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目断 拼音:mù duàn
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唐 丘为 《登润州城》诗:“乡山何处是,目断 广陵 西。” 宋 晏殊 《诉衷情》词:“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王季思 校注:“目断,犹云望断。” 清 陈维崧 《望湘人·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词:“枉目断瑶堦,难递 飞琼 音信。”词语解释:目前 拼音:mù qián
(1).当前;现在。《列子·杨朱》:“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 峻青 《海啸》第一章:“我离开城里已经好几天了,所以目前的行情不清楚。”
(2).眼睛面前;跟前。 唐 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五峰以 祝融 为最,崔巍云中,非极清朗不见其顶,登此则诸峰皆在目前矣。”词语解释:目送 拼音:mù sòng
以目光相送。语本《左传·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记·留侯世家》:“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南史·袁宪传》:“ 宪 时年十四,被召为《正言》生,祭酒 到溉 目送之,爱其神采。”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诗:“欲行频目送,未语先眉歛。” 巴金 《寒夜》一:“他目送着他们,他用羡慕的眼光看他们。”词语解释:目极 拼音:mù jí
用尽目力远望。《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 江 南。”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冲觉寺》:“西北有楼,出 凌云臺 ,俯临朝市,目极京师。” 唐 王维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且目极皆山,无平地。”词语解释:目力 拼音:mù lì
(1).视力。《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準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 宋 陆游 《夜坐闻湖中渔歌》诗:“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尽目力望着前方,毫不见有国王回来的影子。” 艾青 《大西洋》诗:“在目力所不能及的、迷蒙的、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埋伏着危险。”
(2).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惜乎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 元 汤垕 《画论》:“书画之好本士大夫适兴寄意而已……若赏鉴高尚之士,固不待破説,平常目力未定者,或为所惑。”
(3).观察事物的能力。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袁尚宝 忠彻 ,世善相人……一日所接,岂止数十,内鑑不精,目力随乱,与世之凡士,何相远哉!”词语解释:目击 拼音:mù jī
(1).目光触及;熟视。《后汉书·郅恽传》:“ 子张 但目击而已。” 李贤 注:“目击谓熟视之也。”《晋书·葛洪传》:“於 餘杭山 见 何幼道 , 郭文举 ,目击而已,各无所言。”参见“ 目击道存 ”。
(2).犹目睹。亲眼看见。 唐 杜甫 《最能行》:“朝发 白帝 暮 江陵 ,顷来目击信有徵。”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有 大梁 夙将 赵唯 为 岭 外刺史,年将九十矣,耳目不衰,过 梧州 ,言 大梁 往事,述之可听,云此皆目击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至今读其所著书,于山川阨塞,贤豪遗迹与夫风土謡俗,民生疾苦,凡所目击,悉笔于书。” 徐迟 《牡丹》三:“有些好事之徒,亲眼目击她被强拉上车。”
词语解释:目击道存 拼音:mù jī dào cún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郭象 注:“目裁往,意已达。”《世说新语·栖逸》“ 阮步兵 啸闻数百步” 刘孝标 注引《竹林七贤论》:“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词语解释:目光 拼音:mù guāng
(1).眼睛的光芒。 明 高启 《猛虎行》:“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用他那睿智的炯炯目光,兴奋地望着两边一片无边的农民群众的淳朴的脸庞。”
(2).识见;见解。 宋 梅尧臣 《梦睹》:“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孟子 之论説诗,以意逆志。夫千载之上,千载之下,何从逆之?大都目光所止,古人妙理相遭无故之中。”词语解释:目成 拼音:mù chéng
(1).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楚辞·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朱熹 集注:“言美人并会,盈满于堂,而 司命 独与我睨而相视,以成亲好。” 唐 皇甫冉 《见诸姬学玉台体》:“传杯见目成,结带明心许。”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词:“阿谁曾见,马上墙阴通半面。玉立娉婷,一点灵犀寄目成。”《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生亦留神注意,彼此目成久之。” 王闿运 《吊旧赋》:“申礼防其必峻,詎目成之汝貽。”
(2).眼见。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序》:“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词语解释:目眩 拼音:mù xuàn
眼花。《后汉书·马融传》:“ 子野 听耸, 离朱 目眩, 隶首 策乱, 陈子 筹昏。” 唐 杜甫 《龙门阁》诗:“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臣闻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眩。”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打得头晕目眩。”词语解释:目下 拼音:mù xià
(1).跟前;身边。《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裔 随从目下,效其器能,於事两善。”《周书·晋荡公护传》:“吾凡生汝辈三男三女,今日目下,不覩一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唯 阿奴 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清 钱谦益 《母安氏加赠宜人制》:“欢然举觴,喜常在于目下;慨焉太息,想齐名于古人。”
(2).目前;近来。《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至使 尹模 公于目下肆其奸慝。”《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待小儿完姻过了,方及小女之事。目下断然不能从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大力者不能夺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天才与教育》:“我们 中国 目下出不了天才便就是这样。”
