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共11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研穷研寻研瓦研理研辨研榷研澄研复
研精研摩研虑研榷研经铸史研校研深研室
研磨研思研研研鞫研练研析研检研和
研席研求研幽研问研览研极研核研试
研池研覈研山研钵研肄研揣研治研赜
研究研沼研巧研综研美研括研察研赏
研桑研材研炼研覆研心研拟研习研辩
研几研钻研屏研芳研微研攻研石研读
研膏研弄研覃研详研杀研搜研审研索
研滴研考研讨研艳研机综微研机研定研讲

词语解释:研穷  拼音:yán qióng
(1).详细追查审问。 宋 范仲淹 《答窃议》:“而 梁坚 弹奏 滕 使过钱十六万贯,有数不明。及置狱研穷,才用三千餘贯,復有所归,无分毫入己,是未见贪吏之状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投至我勘问出强贼……你教我怎研穷,难决断。这其间详细索用心机,要搜寻百谋千计。”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鞫狱》:“今之鞠狱者,不欲研穷磨究,务在广陈刑具,以张施厥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 王 力审所自。女曰:‘不必研穷,既以为神,朝夕供养,自无殃咎。’”
(2).深入钻研。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缁黄杂记》:“﹝ 陈体常 ﹞又有颂六首……其一云:‘密坐研穷省细微,到头须是自忘机。’” 明 李贽 《圣教小引》:“因得友朋劝诲,翻閲贝经,幸於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乃復研穷《学》《庸》要旨,知其宗贯,集为《道古》一録。”
词语解释:研精  拼音:yán jīng
(1).尽心;专心。 三国 魏 曹操 《请爵荀彧表》:“ 彧 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鋭,以抚庶事。”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
(2).穷究精义。《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 朱穆 好学,中食忘飱; 譙周 研精,欣然独笑。”
(3).犹精研。《后汉书·曹褒传》:“﹝ 褒 ﹞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羣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 寀 ﹞幼有俊材,服膺儒术,研精道训,务究本源。”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士之欲得志於时者,莫不研精学问,标新领异,以自取重。”
词语解释:研磨  拼音:yán mó
(1).研究琢磨。 唐 贾岛 《送僧归天台》诗:“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探讨篇章洽,研磨术业该。” 明 高攀龙 《罗文庄公传》:“遂研磨体认於道心、人心、理气、性命、神化、阴阳,皆极其旨奥。” 清 唐孙华 《赠南翔医士王灿英》诗:“惟君洞视见癥结, 长桑 祕録经研磨。”
(2).细磨使粉碎或光滑。 宋 陶穀 《清异录·璧友》:“余家世寳一砚……背阴有字曰:‘璧友’。铭云:‘ 华先生 製。天受玉质,研磨百为。夫惟岁寒,非友而谁?’” 宋 晁贯之 《墨经·研》:“凡墨户不工於製作,而工於研磨。”如:研磨药物。
词语解释:研席  拼音:yán xí
砚台与坐席。亦借指学习。《晋书·刘弘传》:“ 弘 有干略政事之才。少家 洛阳 ,与 武帝 同居 永安里 ,又同年,共研席。” 明 方孝孺 《严光论》:“ 子陵 与 光武 布衣研席之旧,知其志趣德量之浅深审矣。” 清 杜濬 《别兴》诗:“昼吟分研席,夜卧共匡牀。”参见“ 砚席 ”。
词语解释:砚席  拼音:yàn xí
(1).砚台与坐席。借指学习。《北史·魏陈留王虔传》:“﹝ 元暉 ﹞好涉猎书记,少得美名於京下。 周文 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 唐 黄滔 《祭陈侍御文》:“ 滔 江乡则中外亲姻,帝里则参差砚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甲与乙邻居世好,幼同嬉戏,长同砚席,相契如兄弟。”
(2).借指读书写作或执教之处。 唐 刘得仁 《答韦先辈春雨后见寄》诗:“轩窗透初日,砚席絶纤尘。” 宋 柳永 《郭郎儿近拍》词:“砚席尘生,新诗小闋,等閒都尽废。” 清 钮琇 《觚賸·愤僧投池》:“ 孙偀 字 商声 ……有‘一生不得文章力,百里曾无臭味人’之句。每就砚席,輒怒其舘主,不合而去。”
词语解释:研池  拼音:yán chí
指砚。亦指砚心。 元 鲜于枢 《题高房山墨竹》诗:“添阴生研池,叶叶秋可数。”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卓笔峰两诗》:“ 笠泽 研池小, 穹窿 架石峩。”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子于研池下得一纸,乃细书其死之时日并诸未完事。”`参见“ 砚池 ”。
词语解释:研究  拼音:yán jiū
(1).钻研;探索。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唐 李山甫 《古石砚》诗:“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元史·铁木儿塔识传》:“ 鉄木儿塔识 天性忠亮,学术正大, 伊 洛 诸儒之书,深所研究。” 清 刘大櫆 《潄润楼记》:“日有餘暇,则又自取六艺而研究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袁先生 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
