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矫首 拼音:jiǎo shǒu
(1).昂首;抬头。 唐 杜甫 《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 日观 ,矫首望八荒。” 金 元好问 《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 清 金农 《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
(2).昂昂然自得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 宋 范仲淹 《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 李植 、 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词语解释:矫矫 拼音:jiǎo jiǎo
(1).勇武貌。《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郑玄 笺:“矫矫,武貌。”《文选·潘岳〈杨荆州诔〉》:“矫矫 杨侯 , 晋 之爪牙。” 吕延济 注:“矫矫,武貌。”
(2).刚强貌。《三国志·魏志·任峻苏则等传论》:“ 苏则 威以平乱,既政事之良,又矫矫刚直,风烈足称。”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高节外峻,纯诚内植,临事不回,执心无惑,矫矫劲质,擢於天枝。” 清 田雯 《碧峣书院歌吊杨升庵先生》诗:“仗节抗疏言矫矫,干触蠆尾投蛮荒。”
(3).卓然不群貌。《汉书·叙传下》:“ 贾生 矫矫,弱冠登朝。”《晋书·四夷传·吐谷浑》:“ 炽磐 闻其死,喜曰:‘此虏矫矫,所谓有豕白蹄也。’”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
(4).高峙貌。 清 姚鼐 《观飞来峰入灵隐寺》诗:“矫矫 北高峰 ,独瞰西南隅。”
(5).飞动貌。 唐 李益 《置酒行》:“西山鸞鹤群,矫矫烟雾翮。”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达观禅师还山后见寄》:“矫矫将栖鸟,遥遥傍故林。” 明 唐寅 《七夕赋赠织女》诗:“神云矫矫月离离,帝子飘颻即故期。”
(6).昂扬得意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两张文忠》:“ 江陵 初得柄,亦矫矫自在。”词语解释:矫翼 拼音:jiǎo yì
(1).展翅。 晋 陆云 《登台赋》:“万禽委虵於潜室兮,惊风矫翼而来翔。”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河畔草木黄,胡雁已矫翼。” 唐 杜牧 《别鹤》诗:“矫翼知何处,天涯不可穷。” 宋 梅尧臣 《矮石榴树子赋》:“雀媿卑栖而不肯集兮,故啾唧以矫翼。”
(2).比喻施展才能。《文选·扬雄〈解嘲〉》:“﹝国﹞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翼厉翮,恣意所存。” 李周翰 注:“言人择君而事之,如鸟举翼振翮而恣意高飞。”《晋书·顾荣纪瞻等传赞》:“﹝ 荣 等﹞逢时遇主,搏风矫翼。”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始含香於 建礼 ,仍矫翼於 崇贤 。”词语解释:矫情 拼音:jiáo qíng
(1).掩饰真情。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宋书·武帝纪上》:“今方是 玄 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明皇 之褊而不容,幸无人君之量,然则 开元 之初,亦矫情强勉而为之者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儒生家类誚 安石 围棋赌墅,若不事事忘国戚者,又多即折屐事证其矫情云,是迂腐之谈也。”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 苏联 电影都好。”
(2).谓故违常情以立异。《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宋 苏轼 《刘恺丁鸿孰贤论》:“ 安 、 顺 、 桓 、 灵 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时之名,盖其弊始於 西汉 之世。”《老残游记》第八回:“ 东造 便将看 老残 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
(3).方言。强词夺理,找麻烦。 张寿臣 《小神仙》:“他那意思是等着,哪怕进去一个串门儿的哪,回头我好跟他矫情矫情啊,我好有说的。”词语解释:矫揉 拼音:jiǎo róu
亦作“ 矫輮 ”。
(1).矫正;整饬。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易·说卦》:“坎……为矫輮。” 孔颖达 疏:“为矫輮,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云梦 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清 盛枫 《盆花》诗:“蜿蜒蛟龙形,扶疏巖壑意……始信矫揉力,托根非其地。”
(2).故意做作。 宋 叶适 《中大夫赵公墓志铭》:“嗟乎!方公盛年,使其朋党比周,矫揉以应虚誉,则何惧不用!” 清 陈田 《明诗纪事甲籤·太祖》:“ 太祖 尝出御製诗文以示词臣,太子正字 桂彦良 即於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 詹同 私戒之,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絶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
