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带砺淬砺诚砺再接再砺钻砺陵劲淬砺觿砺奖砺
砥砺刀砺锻砺深相砥砺棱棱砺砺河山带砺规砺磨砻砥砺
磨砺砻砺镞砺磨袭砥砺闲不容砺粗砺劘砺 

词语解释:带砺  拼音:dài lì
见“ 带厉 ”。
词语解释:带厉  拼音:dài lì
亦作“ 带礪 ”。 衣带和砥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寧,爰及苗裔。’”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 河 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絶耳。”后因以“带厉”为受皇家恩宠,与国同休之典。《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 汉祖 勃兴,爰革斯弊,於是分王子弟,列建功臣,锡之山川,誓以带礪。” 宋 刘过 《西江月·贺词》词:“今日楼臺鼎鼐,明年带礪 山 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同日四方来贺。” 明 屠隆 《昙花记·郊游点化》:“锡土列王侯,带礪 山 河 圣恩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孔王祠》:“盟无惭带礪,军竟化沙虫。”
词语解释:砥砺  拼音:dǐ lì
亦作“ 砥厉 ”。
(1).磨石。《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 崦嵫之山 …… 苕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 郭璞 注:“磨石也。精为砥,粗为礪。”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 雍 之块璞,皆可以备砥礪。” 郁达夫 《为浪漫兄题刘大师画吉了君濂画石》诗:“顽石从来坚砥礪, 汉 禽自古薄夷酋。”
(2).在磨石上磨。《荀子·性恶》:“ 闔閭 之干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新砥礪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匣出佩刀,日砥礪,不能断髮。” 郭沫若 《前茅·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他在砥砺他犀利的金箭,要把天魔射死。”
(3).磨练;锻炼。《墨子·节葬下》:“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於天下。”《后汉书·窦融传》:“ 融 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鷙击,砥礪其气。” 宋 苏轼 《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礪,以显扬不坠为心。” 郭沫若 《沸羹集·为革命的民权而呼吁》:“工具必见诸实用,砥礪改进,以期日新又新。”
(4).激励;勉励。《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礪百姓。”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 傅母 ﹞砥厉女之心以高节。” 清 戴名世 《〈梅文常稿〉序》:“吾 江 南文学礼义之邦,推 宣城 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礪末俗。” 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苦成崖’。它成了 越国 父老经常教诲砥砺子弟的地方。”
词语解释:磨砺  拼音:mó lì
(1).在磨刀石上磨擦。《书·费誓》“礪乃锋刃” 孔 传:“磨礪锋刃。”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 唐 韩愈 《南溪始泛》诗之一:“石麤肆磨礪,波恶厌牵挽。”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气象。”
(2).亦作“ 磨厉 ”、“ 磨励 ”。磨练。 汉 王充 《论衡·率性》:“世称 子路 无恒之庸人…… 孔子 引而教之,渐渍磨礪,闔导牖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业。” 宋 叶适 《蕲州到任谢表》:“磨厉钝顽,收其敏达之効。”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 舒燐 刻苦磨励,改过迁善。” 清 曾国藩 《台州墓表》:“穷年磨厉,期于有成。”
(3).比喻作好准备,以便反击或及时一试。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闻差役之法,天下以为未便,独臺諫官数人者主其议,以为不可改,磨礪四顾,以待言者,故人畏之而不敢发耳。” 清 曹寅 《送亮生江阴补试》诗之二:“不信日华迷五色,老拳磨礪自当场。”
词语解释:淬砺  拼音:cuì lì
(1).淬火磨砺。 北齐 刘昼 《新论·崇学》:“ 越 劒性利,非淬礪而不銛。” 唐 元稹 《箭镞》诗:“箭鏃本求利,淬礪良甚难。”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今淬礪得一匕首,暗暗藏在身边。”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廉鍔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郭沫若 《满江红·赞雷锋》词:“劈断 崑崙 ,有宝剑锋芒淬厉。”
