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金石 拼音: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鉅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词语解释:泉石 拼音:quán shí
指山水。《梁书·徐摛传》:“﹝ 朱异 ﹞遂承间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 谓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宋 杨万里 《送刘惠卿》诗:“旧病诗狂与酒狂,新来泉石又膏肓。”词语解释:白石 拼音:bái shí
(1).洁白的石头。《诗·唐风·扬之水》:“白石凿凿。” 明 吴炳 《情邮记·正名》:“逶迤周道费驱驰,白石清泉付与谁?”
(2).传说中的神仙的粮食。 汉 刘向 《列仙传·白石生》:“ 白石生 , 中黄丈人 弟子, 彭祖 时已二千餘岁……尝煮白石为粮。”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宋 苏轼 《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 恽敬 《说仙》三:“白石之説累变而益陋,黄庭之説屡迁而益诬。”
(3).枳椇子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树蜜,一名木实,一名白石。”词语解释:水石 拼音:shuǐ shí
(1).指流水与水中之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水石惊瀨,传响不絶,商舟淹留,聆翫不已。”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宋 苏轼 《石钟山记》:“ 酈元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鐘。”
(2).犹泉石。多借指清丽胜景。 唐 李白 《经乱后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忽思 剡溪 去,水石远清妙。” 五代 齐己 《将之匡岳过寻阳》诗:“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宋 王安石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原韵》:“强策羸驂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宋 苏轼 《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词语解释:怪石 拼音:guài shí
(1).似玉的美石。《书·禹贡》:“ 岱 畎,丝、枲、鈆、松、怪石。” 孔 传:“怪异好石似玉者。” 陆德明 释文:“怪石,碔砆之属。”《山海经·中山经》:“ 薄山 之首曰 苟牀之山 ,无草木,多怪石。” 郭璞 注:“怪石,似玉也。” 宋 苏轼 《后怪石供》:“ 苏子 既以怪石供 佛印 , 佛印 以其言刻诸石。”
(2).奇形怪状之石。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廻谿,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唐 方干 《题故人废宅》诗之一:“閒花旧识犹含笑,怪石无情更不言。”词语解释:铁石 拼音:tiě shí
(1).铁矿石。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铁石天然,尚为锻鍊者变易故质。”《后汉书·循吏传·卫飒》:“ 耒阳县 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
(2).铁和石。比喻坚定不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烧丞相长史 王必 营” 裴松之 注引 晋 阴澹 《魏武故事》:“领长史 王必 ,是吾披荆斩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晋书·忠义传序》:“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 金 周昂 《孙资深岁寒堂》诗:“此心铁石无人会,唯有庭前柏树知。” 明 何景明 《送刘养和侍御谪金坛》诗:“风霜华杪留颜色,铁石人间识肺腑。”词语解释:岩石 拼音:yán shí
(1).高大的石块;大石块。《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隐於 芒 碭 山泽巖石之间。”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其上则隐於篇肆之间,卧於巖石之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苏州 沧浪亭 ﹞巖石玲瓏,水木清美,遂为城中名胜之冠。”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第二天大早,她就被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催醒了。”
(2).比喻重臣。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巖巖。赫赫 师尹 ,民具尔瞻。” 宋 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自避远於烦机,久淹回於外服,宜从严石之望,趣正袞衣之归。” 宋 苏舜钦 《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诗:“大议摇巖石,危言犯采旒。苍黄出京府,憔悴謫南州。”
(3).指构成地壳的矿物的集合体。分火成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词语解释:片石 拼音:piàn shí
(1).孤石;一块石头。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峯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新五代史·唐庄宗皇后刘氏传》:“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 常山 之人,皆鱼鱉也。”
(2).指石碑。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先圣先师各有片石鐫 宋 初名臣所为赞。” 清 吴伟业 《春日小园即席次白林九明府韵》:“新诗片石留题在,採蕨烹葵数往还。”
(3).指片状的石料。 滕代远 《为降低工程造价而奋斗》:“在隧道设计上,边墙衬砌用的料石,应以片石来代替。”词语解释:千石 拼音:qiān dàn
石,容量单位。 秦 汉 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从二千石递减至百石止。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以“千石”指高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字 少卿 , 南阳 人,累世千石。”词语解释:黄石 拼音:huáng shí
(1).指 黄石公 。语出《史记·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见我 济北 , 穀城山 下黄石即我矣。” 唐 陈去疾 《送韩将军之雁门》诗:“归来长揖功成后, 黄石 当年故有期。”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消息盈虚能早办,惟有 黄石 、 鴟夷 堪羡。” 清 查慎行 《洪武御碑歌》:“ 留侯 自伴 赤松 去, 穀城 空立 黄石 祠。”
(2).指 黄石公 授与 张良 的兵书《黄石公三略》。《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当断不断,《黄石》所戒。” 李贤 注:“《黄石公三略》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夫臣与主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 胡三省 注:“《黄石》,即 张良 於 下邳 圯上所得之书也。” 清 袁于令 《西楼记·卫行》:“论兵法《黄石》深筹,夸剑术 白猿 高手。”
(3).古代少数民族名。《后汉书·循吏传·任延》:“ 延 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 胡 骑 休屠 、 黄石 ,屯据要害。”《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其西又有 三河 、 槃于 虏,北有 黄石 、 北地 、 卢水胡 ,其表乃为徼外。”
(4).方解石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方解石》。