(2).商讨;考虑。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郎中书》:“近来讲学,多是游谈,至於为己工夫入细处,则其説颇长……何日得与兄一研究之?” 老舍 《茶馆》第二幕:“ 崔先生 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3).仔细询问。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师既惋慨此事,追恨不早研究。亟令人委曲科检诸篋藴,庶覩遗记,而永无一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既起,见 褚生 在旁,惚惚若梦。屏人而研究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彼时未便研究,汝其密询之,勿作胡卢提,致人闷闷。”
(4).特指审讯。《元典章·刑部五·检验》:“官司多方缉捉,犯人得获,研究明白,依例处断。”
词语解释:研桑  拼音:yán sāng
计研 和 桑弘羊 的并称。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文选·班固〈答宾戏〉》:“ 和 鹊 发精於鍼石, 研 桑 心计於无垠。” 李善 注:“《史记》曰:‘ 越王 句践 困於 会稽 之上,乃用 范蠡 计然 。’ 韦昭 曰:‘ 研 , 范蠡 之师 计然 之名也。’《汉书》曰:‘ 桑弘羊 , 雒阳 贾人子,以心计为侍中也。’” 汉 蔡邕 《篆势》:“ 研 桑 不能数其詰屈, 离娄 不能覩其却间。” 宋 黄庭坚 《题〈前定录〉赠李伯牖》诗之一:“明朝一饭先书籍,安用 研 桑 作老翁。”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周修闇》:“生平心计鄙 研 桑 ,带索行吟莫漫伤。”
词语解释:研几  拼音:yán jī
亦作“ 研机 ”。 穷究精微之理。《易·繫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韩康伯 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动适微之会则曰几。”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亢志清冥。”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语彝伦者,必求宗於九畴;谈阴阳者,亦研几於六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其弟 世亲菩萨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学《易》元同舍,研几尔独能。”
词语解释:研膏  拼音:yán gāo
(1).谓研磨茶叶成团。 唐 李郢 《茶山贡焙歌》:“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自 建 茶入贡, 阳羡 不復研膏,祇谓之草茶而已。”
(2).指团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宋 初 闽 茶, 北苑 为之,最初造研膏,继造腊面。”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品茶》:“《画墁録》云:‘ 有唐 茶品以 阳羡 为上供, 建溪 、 北苑 不著也。 贞元 中, 常衮 为 建州 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
词语解释:研滴  拼音:yán dī
滴水入砚的文具。也称“水注”。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二:“禹餘粮石,形似多怪,磈礧百出,或正类虾蟆,中空藏白粉,去其粉,可贮水作研滴。”参见“ 砚滴 ”。
词语解释:砚滴  拼音:yàn dī
滴水入砚的文具。也称水注。 唐 皎然 《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诗:“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宋 苏轼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鬭妍。”
词语解释:研寻  拼音:yán xún
研究探索。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厷 年少,不肯学问,始与 王夷甫 谈,便已超诣。 王 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北齐书·张耀传》:“ 赵彦深 尝谓 耀 曰:‘君研寻《左氏》,岂求 服虔 、 杜预 之紕繆邪?’”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窃以《周易》六爻,义存《象》内;《春秋》万国,事具《传》中。读者研寻,篇终自晓。” 赵朴初 《观埃及古代文物》诗之一:“厚葬今应谢古人,洋洋文物耐研寻。”
词语解释:研摩  拼音:yán mó
研究揣摩。 宋 欧阳修 《读〈徂徕集〉》诗:“子生诚多难,忧患靡不罹。宦学三十年,六经老研摩。” 金 元好问 《论诗》诗:“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清 赵翼 《晤钱竹汀宫詹话旧》诗:“研摩结习自诸生,舘阁归来业益精。”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八:“雪景的课文要叫南方的学生研摩,乡村的教室里却大讲其电话和电车。”
词语解释:研思  拼音:yán sī
深思;反复思考。《百喻经·磨大石喻》:“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清 顾炎武 《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诗:“日昃乃研思,犹幸非大耋。”