(2).激励;磨炼。 唐 元稹 《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尔其淬礪勇夫,敬恭义士。” 宋 苏轼 《策略四》:“是以人人各尽其材。虽不肖者,亦自淬厉,而不至於怠废。”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衒外以为观也。” 清 黄景仁 《古柏行》:“岂因冰霜始淬厉,不待雷雨方精神。”
(3).犹锋利。 夏衍 《追念秋白同志》:“从仪表,从谈吐,乃至从他日常生活来看, 秋白 同志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但是,当接触到工作,接触到理论斗争,他就一变而为一个淬厉无前的勇猛的斗士。”
词语解释:刀砺  拼音:dāo lì
(1).小刀和磨刀石。古人或少数民族随身携带的日用品。《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佩纷帨、刀礪、小觿、金燧。” 郑玄 注:“刀礪,小刀及礪礱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霑。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礪之类。”
(2).专指磨刀石。《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磨刀石便叫作‘刀礪’,伺候公婆吃饭磨刀片肉用的。”
词语解释:砻砺  拼音:lóng lì
亦作“ 礱厉 ”。亦作“礲礪”。
(1).磨石。《尸子·劝学》:“夫 昆吾 之金而 銖父 之铁,使 於越 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礪,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知足以为礲礪,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抚书》:“唯是溟 渤 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礱礪。”
(2).磨;磨炼。《荀子·性恶》:“纯金必将待礱厉然后利。” 杨倞 注:“礱、厉,皆磨也。厉,与礪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乃诸蛤之房,为海水礱礪光莹,都非旧质。” 明 李贽 《与潘雪松书》:“ 鼎甫 沉潜朴实,似一块玉,最好彫琢,愿公加意礱礪之,毋以酸道学灌其耳,假道学羣侣汩其未彫未琢之天也!” 章炳麟 《陆机赞》:“斯亦大 吴 善俗之所礱厉。 机 虽一介,足以仿佛见端。”
(3).切磋研讨。 清 刘大櫆 《〈叶书山时文〉序》:“曩者诵《汉书》,见 班固 称 扬雄 好学,心窃慨想,恨不得生 雄 世,与相礲礪。”
词语解释:诚砺  拼音:chéng lì
谓真诚地修身砺行。 前蜀 杜光庭 《唐洞卿本命醮词》:“使臣罪销厄灭,业著功充,奉亲既保其安寧,荐远必霑其迁拔,永坚诚礪,以答真灵。”
词语解释:锻砺  拼音:duàn lì
锤炼磨砺。语本《书·费誓》:“锻乃戈矛,礪乃锋刃。”《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戈甲虽备,而锻礪未精。”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中分不肯割 鸿沟 ,鍜礪戈矛期一战。”
词语解释:镞砺  拼音:zú lì
磨砺箭头。比喻刻苦磨练,力求精进。 唐 柳宗元 《送崔子符罢举诗序》:“居草野八年,丽泽之益,鏃礪之事,空於耳而荒於心。”《明史·李邦华传》:“父子自相鏃礪,布衣徒步赴公车。” 清 钱谦益 《送瞿起田令永丰序》:“虽然,诚欲作而任大臣之事,则学问鏃礪之道,乌可焉而已乎?”参见“ 鏃礪括羽 ”。
词语解释:镞砺括羽  拼音:zú lì kuò yǔ
比喻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括羽,用羽毛装束箭尾。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子路 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 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於是有切磋琢磨鏃礪括羽之道,圣人以为重。”
词语解释:再接再砺  拼音:zài jiē zài lì
唐 韩愈 、 孟郊 《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礪乃。”接,交战;礪,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 再接再厉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 西 人跑马,所以赌胜负也……载驰载驱,再接再厉,各奏尔技,聿观厥成。”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三章:“上级表扬了你们搞武器的勇敢行动,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词语解释:深相砥砺
互相切磋探讨,以求深入理解
词语解释:磨袭砥砺
