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都督监督总督鞭督杖督校督提督理督
缘督帐下督责督训督催督左右督巡督天督
课督教督董督趣督门下督煎督笞督港务监督
家督指督肃督部督骑督戍督穑督看督
程督劝督九门提督进督检督河督绳督基督

词语解释:都督  拼音:dū du
(1).总领,统领。《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后 备 诣京见 权 ,求都督 荆州 ,惟 肃 劝 权 借之,共拒 曹公 。”《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会 魏 军动,詔以 嶷 为 南蛮 校尉、 荆 湘 二州刺史,都督八州。”
(2). 三国 时,帐下领兵者即称都督,犹后世的卫队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临发,其帐下将 张达 、 范彊 杀 飞 ,持其首,顺流而奔 孙权 。 飞 营都督表报 先主 , 先主 闻 飞 都督之有表也,曰:‘噫! 飞 死矣。’”《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先以银盌酌酒,自饮两盌,乃酌与其都督。”
(3).古代的军事长官。《晋书·职官志》:“ 江 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 王导 等权重者乃居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赵 相初除都督。”
(4). 民国 初为各省军政长官。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词语解释:缘督  拼音:yuán dū
(1).谓守中合道,顺其自然。语出《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郭象 注:“缘,顺也。督,中也。”后亦指顺道守法。 晋 左思 《魏都赋》:“上垂拱而司契,下缘督而自劝。”
(2).引申为循理,折衷。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缘督校量,其颇灼然,犹孑与躄焉耳。”
词语解释:课督  拼音:kè dū
(1).督责;督促。《后汉书·樊宏传》:“ 準 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朞年间,穀粟丰贱数十倍。”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筑塘时,与匠作同甘苦,课督有法。”
(2).特指督促交纳赋税。 宋 沉括 《同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事文思副使兼御史大夫赵君墓志铭》:“州县课督惨刻,民有自相儥卖或为盗山泽间。”
词语解释:家督  拼音:jiā dū
(1).谓长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
(2).谓家长,户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家庭革命说》:“今吾 中国 普通社会之家督,其权力实如第二之君主。”
词语解释:程督  拼音:chéng dū
对于法定赋税、工程劳役、学课等的监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上及 虞 夏 殷 周 ,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其修整非止乎一身,必将及物也;其程督非务乎一切,必将经远也。” 宋 叶适 《丁君墓志铭》:“於是时 希亮 年已长,自悔少学不力,竭昼夜读书为文,不啻如严父师在旁程督之。” 明 宋濂 《重建龙兴奥源寺记》:“於是伐木於林,攻石於山,徵瓦於陶……大师躬程督,几忘食寝。”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纺织之利》:“一二年间民亨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矣。”
词语解释:监督  拼音:jiān dū
(1).监察督促。《周礼·地官·乡师》“大丧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 汉 郑玄 注:“治谓监督其事。” 贾公彦 疏:“谓监当督察其事。”《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 ﹞二年春正月辛酉, 东京 成,赐监督者各有差。”《水浒传》第五六回:“叫 汤隆 打起一把钩镰鎗做样,却教 雷横 提调监督。”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
(2).指督察军事。《后汉书·荀彧传》:“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军麾命服之序,监督方部之数,斯固国史之所详,今可得而略也。” 刘良 注:“监督,谓监督军事也。”
(3).旧时官名。如 清 代设十三仓监督、 崇文门 左右翼监督。 清 末学堂亦设监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黄花鱼》:“京师三月有黄花鱼,即石首鱼。初次到京时,由 崇文门 监督照例呈进,否则为私货。”《文明小史》第四一回:“ 逢之 进堂以后,幸喜本堂监督,早奉了太守之命,派他暂充西文教习。”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适因本府中学腐败,监督 秦公 受当局宠任,荣膺整理之责。”
