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恣睢睢睢游睢跋扈恣睢痤睢暴戾恣睢睽睢盱睢

词语解释:恣睢  拼音:zì suī
(1).放任自得貌。《庄子·大宗师》:“夫 尧 既已鲸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成玄英 疏:“恣睢,纵任也。” 陆德明 释文:“恣睢,自得貌。”《楚辞·远游》:“欲度世以忘归兮,意恣睢以担撟。” 王逸 注:“纵心肆志,所愿高也。”
(2).放纵暴戾。《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 吕氏 恣睢,将危 汉 室。” 吴树平 校释:“恣睢,放纵暴戾。”《新唐书·马燧传》:“时 回紇 还国,恃功恣睢,所过皆剽伤。” 宋 叶适 《纪纲一》:“然人主恣睢太甚,而下不堪命。”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那时候 日本 人在 台湾 恣睢暴戾, 台湾 人民畏之如虎。”
(3).谓文章气势豪放。 唐 柳宗元 《答韦珩书》:“ 雄 之遣言措意,颇短局滞澁,不若 退之 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
词语解释:睢睢  拼音:suī suī
仰视貌。《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万众睢睢,惊怪连日。” 颜师古 注:“睢睢,仰目视貌也。”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久欲辞谢去,休令众睢睢。” 宋 曾巩 《福州鳝溪祷雨文》:“餘丑成群,百十睢睢。跳踉出没,负力乘巇。” 明 唐顺之 《宿游塘书怀》诗:“脉脉常多病,睢睢竟寡谐。”
词语解释:游睢  拼音:yóu suī
典出《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盖闻过 高唐 者,効 王豹 之謳;游 睢 涣 者,学藻繢之綵。” 李善 注:“《陈留记》曰: 襄邑 , 涣水 出其南, 睢水 经其北。《传》云: 睢 涣 之间出文章,故其黼黻絺绣,日月华虫,以奉于宗庙御服焉。” 李周翰 注:“ 睢 涣 ,二水名。其处人能织藻繢绵綺,有游於此者,亦将学其风土所为也。”后以“游睢”谓学藻绘之彩。 唐 杜甫 《夔州书怀四十韵》:“衣冠迷适 越 ,藻绘忆游 睢 。”
词语解释:跋扈恣睢  拼音:bá hù zì suī
见“ 跋扈自恣 ”。
词语解释:跋扈自恣  拼音:bá hù zì zì
专横强暴,为所欲为。《明史·外国传九·朵颜》:“於是 长昂 益跋扈自恣,东勾 土蛮 ,西结婚 白洪大 ,以扰诸边。”《清史稿·袁甲三传》:“﹝ 苗沛霖 ﹞所平贼圩輒置长,收其田租。缘道设关隘,垄断公私。 涡河 、 澮 、 潁 之间,跋扈自恣。”亦作“ 跋扈恣睢 ”。 秦牧 《长街灯语·逛东陵》:“但在几十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中,特别是进入残酷卑鄙的剥削阶级最上层的统治生活之后,早已经陶冶出一副狠毒乖戾,跋扈恣睢的性格。”参见“ 跋扈 ”。
词语解释:痤睢
痤疽
词语解释:暴戾恣睢  拼音:bào lì zì suī
残暴凶狠,恣意横行。《史记·伯夷列传》:“ 盗蹠 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司马贞 索隐:“暴戾谓兇暴而恶戾也……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 孙中山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袁世凯 既死,革命之事业仍屡遭失败,其结果使国内军阀暴戾恣睢,自为刀俎,而以人民为鱼肉。” 邹韬奋 《抗战以来》十四:“我们对于这类暴戾恣睢的不肖的个人,无暇攻击,也不值得攻击。”亦省作“ 暴恣 ”。《后汉书·张奂传论》:“自 鄛乡 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词语解释:睽睢  拼音:kuí suī
眼眶凹陷的样子。亦指眼眶凹陷的异族人。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曼缨左带作后队,睽睢面目纷追随。” 清 唐孙华 《石鼓歌》:“睽睢岂解辨异物,但见金字惊双眸。”
词语解释:盱睢  拼音:xū suī
(1).张目仰视貌。 清 龚自珍 《臣里》:“臣目盱睢,臣不媚蠹鱼。” 清 彭淑 《沔阳道中夜闻邻船语》诗:“呻吟满衢巷,延颈相盱睢。”
(2).骄横;强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豪杰盱睢,且自为政。”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二:“臣门非冠盖,家本军戎,亲朋之内盱睢,为人报怨;昆弟之间点染,无处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