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睚眦睚眦之隙睚眦之怨睚眦之怒睚睚睚眦触死睚眦必报睚眦之忿

词语解释:睚眦  拼音:yá zì
亦作“ 睚眥 ”。 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微小的怨恨。《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汉书·孙宝传》:“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词语解释:睚眦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亦作“ 睚眥之隙 ”。同“睚眥之怨”。 《后汉书·赵典传》:“今与 郭汜 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词语解释:睚眦之怨  拼音:yá zì zhī yuàn
指极小的怨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旧唐书·李子通传》:“性好施惠,家无蓄积,睚眦之怨必报。”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凡官吏居民旧有睚眦之怨者,无不生事害之。” 鲁迅 《华盖集续集·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词语解释:睚眦之怒  拼音:yá zì zhī nù
同“睚眥之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臺諫 李知孝 莫泽 奉承风旨,凡平日睚眦之怒,悉指以从伪,弹劾无虚日。朝野为之侧足。”
词语解释:睚睚  拼音:yá yá
眼圈深陷貌。形容瘦甚。 明 《杀狗记·妻妾叹夫》:“昨宵际晚时,见小叔背负员外回归,穿一领百衲破衣,睚睚瘦得不中覷。铁心肠见了珠泪垂。”
词语解释:睚眦触死  拼音:yá zì chù sǐ
谓因小怨而被处死。《后汉书·王允传》:“是时宦者横暴,睚眦触死。”
词语解释:睚眦必报  拼音:yá zì bì bào
睚眦:瞪眼,比喻极小的仇恨。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例如: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后汉书·公孙瓒传》
词语解释:睚眦之忿  拼音:yá zì zhī fèn
同“睚眥之怨”。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