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轸上声 [chǔn,动词][详注1][详注2][mǐn][详注3][音蠢。杂也。]


注1:吮 《玉篇》食允切《广韵》食尹切,音盾。《广韵》舐也。
注2:嶙 音凛。嶾嶙,山峻貌。《潘岳·西征赋》裁陂陀以嶾嶙。
注3:纯 音准。《书·顾命》篾席黼纯。《注》白黑杂缯缘之。《仪礼·士冠礼》服纁裳纯衣。《注》纯衣,缘衣也。又《既夕》缁纯。《注》饰衣曰纯。《礼·曲礼》冠衣不纯素。《注》纯,缘也。
末字词组
矛盾甲盾阶级矛盾鞼盾兰盾戈盾孑盾 
赵盾兽盾人民内部矛盾胁盾中盾潜盾外部矛盾 
钩盾自相矛盾乖盾内部矛盾鳻盾对抗性矛盾基本矛盾 
磨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藩盾勾盾闹矛盾敌我矛盾  
龙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句盾五盾戟盾后盾  

词语解释:矛盾  拼音:máo dùn
(1).见“ 矛楯 ”。
(2).特指以文词相辩难。 南朝 梁 何逊 《西州直示同员》诗:“矛盾交为论,光璧带成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会郡中有宴, 乐天 讽二子(指 张祜 、 徐凝 )矛盾。”按,同书卷十二有“矛盾”一目,所记皆当时文士以诗句互相指责非难之事。
(3).犹屏障。《宋书·萧景传》:“羣 蛮 悉渡 汉水 来降。议者以 蛮 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 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 魏 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 蛮 ,则 魏 军无碍,非长策也。’”
(4).违抗。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想着我宠冠臣邻,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5).哲学名词。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6).逻辑名词。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词语解释:矛楯  拼音:máo dùn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词语解释:赵盾  拼音:zhào dùn
见“ 赵盾日 ”。
词语解释:赵盾日  拼音:zhào dùn rì
《左传·文公七年》:“ 酆舒 问於 贾季 曰:‘ 赵衰 、 赵盾 孰贤?’对曰:‘ 赵衰 ,冬日之日也; 赵盾 ,夏日之日也。’” 杜预 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后因以“赵盾日”为夏天烈日之代称。 宋 苏轼 《次韵朱光庭喜雨》:“久苦 赵盾 日,欣逢 傅説 霖。”亦省称“ 赵盾 ”。 宋 张耒 《仲夏》诗:“云间 赵盾 益可畏,渊底 武侯 方熟眠。”
词语解释:钩盾  拼音:gōu dùn
亦作“钩盾”。 古代职官和官署名。 汉 少府属官有钩盾令,职掌园苑游观之事, 晋 亦有之; 隋 唐 曰钩盾署,属司农寺,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中书謁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颜师古 注:“鉤盾主近苑囿。”《文选·张衡〈东京赋〉》:“奇树珍果,鉤盾所职。” 薛综 注:“鉤盾,今官,主小苑。” 清 赵翼 《米贵》诗:“祗应钩盾田犹旷,可惜高空种不成。”
词语解释:磨盾  拼音:mó dùn
(1).见“ 磨盾鼻 ”。
(2).犹磨练。《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半月之中,凡是下场的最好过也最不好过,好过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桩大事,且得消閒几日。”
词语解释:磨盾鼻  拼音:mó dùn bí
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 磨盾 ”。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 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词语解释:龙盾  拼音:lóng dùn
亦作“ 龙楯 ”。 画有龙的盾牌。《诗·秦风·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毛 传:“龙盾,画龙其盾也。”《隋书·音乐志中》:“武弁,朱褠衣,乌皮履,三十二人,执戈,龙楯。”
词语解释:甲盾  拼音:jiǎ dùn
见“ 甲楯 ”。
词语解释:甲楯  拼音:jiǎ dùn
亦作“ 甲盾 ”。
(1).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 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 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4).披甲持盾。 明 刘基 《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词语解释:兽盾  拼音:shòu dùn
虎盾。绘饰虎形的盾牌。因避讳而改。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兽盾腾拏,圆坛帖妥。” 方世举 注:“兽盾,虎盾也。 唐 讳虎为‘兽’。”
词语解释: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1).《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魏书·儒林传·李业兴》:“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主 《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岂惟颠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经之甚也!”《红楼梦》第一回:“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 毛泽东 《论持久战》一○九:“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
(2).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词语解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拼音:zī běn zhǔ yì jī běn máo dùn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成为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社会过程,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资本家的私事,造成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尽量扩大生产,并无止境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造成生产能力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立。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这一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矛盾起支配的决定的作用。