(3).特指作品在文字形式上的过分雕琢,缺少真实内容。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开场》:“古今词传,纷纷迭出,雕鎪矫揉,虫技轰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彊为之,非合作也。”词语解释:矫世 拼音:jiǎo shì
纠正世俗。《汉书·杨王孙传》:“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 唐 司空图 《效陈拾遗子昂感遇》诗之一:“乃知不平者,矫世道终孤。” 宋 王禹偁 《四皓庙碑》:“先生之退,非独全身也,亦将矫世也。”词语解释:矫然 拼音:jiǎo rán
(1).坚劲貌。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文学高行,矫然若不可卷。” 清 沉德潜 《古诗源·例言》:“ 隋煬帝 艳情篇什,同符 后主 ,而边塞诸作,矫然独异。”
(2).矫情饰行貌。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词语解释:矫翮 拼音:jiǎo hé
(1).展翅。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鵠。”《剪灯馀话·连理树记》:“﹝ 粹 ﹞乃赋《凤分飞》曲以寄之曰……‘矫翮翩躚拟并栖,九苞文彩如霞綺。’”
(2).比喻施展才能。 明 沉榜 《宛署杂记·职官》:“苟善艺能者,振芳于词苑,精治技者,矫翮于公车。”词语解释:矫俗 拼音:jiǎo sú
(1).矫正世俗。《后汉书·祭遵传》:“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南史·顾宪之传》:“ 庄周 、 澹臺 ,达生者也; 王孙 、 士安 ,矫俗者也。吾进不及达,退无所矫。” 唐 司空图 《丁巳元日》诗:“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
(2).谓故意违俗立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黄雅林》:“诗画仿 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汩没。”《老残游记》第六回:“ 东造 道:‘你那串铃本可以不摇,何必矫俗到这个田地呢!’”词语解释:矫诬 拼音:jiǎo wū
(1).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书·仲虺之诰》:“ 夏王 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 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魏书·崔浩传》:“﹝ 浩 ﹞性不好 老庄 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清 唐甄 《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
(2).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韦昭 注:“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淮南子·氾论训》:“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 高诱 注:“矫,擅作君命;诬,以恶覆人也。”词语解释:矫迹 拼音:jiǎo jì
(1).高卓的行迹。《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 三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桓温 平 蜀 ,表荐 秀 曰……‘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亦有秉心矫迹以惇在三之节。’”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诗:“在昔蒙嘉运,矫迹入 崇贤 。”《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服义追上列,矫迹厕宫臣。” 刘良 注:“上列,谓 牧乘 、 相如 ……等,言我举迹厕于数人之门。”
(2).犹高蹈。指隐逸。 唐 陈子昂 《洪厓子〈鸾鸟诗〉序》:“ 洪厓子 遁我玄魁,賁其默行,矫迹 汾水 ,习隐 洛阳 。”词语解释:矫枉 拼音:jiǎo wǎng
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汉 赵岐 注:“人当以直矫枉耳。”《后汉书·朱祐景丹传论》:“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 李贤 注:“矫,正也。枉,曲也。” 唐 元希声 《赠皇甫侍御赴都》诗之四:“刺邪矫枉,非贤勿居。” 宋 秦观 《送洪景之循州参军》诗:“寒梅不自重,輒花桃李先。矫枉有佳菊,最后众芳妍。”词语解释:矫虔 拼音:jiǎo qián
(1).诈称上命强夺他人财物。《书·吕刑》:“罔不寇贼,鴟义姦宄,夺攘矫虔。” 孔颖达 疏:“矫称上命以取人财,若己固自有之。”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有时矫虔吏奋其威棱,践元元如草芥。”
(2).泛指敲诈掠夺。 明 李东阳 《书某节妇事》:“二子既长,俾事生业。不克办,则相与为游荡。日以渐困,朝夕弗能继,则相与为矫虔,又弗继。” 章炳麟 《訄书·定律》:“且今世矫虔之民众矣!其尤黠者,盖怯于犯吏而勇于陵人……短于鬭力而长于驾言,其情可诛。”词语解释:矫制 拼音:jiǎo zhì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汉书·终军传》:“ 元鼎 中,博士 徐偃 使行风俗。 偃 矫制,使 胶东 、 鲁国 鼓铸盐铁。” 颜师古 注:“矫,託也。託言受詔也。”《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建安 ﹞二十二年, 许 中百官矫制, 遇 虽不与谋,犹被録诣 鄴 ,转为冗散。”《新唐书·王无竞传》:“﹝ 无竞 ﹞眨 广州 ,仇家矫制杀之。”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权市义心无忝,怕甚么矫制开仓蹟可疑。”