词语解释:研求  拼音:yán qiú
研究探索。《世说新语·赏誉》“ 咸 子 瞻 ,虚夷有远志” 刘孝标 注引 晋 袁宏 《名士传》:“﹝ 瞻 ﹞不修名行,自得於怀,读书不甚研求而识其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於研求,或率意而断。”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既已开导沟洫,復须举择令长,使询访父老,研求利病,数年之间,力致富庶。” 瞿秋白 《涴漫的狱中日记》:“我这里先把这一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缺处只得暂缺。”
词语解释:研覈  拼音:yán hé
亦作“ 研核 ”。 审察考查;研究考核。《文选·张衡〈东京赋〉》:“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 薛综 注:“覈,实也;研,审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若潜神留思,纤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説,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覈,如异於此,则无论焉。” 唐 卢仝 《月蚀》诗:“灾沴无有小大瘉,安得引衰 周 ,研覈其可否?”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 山东 礼本輒加二七之字,何得 殷 无加寻之文, 周 闕增筵之义,研覈其趣,或是不然。”
词语解释:研沼  拼音:yán zhǎo
研石山 的池沼。 春秋 时 吴王 夫差 筑 馆娃宫 于 研石山 以馆 西施 ,遗址在今 江苏省 吴县 灵岩山 。 唐 皮日休 《馆娃宫怀古》诗:“ 研 沼只留溪鸟浴,屧廊空信野花埋。”
词语解释:研材  拼音:yán cái
作砚台的原材料。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三:“从来 太湖 石以供园林假山之用, 灵璧 石、 英德 石可作研山、悬磬, 端溪 石作研材。”参见“ 砚材 ”。
词语解释:砚材  拼音:yàn cái
可作砚台的石料。 宋 叶樾 《端溪砚谱》:“凡巖石皆有黄臕,如玉之瓜篓也。胞络黄臕凿去,方见砚材,世所谓子石也。”
词语解释:研钻  拼音:yán zuàn
犹钻研。《后汉书·郑玄传》:“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宋 楼钥 《送淳丞上虞》诗:“尚友更从游,问学加研钻。”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矫矫 赵夫子 ,朱墨久研钻。家贫出负米,宾席弄柔翰。”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 陀思妥夫斯基 的人和他的作品,本是一时研钻不尽的。”
词语解释:研弄  拼音:yán nòng
磨墨执笔。指从事写作。 明 徐榜 《济南纪政·不事苛刻》:“夫科贡之士,白首穷经,其研弄之辛勤,犹之吾也。” 清 黄景仁 《赠程厚孙时为厚孙作书与汪容甫定交》诗:“繄余抱黯陋,研弄鲜精业,横陈抚遗经,詰屈口先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途次遇名胜,輒研弄丹墨。自 江 右至 岭 南,一壑一邱,咸为写照。”
词语解释:研考  拼音:yán kǎo
研究考查。《后汉书·苏竟传》:“君处 阴 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间,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於目。”《宋书·礼志一》:“ 晋 氏 江 左,礼物多闕,后代因袭,未遑研考。” 五代 齐己 《览延栖上人卷》诗:“今体雕鏤妙,古风研考精。” 李大钊 《“今”与“古”》:“ 培根 认循环说为知识发展上最大的障碍……但他的新时代将来的进展是否无限,他于此未加研考。”
词语解释:研瓦  拼音:yán wǎ
砚的别称。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曰研瓦者, 唐 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研。盖研之中心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宋 米芾 《画史》:“ 晋 唐 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参见“ 砚瓦 ”。
词语解释:砚瓦  拼音:yàn wǎ
即瓦砚。旧常取古宫殿之瓦为砚,故名。后为砚的通称。 唐 李咸用 有《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 元 乔吉 《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 铜雀 砚瓦,金凤笺花。”
词语解释:研虑  拼音:yán lǜ
研究考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覃思之士,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宋 范仲淹 《与朱校理书》:“某则多病健忘,无益於事。如得一闲郡,时復研虑陈述补益之事,犹庶几万一。”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十四:“试取 曹子桓 《典论·论文》、 范蔚宗 《〈后汉书〉引语》、 张思光 《自序》读之,古人作文字,研虑以悦心,精严如此。”
词语解释:研研  拼音:yán yán
