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烽砦 拼音:fēng zhài
烽堠和营垒。 唐 许棠 《塞下》诗之二:“塞深烽砦密,山乱犬羊多。”词语解释:边砦 拼音:biān zhài
见“ 边寨 ”。
词语解释:边寨 拼音:biān zhài
亦作“ 边砦 ”。 边境地区的寨子。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向使州县逐处皆有弓箭社人户,致命尽力,则北贼岂敢轻犯边寨,如入无人之境?”《宋史·兵志四》引作“边砦”。《宋史·兵志五》:“州县籍税户充,或自溪洞归投,分隶边砦,习山川道路,遇蛮入寇,遣使袭讨。” 明 无名氏 《精忠记·猾虏》:“号令严明不可违,修缉边寨震天威。”《清平山堂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尚扫荡边寨,不及半月, 匈奴 投降,回见 冯唐 。” 艾芜 有小说《南行记续篇·边寨人家的历史》。词语解释:营砦 拼音:yíng zhài
见“ 营寨 ”。
词语解释:营寨 拼音:yíng zhài
亦作“ 营柴 ”。亦作“ 营砦 ”。 古时驻兵的地方;军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絶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今日元帅巡绰边境去了,着某看守着营寨。”《明史·何卿传》:“乃会巡捶 张时彻 讨擒渠恶数人,俘斩九百七十有奇,克营砦四十七。”《说岳全传》第五四回:“ 严成方 闻言大怒,即传令三军安下营寨。”词语解释:鹿砦 拼音:lù zhài
军营的防御物。 茹志鹃 《百合花》:“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 李瑛 《海上》诗:“脚下,波涛的鹿砦绊不倒他;头上,雨的绳缆也索不住。”参见“ 鹿角 ”。
词语解释:鹿角 拼音:lù jiǎo
(1).鹿的角。可入药。《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2).军营的防御物。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在营地周围,以阻止敌人。因形似鹿角,故名。 三国 魏 曹操 《军策令》:“今月贼烧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 渊 ( 夏侯渊 )将兵行鹿角,因使补之。”《南史·韦叡传》:“夜掘长堑,树鹿角为城。”《水浒传》第四八回:“又有苦竹签、铁蒺藜,遍地撒满鹿角,都塞了路口。”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十五:“盖鹿性警,群居则环其角圆围如阵以防人物之害。军中寨栅埋树木外向亦名鹿角。”
(3).小鱼名。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毛鱼与鹿角,一瀹数千百。”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4).菜名。 贾思勰 《齐民要术·菜茹》引《南越志》:“鹿角、猴葵,色赤,生石上。 南越 谓之鹿角。”
(5).镇名。在 湖南省 岳阳县 南, 洞庭湖 滨。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避风大湖,七日 鹿角 。”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董苍水 渡 洞庭 ,至 鹿角 ,山风大作,波翻浪涌。”词语解释:拔砦 拼音:bá zhài
见“ 拔寨 ”。
词语解释:拔寨 拼音:bá zhài
亦作“ 拔砦 ”。 拔起营寨,全军出发。《宋史·杨存中传》:“ 麟 在 顺昌 , 孔彦舟 方围 光州 ,闻之皆拔砦遁去,北方大恐。”《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且説 魏延 受了密计,当夜二更拔寨,急回 汉中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次日,拔寨都起,行了数日,直到 乌蛮 界上。”词语解释:屯砦 拼音:tún zhài
犹营寨。《三国志·吴志·朱异传》:“ 魏庐江 太守 文钦 营住 六安 ,多设屯砦,置诸道要。”词语解释:山砦 拼音:shān zhài
见“ 山寨 ”。
词语解释:山寨 拼音:shān zhài
亦作“ 山砦 ”。
(1).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龙州蕃部寇边》:“ 王鉞 又请於其前筑水礶山寨,以为戍守之所,朝廷皆从之。”《宋史·岳飞传》:“ 飞 指画甚大,令已至 伊 洛 ,则 太行 一带山砦必有应者。”《元史·世祖纪七》:“发 蒙古 汉 军都元帅 张弘范 攻 漳州 ,得山寨百五十,户百万一。”
(2).泛指山村。《人民日报》1968.11.3:“喜讯传到祖国广大农村、山寨和渔乡,亿万贫下中农一片欢腾。”
(3).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水浒传》第五一回:“ 吴学究 道:‘山寨里头领多多致意,今番教 吴用 和 雷都头 特来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明史·项忠传》:“流民附贼者至百万……贼潜伏山砦,伺间出劫。”词语解释:水砦 拼音:shuǐ zhài
见“ 水寨 ”。
词语解释:水寨 拼音:shuǐ zhài
亦作“ 水砦 ”。 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新五代史·死节传·刘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 淝河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当先立水寨,令 青 徐 军在中, 荆州 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海岛便近去处皆设水寨,以据险伺敌。”《说岳全传》第二九回:“当时小嘍囉就开了水寨栅门,放那 岳元帅 的小船进来泊好。”词语解释:崖砦 拼音:yá zhài
依山崖构筑的防守工事。《明史·余子俊传》:“每二三里置敌臺崖砦备巡警。又於崖砦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词语解释:箐砦 拼音:qìng zhài
竹木丛中的山寨。 明 杨慎 《〈贵州乡试录〉序》:“至我 太祖高皇帝 ,始郡县之,卫戍之,庠序之,取鳞介而衣裳之,列箐砦而闉闍之。”词语解释:官砦 拼音:guān zhài
亦作“ 官寨 ”。
(1).官兵的营寨。《新五代史·杂传十八·龙敏》:“ 敏 , 燕 人也……今闻驾前之马,犹有五千,愿得壮者千匹,健兵千人,与勇将 朗万金 ,自 平遥 沿山冒虏中而趋官砦,且战且行,得其半达,则事济矣!”
(2).藏族土司的住宅。《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13期:“农奴主实际上又多系土司头人,而土司头人的官寨,既是封建政权的组织,又是榨取所谓税款和发放高利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办事机关。”词语解释:空砦 拼音:kōng zhài
谓倾寨而出。 明 宋濂 《赠行军镇抚迈里古思平寇诗》序:“贼復空砦出战,诸将踊跃用命。”词语解释:堡砦 拼音:pù zhài
堡寨。《宋史·赵滋传》:“ 代州 、 寧化军 有地万顷,皆肥美,可募人田作,教战射,为堡砦。”《明史·陶成传》:“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衝。”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太平无国,尽去一切城塞、险要、堡砦。”参见“ 堡寨 ”。
词语解释:堡寨 拼音:bǎo zhài
(1).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
(2).用于比喻。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词语解释:城砦 拼音:chéng zhài
即城柴。《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蛮上》:“ 辰州 溪洞都指挥使 魏进武 ,率 山猺 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詔招諭。”《明史·项忠传》:“山上有城砦,四面峭壁,中凿五石井以贮水,惟一径可缘而上。”词语解释:社木砦 拼音:shè mù zhài
故址在今 湖南省 常德市 东。相传因 汉光武帝 刘秀 在此植木得名。 宋 时在此驻兵戍守。 绍兴 四年(1134年)曾被农民起义军 杨么 所攻破。《宋史·高宗纪四》:“﹝秋七月﹞癸丑,湖贼 杨钦 等破 社木砦 ,官军败却,小将 许筌 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