词语解释:帐下督  拼音:zhàng xià dū
军中官佐的一种。《晋书·王恭传》:“遣 牢之 率帐下督 颜延 先据 竹里 。”参见“ 帐下吏 ”。
词语解释:帐下吏  拼音:zhàng xià lì
亦称“ 帐前吏 ”。 军中官佐。因行军多居帐中,故称。《三国志·魏志·乐进传》:“容貌短小,以胆烈从 太祖 ,为帐下吏。”《三国演义》第五回:“有一个 阳平 卫国 人,姓 乐 名 进 字 文谦 ,来投 曹操 。又有一个 山阳 鉅鹿 人,姓 李 名 典 字 曼成 ,也来投 曹操 , 操 皆留为帐前吏。”
词语解释:教督  拼音:jiào dū
教导督促。《汉书·车千秋传》:“今 光 ( 霍光 )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 光 毋负天下。” 宋 王安石 《谢王供奉启》:“敢图恩私,先赐教督,感竦之极,敷言曷殫?”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 吴君 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词语解释:指督  拼音:zhǐ dū
指挥督促。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学士画鬼拔河篇》:“当正大鬼按膝坐,三鬼带韣一执旃,操刀擐囊力指督,怒髮上直筋旧缠。”
词语解释:劝督  拼音:quàn dū
劝勉督促。《后汉书·刘虞传》:“时处处断絶,委输不至,而 虞 务存宽政,劝督农植。”《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逊 开仓穀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词语解释:总督  拼音:zǒng dū
(1).总管督率。《汉书·叙传下》:“ 昭宣 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南史·王猛传》:“未之镇,而 隋 师济 江 , 猛 总督所部赴援。”《明史·神宗纪一》:“ 南京 兵部右侍郎 邢玠 总督 川 贵 军务。”
(2). 南北朝 统兵将领之通称。《南史·萧摩诃传》:“吾为总督,必须身居其后。”《北史·李平传》:“陛下不以臣不武,委以总督之任。”
(3).官名。 明 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 成化 五年始专设 两广 总督,后各地逐渐增置,成为定制。 清 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例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另有主管河道及漕运事务者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4).宗主国驻在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在 英联邦 内 英 王任命的自治领最高级官员也叫总督。
词语解释:责督  拼音:zé dū
责罚督察。《史记·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
词语解释:董督  拼音:dǒng dū
统率;监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於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新唐书·姚璹传》:“遂造天枢,著己功德,命 璹 为使,董督之。”《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以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邵陵王 纶 持节董督众军以讨 景 。”
词语解释:肃督  拼音:sù dū
严加督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词语解释:九门提督  拼音:jiǔ mén tí dū
清 代步军统领的俗称。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门禁。 清 方苞 《狱中杂记》:“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詰皆归刑部。”《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这外面坐的几个人,是京里九门提督 齐 大人那里差来的。”参见“ 九门 ”。
词语解释:九门  拼音:jiǔ mén
(1).禁城中的九种门。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郑玄 注:“天子九门者,路门也、应门也、雉门也、库门也、皋门也、城门也、近郊门也、远郊门也、关门也。”后用以称宫门。 唐 卢纶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九门洞启延高论,百辟联行挹大儒。” 唐 韩愈 《贺雨表》:“中使才出于九门,阴云已垂于四野。”
(2).指宫禁。 唐 王维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鐘多。” 宋 王谠 《唐语林·识度》:“月餘,九门内勾出数十万贯。”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宫柳垂垂碧照室,九门深处五云红。”