(2).指假托君命之人。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荡鬼区於 白水 ,擒矫制於遐川。” 赵幼文 校注:“﹝矫制﹞谓 宋建 。《魏志·武帝纪》:‘初 陇西 宋建 自称 河首 平汉王 ,聚众 枹罕 改元,置百官…… 夏侯渊 自 兴国 讨之。冬十月屠 枹罕 ,斩 宋建 , 凉州 平。’”词语解释:矫激 拼音:jiǎo jī
(1).犹诡激。奇异偏激,违逆常情。《后汉书·第五伦传论》:“君子侈不僭上,俭不偪下,岂尊临千里而与牧圉等庸乎?詎非矫激,则未可以中和言也。”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东汉 之衰也,时人莫不矫激而奋厉,故贤不肖不相容,以至於乱。” 金 王若虚 《揖翠轩赋》:“或取深山穷谷以为家,指泉石风月以为友,是岂迂僻矫激不近于人情?”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八:“衰世尚名义,作事多矫激。”
(2).指诗文风格特异而激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以后,歌行则学流荡於 张籍 ,诗章则学矫激於 孟郊 。” 宋 梅尧臣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每闻諫諍辞,苦意多矫激。” 李大钊 《青春》:“ 拜轮 此言,固甚矫激,且寓风刺之旨。”
(3).激励。 唐 韦皋 《鹦鹉舍利塔记》:“因可以矫激流俗,端严梵伦。”词语解释:矫饰 拼音:jiǎo shì
亦作“ 矫飭 ”。
(1).整饬;整改。《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新唐书·杨炎传》:“初, 炎 矫飭志节,颇得名。”
(2).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新唐书·朱朴传》:“与 朴 皆相者 孙偓 …… 偓 性通简,不矫饰。”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马南邨 《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词语解释:矫时 拼音:jiǎo shí
(1).匡正时弊。 汉 蔡邕 《郭有道碑》:“砥节励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后汉书·朱穆传》:“﹝ 穆 ﹞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论》……又著《絶交论》,亦矫时之作。”
(2).故违时俗。 唐 元结 《吕公表》:“公明不尽人之私……直不指人之耻,故名不异俗,跡不矫时。”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今臣等勤勤恳恳,且愿竭力塞下,岂置身艰苦,违人情之所乐以矫时干誉者哉。”词语解释:矫诈 拼音:jiǎo zhà
虚伪诡诈。《魏书·刘仁之传》:“ 仁之 外示长者,内怀矫诈。”《北史·冯元兴传》:“﹝ 曹昂 ﹞常徒步上省,以示清贫,忽遇盗,大失綾縑,时人鄙其矫诈。”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李赓芸之死》:“不意终身之名败於末路,亦可以戒仕途之矫诈者矣。”词语解释:矫行 拼音:jiǎo xíng
矫情行事。《新五代史·杂传十六·冯道》:“ 道 少能矫行以取称於世。及为大臣……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词语解释:矫性 拼音:jiǎo xìng
(1).违反天性。《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推分得天和,矫性失至理。” 李周翰 注:“随时而行曰推分,去人自若曰矫性。”
(2).改正习性。《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文帝 与书诫之曰……‘ 西门 、 安于 ,矫性齐美; 关羽 、 张飞 ,任偏同弊。’”词语解释:矫厉 拼音:jiǎo lì
(1).矫情厉色。假装严厉。《逸周书·官人》:“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説,以诈临人。” 朱右曾 校释:“矫厉,矫情厉色也。”
(2).造作勉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勉力磨练。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矫厉才智,竞逐纵横。”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荐杨诚斋》:“若朝廷之亦得如此三数辈,可以逆折奸萌,矫厉具臣,为益非浅。”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其才之与学,虽已薄陋,而其矫厉自直之气,差欲不后於古人。”
(4).高昂激越。《文选·成公绥〈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 李善 注:“矫,举也。” 吕向 注:“厉,高也。”词语解释:矫捷 拼音:jiǎo jié
强健敏捷。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宣宗 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 庆忌 骨腾肉飞,走踰奔马,矫捷如神,万夫莫当,子恐非其敌也!” 叶紫 《星》第二章:“ 黄 ,就像一只矫捷的壁虎般的,向窗门翻走了。”词语解释:矫亢 拼音:jiǎo kàng