(5).地名。 四川省 涪陵市 的 黄石滩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八月, 岑彭 破 公孙述 将 侯丹 於 黄石 。” 李贤 注:“即 黄石滩 也。《水经注》曰:‘ 江水 自 涪陵 东出百里而届于 黄石 。’在今 涪州 涪陵县 。”
(6).地名。 浙江省 临海市 的 黄石岭 。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一:“天际飞燕 黄石岭 ,云中犬吠 赤城楼 。”
(7).地名。 湖北省 黄石市 。词语解释:采石 拼音:cǎi shí
(1).有彩色花纹的石头;宝石。《山海经·西山经》:“ 騩山 , 凄水 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 郭璞 注:“采石,石有采色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宝石》:“采石,即宝石也。”
(2).指 采石矶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尝乘月与 崔宗之 自 采石 至 金陵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词序:“ 江 行 采石 岸,戏作渔父词。” 清 金綎 《采石矶》诗:“峥嶸屡縈迴, 采石 屹相向。”参见“ 采石磯 ”。
词语解释:采石矶 拼音:cǎi shí jī
在 安徽省 马鞍山市 长江 东岸,为 牛渚山 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 大江 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 李白 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 太白楼 、 捉月亭 等古迹,为游览胜地。 清 尤珍 《采石矶》诗:“ 李白 昔醉酒,曾游 采石磯 。”词语解释:盘石 拼音:pán shí
(1).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於盘石,寿於旗翼。” 杨倞 注:“盘石,盘薄大石也。” 王先谦 集解引 卢文弨 曰:“盘石,即磐石。”《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
(2).指封藩宗室。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汉 鉴 秦 之失,封植子弟,及诸 吕 擅权,图危 刘氏 ,而天下所以不能倾动,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诸侯强大,盘石胶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追先寺》:“昔 刘苍 好善,利建 东平 , 曹植 能文,大啟 陈国 ,是用声彪盘石,义鬱维城。” 唐 刘禹锡 《为裴相公贺册鲁王表》:“皇家有庆,寳祚无疆,既荣本枝,克固盘石。”词语解释:万石 拼音:wàn dàn
(1).《汉书·石奋传》:“ 奋 长子 建 ,次甲,次乙,次 庆 ,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於是 景帝 曰:‘ 石君 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 奋 为 万石君 。”后因以“万石”指 汉 石奋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惠施 以之辩给, 万石 以之訥慎。”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 万石 周慎,安亲保荣。”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兄弟五人皆有吏材,至大官, 东海 号曰‘万石 严嫗 ( 延年 母)’。”《新唐书·张文瓘传》:“﹝ 张文瓘 ﹞四子: 潜 ,为 魏州 刺史; 沛 , 同州 刺史; 洽 ,卫尉卿; 涉 ,殿中监。父子皆至三品,时谓‘万石 张 家’。”《宋史·廖刚传》:“﹝ 廖刚 ﹞子四人: 迟 、 过 、 遂 、 遽 ,仕皆秉麾节,邦人号为‘万石 廖 氏’。”
(3). 汉 代三公别称万石。后泛指官职高的人。 唐 颜师古 《百官公卿表》题解:“ 汉 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穀。” 唐 元稹 《追封孔戣母韦氏等》:“ 潁考叔 食美而思遗其亲,此孝子不违於一饭也。而况於万石在前,累茵在侧,慰心不及,非赠而何?” 宋 叶适 《致政通直钱公挽歌词》:“好儿须万石,广厦剩千间。”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诗:“二 室 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三江。”词语解释:二千石 拼音:èr qiān dàn
汉 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 阴安侯 列侯 顷王后 与 瑯玡王 、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颜师古 注:“谓郡守、诸侯相。”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 翁 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 蜀郡 太守。”词语解释:木石 拼音:mù shí
(1).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唐 杜甫 《水会渡》诗:“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明 魏学洢 《核舟记》:“ 明 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指木头与石头。《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红楼梦》第十六回:“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 贾赦 住的乃是 荣府 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3).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世名 身穿囚服,一见两大尹即称谢道:‘多蒙两位大人曲欲全 世名 一命, 世名 心非木石,岂不知感恩。’”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复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给我一拳,我有时也会还他一脚的。”
(4).指刑具。《晋书·王坦之传》:“时卒士 韩悵 逃亡归首,云‘失牛故叛’,有司劾 悵 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 以为 悵 束身自归,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诬,宜附罪疑从轻之例,遂以见原。”
(5).指山水画。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 游昭 木石师 李唐 ,画牛乃自其所长。”
(6).指宫室等建筑工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徐充容 ﹞諫曰:‘ 玉华 ( 太宗 所造 玉华宫 )创制……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岂无烦扰之弊?’”《元史·武宗纪一》:“以 中都 行宫成,赏官吏有劳者……死於木石及病没者,给钞有差。”
(7).枳椇子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实,一名木石,一名木实。一名枳椇。”词语解释:玉石 拼音:yù shí
(1).玉与石头。比喻好与坏、贤与愚。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如今玉石休分别,免被无辜刖 卞和 。”参见“ 玉石俱焚 ”。
(2).未经雕琢之玉。《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 涇 汭 ,其浸 渭 洛 ,其利玉石。”《汉书·西域传上·于阗》:“ 于闐国 ……多玉石。” 颜师古 注:“玉石,玉之璞也。”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故人衰病远莫致,纵饶玉石何人攻。”
(3).指玉。《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祥子 在棚里坐着呢,人模狗样的,脸上的疤被灯光照得象块玉石。”
(4).美石。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抑轻则鸿羽沉於弱水,抗重则玉石漂於飞波。”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庙成之后,将求玉石,仍刻旧文。” 郭沫若 《脱离蒋介石以后》八:“﹝ 苏州 城里﹞一些玉石凿成的女子都是天上的可儿。”