(3).借指天子。 唐 戴叔伦 《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诗:“九门思諫议,万里採风謡。”
(4).指旧 北京 外城的九个门。 明 史玄 《旧京遗事》:“京师大城一重,周四十五里,城九门周正如印。南头 正阳 崇文 宣武 三门;东头 朝阳 东直 二门;西头 阜城 西直 二门;北头 德胜 安定 二门。”
(5).天门。 唐 李白 《梁甫吟》:“閶闔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閽者怒。” 宋 梅圣俞 《冬雷》诗:“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6).借指九天。 唐 钱起 《秋霖曲》:“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 前蜀 韦庄 《终南山二十韵》:“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
词语解释:鞭督  拼音:biān dū
(1).谓鞭笞加以责罚。古代一种轻刑。《晋书·刑法志》:“ 魏明帝 改士庶罚金之令,男听以罚金,妇人加笞还从鞭督之例,以其形体裸露故也。”
(2).鞭策督责。《朱子语类》卷四五:“‘鞭辟’如何?曰:此是 洛中 语,一处説作‘鞭约’,大抵是要鞭督向里去。今人皆不是鞭督向里,心都向外。”
词语解释:训督  拼音:xùn dū
训教督促。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仲淹 尝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宋 苏轼 《与范子丰书》之六:“ 似叔 颇长成,每日作诗读史,但蒙拙少训督耳。” 明 归有光 《中书舍人李君墓志铭》:“稍长就学,少傅公尤加意训督,盖痛其母之早亡也。”
词语解释:趣督  拼音:cù dū
督促。《新唐书·刘晏传》:“时经费不充,停天下摄官,独租庸得补署,积数百人,皆新进鋭敏,尽当时之选,趣督倚办,故能成功。”《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晋王 趣督诸军,四面攻城,擒 刘仁恭 。”
词语解释:部督  拼音:bù dū
都指挥使、节度使等地方高级军事官员。 宋 王安石 《窦舜卿可四厢都指挥使》:“国家置帅兵以为卫,所选皆天下之材,付之部督,未尝轻其授也。”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狐》:“老人曰:‘君名家子,当选婚好;今闻 陶贞益 为彼州部督,若逼以女妻君,君何以辞之?’”
词语解释:进督  拼音:jìn dū
进职督率。《晋书·安平王孚传》:“时 吴 将 诸葛恪 围 新城 ,以 孚 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復以申威重道,增崇德统,进督 南徐州 诸军事,餘悉如故。”《陈书·宣帝纪》:“庚申,詔镇西将军 樊毅 进督 沔 汉 诸军事。”
词语解释:杖督  拼音:zhàng dū
谓受杖刑处罚。《南史·萧琛传》:“奉敕之后,已行仓部郎 江重欣 杖督五十,皆无不人怀惭惧。”《隋书·刑法志》:“凡在官身犯,罚金。鞭杖杖督之罪,悉入赎停罚。”
词语解释:催督  拼音:cuī dū
催促,督促。《三国志·蜀志·李严传》:“九年春, 亮 军 祁山 , 平 催督运事。”《南史·邓元起传》:“ 元起 曰:‘朝廷万里,军不卒至,若寇贼浸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何事忽忽,便相催督。’” 清 柴绍炳 《苦妇弃儿叹》诗:“侵晨起催督,前驱散军门。散军在须臾,逼迫恶容辞。”
词语解释:门下督  拼音:mén xià dū
将帅帐下都督。《三国志·蜀志·马忠传》:“ 建兴 元年,丞相 亮 开府,以 忠 为门下督。”《晋书·职官志》:“驃骑已下及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其禄与特进同。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各一人。”
词语解释:骑督  拼音:qí dū
指督率骑兵的军官。 汉 王粲 《英雄记·胡轸》:“ 陈郡 太守 胡軫 为大督护, 吕布 为骑督。”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牙门将骑督明受都令。”
词语解释:检督  拼音:jiǎn dū
检查监督。《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以王不恭,使相检督。”
词语解释:校督  拼音:xiào dū
检查督促。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诸部曲都督将吏士,各战时校督部曲,督住陈后,察凡违令畏懦者。”
词语解释:左右督  拼音:zuǒ yòu dū
即正副都督。都督,镇兵元帅。例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资治通鉴》
词语解释:煎督  拼音:jiān dū
严限督促。 宋 苏轼 《答宝月大师书》之一:“屡要经藏碑本,以近日断作文字,不欲作。既远书丁寧,又 悟清 日夜煎督,遂与作得寄去。”
词语解释:戍督  拼音:shù dū
古代防守一地的军事长官。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废文吏而顓戍督,行旅有谁何之囏。”
