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首字词组
矛戟矛头矛弧矛楯矛盾概念矛盾论矛子矛骹
矛盾矛槊矛戈矛叉矛盾律矛渝矛舛 

词语解释:矛戟  拼音:máo jǐ
矛和戟。亦用以泛称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荀子·荣辱》:“伤人之(一作以)言,深於矛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判身入矛戟,轻敌比錙銖。”
词语解释:矛盾  拼音:máo dùn
(1).见“ 矛楯 ”。
(2).特指以文词相辩难。 南朝 梁 何逊 《西州直示同员》诗:“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会郡中有宴, 乐天 讽二子(指 张祜 、 徐凝 )矛盾。”按,同书卷十二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指责非难之事。
(3).犹屏障。《宋书·萧景传》:“羣 蛮 悉渡 汉水 来降。议者以 蛮 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 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 魏 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 蛮 ,则 魏 军无碍,非长策也。’”
(4).违抗。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想着我宠冠臣邻,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5).哲学名词。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6).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词语解释:矛楯  拼音:máo dùn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解释:矛头  拼音:máo tóu
矛的尖端。常用以喻攻击时所指的方向。如:他在写作中常把讽刺的矛头对准那些坏人坏事。
词语解释:矛槊  拼音:máo shuò
矛和矟。指简单兵器。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甚者搆亡命,挺矛矟,阴贼公鬨於丛苇高浪之间,相杀或数十人。”
词语解释:矛弧  拼音:máo hú
矛和弓。泛指凶器。《史记·日者列传》:“试官不让贤陈功……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
词语解释:矛戈  拼音:máo gē
(1).矛和戈。《宋书·顾觊之传》:“函矢殊用,矛戈异适。” 明 宋濂 《平江汉颂》:“矛戈洸洸,鎧胄明明。”
(2).谓攻击,指责。 清 郑燮 《音布》诗:“ 音生 不顾輒嚏唾,至亲戚属相矛戈。”
词语解释:矛楯  拼音:máo dùn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解释:矛叉  拼音:máo chā
月牙铲。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因会猎园下》诗:“巡边将军在近邑,呼来颯颯从矛叉。”
词语解释:矛盾概念  拼音:máo dùn gài niàn
同一个属概念下两个外延互相排斥、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概念。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就是矛盾概念,因为它们的外延互相排斥,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车辆”的外延。
词语解释:矛盾律  拼音:máo dùn lǜ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既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遵守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矛盾律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
词语解释:矛盾论  拼音:máo dùn lùn
毛泽东作于1937年8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总结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危害革命的教训,提出并论述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矛盾学说的理论体系,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指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词语解释:矛渝  拼音:máo yú
古舞曲名。《晋书·乐志上》:“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 魏 初,乃使军谋祭酒 王粲 改创其词。 粲 问 巴 渝 帅 李管 、 种玉 歌曲意,试使歌,听之,以考校歌曲,而为之改为《矛渝新福歌曲》。”
词语解释:矛子  拼音:máo zǐ
即梭镖。装有长柄的双刃单尖刀。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说话中,大门进来一个约有五十上下的老汉,拿一根长杆红缨矛子,看那满头大汗的样子,准是有十分紧急的事。”
词语解释:矛舛  拼音:máo chuǎn
矛盾,乖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第 洪 所著随笔,事实矛舛处,亦復不希。”
词语解释:矛骹  拼音:máo xiāo
矛刃的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