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词语解释:钻砺  拼音:zuàn lì
亦作“ 钻厉 ”。亦作“ 钻砅 ”。 钻研琢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钻礪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古今号文章为难……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礪之不工,颇纇之不除也。” 宋 文天祥 《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得书,注意钻砅。”
词语解释:棱棱砺砺  拼音:léng léng lì lì
形容层迭嶙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湘湖》:“ 湘湖 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稜稜礪礪,濡足入水,尤为奇峭。”
词语解释:闲不容砺  拼音:xián bù róng lì
亦作“间不容礪”。 谓磨治的时间也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隋书·李德林传》:“佐鬭嫁祸,纷若蝟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礪。”
词语解释:陵劲淬砺  拼音:líng jìn cuì lì
强劲锋利。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我强调了 鲁迅 的人民立场……小说平易近人,杂文则陵劲淬砺。我们是应该抓紧那种精神,而分别学习。”
词语解释:河山带砺  拼音:hé shān dài lì
封爵之誓词。极言国基坚固,国祚长久。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 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寧,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 河 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絶耳。”按,厉同“ 礪 ”。 唐 陆贽 《赐李纳王武俊等铁券文》:“功载鼎彝,名藏王府,子孙代代,为国勋臣,河山带礪,传祚无絶。”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序:“﹝皇上﹞復念开国诸臣劳烈之多,锡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礪之誓。” 李光 《河山》诗之一:“河山带礪等閒封,惭愧旂常负鼎鐘。”
词语解释:粗砺  拼音:cū lì
粗糙,不光滑。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碑不甚厚,石復粗礪,断非石套。” 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粗砺的轮石飞转着。”
词语解释:觿砺  拼音:xī lì
解结锥与砺石。泛指古代童子所佩饰物。 清 袁枚 《将阿迟寄中丞膝下蒙赐文绮杂佩诸珍代儿作谢》诗:“觿礪丁当童子试,天孙云锦众人看。”
词语解释:规砺  拼音:guī lì
亦作“ 规厉 ”。 以正言相砥砺。 明 李东阳 《〈可闲堂诗〉序》:“予以文字知 清 ,又相与周旋铅槧之事,而规厉期待,有大乎此者,为取是诗而序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忽承笺惠……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奬掖之盛心,而规礪真切,思欲纳之於贤圣之域。”
词语解释:劘砺  拼音:mó lì
磨炼。 明 李东阳 《陆公墓志铭》:“志尚修洁,晚益劘礪。”
词语解释:奖砺  拼音:jiǎng lì
见“ 奬励 ”。
词语解释:奖励  拼音:jiǎng lì
亦作“ 奬厉 ”。亦作“ 奬礪 ”。
(1).犹勉励。《汉书·哀帝纪》:“所以奬厉太子,专为后之谊。”《晋书·苻坚载记上》:“黜陟幽明,躬亲奬励。” 清 王夫之 《显妣谭太孺人行状》:“极衰年不可忍之苦,而一意奬礪,俾全蠭螘之节,怡然顺受。”
(2).现指给予荣誉或财物以资鼓励。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有一次反‘扫荡’打死过两个敌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场:“你作战勇敢,工作积极,这支笔就作为给你的奖励吧。”
词语解释:磨砻砥砺  拼音:mó lóng dǐ lì
亦作“ 磨礱底厉 ”。亦作“ 磨礲砥礪 ”。
(1).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磨礱砥礪,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李周翰 注:“磨礱砥礪,皆磨石。” 李善 注本作“磨礲砥礪”。《汉书·枚乘传》作“磨礱底厉”。 颜师古 注:“礱亦磨也。底,柔石也。厉,皂石也。皆可以磨者。”
(2).磨砺锻炼。《明史·范济传》:“宜选良士为郡县学官,择民间子弟性行端谨者为生徒……磨礱砥礪,使其气充志定,卓然成材。” 清 戴名世 《郑允石制义序》:“士人皆好读书,能文章,平居友朋讲习,磨礲砥礪,皆有元本,尤为他邦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