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决眦 拼音:jué zì
亦作“决眥”。 见“ 决眦 ”。
亦作“ 决眥 ”。亦作“决眥”。 1.裂开眼眶。《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 李善 注:“《説文》曰:‘眥,目匡也。’眦、眥俱同。”
(2).常用以表示盛怒的情绪。 三国 魏 曹植 《鼙鼓歌》之五:“张目决眦,髮怒穿冠。” 明 俞国贤 《军中》诗:“决眥誓灭此,扫秽驱腥膻。”
(3).表示极目远视。 唐 杜甫 《望岳》诗:“盪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4).谓眼珠突出。《淮南子·墬形训》:“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溼居之,其人修形兑上,大口决眦。”
(5).喻洞穿。 汉 贾谊 《新书·谕诚》:“ 楚 军败, 昭王 走,屨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词语解释:裂眦 拼音:liè zì
亦作“ 裂眥 ”。 谓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淮南子·泰族训》:“ 荆軻 西刺 秦王 , 高渐离 、 宋意 为击筑,而歌於 易水 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髮植穿冠。”《梁书·邵陵王纶传》:“溥天率土,忠臣愤慨,比屋罹祸,忠义奋发,无不抱甲负戈,衝冠裂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冯勰》:“ 汪 闻至此,不禁裂眦曰:‘人心叵测至如此乎!’”词语解释:睚眦 拼音:yá zì
亦作“ 睚眥 ”。 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微小的怨恨。《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汉书·孙宝传》:“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词语解释:拭眦 拼音:shì zì
犹拭目。《列子·汤问》:“ 离朱 、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词语解释:捩眦 拼音:liè zì
左右侧视。 宋 文同 《蒲生锺馗》诗:“一尚把盏愕以顾,一自隐蔽捩眦覷。”词语解释:目眦 拼音:mù zì
亦作“ 目眦 ”。 眼眶。《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瞋目视 项王 ,头髮上指,目眥尽裂。”《南史·孝义传下·荀匠》:“声尽则係之以泣,目眥皆烂,形骸枯顇,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復识。”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摩訶 不得已,被髮大呼,目眦流血,穷命一入,不復出矣。”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脉》:“足少阳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结於頄,支者结于目眥为外维。” 郑振铎 《桂公塘》七:“他们个个人愤怒得目眦欲裂。”
见“ 目眥 ”。词语解释:眼眦 拼音:yǎn zì
眼眶。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日高腹枵眼眥眵,邂逅获见何言疲。”词语解释:不盈眦 拼音:bù yíng zì
一瞥间,谓极短的时间。《汉书·叙传上》:“朝为荣华,夕而焦瘁,福不盈眦,旤溢於世。”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当富贵之间,视不满目,故言不盈眦也。” 吴恂 注:“不盈眦,盖一瞥之义,极言其暂。”词语解释:厓眦 拼音:yá zì
睚眥。厓,通“ 睚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汉书·孔光传》:“所欲搏击,輒为草,以太后指风 光 令上之,厓眥莫不诛伤。”词语解释:内眦 拼音:nèi zì
大眼角。《灵枢经·癫狂》:“目眥外决於面者为鋭眥,在内近鼻者为内眥。上为外眥,下为内眥。”词语解释:蚋眦 拼音:ruì zì
蚊虫的眼眶。极言其小。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凭蚋眥以顾盼兮,附蠛蠓而遨游。”词语解释:隅眦 拼音:yú zì
亦作“ 隅眦 ”。 犹隅差。《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削。”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隅肶之削”:“予谓肶当为眦,字之误也。眦或作眥。《淮南·齐俗篇》‘衣不务於奇丽之容,隅眥之制’是也。隅眦者,隅差也。隅,角也;差,邪也。幅之削者,必有隅差之形,故曰:‘衣不务於隅眦之削。’即《淮南》所云:‘衣无隅差之削也。’”参见“ 隅差 ”。
见“ 隅眥 ”。
词语解释:隅差 拼音:yú chà
衣服的斜角。《淮南子·本经训》:“衣无隅差之削,冠无觚蠃之理。” 高诱 注:“隅,角也;差,邪也。古者质,皆全幅为衣裳,无有邪角。邪角,削杀也。”参见“ 隅眥 ”。词语解释:锐眦 拼音:duì zì
指外眼角。《灵枢经·癫狂》:“目眥外决於面者为鋭眥,在内近鼻者为内眥。”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三焦手少阳脉附营卫三焦府一之十》:“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於颊,至目鋭眥。”词语解释:毁眦 拼音:huǐ zì
见“ 毁瘠 ”。
词语解释:毁瘠 拼音:huǐ jí
亦作“毁眥”。亦作“毁胔”。 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荀子·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姦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孝王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 和 ( 刘和 )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明史·张栋传》:“母卒, 栋 年已六十,毁瘠庐墓,竟卒於墓所。”词语解释:抉眦 拼音:jué zì
目眥欲裂。形容愤怒之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第一节》:“待之以非礼,迫之以难堪,则弱者抉眥,其爱自由心使然也。”词语解释:福不盈眦 拼音:fú bù yíng zì
谓福禄富贵渺小而短暂。《文选·班固〈答宾戏〉》:“朝为荣华,夕为顦顇,福不盈眥,祸溢於世。”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当富贵之间,视之不满目。”词语解释:衣眦 拼音:yī zì
指交领。《尔雅·释器》:“衣眥谓之襟。” 郭璞 注:“交领。” 郝懿行 义疏:“眥者,《説文》云:‘目匡也。’衣有眥者,《淮南·齐俗篇》云‘隅眥之削’,盖削杀衣领以为斜形,下属於襟,若目眥然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深衣对襟》:“《尔雅》衣眥谓之襟,《説文》眥目匡也。襟取眥名者,言两襟对开,亦如目匡之对开也,古人命名之精如此。”参见“交领”。
词语解释:交领 拼音:jiāo lǐng
(1).古代交迭于胸前的衣领。《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 汉 郑玄 注:“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晋书·五行志上》:“至 元康 末,妇人出两襠,加乎交领之上。”
(2).犹交接。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初上之时,交领既分明,及交割之日,不见其金。”词语解释:外眦 拼音:wài zì
靠近两鬓的眼角。《灵枢经·癫狂》:“目眥外决於面者为鋭眥,在内近鼻者为内眥。上为外眥,下为内眥。”词语解释:目内眦 拼音:mù nèi zì
内眼角。《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目内眥。”注:“目内眥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眥也。”词语解释:目外眦 拼音:mù wài zì
外眼角。《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目外眥。”注:“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鋭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