扬扬自得貌。《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蒙逊 闻 刘裕 灭 姚泓 ,怒甚。门下校郎 刘祥 言事于 蒙逊 , 蒙逊 曰:‘汝闻 刘裕 入关,敢研研然也!’遂杀之。”《魏书》本传作“妍妍”。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施宜生》:“ 绍兴 庚辰, 亮 谋南犯,先遣 宜生 为贺正使,凭狐倨慢,意气研研。”
词语解释:研幽  拼音:yán yōu
研究深奥的道理。 晋 陆机 《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伏见处士 广陵 戴若思 ……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辨物。”
词语解释:研山  拼音:yán shān
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 江 南 李氏后主 ,寳一研山,径长尺踰咫,前耸三十六峯,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 宋 米芾 《宝晋斋研山图》:“右此石是 南唐 寳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 道祖 易去。”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三:“ 灵璧 石、 英德 石可作研山、悬磬。”参见“ 砚山 ”。
词语解释:砚山  拼音:yàn shān
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宋 贾似道 《悦生随抄》:“ 江 南 李氏后主 尝买一砚山,径长纔踰尺,前耸三十六峯,皆大犹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 江 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十人,为 米老 元章 得。” 元 揭傒斯 有《砚山》诗。
词语解释:研巧  拼音:yán qiǎo
精细地运用技巧。 后蜀 徐光溥 《题黄居寀秋山图》诗:“目想心存妙尤极,研巧覈能状不得。”
词语解释:研炼  拼音:yán liàn
 1.研磨锤炼。 唐 黄滔 《白日上升赋》:“盖以研鍊斯至,嚣烦克扫,愚将蹈玅域以扣玄关,学取上昇之道。”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自一八一五年以来,凡一世纪间,经无量志士仁人之心血之眼泪之颈血,从无形上有形上直接上间接上所摩荡所淬厉所教诲所研炼,而始有今日。”
(2).细密精炼。 清 方薰 《山静居诗话》:“ 钱塘 金处士 寿门 ( 金农 )诗极研炼,有雋味。”
词语解释:研屏  拼音:yán píng
砚旁的小屏风,用以障尘。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 广 之 增城 ,有 何仙姑 者……将婚夕,忽不知其所之,惟研屏间遗题云‘ 麻姑 怪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去去沧洲弄明月,倒骑黄鹤听鸞簫。’”参见“ 砚屏 ”。
词语解释:砚屏  拼音:yàn píng
砚旁障尘的小屏风。多用玉、石、漆木制成。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砚屏辨》:“古无砚屏,或铭砚多鐫於砚之底与侧。自 东坡 、 山谷 始作砚屏,既勒铭於砚,又刻於屏以表而出之。 山谷 有《乌石砚屏铭》。”
词语解释:研覃  拼音:yán qín
见“ 研精覃思 ”。
词语解释:研精覃思  拼音:yán jīng tán sī
专心研究,深入思考。《〈尚书〉序》:“承詔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其大幸者,生四民中,识书学文,为衣冠礼乐之士,研精覃思,粗闻圣人之道。” 清 戴名世 《〈狄向涛稿〉序》:“夫士之研精覃思,从事於场屋之文以应科举,其得之者,往往登高第,为大官,流俗之人相与艷羡之。”亦省作“ 研覃 ”。 唐 吕温 《代国子陆博士进〈集春秋〉表》:“輒集注《春秋》经文,勒成十卷,上下千载,研覃三纪。”《宋史·乐志二》:“念《乐经》失坠,学者罕传,歷古研覃,亦未究绪。” 清 曾廷枚 《〈古谚闲谭〉自序》:“余自 邗上 舍姪 宾谷 都转署中言归,於今十载,耽索居味道之乐,时取古人经籍文辞研覃,无间昕夕。”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即儒生则古称先,研覃经术,一若三代大同,得尺寸柄,遂可举而措之。”
词语解释:研讨  拼音:yán tǎo
研究探讨。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忠良姦佞,莫不备书,苟关於时,无所不録。 吉甫 慎重其事,欲更研讨,比及身殁,尚未加功。”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团凤与葵花,碔砆杂鱼目。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櫝,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於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妍媸笑相形,波脚竞研讨。”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我曾说‘他的非攻其实就是美攻’;朋友们多说我故为‘偏恶之辞’,其实我倒是尽了客观研讨的能事的。”
词语解释:研理  拼音:yán lǐ
研讨事物的规律、道理。 南朝 梁 王僧孺 《〈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襟,敷文研理,匪晨伊暮。”
词语解释:研榷  拼音:yán què
研讨,商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张南山文》:“甚矣揅榷乙部,与古为新,难矣哉!”
