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碰头 拼音:pèng tóu
(1).犹磕头。《红楼梦》第四四回:“那小丫头子已经吓的魂飞魄散,哭着只管碰头求饶。”《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后来 贾大少爷 请教他道:‘明日召见,门生的父亲是现任臬司,门生见了上头要碰头不要碰头?’”
(2).会面;见面。《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拉达 受了钦差的吩咐,有心要叫 过道臺 做拉马,他二人竟其没有一天不碰头两三次。”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七:“原来他也是本刊的一位热心读者,说久就渴想见见我的,我们在国内无缘晤面,觉得在他乡无意中碰头,欣喜过望。” 沙汀 《闯关》一:“偶然的碰头和偶然的别离同样使得他们兴奋。”词语解释:碰壁 拼音:pèng bì
比喻受阻碍或遭拒绝。亦指事情行不通或目的达不到。 郁达夫 《蜃楼》八:“可是到了这 中国 的社会里,你这唯一的自我发见者,就不得不到处碰壁了。” 巴金 《谈〈秋〉》:“我也不否认在旧社会里,坏人容易得志,好人往往碰壁。” 秦牧 《艺海拾贝·河汊错综》:“对于社会生活中许多细节的了解,假如有一种简单化、划一化的观念,也总是要碰壁的。”词语解释:碰着
遇见词语解释:碰着法
方言。碰巧;偶然词语解释:碰关
方言。充其量;到了顶点词语解释:碰见 拼音:pèng jiàn
遇见;遇到。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有人说在 济南 街上碰见他,又有人说在 天津 一个小客栈看见他。”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天, 道静 在学校外面的高台阶上又碰见了他。” 沙汀 《航线》:“他们过一分钟松一口气,而猜想着未来的一秒一刻将会碰见怎样的奇迹。”词语解释:碰磕 拼音:pèng kē
相撞,冲撞。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我在有意或无意中碰破了一角纸糊绅士服,那也许倒是有的;此后也保不定。彼此迎面而来,总不免要挤擦,碰磕,也并非‘还不肯罢休’。”词语解释:碰运气 拼音:pèng yùn qì
图侥幸,好歹试试看。例如:到美国去碰运气。词语解释:碰锁 拼音:pèng suǒ
撞锁。亦称“弹簧锁”词语解释:碰触 拼音:pèng chù
接触;碰撞。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可是兴奋之中,不免又带几分不安,似乎又怕他们自己向来不敢碰触的生活上的疮疤会被心直口快的姑太太一把抓破。”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他还屡次反抗,要把自己的头去碰触地面。”词语解释:碰面 拼音:pèng miàn
见面;会见。例如:他俩已好久没有碰面了。词语解释:碰钉子 拼音:pèng dīng zi
比喻遇到阻力或遭到拒绝,受到斥责。《红楼梦》第四五回:“説给你们,省了碰钉子去。”《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谁知钦差忽然改变,焉有不碰钉子之理。”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而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 老舍 《四世同堂》九:“假如 祁瑞宣 有什么关于 钱默吟 的消息,他再决定怎样去到 钱 宅访问--只要有希望,碰钉子也不在乎。”词语解释:碰劲儿 拼音:pèng jìn er
凑巧;碰巧。例如:碰劲儿打中了一枪。
也说“碰巧劲儿”词语解释:碰劲 拼音:pèng jìn
方言。碰巧;凑巧。 魏连珍 《不是蝉》第一幕:“碰劲倒估个车子,凑合着瞎胡混呗!”词语解释:碰一鼻子灰 拼音:pèng yī bí zi huī
比喻遭到阻力或拒绝,落个没趣。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六:“ 汤阿英 想:他和 余静 既不沾亲也不带故,更没有送一份厚礼给 余静 ,提出来, 余静 会答应吗?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 杨朔 《春子姑娘》:“你处理 春子 的问题,完全抱着恩赐观点,好像自己是个侠客,光想用强力把这个弱女子救出来,不碰一鼻子灰才怪。”词语解释:碰和 拼音:pèng hé
亦作“ 碰湖 ”。亦作“ 碰壶 ”。 指打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次之碰壶,以十壶为上,四人合局,三人轮斗,每一人歇,谓之‘作梦’。”《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更兼 魏翩仞 或是碰和,或假称出门怱促,未曾带得洋钱,时常一二十、三四十,到新嫂嫂手里借用。”《天雨花》第二四回:“ 半城 笑道,这等説是个老赌脚了,但时下兴作碰湖,不知 苏兄 可精於此道否。”词语解释:碰命 拼音:pèng mìng
碰运气。如:由于 四川 连年军阀混战,他被迫到外省谋生;至于前途如何,那只好碰命了!词语解释:碰碰船 拼音:pèng pèng chuán
供人在水上驱驶,并可相互碰撞的游戏船,一般配以电动装置。例如:这里有现代化的玩具,电子游艺机、宇宙飞船、电瓶车……,还有在电视中介绍过的“碰碰船”词语解释:碰蛋 拼音:pèng dàn