见“ 矫抗 ”。
词语解释:矫抗 拼音:jiǎo kàng
亦作“ 矫亢 ”。 与众违异,以示高尚。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集》:“尊严其容,高自矫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乃致 公干 仲宣 之论,家有曲直; 安仁 士衡 之评,人立矫抗,况復殊於此者乎。” 宋 秦观 《财用策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姦人故为矫亢,盗虚名於暗世也。” 清 恽敬 《游罗浮山记》:“愚者往往为所眩惑,以古为今,以虚为实,其一二矫抗之士止求奇伟骇心目者,以为山水之至,一邱一壑则委而去之,此均非善游者也。”词语解释:矫翰 拼音:jiǎo hàn
展翅。 唐 凌敬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诗:“矫翰 雷门 鹤,飞来 叶县 鳧。” 唐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诗:“疲駑劳垂耳,騫腾詎矫翰。”词语解释:矫健 拼音:jiǎo jiàn
(1).指诗文等风骨雄健。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贵错综》:“《楚辞》以日吉对良辰,以蕙殽蒸对奠桂酒。 沉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明 李东阳 《〈白洲诗集〉序》:“先生少有能诗名,其为辞峭拔矫健,不犯尘俗,不蹈袭前人陈迹。”
(2).强健有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叟便曳坐路隅,敲石取火,以纸裹药末,熏生两足讫。试使行,不惟痛止,兼益矫健。” 碧野 《天山景物记》:“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 徐迟 《三峡记》:“他们灵敏,快速,身手矫健。”词语解释:矫尾 拼音:jiǎo wěi
尾部翘起。 宋 孔武仲 《松上老藤》诗:“潜根苍蘚中,矫尾青云外。”词语解释:矫士 拼音:jiǎo shì
刚强正直的人。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天网信崇大,矫士常慅慅。” 王琦 汇解:“矫士,谓士之强直者。”词语解释:矫命 拼音:jiǎo mìng
(1).假托受命以行事。《战国策·齐策四》:“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鲍彪 注:“矫,託也。託言 孟尝 之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即以所赠金凤釵,矫命赠之。”
(2).特指假托君命。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操 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以 觉 为宣諭使,召 仁达 朝 金陵 , 仁达 不从。 觉 惭,还至 建州 ,矫命发 汀 、 建 、 信 、 抚 州兵攻 仁达 。”词语解释:矫诏 拼音:jiǎo zhào
假托诏令。《汉书·佞幸传·石显》:“后果有上书告 显 顓命矫詔开宫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瑯琊王 ﹞后嫌宰相,遂矫詔斩之。”《三国演义》第三回:“﹝ 张让 等﹞入告 何太后 曰:‘今大将军矫詔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一不该冶容惑主,二不该矫詔全贞,三不该惧罪奔亡。”词语解释:矫思 拼音:jiǎo sī
犹正心。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词语解释:矫躩 拼音:jiǎo jué
飞腾跳跃。 唐 杜牧 《大雨行》:“錚栈雷车轴辙壮,矫躩蛟龙爪尾长。”词语解释:矫手 拼音:jiǎo shǒu
举手。《文选·陆机〈吴趋行〉》:“大皇自 富春 ,矫手顿世罗。” 吕向 注:“谓举手下罗天下英贤而用。”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下窥夫子不可及,矫手相思空断肠。” 清 李渔 《蜃中楼·龙战》:“大王你休得要矫手顿足。”词语解释:矫抗 拼音:jiǎo kàng
亦作“ 矫亢 ”。 与众违异,以示高尚。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集》:“尊严其容,高自矫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乃致 公干 仲宣 之论,家有曲直; 安仁 士衡 之评,人立矫抗,况復殊於此者乎。” 宋 秦观 《财用策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姦人故为矫亢,盗虚名於暗世也。” 清 恽敬 《游罗浮山记》:“愚者往往为所眩惑,以古为今,以虚为实,其一二矫抗之士止求奇伟骇心目者,以为山水之至,一邱一壑则委而去之,此均非善游者也。”词语解释:矫夺 拼音:jiǎo duó
(1).谓假托君命以夺取。《晏子春秋·谏上八》:“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赵孝成王 德公子之矫夺 晋鄙 兵而存 赵 ,乃与 平原君 计,以五城封公子。”
(2).强行夺取。《汉书·严安传》:“故搢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媿,故姦轨浸长。”词语解释:矫节 拼音:jiǎo jié
(1).违背节令。 南朝 梁 何逊 《咏春雪寄旅人治书思澄》:“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