词语解释:研鞫  拼音:yán jū
勘问;审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夫疑狱虚心研鞫,或可得真情,祷神祈梦之説,不过慴伏愚民,紿之吐实耳。”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君﹞出则听民遮道自言,停舆研鞫,前者辞穷,后者大畏。”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彼听讼者,研鞫两造之情伪,廉得其情,而后断狱。”
词语解释:研问  拼音:yán wèn
(1).仔细询问;盘问。《南史·张率传》:“在 新安 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宅,及至遂耗太半。 率 问其故,答曰:‘雀鼠耗。’ 率 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竟不研问。”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王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 元举 累移论及,翻相河汉;更往研问,便骋锋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秋练》:“於是生始研问居止。女曰:‘妾与君不过倾盖之友,婚嫁尚不可必,何须令知家门。’”
(2).特指审讯。《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次日升堂,研问这起盗犯。”
词语解释:研钵  拼音:yán bō
硬质材料(如瓷或黄铜)制成的,通常呈碗状的小器皿,用杵在其中将物质捣碎或研磨
词语解释:研综  拼音:yán zōng
研究综括。《北史·常爽传》:“篤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词语解释:研覆  拼音:yán fù
研究审查。《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二年》:“有以文字往復与吏为奸者,置之法;私以经义相教者,斥出科场;伍保预知亦连坐。进士倍加研覆。”
词语解释:研芳  拼音:yán fāng
谓作文时深思熟虑以寻求并布置华美的词藻。 唐 王勃 《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披玉笥以研芳,候琼鐘而肃虑。”
词语解释:研详  拼音:yán xiáng
研究审察。《隋书·律历志下》:“ 开皇 二十年, 袁充 奏日长影短, 高祖 因以历事付皇太子,遣更研详,著日长之候。”
词语解释:研艳  拼音:yán yàn
妍丽,华美。 明 毛晋 《〈御览诗〉跋》:“ 唐 至 元和 间,风会几更, 章武帝 命采新诗备览。学士汇次名流,选进研艳短章三百有奇。至今缺軼颇多,已无稽考。”
词语解释:研辨  拼音:yán biàn
见“ 研辩 ”。
词语解释:研辩  拼音:yán biàn
研究辨别。《南史·江谧传》:“ 謐 又奏 敻 先不研辩,混同谬议,準以事例,亦宜及咎。”《南齐书·江谧传》作“研辨”。
词语解释:研经铸史  拼音:yán jīng zhù shǐ
精研经史。形容学问渊博。《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安老爷 虽是研经铸史的通品,却是个秤薪量水的外行。”
词语解释:研练  拼音:yán liàn
研究练习。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唐 兴,官学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 沉 宋 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词语解释:研览  拼音:yán lǎn
研究阅览。《晋书·徐广传》:“世好学,至 广 尤为精纯,百家数术无不研览。”
词语解释:研肄  拼音:yán yì
研究学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希腊 之民,以美术著於世,然其造作,初无研肄,仅凭直觉之力,以判别天物美恶,惟其为觉敏,故所成就者神。”
词语解释:研美  拼音:yán měi
妍美;美好。《北史·蒋少游传》:“及 华林 殿沼修旧增新,改作 金墉 门楼,皆所措意,号为研美。”
词语解释:研心  拼音:yán xīn
专心;潜心。 清 顾炎武 《古隐士》诗之一:“自非学者流,名字罕得通。研心《易》六爻,不用希潜龙。”
词语解释:研微  拼音:yán wēi
犹研几。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夫精神四达,并流无极,上际於天,下盘於地,圣之穷机,贤之研微。”参见“ 研几 ”。
词语解释:研几  拼音:yán jī
亦作“ 研机 ”。 穷究精微之理。《易·繫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韩康伯 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动适微之会则曰几。”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亢志清冥。”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语彝伦者,必求宗於九畴;谈阴阳者,亦研几於六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其弟 世亲菩萨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学《易》元同舍,研几尔独能。”
