就与 桂妹 脱褐,念经礼斗。”
词语解释:礼俗  拼音:lǐ sú
礼仪与习俗。《周礼·天官·大宰》:“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瑀 子 籍 ,才藻艳逸,而倜儻放荡”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籍 旷远不羈,不拘礼俗。” 明 唐顺之 《救荒渰记》:“嗟乎!使有力者皆如君,其所以兴起礼俗而有裨於国家休息生养之效岂小也哉!”
词语解释:礼秩  拼音:lǐ zhì
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左传·庄公八年》:“ 僖公 之母弟曰 夷仲年 ,生 公孙无知 ,有宠於 僖公 ,衣服礼秩如适。”《后汉书·刘恺传》:“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下 河南 尹礼秩如前。”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特彰礼秩之优,叠降珍华之锡。”
词语解释:礼服  拼音:lǐ fú
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汉书·礼乐志》:“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
词语解释:礼防  拼音:lǐ fáng
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语出《礼记·经解》:“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 陆德明 释文:“坊,本又作防。”《文选·曹植〈洛神赋〉》:“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吕延济 注:“言收静容志,以礼自持约也。” 李大钊 《精神解放》:“什么国,什么家,什么礼防,什么制度,都是束缚各个人精神上自由活动的东西。”
词语解释:礼交  拼音:lǐ jiāo
谓以礼相交接。《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汉 班固 《白虎通·乡射》:“宠接礼交,加客谦敬,顺貌也。”
词语解释:礼饮  拼音:lǐ yǐn
谓按照一定礼节宴饮群臣。《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 坚 ﹞命 整 书之以为酒戒,自是宴羣臣,礼饮而已。” 胡三省 注:“礼,臣侍君宴,不过三爵。”
词语解释:礼献  拼音:lǐ xiàn
以礼奉献之物。《隋书·音乐志上》:“神宫肃肃,天仪穆穆。礼献既同,膺此釐福。”《新唐书·郑馀庆传》:“大抵中外姻嫁,其礼献皆亲閲之。”
词语解释:礼玉  拼音:lǐ yù
古代礼神的玉器。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礼玉祀玉》:“古者祭天地之玉,有礼玉,有祀玉。礼玉荐於神坐,祀玉执之於手,《书·金縢》所谓‘ 周公 ……植璧秉圭’是也。”
词语解释:礼律  拼音:lǐ lǜ
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礼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会典》,其经纬礼律,尤见本原。”
词语解释:礼训  拼音:lǐ xùn
有关礼仪的教育训导。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於公。”《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词语解释:礼分  拼音:lǐ fēn
谓礼仪之分限。 唐 李商隐 《华州周大夫宴席》诗:“若共门人推礼分, 戴崇 争得及 彭宣 。”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李汧公 ﹞召 澥 ,让之曰:‘久闻公名,故超礼分相召,何忽而不至?’”
词语解释:礼宾  拼音:lǐ bīn
(1).礼敬宾客。《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詔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八曰礼宾。” 郑玄 注:“礼宾,宾客诸侯,所以示民亲仁善邻。” 贾公彦 疏:“天子待朝聘之宾,在下皆当礼於宾客。” 王安石 新义:“礼宾,则所以接外也……驭以礼宾,则民知交际当以礼。”《国语·晋语四》:“礼宾矜穷,礼之宗也。”
(2).谓司礼宾之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王子亦凝目缩臂数四,竟伏不胜,迴谓礼宾曰:‘此第几手?’答曰:‘其第三手也。’”
词语解释:礼制  拼音:lǐ zhì
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孔颖达 疏:“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汉书·成帝纪》:“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巴金 《家》三七:“他还骂我不懂礼制,说至少要等爷爷安葬了,才可以让你走。”
词语解释:礼至  拼音:lǐ zhì