(2).矫情。 唐 白居易 《得甲为将以箪醪投河命众饮之或非其矫节判》:“苟臧否之必由,何古今之有异?非其矫节,是不知言。”
(3).高尚的节操。 明 何景明 《结肠赋》:“君矫节而抗行兮,屡违时而摈损。”
(4).假托君命。节,符节。 清 方苞 《灌婴论》:“故矫节闭殿,莫敢齟齬,以生得失。”词语解释:矫拂 拼音:jiǎo fú
(1).拂逆,违背。《文子·上礼》:“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庄子·马蹄》“ 伯乐 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晋 郭象 注:“揉曲为直,厉駑习驥,能为规矩以矫拂其性,使死而后已。” 清 方苞 《汉高帝论》:“故其所以治天下国家者,能一循乎天理之自然而无所矫拂也。”
(2).纠正。《鹖冠子·道端》:“忠臣之功,正言直行,矫拂主过。”《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丧葬踰制,奢丽过礼,竞相放效,莫肯矫拂。” 宋 苏轼 《君术策》:“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明史·罗伦章懋等传赞》:“ 邹智 指列贤奸,矫拂媮末。”词语解释:矫矢
矫直箭矢词语解释:矫任
恣意任性词语解释:矫妄 拼音:jiǎo wàng
假冒妄为;巧诈狂妄。《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论》:“ 安顺 以后,风威稍薄……剽人盗邑者不闋时月,假署皇王者盖以十数,或託验神道,或矫妄冕服。”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 收 之矫妄,其可尽言乎?” 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于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黜寺丞冯必政》:“寺丞 冯必政 者,妖妇 焦奉真 之姪,轻佻矫妄,士伦耻之。”词语解释:矫奸 拼音:jiǎo jiān
抑制奸邪。《韩非子·孤愤》:“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姦。”词语解释:矫复 拼音:jiǎo fù
矫正恢复。《汉书·贡禹传》:“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復古化,在於陛下。”词语解释:矫变 拼音:jiǎo biàn
改革;变革。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五章:“后世道化日开,文明日进,圣哲日出,以扶弱抑强,矫变旧弊,凡天下以强凌弱之风亦少弭矣。”词语解释:矫匡 拼音:jiǎo kuāng
纠正。 清 陈天华 《猛回头》:“禁缠足,敝俗矫匡。”词语解释:矫洁 拼音:jiǎo jié
亦作“ 矫絜 ”。
(1).高洁。《后汉书·陈寔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世矫絜放言为高。”
(2).故为廉洁。《魏书·元子华传》:“在官不为矫洁之行,凡有餽赠者,辞多受少,故人不厌其取。”词语解释:矫法 拼音:jiǎo fǎ
改变法制。《韩非子·亡徵》:“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词语解释:矫猛 拼音:jiǎo měng
强壮勇猛。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佃游》:“此武材之矫猛,岂能从我而畋游?”词语解释:矫滑 拼音:jiǎo huá
挠乱;惑乱。《文子·九守》:“血脉无鬱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词语解释:矫輮 拼音:jiǎo róu
见“ 矫揉 ”。
词语解释:矫揉 拼音:jiǎo róu
亦作“ 矫輮 ”。
(1).矫正;整饬。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易·说卦》:“坎……为矫輮。” 孔颖达 疏:“为矫輮,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云梦 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清 盛枫 《盆花》诗:“蜿蜒蛟龙形,扶疏巖壑意……始信矫揉力,托根非其地。”
(2).故意做作。 宋 叶适 《中大夫赵公墓志铭》:“嗟乎!方公盛年,使其朋党比周,矫揉以应虚誉,则何惧不用!” 清 陈田 《明诗纪事甲籤·太祖》:“ 太祖 尝出御製诗文以示词臣,太子正字 桂彦良 即於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 詹同 私戒之,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絶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
(3).特指作品在文字形式上的过分雕琢,缺少真实内容。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开场》:“古今词传,纷纷迭出,雕鎪矫揉,虫技轰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彊为之,非合作也。”词语解释:矫谲 拼音:jiǎo jué
诡诈。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又有 傅孝忠 为太史令,自言明玄象,专行矫譎。”《新唐书·奸臣传下·卢杞》:“其阴害矫譎,虽国屯主辱,犹謷然肆为之。”词语解释:矫黠 拼音:jiǎo xiá
犹狡诈。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除其矫黠之患,安其性命之精,太平之代,万物肫肫。”词语解释:矫词 拼音:jiǎo cí
(1).托辞。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将矫词兮不往,将背俗兮不还。”