词语解释:研杀  拼音:yán shā
谓研成细末。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甚。 宋 文莹 《玉壶诗话》:“猪牙皁角及生薑,西国升麻 蜀 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杀将来使最良。”
词语解释:研机综微  拼音:yán jī zōng wēi
研究综合事理的深奥精微之处。《后汉书·贾逵传》:“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机综微,靡不审覈。”
词语解释:研榷  拼音:yán què
仔细斠订。《新唐书·李华传》:“因著《弔古战场文》,极思研搉,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 颖士 读之,称工。”
词语解释:研校  拼音:yán xiào
仔细校勘。 隋 牛弘 《乐定奏》:“臣等伏奉明詔,详定雅乐,博访知音,旁求儒彦,研校是非,定其去就。”
词语解释:研析  拼音:yán xī
研究分析
词语解释:研极  拼音:yán jí
钻研穷究。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穷究经史,章通句解,至於阴阳、军法、声律,悉皆研极原本。”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以 仲舒 之识,精通天人性命,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词语解释:研揣  拼音:yán chuāi
研究揣摩。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 阴鏗 、 何逊 、 庾信 、 徐陵 已开其体; 唐 初人研揣声音,稳顺体势,其製乃备。” 清 刘大櫆 《赠方抱之序》:“其所为图画,于山水人物,草木之花,鸟兽虫鱼之情状,靡不研揣而肖似其神。”
词语解释:研括  拼音:yán kuò
研考总括。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序》:“今輒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合七百三十种,精麤皆取,无復遗落。”
词语解释:研拟  拼音:yán nǐ
研究拟定。例如:研拟方案;研拟对策。
词语解释:研攻  拼音:yán gōng
研究攻读。 明 张羽 《送沉孝廉读书六屏山》诗:“身閒昼静百事絶,经史左右相研攻。”
词语解释:研搜  拼音:yán sōu
犹研求。 隋 江总 《〈陶贞白集〉序》:“门人补辑,若逢 辽东 之本;好事研搜,如诵 河西 之经。”
词语解释:研机  拼音:yán jī
见“ 研几 ”。
词语解释:研几  拼音:yán jī
亦作“ 研机 ”。 穷究精微之理。《易·繫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韩康伯 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动适微之会则曰几。”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亢志清冥。”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语彝伦者,必求宗於九畴;谈阴阳者,亦研几於六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其弟 世亲菩萨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学《易》元同舍,研几尔独能。”
词语解释:研澄  拼音:yán chéng
研究明白。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 阿映 遂能絶志山林,懃心道味,浄神注精,研澄虚镜。”
词语解释:研深  拼音:yán shēn
精深。《后汉书·儒林传上·洼丹》:“ 丹 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
词语解释:研检  拼音:yán jiǎn
研究考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 陈继儒 尝称 一夔 《宋行宫考》《吴越国考》,研检精确。”
词语解释:研核  拼音:yán hé
见“ 研覈 ”。
审察考查;研究考核。
词语解释:研覈  拼音:yán hé
亦作“ 研核 ”。 审察考查;研究考核。《文选·张衡〈东京赋〉》:“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 薛综 注:“覈,实也;研,审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若潜神留思,纤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説,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覈,如异於此,则无论焉。” 唐 卢仝 《月蚀》诗:“灾沴无有小大瘉,安得引衰 周 ,研覈其可否?”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 山东 礼本輒加二七之字,何得 殷 无加寻之文, 周 闕增筵之义,研覈其趣,或是不然。”