词语解释:玉石俱焚 拼音:yù shí jù fén
比喻好坏同归于尽。《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唐 李德裕 《论赤头赤心健儿等状》:“所虑玉石俱焚,善恶同弃。”《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公可往説 刘备 ;如肯来降,免罪赐爵;若更执迷,军民共戮,玉石俱焚。”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词语解释:柱石 拼音:zhù shí
(1).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汉书·师丹传》:“关内侯 师丹 端诚於国,不顾患难……确然有柱石之固。”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 叶圣陶 《赤着的脚》:“﹝ 中山先生 ﹞虽然是六十将近的年纪,躯干还是柱石那样直挺。”
(2).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二折:“与皇家作柱石,不比儿曹辈。”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总而言之,可靠的国之柱石,已经多在半空中,最低限度也上了高楼峻岭了。”
(3).比喻担当重任。《后汉书·伏湛传》:“ 湛 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柱石之臣,宜居辅弼。”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乞不允批答口宣》:“卿柱石本朝,蓍龟当代。”《再生缘》第五四回:“朝前千百文和武,自然有柱石之臣拜此官。”词语解释:药石 拼音:yào shí
(1).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瘞埋之资。” 汉 枚乘 《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説而去也。” 三国 魏 曹髦 《伤魂赋》:“ 岐 鹊 骋技而弗救,岂药石之能追。” 宋 苏轼 《答子由颂》诗:“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明 方孝孺 《深虑论》二:“药石所以治疾而不能使人无疾。”
(2).比喻规戒。《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孙 之爱我,疾疢也; 孟孙 之恶我,药石也。” 唐 元稹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三表》:“而乃过为溢美,频上鸿名。谅多忠赤之诚,殊非药石之爱。” 清 谭嗣同 《仁学》四四:“詆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
(3).佛教僧人过午不食,称晚食为“药石”。《黄檗清规》:“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饿渴病也。”词语解释:触石 拼音:chù shí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词语解释:漱石 拼音:shù shí
亦作“潄石”。
(1).冲刷岩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沁水》:“其水沿波潄石,漰涧八丈,环涛轂转,西南流入於 沁水 。”
(2).谓闲居;隐居。 明 徐霖 《绣襦记·却婚受仆》:“枕流漱石乐閒居。无梦到彤闈。” 清 顾炎武 《复迟明府书》:“自从壮岁,便絶意于乘轩,况此暮年,益耽情于潄石。”参见“ 漱石枕流 ”。
词语解释:漱石枕流 拼音:shù shí zhěn li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孙子荆 年少时,欲隐。语 王武子 ‘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 王 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孙 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齿。’”后以“漱石枕流”形容隐居生活。 明 黄瑜 《双槐岁钞·诗歌纯粹》:“悠悠我思,漱石枕流,远行高蹈,虽逸其身,而悖於道。” 清 张潮 《〈坚瓠馀集〉序》:“耕云钓月,睥睨天地之间;潄石枕流,放浪形骸之外。”参见“ 漱流 ”。词语解释:顽石 拼音:wán shí
(1).未经斧凿的石块;坚石。 唐 元稹 《谕宝》诗之二:“圭璧无 卞和 ,甘与顽石列。”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有名岂在鐫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闻一多 《红烛·剑匣》:“我不要学轻佻的 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
(2).比喻恶人。 郭小川 《春歌》之三:“全世界天兵征腐恶,能把一切顽石研成粉末。”词语解释:碣石 拼音:jié shí
(1).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县 北。 碣石山 馀脉的柱状石亦称 碣石 ,该石自 汉 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 太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汉书·武帝纪》:“行自 泰山 ,復东巡海上,至 碣石 。” 唐 韦应物 《弹棋歌》:“岂如 昆明 与 碣石 ,一箭飞中隔远天。” 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 碣石 相望。”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东临 碣石 有遗篇。”
(2).指墓碑。 唐 司空图 《偶诗》之三:“一掬 信陵 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词语解释:下石 拼音:xià shí
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已挤沟壑,犹下石不休;方困蒺藜,尚弯弓而相射。” 清 唐孙华 《赠同年赵蒙泉》诗:“临危翻下石,颠岸復弯彀。”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参见“ 落井下石 ”。
词语解释:落井下石 拼音:luò jǐng xià shí
亦作“ 落阱下石 ”。 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扔石头。喻乘人危急之时,加以打击陷害。语本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沙汀 《困兽记》三:“毫无疑义,他是误解了 牛祚 ,以为对方在落阱下石。”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九:“为什么要在别人危急的时刻,落井下石……太不讲做人的道德了。”词语解释:文石 拼音:wén shí
(1).有纹理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 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后汉书·宦者传·张让》:“ 让 忠 等説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 太原 、 河东 、 狄道 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宫阙制度》:“正殿四面,朱悬琐窗,文石甃地。” 郭沫若 《南京印象》四:“正中一个小圆桌,陈着一盆 雨花台 的文石。”
(2).文石陛的省称。 唐 权德舆 《奉和李给事省中书因呈许陈二阁老》:“分曹列侍登文石,促膝闲謡接羽觴。” 宋 范成大 《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诗:“如公未可违文石,稽古何妨欠碧油。”参见“ 文石陛 ”。
(3).宫室名。《文选·左思〈魏都赋〉》:“於后则椒 鹤 文石 ,永巷壶术, 楸梓 木兰 。” 张载 注:“ 听政殿 后有 鸣鹤堂 、 楸梓坊 、 木兰坊 、 文石室 ,后宫所止也。”
(4).玛瑙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马脑》。
(5).一种香料。 宋 曾慥 《类说》引《香谱·文石》:“ 卞山 在 湖州 ,山下有无价香,有老母拾得一文石,光彩可玩,偶坠火中,异香闻於远近,收而寳之,每投火中,异香如初。”
词语解释:文石陛 拼音:wén shí bì
用文石砌成的宫廷台阶。《汉书·梅福传》:“故愿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四:“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词语解释:磐石 拼音:pán shí
