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屈眴 拼音:qū xuàn
指一种由木棉心织成的细布。传说 达摩 所传袈裟即以此布裁成。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慧能》:“其塔下葆藏屈眴布欝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縑复袷。” 元 耶律楚材 《戏作》诗之一:“屈眴轻衫裁鸭緑,葡萄新酒汎鵞黄。”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加文佛生日生年俱足论》:“又 梁 时, 天竺 达摩 至 中国 ,有 迦叶 传衣,乃西域屈眴布,木棉花心织成者。”词语解释:颠眴 拼音:diān xuàn
(1).颠顿昏花。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山林老颠眴,数日占黄壤。”
(2).即癫痫病。俗称羊痫疯。《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臣常有颠眴病,恐一旦先犬马填沟壑。” 李善 注:“眴与眩古字通。” 张铣 注:“颠眴,谓风病也。”参见“ 颠癎 ”。
词语解释:颠痫 拼音:diān xián
(1).癫痫。一种由脑疾患、脑部外伤等引起的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泡沫,全身痉挛,意识丧失。
(2).疯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里有少年,无故自掘其妻墓,几见棺矣。时耕者满野,见其且詈且掘,疑为颠癎,羣起阻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杜翁》:“闻人言曰:‘小豕颠癎矣。’”词语解释:冥眴 拼音:míng xuàn
目光昏乱。《汉书·扬雄传上》:“仰撟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亡见。” 颜师古 注:“冥眴,视不諦也。”按,《集韵·去霰》:“冥眴,视不见。”词语解释:转眴 拼音:zhuǎn xuàn
见“ 转瞬 ”。
词语解释:转瞬 拼音:zhuǎn shùn
亦作“ 转眴 ”。 转眼。喻时间短促。 南朝 梁 沉约 《形神论》:“凡人之暂无本实有,无未转瞬,有已随之。” 宋 叶适 《祭王君玉太博文》:“崇高转瞬,忽堕奚悲!”《明史·余珊传》:“岂期一转瞬间,憸邪投隙而起。” 清 向荣 《上海宝山等县失守由许乃钊带兵往剿折》:“ 上海 等厅县,皆 三吴 菁华之地,不独海关税银赖充军餉,转眴筹办海运,尤为大局所关。”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八》:“不过总有些无聊,有些不高兴,好像不能安居乐业似的,但我也以转瞬便是半年,一年,聊自排遣。”词语解释:鳞眴 拼音:lín xuàn
高峻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坻崿鳞眴,栈齴巉嶮。” 李善 注:“鳞眴,无涯也。” 吕向 注:“皆殿阶高峻之貌。”参见“ 嶙峋 ”。
词语解释:嶙峋 拼音:lín xún
(1).形容沟壑、山崖、建筑物等重迭幽深。 唐 韩愈 《送惠师》诗:“遂登 天台 望,众壑皆嶙峋。”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登 始信 之峰,峰忽中断,两壁崭然,相去可寻丈,下视嶙峋千仞。”
(2).形容山峰、岩石、建筑物等突兀高耸。 宋 李纲 《登钟山谒宝公塔》诗:“我登 钟山 顶,白塔高嶙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坞口石峯东峙,嶙峋飞舞。”
(3).形容人体瘦削露骨。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病入膏肓岂易甦,嶙峋虎骨起长吁。”
(4).形容气节高尚;气概不凡。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净]狂夫气概鬱嶙峋,[丑小生]括目相看转怒嗔。”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太史敦尚风义,气节嶙峋。” 郭沫若 《芍药与其它·银杏》:“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象你这样的高僧。”词语解释:瞑眴 拼音:míng xuàn
昏乱貌。 汉 扬雄 《甘泉赋》:“仰矫首以高视兮,目瞑眴而亡见。”词语解释:眴眴 拼音:xuàn xuàn
柔顺貌。《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 尹知章 注:“眴眴,柔顺貌。穀苗始则柔顺,故似孺子也。”
眼花。《素问·刺疟》:“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词语解释:睨眴 拼音:nì xuàn
目斜视转动。喻指神色。 唐 韩愈 《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公居其间,为帝督奸,察其嚬呻,与其睨眴。” 清 钱谦益 《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梅公神道碑铭》:“左枝右梧,前顾后视,不察睨眴,不动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