词语解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拼音:yǐ zǐ zhī máo , gōng zǐ zhī dùn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通“ 盾 ”)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廖仲恺 《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的关系》:“所以他在别个方面,用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对于 马罗达斯 所引各处的凭据,从实例上驳他一顿。” 鲁迅 《准风月谈·反刍》:“他们是在嘲笑那些反对《文选》的人们自己却曾做古文,看古书。这真利害。大约就是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罢--对不起,‘古书’又来了!”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词语解释:阶级矛盾  拼音:jiē jí máo dùn
指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词语解释:人民内部矛盾  拼音:rén mín nèi bù máo dùn
两类社会矛盾之一。同“敌我矛盾”相对。指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词语解释:乖盾  拼音:guāi dùn
错乱矛盾。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再书博古图》:“ 蔡京 为政,禁士大夫不得读史,而《春秋三传》真束高阁,故其所引用,絶为乖盾。”
词语解释:藩盾  拼音:fān dùn
用大盾临时构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时,用来护卫住所。《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衞者。”
词语解释:句盾  拼音:jù dùn
即钩盾。官署名。《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渭水 虒上 小女 陈持弓 年九岁,走入 横城门 ,入 未央宫 尚方掖门,殿门门卫户者莫见,至句盾禁中而觉得。” 颜师古 注:“句盾,少府之署。”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春门》:“ 建春门 内御道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句,一本作“ 勾 ”。
词语解释:鞼盾  拼音:guì dùn
有纹的皮革制成的盾。《国语·齐语》:“轻罪赎以鞼盾一戟。” 韦昭 注:“鞼盾,缀革,有文如繢。” 章炳麟 《訄书·经武》:“ 商鞅 闟戟而出, 齐桓 以犀甲鞼盾而立国也。”
词语解释:胁盾  拼音:xié dùn
盾的或称。《管子·幼官》:“旗物尚黑,兵尚胁盾。” 尹知章 注:“盾或著之於胁,故曰胁盾。”《管子·中匡》:“请薄刑罚,以厚甲兵,於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
词语解释:内部矛盾  拼音:nèi bù máo dùn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2).“ 人民内部矛盾 ”的省称。
词语解释:勾盾  拼音:gōu dùn
官署名。掌管苑囿游观等事。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春门》:“ 建春门 内御道内,有勾盾、典农、籍田三署。”参见“ 鉤盾 ”。
词语解释:钩盾  拼音:gōu dùn
亦作“钩盾”。 古代职官和官署名。 汉 少府属官有钩盾令,职掌园苑游观之事, 晋 亦有之; 隋 唐 曰钩盾署,属司农寺,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中书謁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颜师古 注:“鉤盾主近苑囿。”《文选·张衡〈东京赋〉》:“奇树珍果,鉤盾所职。” 薛综 注:“鉤盾,今官,主小苑。” 清 赵翼 《米贵》诗:“祗应钩盾田犹旷,可惜高空种不成。”
词语解释:五盾  拼音:wǔ dùn
五种盾牌。《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 郑玄 注:“五盾,干櫓之属,其名未尽闻也。”《元史·舆服志二》:“前井宿旗左,参宿旗右,各五盾从。次鬼宿旗左,觜宿旗右,各五弓从。次柳宿旗左,毕宿旗右,各五盾从。”
词语解释:兰盾
放置兵器的架子
词语解释:中盾  拼音:zhōng dùn
古官名。即中允。《汉书·叙传上》:“ 成帝 季年,立 定陶王 为太子,数遣中盾请问近臣。” 颜师古 注:“盾读曰允。《百官表》云:‘詹事之属官也。’《汉旧仪》云:‘秩四百石,主徼廵宫中。’”参见“ 中允 ”。
词语解释:中允  拼音:zhōng yǔn
(1).官名。 汉 置,太子官属,又称中盾。 南朝 宋 齐 称中舍人。 唐 贞观 复改为中允,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 清 末废。《后汉书·班彪传》:“其非朝日,﹝太子﹞使僕、中允旦旦请问而已。”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2).公正。《宋书·符瑞志上》:“体正而王,中允克明。”如:貌似中允。
词语解释:鳻盾  拼音:bān dùn
见“ 鳻鶞 ”。
词语解释:鳻鶞  拼音:bān chūn
亦作“ 鳻盾 ”。亦作“分循”。 春鳸的别称,一种候鸟。
词语解释:闹矛盾  拼音:nào máo dùn
因意见不合而彼此不和。《花城》1981年第6期:“好样的!没有因为闹矛盾而影响学习,正说明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好丈夫。”
词语解释:戟盾  拼音:jǐ dùn
亦作“ 戟楯 ”。 戟和盾。《六韬·林战》:“使吾三军,分为衝陈,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晋书·羊祜传》:“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词语解释:戈盾  拼音:gē dùn
亦作“ 戈楯 ”。
(1).戈和盾。亦泛指兵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臧氏 使五人以戈楯伏诸 桐汝 之閭。”《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
(2).借指战争。 明 方孝孺 《奉怀太史公》诗:“哀彼草昧初,遗黎困戈盾。”
词语解释:潜盾  拼音:qián dùn
亦作“潜盾”。 暗中卫护。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人第见其人之功业,震于一时,而不知有无数同其意志者,潜盾于其后焉。”
词语解释:对抗性矛盾  拼音:duì kàng xìng máo dùn
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
词语解释:敌我矛盾  拼音:dí wǒ máo dùn
敌对阶级之间由于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
词语解释:后盾  拼音:hòu dùn
比喻后边的支援力量。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湘军之义勇》:“其体质健壮,尚须操练者,则列为后盾。”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十章:“这如山如海的人群,是出征健儿们的坚强后盾。”
词语解释:孑盾  拼音:jié dùn
兵车上用的小盾。《释居·释兵》:“盾……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
词语解释:外部矛盾  拼音:wài bù máo dùn
哲学概念。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
词语解释:基本矛盾  拼音:jī běn máo dùn
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 刘少奇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 中国 内部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