(1).厚而大的石头。比喻稳定坚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磐石险峻,倾崎崕隤。巖嶇参差,从横相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唐 张光朝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从兹磐石固,应为得贤妃。” 明 王錂 《寻亲记·伤生》:“那佳人心如磐石不差移。”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章:“他们两人的友谊更是跟磐石一样了。”
(2).旧喻分封的宗室。《史记·孝文本纪》:“ 高帝 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诗之五:“磐石圭多剪,凶门轂少推。”
(3).比喻能负重任的人材。 前蜀 韦庄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顦顇入都门。” 清 黄遵宪 《述闻》诗:“风轮坏劫天难补,磐石无人陆竟沉。”
(4).比喻沉重的思想包袱。 巴金 《三次画像》:“他摔掉了压在头顶上整整二十二年的磐石,可以昂起头来左顾右盼,他当然感到轻松。”
(5).比喻不毛之地。《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词语解释:幽石 拼音:yōu shí
犹墓石。 王闿运 《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宜有议铭,乃刻幽石。”参见“ 墓石 ”。
词语解释:墓石 拼音:mù shí
(1).墓志;墓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致仕官》:“﹝ 孙简肃 ﹞以原官致仕。身后其家求先大父文其墓石,因於衔上入致仕二字。”
(2).指古墓中刻有画像等的砖石。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还有一次是刻在 汉 朝墓石上的 孔子 见 老子 的画像。”词语解释:青石 拼音:qīng shí
(1).青色的岩石。可作建筑材料、碑版等用。 汉 东方朔 《神异经·中荒经》:“东方有宫,青石为墻……门有银牓,以青石碧鏤。” 唐 白居易 《青石》诗:“青石出自 蓝田山 ,兼车载运来 长安 。”《水浒传》第十四回:“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箇寳塔,放於所在,镇住溪边。”
(2).指青石般的色、质。 宋 梅尧臣 《钓蟹》诗:“老蟹饱经霜,紫螯青石壳。”
(3).石灰岩的俗称。词语解释:化石 拼音:huà shí
(1).比喻妇女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典出《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明 何景明 《结肠赋》:“泪陨血而崩城兮,身立枯而化石。” 明 张煌言 《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苏曼殊 《无题》诗之七:“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 云娘 十幅笺。”
(2).指变化为石。 元 郑元祐 《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诗:“鹤老离巢松化石,鸞孤照水竹穿沙。” 明 刘基 《双带子》曲之四:“天上星辰能化石, 黄河 千岁也还清。”
(3).炼丹。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4).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变化而成的保留原物体、遗迹形状、结构或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了解生物的发展情况,并能据以确定地层的年代。 艾青 《鱼化石》诗:“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词语解释:危石 拼音:wēi shí
高大的岩石。《庄子·田子方》:“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雨復大至,乃据危石,倚穹崖而坐待之。” 郭沫若 《英雄树下花争放·厓门》诗:“古祠已毁倭夷火,危石犹存 宋 帝踪。”词语解释:拳石 拼音:quán shí
(1).指园林假山。 唐 白居易 《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旧唐书·阳惠元传》:“凡歷三朝,殆二十年,国家不敢兴拳石撮土之役。”亦指供陈设用的玲珑岩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这是 蓝田叔 画的拳石呀!”
(2).小石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剑门关 皆石无寸土, 潼关 皆土无拳石。”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五:“盖闻奔马之轮,拳石碍之而格;迅川之水,束草投之则凝。”词语解释:枕石 拼音:zhěn shí
枕于石上。多喻隐居山林。 金 刘仲尹 《西溪牡丹》诗:“我欲禪居净餘习,湖滩枕石看游鱼。” 清 顾炎武 《春雨》诗:“枕石且看云,悠然得所遣。”参见“ 枕石漱流 ”。
词语解释:枕石漱流 拼音:zhěn shí sòu liú
枕山石,漱涧流。喻指隐居山林的生活。 三国 魏 曹操 《秋胡行》之一:“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 緜竹秦宓 ……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淡於浩然之域。”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紫萝山径,居藏胜缘,青松磵户,坐谐幽致,枕石漱流者久之。” 明 唐顺之 《送彭通判致仕序》:“故曰去就有二途而仕隐无两道,苟徒枕石嗽流,嘲弄烟月以为旷达,而曰世与我既相违矣,则余又何敢以此望君,且非君所以自待也。”词语解释:匠石 拼音:jiàng shí
古代名 石 的巧匠。《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后亦用以泛称能工巧匠或擅长写作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 匠石 矣。” 唐 韩愈 《为人求荐书》:“及至 匠石 过之而不睨, 伯乐 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金 元好问 《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三:“斯文要栋梁,頽圮可力撑。 匠石 殊未来,破屋鐙青荧。” 陈三立 《次韵再答董卿》:“我早支离嗤 匠石 ,会曾问难窥津涯。”词语解释:松石 拼音:sōng shí
(1).松与石。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松石峻垝,葱翠阴烟。” 唐 宋之问 《初至崖口》诗:“锦繢织苔苏,丹青画松石。” 唐 李白 《九日》诗:“地远松石古,风扬絃管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李德裕 在 洛阳 南置 平泉庄 。庄周围十余里,台榭百余所,有奇花异草与松石。”
(2).借指山林。 唐 宋之问 《使至嵩山寻杜回不遇》诗:“与君阔松石,於兹二十年。”
(3).松的化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婺州 金华山 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鱼盐之类皆有成石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三·不灰木》﹝附录﹞引 苏颂 曰:“今 处州 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
(4).宝石。呈绿色,又称绿松石。《诗刊》1978年第5期:“草地里拾得 卓玛 的松石耳环。”词语解释:扫石 拼音:sǎo shí
谓清扫山中场地。多指修身养生者的居处。 唐 戎昱 《寄许炼师》诗:“扫石焚香礼碧空,露华偏溼蕊珠宫。” 元 张翥 《豫章山房为见心复公赋》:“扫石童来秋叶后,谭经僧坐昼阴中。” 明 王守仁 《山中懒睡》诗之二:“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词语解释:溪石 拼音:xī shí
(1).溪流中的石头。 唐 皮日休 《临顿奉题屋壁》诗:“压酒移谿石,煎茶拾野巢。”
(2).指 端谿 砚石。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谿石含餘润,奚墨凝幽香。” 施国祁 注引《东轩笔录》:“ 端溪 砚石有三种:曰巖石,曰西坑,曰后歷。”词语解释:刻石 拼音:kè shí