壮 族男女青年表示真心相爱的一种活动。《广西壮族文学》第五编第二章:“碰蛋是男女青年表示自己已经真心相爱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在双方对唱到诚心相爱的时候才举行的。事前,参加歌圩的青年男女,都各备有各种颜色染成的熟蛋多只,装在丝线网里吊在胸前。举行碰蛋时,双方把蛋拿在手里,碰破一个又一个,一面还唱结交定情的情歌。”词语解释:碰簧锁 拼音:pèng huáng suǒ
有斜端的自动弹簧锁词语解释:碰硬 拼音:pèng yìng
指敢于同违法乱纪而又依仗权势态度恶劣的人作斗争。例如:关键是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敢查敢管,敢于碰硬,一抓到底,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词语解释:碰碰车 拼音:pèng pèng chē
装有电动装置的乘坐玩具,它限制在围栏内部驾驶,并且可能经常相互碰撞词语解释:碰股 拼音:pèng gǔ
凑股份。 康濯 《买牛记》:“于是他拿了个主意:想让大伙碰股买头牛。”词语解释:碰柜酒 拼音:pèng guì jiǔ
方言。旧时 北京 有以劳动者为对象的酒店、柜前不设座,顾客站在柜台前喝酒,故称。如:他放下洋车,就去喝碰柜酒了。词语解释:碰巧 拼音:pèng qiǎo
凑巧;恰好。《红楼梦》第三五回:“你们两个来的怎么碰巧一齐来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向菜市买来的菜蔬碰巧就结上一层薄薄的冰凌。” 赵树理 《杨老太爷》:“念书人腿长--老师们、同学们人多得很,碰巧了有个连手,说上去就上去了!”词语解释:碰壶 拼音:pèng hú
见“ 碰和 ”。
词语解释:碰和 拼音:pèng hé
亦作“ 碰湖 ”。亦作“ 碰壶 ”。 指打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次之碰壶,以十壶为上,四人合局,三人轮斗,每一人歇,谓之‘作梦’。”《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更兼 魏翩仞 或是碰和,或假称出门怱促,未曾带得洋钱,时常一二十、三四十,到新嫂嫂手里借用。”《天雨花》第二四回:“ 半城 笑道,这等説是个老赌脚了,但时下兴作碰湖,不知 苏兄 可精於此道否。”词语解释:碰响 拼音:pèng xiǎng
犹打响。比喻双方接火。亦喻争吵起来。 沙汀 《闯关》十五:“他们判断事情有时并不准确,就是胆大!要是碰响了怎么办呢?” 沙汀 《堰沟边》:“你还不知道 老刘 那个脾气?一开口两个人就碰响了!”词语解释:碰头礼 拼音:pèng tóu lǐ
藏 族最亲密的礼节。行礼时双方脸擦脸、额触额或头碰胸部。这种礼节只有在家人或最亲密的人远行时才举行。 藏 族民歌《尼洋河畔的深夜》:“亲人呀!明天就要离别,让我们紧偎在一起举行碰头礼。”词语解释:碰头会 拼音:pèng tóu kuài
一种不拘时间、地点的少数人参加的交换情况、研究问题的短会。 赵树理 《“锻炼锻炼”》:“这时候,主任 王聚海 、副主任 杨小四 、支书 王镇海 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研究整风与当前生产怎样配合的问题。”《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往往,在朝霞满天的时候,你会看到书记们披着结霜的棉袄,走在歇早工的劳动队伍里;或是捏着圆珠笔,在旁听生产大队的碰头会。”词语解释:碰手 拼音:pèng shǒu
方言。触手;触痛手。比喻难以相处。 愚明 《青年与枣树》:“长角的、有刺的青年,诚然是要碰手、棘手的,碰手、棘手也是不怎么舒服的,然而碰手、棘手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情。”词语解释:碰杯 拼音:pèng bēi
喝酒前举杯相碰以示祝贺。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两位久经战阵的战友,眼里都含满激动的热泪,在他们碰杯的时候,因为不小心,泪珠子扑哒扑哒地掉到酒碗里去了。” 巴金 《关于〈第四病室〉》:“我们结婚那天的晚上,在镇上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我们两个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碰杯。”《萌芽增刊》1982年第4期:“同学们纷纷站起,用鱼汤代酒,碰杯,向 夏成远 祝福。”词语解释:碰撞 拼音:pèng zhuàng
两物体相向运动引起猛撞的情形。例如:两列火车在上海附近碰撞。
触犯。例如:他正在气头上,别去碰撞他。词语解释:碰球 拼音:pèng qiú
一种口头游戏。大家围坐,依次报数,报一者为“一球”,报二者为“二球”,余类推。首由“一球”开头以“一球”碰在座的任何一“球”,被碰者立即接应将“球”碰出。在互碰中,如有人说错、忘记接应或接应过慢,就被罚表演节目。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识字班的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词语解释:碰湖 拼音:pèng hú
见“ 碰和 ”。
词语解释:碰和 拼音:pèng hé
亦作“ 碰湖 ”。亦作“ 碰壶 ”。 指打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次之碰壶,以十壶为上,四人合局,三人轮斗,每一人歇,谓之‘作梦’。”《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更兼 魏翩仞 或是碰和,或假称出门怱促,未曾带得洋钱,时常一二十、三四十,到新嫂嫂手里借用。”《天雨花》第二四回:“ 半城 笑道,这等説是个老赌脚了,但时下兴作碰湖,不知 苏兄 可精於此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