(2).诡言,说假话。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又有一等(人),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
(3).指虚假之言。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推之 范文 虞灾,则祝宗为之祈死(《左传》 成 十七年); 隋侯 失德,则祝史兼用矫词(《左传》 桓 六年)。”词语解释:矫言 拼音:jiǎo yán
(1).虚假的言论;谎话。《庄子·盗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南史·袁昂传》:“誓之丹款,实非矫言。”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 熙先 构逆怀奸,矫言欺众。”
(2).谎说。《史记·日者列传》:“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词语解释:矫枉过正 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復入於矫枉过正之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詔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唐 白居易 《议封建论郡县》:“ 汉 鉴 秦 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其视虐遇者几何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四章:“社会科学的钻研使他矫枉过正的排斥一切同爱情有关的诗的情绪。”词语解释:矫托 拼音:jiǎo tuō
1.假托;诈称。词语解释:矫夸 拼音:jiǎo kuā
虚夸。 王西彦 《病人》:“现在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可笑的矫夸!”词语解释:矫失 拼音:jiǎo shī
纠正失误。《新五代史·职方考》:“呜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后世鉴古矫失,始郡县天下。”词语解释:矫正 拼音:jiǎo zhèng
改正;纠正。《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南史·刘穆之传》:“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以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风气,是须用批评的批评的。”词语解释:矫情镇物 拼音:jiáo qíng zhèn wù
故意抑制情感,表示镇定,使人不测。《晋书·谢安传》:“ 玄 等既破 坚 ,有驛书至, 安 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四年》“ 谢安 少有重名” 元 胡三省 注:“史氏谓其能矫情镇物,盖因屐齿之折、白鸡之梦而知之耳。”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乔白岩》:“即矫情镇物,亦自难得。胸中若无经纬,如何矫得来。”词语解释:矫情干誉 拼音:jiáo qíng gān yù
故违常情,以求美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其餘凡贪官、污吏……及矫情干誉、欺世盗名种种之人,无不随业得报,一一不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鹤楼赴义》:“既不是惹祸招非,难道是矫情干誉?”词语解释:矫廉 拼音:jiǎo lián
假装廉洁。 清 陈维崧 《念奴娇·被酒呈荔裳等三公仍用原韵》词:“行乞歌塲,为佣屠肆,也觅三餐粥。安能谿刻矫廉,长效 孤竹 ?”词语解释:矫常 拼音:jiǎo cháng
反常。谓改变、掩饰常态。《西京杂记》卷四:“ 娄敬 始因 虞将军 请见 高祖 ,衣旃衣,披羊裘。 虞将军 脱其身上衣服以衣之。 敬 曰:‘……今捨旃褐,假鲜华,是矫常也,不敢。’”词语解释:矫国革俗 拼音:jiǎo guó gé sú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 司马贞 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词语解释:矫枉过中 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ōng
同“ 矫枉过正 ”。 唐 张说 《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他有更张,随事諫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进退有道,在 元祐 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词语解释:矫枉过直 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í
同“ 矫枉过正 ”。 汉 袁康 《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子之復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 愠数世之失权,忿彊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臺阁。” 宋 朱熹 《又论仁说》:“今欲矫其弊,反使仁字汎然无所归宿,而性情遂至於不相管,可谓矫枉过直,是亦枉而已矣。”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学问之汩没性灵,至是已极,物极必反,矫枉过直。”词语解释:矫治 拼音:jiǎo zhì