(1).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 龚自珍 《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 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词语解释:倚石 拼音:yǐ shí
(1).耸立的石头。《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艮岳》:“ 艮岳 倚石排空,周环曲折,有 蜀 道之难。”
(2).靠在石上。 唐 白居易 《上香炉峰》诗:“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笻竹杖白纱巾。” 唐 陆龟蒙 《渔具诗·舴艋》:“倚石迟后侣,徐橈供远山。”词语解释:匪石 拼音:fěi shí
非石,不象石头那样可以转动。形容坚定不移。《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孔颖达 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晋书·王导传论》:“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鶯鶯 见生敷扬己志,窃慕於己,心虽匪石,不无一动。” 清 钱谦益 《魏大中父邦直加赠徵仕郎工科给事中制》:“攻木之教有闻,匪石之心不改。”词语解释:燕石 拼音:yān shí
(1). 燕山 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 燕 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 圣水 又东,逕 玉石山 ,谓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阙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寳。 周 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寳,华匱十重,緹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进趋,揭其不貲之寳,以竞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緑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 燕 石齐。”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凤丹 《重刻〈日损斋笔记〉序》:“以视碔砆 燕 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
(3).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楚 材欣有适, 燕 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 燕 石报琼华。”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 燕 石上,佇光纶綍 汉 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 竇宪 大破北单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参见“ 燕然石 ”。
词语解释:燕然石 拼音:yàn rán shí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唐 李昂 《从军行》:“ 田畴 不卖 卢龙 策, 竇宪 思勒 燕然 石。” 唐 耿湋 《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虏功。” 唐 李益 《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词语解释:积石 拼音:jī shí
(1).指积聚在一起的石块。《汉书·晁错传》:“山林积石,经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诗:“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积石乱巉巉,庭莎緑不芟。”
(2).矿石。 汉 王充 《论衡·量知》:“铜锡未採,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
(3).山名。即 阿尼玛卿山 。在 青海省 东南部,延伸至 甘肃省 南部边境。为 昆仑山脉 中支, 黄河 绕流东南侧。《书·禹贡》:“导 河 积石 ,至于 龙门 。”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一:“青琐倦迂散,执轡踰关 河 。黄流何奔倾, 积石 何嵯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八:“导 河 积石 归 东海 ,一字源流奠万譁。”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发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数千里,涌出地上匯为 星宿海 ,至 积石 流入中国。由 积石 而东北而南三千里至 龙门 。”词语解释:沙石 拼音:shā shí
沙和碎石子词语解释:竹石 拼音:zhú shí
竹与石。《南史·袁粲传》:“郡南一家颇有竹石, 粲 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 唐 杜甫 《绝句》之二:“青溪先有蛟龙屈,竹石如山不敢安。”词语解释:韶石 拼音:sháo shí
山岩名。在 广东省 曲江县 (旧属 韶州 )。传说 舜 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闕,名曰 韶石 。” 唐 韩愈 《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暂欲繫船 韶石 下,上宾 虞舜 整冠裾。”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楼臺飞半空,秀气槃 韶石 。”词语解释:越石 拼音:yuè shí
(1).见“ 越石父 ”。
(2).指 晋 代抗敌名臣 刘琨 。《晋书·刘琨传》:“ 琨 字 越石 ……在 晋阳 ,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 琨 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悽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復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清 钱谦益 《浩气吟序》:“ 睢阳 苦战,更楼起‘横笛’之吟; 越石 重围,长啸发《扶风》之咏。” 清 顾炎武 《又酬傅处士次韵》之一:“清切频吹 越石 笳,穷愁犹驾 阮生 车。”
词语解释:越石父 拼音:yuè shí fù
春秋 时 齐国 贤人。 齐 相 晏婴 解左骖赎之于缧絏之中,归而久未延见, 越石父 以为辱己,要求绝交, 晏婴 谢过,延为上客。见《晏子春秋·杂上二四》。 清 吴嘉纪 《归东淘答汪三韩过访》诗之二:“嗟哉 越石父 !脱驂人安在?”亦省称“ 越石 ”。 明 沉自徵 《鞭歌妓》:“你肯解赠 越石 驂,我怎便占住了 陈蕃 榻。”《觚賸·虎林军营唱和》引 清 潘力田 诗:“敢望左驂归 越石 ,还期长珮拟 灵均 。”词语解释:抱石 拼音:bào shí
(1).怀抱石头。谓投水或被投水而死。《韩诗外传》卷一:“ 申徒狄 非其世……遂抱石而自沉於河。” 元 柯丹邱 《荆钗记·祭江》:“指望松萝相倚,谁想你抱石含寃!” 明 张煌言 《吊熊雨殷相公》诗:“半壁雄才终抱石,三台杀气已成虹。”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生负气出门,进退无所,躑躅于 利涉桥 上,将为抱石之谋。”
(2).犹抱璞。 唐 李白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参见“ 抱璞 ”。
词语解释:抱璞 拼音:bào pú