词语解释:河督  拼音:hé dū
河道总督的省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河督先坐到轿子里,然后把那描金朱漆盘,放在轿里扶手板上。”《清史稿·河渠志一》:“部议以此段工程,向由巡抚督率地方官兼管,河督恐呼应不灵。”
词语解释:提督  拼音:tí dū
(1).提调监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先师实隶 安济坊 ,坊元在 众安桥 ,迁於湖上亦未多年。今官府既无提督,纵多生全,亦无以激劝。”《水浒传》第五六回:“ 汤隆 打起钩镰鎗的样子,教山寨裡打军器的照着样子打造,自有 雷横 提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洗象》:“而锦衣卫自有驯象所,专管象奴及象隻,特命锦衣指挥一员提督之。”
(2).官名。 明 时有提督京营戎政诸职,多以勋戚大臣及太监充任。 清 时于重要省份设提督,职掌军政,统辖诸镇,为地方武职最高长官。亦用于武职以外官员。如 明 有提督会同馆主事、提督四夷馆少卿, 清 有提督学政、提督四夷馆等职。其专用提督二字为官名者,则限于武职。参阅《明史·职官志五》《清通典·职官十六》《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提督》
词语解释:巡督  拼音:xún dū
巡视督察。《明史·食货志四》:“﹝ 永乐 ﹞十三年,特遣三御史巡督 陕西 茶马。” 张周 《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五章:“政治局委员 李瑞环 的四处巡督更引人注目。”
词语解释:笞督  拼音:chī dū
犹笞责。《汉书·严翁归传》:“豪彊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责以员程,不得取代,不中程,輒笞督,极者至以鈇自剄而死。”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凡民虽復笞督之,危辱之,使追狷华,犹必不肯,乃反忧其坏俗邪。” 清 刘大櫆 《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富者坐拥其貲,而贫民受笞督之苦,何以吏为?”
词语解释:穑督  拼音:sè dū
谓督导农事。 元 张养浩 《赠刘仲宪》诗:“吾 元 有国天所资, 世祖 躬歷艰难熟,未遑礼乐刑政颁,首闢司农惟穡督。”
词语解释:绳督  拼音:shéng dū
督正。《新唐书·王君廓传》:“长史 李玄道 数以法绳督,猜惑不自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弟子酖师》:“延 丹徒 名士 陈肖 者课以举业, 陈 绳督过严,夏楚不少贷。”
词语解释:理督  拼音:lǐ dū
犹督办,催办。《宋史·王钦若传》:“天下逋负,自 五代 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
词语解释:天督  拼音:tiān dū
印度 的古称。《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摧 天督 ,牵象犀。” 李贤 注:“即 天竺国 也。”参见“ 天竺 ”。
词语解释:天竺  拼音:tiān zhú
(1). 印度 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 天竺国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东南数千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
(2).山峰名。亦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灵隐山 飞来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问杭州》诗:“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号 钱塘 写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后晋 天福 间建, 吴越 钱俶 改建号 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兴国 元年 吴越王 建,号 崇寿院 ; 下天竺寺 , 隋 开皇 中就 晋 慧理 翻经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 下天竺寺 。
词语解释:港务监督  拼音:gǎng wù jiān dū
国家设在港口行使航务行政管理权的机关。任务是监督进出港口的本国和外国船舶遵守国家的有关法令和规章,维持港口航行秩序;办理船舶进出港口的签证;管理引航、信号、停泊;保护航道,防止水域污染等。
词语解释:看督  拼音:kàn dū
看管监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保事》:“若云殴家领去,恐堕其奸,或令邻保共为看督,即不幸而死,彼自有抵偿之律在。”
词语解释:基督  拼音:jī dū
源于希腊文christos。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文写法。基督教对 耶稣 的专称。意指上帝所派遣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