古乐章名。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皇帝入庙门,奏《礼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薺》《肆夏》也。”按,《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一》《北史·儒林传下·何妥》“礼至”均作“永至”。 朱起凤 认为“永至”之“永”为“礼”之形讹。参阅《辞通》卷十六。
词语解释:礼接  拼音:lǐ jiē
礼遇;以礼接待。《晋书·杜夷传》:“镇东将军 周馥 倾心礼接,引为参军。” 唐 杜牧 《上宣州崔大夫书》:“復自开幕府以来,辟取当时之名士,礼接待遇,各尽其意。”
词语解释:礼酒  拼音:lǐ jiǔ
天子所赐之酒。《周礼·天官·酒正》:“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 郑玄 注:“礼酒,王所致酒也。”
词语解释:礼陈  拼音:lǐ chén
谓以礼陈说。《战国策·韩策二》:“今 周最 固得事足下,而以不得已之故来使,彼将礼陈其辞,而缓其言。”
词语解释:礼币  拼音:lǐ bì
用作馈赠、贡献的礼物。《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僕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幕下 崔员外 ,昨驰礼币,尝诣门墻。”
词语解释:礼学  拼音:lǐ xué
礼经;礼书之学。 晋 陆云 《荐张赡书》:“莫不崇典謨以教思,兴礼学以陶远。”《南齐书·王俭传》:“ 俭 长礼学,諳究朝仪,每博议,证引先儒,罕有其例。”《陈书·儒林传·郑灼》:“时有 晋陵 张崖 、 吴郡 陆詡 、 吴兴 沉德威 、 会稽 贺德基 ,俱以礼学自命。”
词语解释:礼敬  拼音:lǐ jìng
以合于礼仪的举动表示尊崇。《后汉书·班超传》:“ 鄯善王 广 奉 超 礼敬甚备。” 三国 魏 曹植 《告咎文》:“礼敬川岳,祇肃百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瓌 大惊奇,骤加礼敬。 頲 由是学问日新,文章盖代。”
词语解释:礼新  拼音:lǐ xīn
谓礼待新来者。《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姦慝,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 孔颖达 疏:“外人新来者,礼待之。”《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 韦昭 注:“新来过宾也。”
词语解释:礼遗  拼音:lǐ yí
指馈赠之物。《后汉书·郑均传》:“兄为县吏,颇受礼遗, 均 数諫止,不听。”《晋书·隐逸传·氾腾》:“太守 张閟 造之,闭门不见,礼遗一无所受。”
词语解释:礼道  拼音:lǐ dào
礼治之道。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是以礼道尚优,法意从刻。”
词语解释:礼书  拼音:lǐ shū
(1).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仪礼》等著述均属之。《周礼·春官·大史》:“戒及宿之日,与羣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 贾公彦 疏:“言执书者,谓执行祭礼之书,若今仪注。”《左传·哀公三年》:“ 子服 、 景伯 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
(2).《史记》八书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畧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词语解释:礼中  拼音:lǐ zhōng
谓切合仪节;礼节得体。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太傅 汝南 陈蕃 、 袁隗 皆制衰絰,列在服位,躬入隧,哀以送之,近得礼中。” 王利器 注:“礼中,犹言中礼,以过与不及皆非中,故中礼谓之得礼中。”《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阼,改为司空,进封 乐平乡 侯”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载 王朗 《节省奏》:“政充事猥,威仪繁富,隆於三代,近过礼中。”
词语解释:礼生  拼音:lǐ shēng
司礼者。旧时常以称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仪者。《梁书·刘瑴传》:“﹝ 刘瑴 ﹞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为 寧海 令。”《元典章·礼部一·迎送》:“元日外路拜表。拜表日,质明,望闕置香案并设官属褥位。叙班立定,礼生赞拜,在位官皆再拜。”《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看日子祭宗祠,到城里雇的厨子,説要整猪整羊上供,还要砲手、乐工、礼生。”《文明小史》第五九回:“却看见衙门里大堂上有许多和尚道士,还有礮手,还有礼生,心中不禁诧异。” 巴金 《家》三五:“灵帏里寂然无声,后来受了礼生的暗示才突然爆发出哭声来的。”
词语解释:礼章  拼音:lǐ zhāng
(1).礼仪规章。《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结婚之际,有命既集,宜备礼章,时进徵币。”
(2).礼乐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 周 轢 汉 , 唐 虞 之文,其鼎盛乎!”