(1).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献璞玉于 厉王 ,玉工说:“石也。” 厉王 以 和 为诳,断其左足。 武王 时复献之,又以为石,断其右足。 文王 即位, 和 抱璞哭泣于 楚山 之下,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 乃使玉工剖其璞,得美玉。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抱璞”喻怀才不遇。 汉 东方朔 《七谏》:“ 和 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晋书·应詹传》:“四门开闢,英彦鳧藻,收春华於京輦,採秋实於巖藪,而 泓 抱璞 荆山 ,未剖 和 璧。”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双璧产 荆山 ,望如虹,气如烟,悠悠抱璞空流怨。”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一:“俊逸灵奇宰相才, 卞和 抱璞古今哀。”亦作“ 抱玉 ”、“ 抱璧 ”。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美玉隐在石中, 楚王 、令尹不能知,故有抱玉泣血之痛。”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张隐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辄次其韵》:“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 明 何景明 《种麻篇》:“断金俟同志,抱玉难自宣。”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自笑投珠,谁怜抱璧双刖。”
(2). 战国 齐宣王 欲用 颜斶 , 斶 辞曰:“夫玉生於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 愿得归。”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抱璞”指保持本色,不为爵禄所惑。 汉 蔡邕 《释诲》:“僕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宋 王禹偁 《圣人无名赋》:“惟澹惟默,固抱璞以含章;不识不知,岂命氏而考姓。”词语解释:断石 拼音:duàn shí
(1).陡峭的岩石。 唐 杜甫 《移居夔州作》诗:“农事闻人説,山光见鸟情。 禹 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扶桑西枝封断石, 弱水 东影随长流。”
(2).断裂之石刻。 宋 黄庭坚 《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乐毅论》旧石刻軼其半者,字瘦劲无俗气,后有人復刻此断石文,摹传失真多矣。” 元 张翥 《辱井石栏》诗:“好事能收断石存,摩挲堪惜古云根。”词语解释:煮石 拼音:zhǔ shí
见“ 煮白石 ”。
词语解释:煮白石 拼音:zhǔ bái shí
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晋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亦省作“ 煮石 ”。 南朝 梁 庾肩吾 《东宫玉帐山铭》:“煮石初烂,烧丹欲成。” 元 方回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寧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缘。”词语解释:机石 拼音:jī shí
(1).古代用机械引发的石头。多用于作战。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二十二韵》:“电影流机石,鵶羣发大黄。”《宋史·真宗纪》:“六年春二月戊寅,幸 飞山 雄武营,观发机石、连弩,遂宴射 潜龙园 。”
(2).传说中天上 织女 支织机之石。亦以借指织机。 清 钱谦益 《高会堂酒阑杂咏序》:“渐臺 织女 ,机石依然。” 钱曾 注引《荆楚岁时记》:“ 张騫 寻 河 源得一石,示 东方朔 , 朔 曰:‘此石是天上 织女 支机石,何以至此?’” 龚骞 《九秋诗》之一:“听残机石望 天孙 ,琼窗綺疏六宫昏。”词语解释:一片石 拼音:yī piàn shí
一片石头,后专指碑碣。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七:“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 庾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惟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唐 李白 《襄阳歌》:“君不见 晋朝 羊公 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按,此指 襄阳 岘山 的 羊祜 堕泪碑。词语解释:立石 拼音:lì shí
树立碑石。《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 唐 杜甫 《石笋行》:“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新唐书·张仲武传》:“ 仲武 表请立石以纪圣功,帝詔 德裕 为铭,揭碑 卢龙 ,以告后世。”词语解释:五石 拼音:wǔ dàn
(1).指五种石料。后被道教用以炼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 唐 李邕 《叶有道碑序》:“捃五石之髓,擷三芝之英。” 宋 苏轼 《就僦蒜山松林中卜居》诗:“ 魏王 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参见“ 五石瓠 ”。
(2).五色琉璃。 汉 王充 《论衡·乱龙》:“阳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参阅 清 赵翼 《陔余丛考·琉璃》。
(3).见“ 五色石 ”。
(4).见“ 五石散 ”。
(5).容积为五石。
词语解释:五石瓠 拼音:wǔ dàn hù
可容五石的大葫芦。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词语解释:五色石 拼音:wǔ sè shí
古代神话所说 女娲 炼的补天石。《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唐 卢仝 《与马异结交》诗:“ 女媧 本是 伏羲 妇,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原注:“一作 女媧 伏羲 妹。”亦省作“ 五石 ”。《南史·梁元帝纪》:“凿 河 津 於 孟门 ,百川復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四:“ 女媧 鍊五石,天缺犹可补。”参阅 王充 《论衡·谈天》、《列子·汤问》。
词语解释:五石散 拼音:wǔ dàn sàn
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盛行于 魏 晋 。 魏 晋 名士 何晏 裴秀 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五:“ 后汉 以来,方书中有五石散,又谓之寒食散。”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亦省称“ 五石 ”。《隋书·循吏传·梁彦光》:“父遇篤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词语解释:紫石 拼音:zǐ shí
紫色石。传说古代曾用为货币。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 夏后 以玄贝, 周 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凋碧玉之神树,销紫石之灵根。”词语解释:针石 拼音:zhēn shí
亦作“鍼石”。
(1).用砭石制成的石针。古代针灸用石针,后世用金针。《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鍼石之所及。”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和 鹊 虽不长生,而针石不可谓非济命之器也。”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汤沐具而蟣虱相吊,针石炽而痈疽立溃。” 明 李东阳 《吴原博修撰医俗亭》诗:“託君多病躯,藉此鍼石手。”
(2).即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针灸用的石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砭石》:“按《东山经》云: 高氏之山 , 鳧丽之山 ,皆多针石。 郭璞 注云:可为砭针也。”
(3).比喻摆脱困阨或解除弊病的手段。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病》:“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鍼石。”词语解释:炼石 拼音:liàn shí
(1).烧炼丹石。 金 元好问 《尚药吴辨夫寿冢记》:“世乃有烹金炼石,合驻景之剂;衔刀被髮,为厌胜之术。”参见“ 炼丹 ”。
(2).“炼石补天”之省。比喻挽回不利局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苦相投,花值繁霜候,真是愁上添愁,又无个炼石奇谋。”
词语解释:炼丹 拼音:liàn dān