词语解释:研治  拼音:yán zhì
犹研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尔后研治之风,颇益盛大,显幽烛隐,时亦有闻。”
词语解释:研察  拼音:yán chá
研究考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纵能知李代为寃,谁復思桃僵亦屈?然事虽暗昧,必有其间,要非审思研察,不能得也。”
词语解释:研习  拼音:yán xí
研究学习。《北齐书·文宣帝纪》:“詔郡国修立黌序,广延髦儁,敦述儒风。其国子学生亦仰依旧銓补,服膺师説,研习《礼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昼则研习理教,夜乃静虑凝神。”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从此流亡苦,海外勤研习。”
词语解释:研石  拼音:yán shí
磨墨的用具。古代的墨呈粒状,用时纳入砚中加水,用石研磨,此石称为研石。《书法》1986年第5期:“ 凤凰山 出土的文书工具,包括(一)毛笔、(二)石砚及研石、(三)墨、(四)尚未书写的木牍、(五)青铜削刀。共五件。”
词语解释:研审  拼音:yán shěn
(1).研究审查。《北齐书·魏收传》:“帝以《魏史》未行,詔 收 更加研审。 收 奉詔,颇有改正。”
(2).勘问;审讯。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下:“ 蒋朋 等遂率众上岸拒敌。两军夹击,奔走不及,就阵擒获 朋 震 等五十八名,送道研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县令道:‘可见是这秃奴誑妄。’带过东廊僧,又加研审。”《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那巡道也将一干人犯一个个单叫上去,逐一隔别了研审。”
词语解释:研定  拼音:yán dìng
研究决定。例如:研定适合国内制度的法令。
词语解释:研复  拼音:yán fù
细审。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颜光禄书》:“敬览芳讯,研復渊旨,区别三才,步验精粹。”
词语解释:研室  拼音:yán shì
即砚匣。 宋 陶穀 《清异录·文用》:“ 欧阳通 善书,修饰文具。其家藏遗物尚多,皆就刻名号,研室曰‘紫方馆’。”参见“ 砚匣 ”。
词语解释:砚匣  拼音:yàn xiá
藏砚台的匣子。《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东坡 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緑色端砚。”
词语解释:研和  拼音:yán hé
美好温和。研,通“ 妍 ”。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二:“春风澹荡侠思多,天色浄緑气研和。”一本作“ 妍和 ”。
词语解释:研试  拼音:yán shì
仔细考核。 唐 韩愈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其新受官,上日必加研试,然后放,上以副圣朝崇儒尚学之意。”
词语解释:研赜  拼音:yán zé
研究精深。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白》:“﹝ 白 ﹞遂辟穀不食,以养气全神为事,道家之书,无不研賾。”
词语解释:研赏  拼音:yán shǎng
研究赏析。 南朝 宋 王微 《告弟僧谦灵书》:“一字之书,必共咏赞;一句之文,无不研赏。”
词语解释:研辩  拼音:yán biàn
研究辨别。《南史·江谧传》:“ 謐 又奏 敻 先不研辩,混同谬议,準以事例,亦宜及咎。”《南齐书·江谧传》作“研辨”。
词语解释:研读  拼音:yán dú
钻研诵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除馆馆生,供备丰隆。羣公子鄙不与同食,僕婢咸揶揄焉。生默默不较短长,研读甚苦。” 鲁迅 《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读者倘将这和附在卷末的《我怎么写铁流的》都仔细的研读几回,则不但对于本书的理解,就是对于创作、批评理论的理解,也都有很大的帮助的。”
词语解释:研索  拼音:yán suǒ
研究探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盖 汉 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然其精神,则毅然起叩古人所未知,研索天然,不肯止于肤廓,方诸近世,直无优劣之可言。” 叶圣陶 《席间》:“ 倒U 惭愧自己的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用右手支着额角,重又研索他的国际情势。”
词语解释:研讲  拼音:yán jiǎng
研究讲习。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乃帅门生故吏,我兄弟子姪,研讲六籍,次及三传,《左氏》则有 服 杜 之注,《公羊》则有 何 严 之训。”
共11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