词语解释:礼器  拼音:lǐ qì
祭器。《史记·孔子世家论》:“适 鲁 ,观 仲尼 庙堂车服礼器。”
词语解释:礼奉  拼音:lǐ fèng
犹礼敬。《太平广记》卷二二二引《定命录》:“公二人宜加礼奉,否则悔吝生矣。”
词语解释:礼记  拼音:lǐ jì
亦称《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由西汉戴圣编纂。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词语解释:礼聘  拼音:lǐ pìn
(1).以礼征聘。《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
(2).备礼聘娶。《北史·蠕蠕传》:“初婚之吉,敦崇礼聘,君子所以重人伦之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今有 台州府 天台县 儒生 韩子文 礼聘为妻,实出两愿。”
词语解释:礼事  拼音:lǐ shì
古谓行礼之事。《周礼·天官·宰夫》:“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 王安石 新义:“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祭祀,则吉礼之事也,军旅、田役,则军礼之事也,丧荒,则凶礼之事也。所谓凡礼事者,此也。”《后汉书·曹褒传》:“ 褒 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準旧典,杂以五经讖记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
词语解释:礼园  拼音:lǐ yuán
指修习礼仪之处。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脩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六》:“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
词语解释:礼相  拼音:lǐ xiāng
古代司赞礼之官。《礼记·内则》:“观於祭祀,纳酒浆籩豆菹醢,礼相助奠。”
词语解释:礼阁  拼音:lǐ gé
指尚书省。《南齐书·萧惠基传》:“尚书令 王俭 朝宗贵望, 惠基 同在礼阁,非公事不私覿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和 安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陈书·周弘正传》:“道映庠门,望高礼阁。”
词语解释:礼忏  拼音:lǐ chàn
佛教语。谓礼拜佛菩萨,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之罪恶。通称拜忏。《梁书·处士传·庾詵》:“晚年以后,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即令家人等买棺盛殮,送回原籍,家人等循俗例为之延僧礼懺。”
词语解释:礼鼠  拼音:lǐ shǔ
黄鼠。也称拱鼠、鼲鼠。《埤雅·释虫》:“今一种鼠,见人则交其前足而拱,谓之礼鼠,亦或谓之拱鼠。” 明 刘绩 《霏雪录》:“北方黄鼠,穴处各有配匹,人掘其穴者,见其中作小土窖,若牀榻之状,则牝牡所居之处也……天气晴和时出坐穴口,见人则拱前腋如揖状,即窜入穴。 韩 孟 联句所谓‘礼鼠拱而立’者,是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三·黄鼠》
词语解释:礼信  拼音:lǐ xìn
(1).礼仪与信义。《司马兵法·仁本》:“以礼信亲诸侯。”
(2).礼敬与相信。《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伦 以此益礼信之。”
(3).犹礼仪、礼节。《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但是外国人既不懂得 中国 礼信,又不会説 中国 话……虽然外国礼信不作兴磕头,但是咱的官同人家的官比起来,本来用不着人家还礼。”《文明小史》第二回:“见面之后,矿师一隻手挥掉帽子; 柳知府 是懂外国礼信的,连忙伸出一隻右手,同他拉手。”
词语解释:礼赞  拼音:lǐ zàn
见“ 礼讚 ”。
亦作“ 礼赞 ”。
(1).佛教语。谓礼拜三宝而赞其功德。如 唐 释 善导 有《往生礼赞》, 宋 释 仁岳 有《释迦如来涅槃礼赞》。亦谓僧徒歌咏赞佛。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是夜黄昏,僧徒礼讚,螺唄间作。” 郭沫若 《瓶》诗之六:“春雨洒上流沙,轻烟散入云霞,沙弥礼赞菩萨。”
(2).赞美。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
(3).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司仪。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圣母及后妃礼仪等事,则女秀才为礼引、礼赞、礼官也。”
词语解释:礼顺  拼音:lǐ shùn
谓以礼顺从尊长。《孝经·广要道》:“教民礼顺,莫善於悌。”《史记·秦始皇本纪》:“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晋 张华 《晋宗亲会歌》:“族燕明礼顺,餟食序亲亲。”
词语解释:礼爱  拼音:lǐ ài
敬爱。《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帝兼资文武,礼爱儒生,好览史传……撰《新集》三十篇,採诸经史,该洽古义云。”
词语解释:礼正  拼音:lǐ zhèng
谓礼仪之正道。《汉书·贡禹传》:“ 昭帝 幼弱, 霍光 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瘞臧之。” 晋 张华 《女史箴》:“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共16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