道教法术。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古代炼丹术对化学知识的积累有一定意义。《晋书·葛洪传》:“至 广州 ,刺史 邓岳 留不听去。 洪 乃止 罗浮山 炼丹。”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有道人於山间结庵炼丹。”
鍊丹:1.道家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原指置朱砂于炉中炼制。后有内丹、外丹之分。以气功修炼人体精、气、神谓之内丹,以炉火烧炼药石谓之外丹。《晋书·葛洪传》:“从祖 玄 , 吴 时学道得仙,号曰 葛仙公 ,以其鍊丹秘术授弟子 郑隐 。”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闭剑琉璃匣,鍊丹紫翠房。”《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既立, 宗寿 为太子太保奉朝请,以鍊丹养气自娱。”
(2).丹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六之丹,名鍊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黄金。” 词语解释:小石 拼音:xiǎo shí
量器。对大石而言。 汉 代小石与大石容量之比为○·六比一。《居延汉简》148·15简:“凡出穀小石十五石为大石九石。”《居延汉简》148·41简:“入糜小石十二石为大石七石二斗。”词语解释:锦石 拼音:jǐn shí
有美丽花纹的石头;美石。 晋 罗含 《湘中记》:“ 衡山 有锦石,斐然成文。” 北魏 温子昇 《捣衣》诗:“ 长安 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擣流黄。”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登俎黄柑重,支牀锦石圆。” 明 李梦阳 《秋怀》诗:“雕阑玉柱留天女,锦石秋花隐御舟。”词语解释:衔石 拼音:xián shí
见“ 衔石填海 ”。
词语解释:衔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山海经·北山经》:“ 炎帝 之少女名曰 女娃 。 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后因以“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此日之衔石填海,他日未必不收人材蔚起之效。”衔,一本作“ 啣 ”。亦省作“ 衔石 ”。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 鲁迅 《题三义塔》诗:“精禽梦觉仍衔石,鬭士诚坚共抗流。”词语解释:转石 拼音:zhuǎn shí
(1).转动石块。 汉 张衡 《西京赋》:“复陆重阁,转石成雷。” 唐 李白 《蜀道难》诗:“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环绕石山。 金 张斛 《寓中江县楼》诗:“ 武江 斜转石, 文岫 独参天。”词语解释:踏石 拼音:tà shí
(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
(2).旧时 陕西 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竞渡, 陕西 洋县 曰踏石。”词语解释:煮白石 拼音:zhǔ bái shí
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晋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亦省作“ 煮石 ”。 南朝 梁 庾肩吾 《东宫玉帐山铭》:“煮石初烂,烧丹欲成。” 元 方回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寧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缘。”词语解释:敲石 拼音:qiāo shí
(1).敲击火石以取火。 唐 韦应物 《送孙徵赴云中》诗:“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明 高启 《渡浙江宿西兴民家》诗:“望林投人家,炊黍旋敲石。”
(2).喻时光短促。 宋 苏轼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光阴等敲石,过眼不容玩。”词语解释:担石 拼音:dān dàn
一担一石之粮。比喻微小。 汉 扬雄 《法言·渊骞》:“吾见担石矣,未见 雒阳 也。” 唐 王勃 《上郎都督启》:“性恶储歛,家无担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老儒故善治生……銖积錙累,得四十金,鎔为四鋌,祕缄之,而对人自诉无担石。”词语解释:乐石 拼音:lè shí
《古文苑·李斯〈峄山刻石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章樵 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 泗 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刊乐石,篆遗德,延休烈,垂宪则。” 清 赵翼 《奉和相公经略来滇》之二:“相公自来功自速,好磨乐石待 韩 碑。”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谓吉金可以证经,乐石可以劻史,玩好之侈,临摹之工,有不预焉。”参阅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乐石》、《说文·石部》“磬” 段玉裁 注。词语解释:云石 拼音:yún shí
(1).高耸入云的大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飘浮勃逢,敖曹云石滋。” 唐 杨敬述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远近风泉俱合杂,高低云石共参差。” 宋 潘阆 《夏日宿西禅院》诗:“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石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駮骆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词语解释:投石 拼音:tóu shí
见“ 投石超距 ”。
词语解释:投石超距 拼音:tóu shí chāo jù
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司马贞 索隐:“超距,犹跳跃也。” 宋 李纲 《辞免知枢密院事》:“猛将辐凑,各喋血乘胜之有闻;壮士云屯,皆投石超距之可用。”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常廪之外多储金钱,以赏其用命者,以作其投石超距之气。”亦作“ 投石拔距 ”。《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絶於等伦。”亦省作“ 投石 ”。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闕投石之猛志,无飞矢之丽辞。”词语解释:儋石 拼音:dàn shí
(1).儋受一石,故称儋石。用以计量谷物。儋,石罂。一说一石为石,二石为儋,谓一人所担。 晋 傅玄 《傅子》卷四:“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儋石,必分以赡救之。”《魏书·元澄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闕儋石之粮。”参阅 明 方以智 《通雅·算数》。
(2).借指少量米粟。《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随廝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闕卿相之位。” 晋 皇甫謐 《高士传·严遵》:“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乃云有餘,不亦谬乎?” 宋 张榘 《金缕曲·次韵拙逸刘直孺见寄言志》:“儋石空无君家事,百万付之一掷。渐养就摶风鹏翼。”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五五章二:“他常以卖画为生,题画诗也有绝为佳妙的。筑室 桃花坞 中,读书灌园,家无儋石,而客常满坐。”词语解释:劫石 拼音:jié shí
亦作“刼石”。 《大智度论》卷五:“佛以譬喻説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后因以“劫石”指时间之久远。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节可尽,劫石乃成灰。”《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淑妃伏愿:灵椿比寿,刼石齐年。” 宋 陆游 《会庆节明庆寺丞相率百僚启建道场疏》:“至尊寿皇圣帝陛下,伏愿福等河沙,寿逾劫石。”词语解释:醉石 拼音:zuì shí