把生理缺陷通过医治矫正过来。例如:矫治歪嘴。词语解释:矫枉过当 拼音:jiǎo wǎng guò dāng
同“ 矫枉过正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石公 此论,未为不是;惜乎矫枉过当,遂开后人口实。” 清 施闰章 《重刻〈何大复诗集〉序》:“盖文人矫枉过当,有为而言也。”词语解释:矫异 拼音:jiǎo yì
(1).抑制差别。 北周 刘璠 《雪赋》:“既夺朱而成素,实矫异而为同。”
(2).故意与众不同;有意立异。 明 李东阳 《成国庄简公挽诗》序:“﹝ 庄成国 ﹞为文温言和气,诚心直道,不为矫异诡激之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房舍》:“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说林》:“人心不同,如其面也。 张甲 述 李乙 之言,而声容笑貌,不能尽为 李乙 ,岂矫异哉?”词语解释:矫饬 拼音:jiǎo chì
见“ 矫饰 ”。
词语解释:矫饰 拼音:jiǎo shì
亦作“ 矫飭 ”。
(1).整饬;整改。《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新唐书·杨炎传》:“初, 炎 矫飭志节,颇得名。”
(2).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新唐书·朱朴传》:“与 朴 皆相者 孙偓 …… 偓 性通简,不矫饰。”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马南邨 《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词语解释:矫革 拼音:jiǎo gé
矫正改变。《后汉书·徐防传》:“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新唐书·杜亚传》:“然承 陈少游 后,裒率烦重,用度无艺,人冀有所矫革。”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不忘本》:“ 纯皇 习知其弊,力为矫革。”词语解释:矫形 拼音:jiǎo xíng
通过外科手术使人体恢复正常形态。例如:矫形外科;矫形医生。词语解释:矫强 拼音:jiǎo qiáng
勉强;矫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日子功夫都坏了。”《平山冷燕》第四回:“ 夏之忠 、 卜其通 同説道:‘学问才情矫强不得,此时若要成篇,也还容易,只恐成篇终不及 山小姐 词意秀美,到不如见圣上认罪罢了。’”《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老残 道:‘好,好,好!我就陪你谈谈。我对你説罢,我回屋子也是坐着,何必矫强呢?’”词语解释:矫舌 拼音:jiǎo shé
翘舌。一种发声口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脣激齿之异,廉肉相準,皎然可分。”词语解释:矫腾腾 拼音:jiǎo téng téng
强壮勇武貌。 清 李渔 《风筝误·习战》:“凭着您烈轰轰人马强,矫腾腾牙爪张,掠了金珠,踞了城池,做了君王。”词语解释:矫罪 拼音:jiǎo zuì
谓假托君命之罪。《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羣下上先主为 汉 中王 ,表於 汉帝 曰……‘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词语解释:矫矫不群
卓异出众。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羣。”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至於诗界,则 李 杜 诸家,岂非矫矫不羣,阐扬《风》《雅》者哉?”词语解释:矫辩 拼音:jiǎo biàn
强辩;狡辩。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公廷发其奸,某矫辩,天子命掌其颊三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查 龙 逆矫辩,奉号电敬悉 鄂 案寄 沪 ,自有把握。”词语解释:矫称 拼音:jiǎo chēng
诈称。《东观汉记·鲍永传》:“时有称侍中止传舍者,太守 赵兴 欲出謁, 永 以不宜出……后数日,詔书下捕,果矫称使者。”《后汉书·桓谭传》:“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讖记,以欺惑贪邪,詿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词语解释:矫絜 拼音:jiǎo jié
见“ 矫洁 ”。
词语解释:矫洁 拼音:jiǎo jié
亦作“ 矫絜 ”。
(1).高洁。《后汉书·陈寔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世矫絜放言为高。”
(2).故为廉洁。《魏书·元子华传》:“在官不为矫洁之行,凡有餽赠者,辞多受少,故人不厌其取。”词语解释:矫笑 拼音:jiǎo xiào
假装笑容。 唐 柳宗元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序》:“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吾无有也。”词语解释:矫语 拼音:jiǎo yǔ
(1).假话;虚伪的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贫贱不如富贵,俗语也;富贵不如贫贱,矫语也。”
(2).指谎说。 清 朱琦 《续苏明允谏论》:“闇主乱朝,乃至迁其刑於諫,迁其赏於不諫,而士亦矫语曰:‘吾不悦赏,不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