(1). 庐山 名胜名。相传为 晋 诗人 陶渊明 醉后常卧的一块大石。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三:“又三里过 栗里源 ,有 陶令 醉石。 陶令 名 潜 ,字 元亮 ,或曰字 渊明 ……所居 栗里 ,两山间有大石,仰视悬瀑,平广可坐十餘人。 元亮 自放以酒,故名醉石。”
(2). 唐 李德裕 的醒酒石。 李德裕 喝醉了酒,便蹲踞于上,故称。 宋 苏轼 《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 陶泓 不称 管城 沐,醉石可助 平泉 醒。” 王十朋 集注引《唐馀录》:“ 李德裕 於 平泉别墅 ,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有醒酒石, 德裕 尤所寳惜,醉即踞之。”词语解释:鞭石 拼音:biān shí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诗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词语解释:支机石 拼音:zhī jī shí
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集林》:“昔有一人寻 河 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 严君平 ,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 汉 代 张骞 ,谓 骞 奉命寻找 河 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 骞 。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引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 唐 宋之问 《明河篇》:“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 成都 卖卜人。” 明 何景明 《七夕》诗:“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 清 赵翼 《夜坐》诗:“浪説支机石,谁乘犯斗槎?”亦省作“ 支机 ”、“ 支石 ”。 唐 任希古 《和长孙秘监七夕》诗:“空接 灵臺 下,方恧辨支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知甚日菱花重照,知甚支石还投。” 明 张煌言 《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词语解释:钟石 拼音:zhōng shí
(1).容量单位。一钟受六斛四斗,一石受十斗。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钟石之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 叶法善 ﹞颇耽於酒,钟石可也。” 清 陈确 《呈学请削籍词》:“岁叨钟石之粮,惰慢不恭,贪顽已甚。”
(2).钟磬。《韩非子·说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脩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 南朝 齐 谢朓 《随王鼓吹曲·钧天曲》:“笙鏞礼百神,钟石动云汉。”
钟和磬。古代乐器。《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旧唐书·音乐志一》:“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鐘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词语解释:碑石 拼音:bēi shí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庙前有碑,碑石金生。 干寳 曰:‘黄金可採,为 晋 中兴之瑞。’”《南史·萧恭传》:“是夜闻数百人大叫碑石下,明旦视之,碑涌起一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三字经》:“ 西奈山 ,显神蹟,命 摩西 ,造碑石。” 叶圣陶 《登雁塔》:“单说那碑石经历了一千四百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特指墓碑。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一:“《太尉杨震碑》云:‘敢慕 奚斯 之追述,树碑石于坟道。’则又承 扬子 误焉。” 何其芳 《画梦录·墓》:“快下山的夕阳如柔和的目光,如爱抚的手指从平畴伸过,从林叶探进来,落在溪边一个小墓碑上,摩着那白色的碑石。”词语解释:飞石 拼音:fēi shí
古时战守之具。置石于大木之上,发机以击敌。《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絶於等伦”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左传·桓公五年》“旝动而鼓” 唐 孔颖达 疏:“ 贾逵 以旝为发石,一曰飞石。”词语解释:矢石 拼音:shǐ shí
(1).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左传·襄公十年》:“ 荀偃 、 士匄 帅卒攻 偪阳 ,亲受矢石。”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
(2).指战争,打仗。《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復受次赏。”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孟子 不以矢石为功, 扬云 不以治民益世,求仁而得,不亦可乎!”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天子抑其言,而讲和之策遂定焉。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词语解释:甔石 拼音:dān shí
指少量的粮食。 宋 苏轼 《乞赙赠刘季孙状》:“今年五月卒於宫所,家无甔石,妻子寒饿,行路伤嗟。” 宋 王观国 《学林·甔甈》:“甔石乃二物。一甔一石之粮,言甚少也。” 明 方孝孺 《寄修德》诗:“甔石无储免忧戚,抱书攲卧困即眠。” 王闿运 《莫姬哀词》:“与子从君,双栖石门,不谋甔石,但有琴尊。”词语解释:点石 拼音:diǎn shí
(1).指点石为金。 明 陈济生 《怀友》诗之七:“真相烟霞凭点石,空明日月待传灯。”
(2).用石板印刷。即石印。 梁启超 《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四节:“政府所禁者印板也,若点石则未尝禁也。乃将议会事情,日为点石一纸,以布於国民。”词语解释:瘦石 拼音:shòu shí
峭削之石。 宋 叶梦得 《为山亭晚卧》诗:“瘦石聊吾伴,遥山更尔瞻。” 宋 林景熙 《过吴门诗》:“白虎气销遗瘦石,緑虹影冷卧斜阳。”词语解释:陨石 拼音:yǔn shí
坠落于地面的陨星残体,由铁、镍、硅酸盐等矿物质组成。亦称陨星石。《汉书·杜邺传》:“ 鄴 言民讹言行筹,及 谷永 言王者买私田,彗星陨石牡飞之占,语在《五行志》。” 清 王韬 《瓮牖馀谈·星陨说》:“各国史中所载陨石、陨铁之事,即此物也。”参见“ 陨星 ”。
词语解释:陨星 拼音:yǔn xīng
(1).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的部分掉在地面上的叫做陨星。陨星有纯铁质的、纯石质的和铁质石质混合的。《左传·隐公十六年》:“十六年春,陨石于 宋 五,陨星也。”《汉书·李寻传》:“继以陨星流彗,维、填上见,日蚀有背乡。”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二:“她忽然看到一颗陨星。”
(2).古代星相家谓下界之人皆与天上之星宿相应,人死则星陨落。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秋风 五丈 ,悲 蜀相 之陨星,十二金牌,痛 岳王 之流血。”词语解释:崩石 拼音:bēng shí
损坏的刻石。指残碑。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窥刊崩石,捃逸残竹, 巢 风寂寥, 羲 埃绵邈。”词语解释:跂石 拼音:qí shí
垂足而坐于石上。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八:“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 唐 灵澈 《东林寺寄包侍御》诗:“古殿清阴山木春,池边跂石一观身。谁能来此焚香坐,共作罏峯二十人。” 宋 杨万里 《雪后陪使客游惠山寄怀尤延之》诗:“眠云跂石 梁溪 叟,恨杀风烟隔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