(3).立刻;马上。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 东华门 外,市井最盛……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你是甚人?来我宫中何干?若不实説,目下身亡!”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要迎娶过门。”词语解释:目视 拼音:mù shì
以目示意。《汉书·李陵传》:“ 立政 等见 陵 ,未得私语,即目视 陵 ,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諭之,言可还归 汉 也。” 颜师古 注:“以目相视而感动之,今俗所谓眼语者也。”词语解释:目睫 拼音:mù jié
(1).见“ 目不见睫 ”。
(2).眼睛和睫毛。两者距离极近,因喻近处或近时。 宋 司马光 《四言铭繫述》:“夫察目睫者不能见百步,瞻百步者亦不能见目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虽丘山之鉅、目睫之近,有蔽不自知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 大清 恢復 闽 越 ,事业已成, 吴王 之败在於目睫。”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虽小品文之危机临于目睫,亦不思动矣。”词语解释:目睛 拼音:mù jīng
眼珠。亦泛指眼睛。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今 颜渊 用目望远,望远目睛不任,宜盲眇。” 宋 欧阳修 《猛虎》诗:“已死不敢近,目睛射餘光。”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鴝鵒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见烟霄外事。”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词语解释:目为 拼音:mù wéi
看作。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李侍郎 仲容 , 涛相 之后,吉德恬退,不与物校,时人目为‘ 李佛子 ’。” 孙犁 《秀露集·石子》:“唯一的消遣和爱好就是捡石子。时间长了,收藏丰富,有一段时间,居然被病友们目为专家。”词语解释:目见 拼音:mù jiàn
亲眼看到。 汉 王充 《论衡·说日》:“ 鲁 史目见,不空言者也,云与雨俱,雨集于地。”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説,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七六公以为世诫。” 宋 苏轼 《苏州姚氏三瑞堂》诗:“ 枫桥 、 三瑞 皆目见,天意宛在 虞鰥 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向士肃 ﹞后来常对亲友们説此目见之事,以为笑话。”词语解释:目睹 拼音:mù dǔ
亦作“ 目覩 ”。 亲眼看到。《后汉书·刘根传》:“促召之,使太守目覩,尔乃为明。”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目覩 严子瀨 ,想属 任公 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先祖母曾取视之,先母时尚幼,亦在旁目睹。” 巴金 《〈家〉后记》:“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词语解释:目想 拼音:mù xiǎng
闭目凝思。 晋 潘岳 《寡妇赋》:“窈冥兮潜翳,心存兮目想。” 晋 陆云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目想清慧姿,耳存淑媚音。” 唐 慧净 《杂言》诗:“旋遶经行砌,目想如神契。”词语解释:目生 拼音:mù shēng
陌生。不认识;没见过。《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今官司缉捉无行止目生异色人,可依直向咱説来。”词语解释:目玩 拼音:mù wàn
观察研习。《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 薛综 注:“目,视也;翫,习也。”词语解释:目眚 拼音:mù shěng
眼病之一。目生翳。 宋 范成大 《晚步宣华旧苑》诗:“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 明 归有光 《通政使司右参议张公墓表》:“天子使小黄门密至其邸识之,以有目眚,置二甲第一。”词语解释:目录 拼音:mù lù
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刊的篇章等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前者按形式可分为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种;后者多载于书刊的正文前面。《汉书·叙传下》:“ 刘向 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録,略序洪烈。” 南朝 梁 沉约 《上〈宋书〉表》:“谨条目録,诣省拜表奉书以闻。”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録三十卷。”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前有目录,始自 同治 庚午,终于 民国 丁巳。”词语解释:目注 拼音:mù zhù
目光注视。 唐 孟棨 《本事诗·崔护》:“﹝女﹞独倚小桃斜柯佇立…… 崔 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 吴组缃 《山洪》三三:“ 三官 低着头,目注自己的脚的走动,沉思 寿官 这话的意思。”词语解释:目色 拼音:mù sè
(1).视力。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目色髣髴,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
(2).犹青眼。亦谓垂青。《南史·徐陵传》:“ 梁武帝 云:‘世间人言有目色,我特不目色 范悌 。’”词语解释:目精 拼音:mù jīng
眼珠;眼睛。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煌煌荧荧,夺人目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 顾 曰:‘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唐 元稹 《山枇杷》诗:“因风旋落裙片飞,带日斜看目精热。” 明 汪道昆 《高唐梦》:“真箇是瞱兮如华,温兮如莹,须臾之间,美目横生,五色并驰,不可殫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田实发 云:我偶一展卷,颇似穿窬入 金谷 ,珍寳林立,眩夺目精。”词语解释:目连 拼音:mù lián
亦作“ 目莲 ”。
(1). 摩诃目犍连 的略语。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 善财童子 ,南行未窥; 目连沙门 ,北游不见。” 明 刘基 《题界画金山图》诗:“ 目连 持来自西方,谓能驱遣毒沴消灾殃。”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目连即丁令威》:“国朝 钱曾 《读书敏求记》云:‘《臞仙运化元枢》一卷,以中元为 丁令威 救母之日, 释氏 谓之 目莲 。未悉其所本何自。’按,此则 目莲 即 丁令威 矣。”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 目连 照法施食, 目连 母即日得脱饿鬼之苦。”
(2).指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目莲戏》:“演武场搭一大臺,选 徽州 、 旌阳 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参见“ 目连戏 ”。
词语解释:目连戏 拼音:mù lián xì
亦称“ 目莲戏 ”。 以 目连 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唐 代已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有《目莲戏》一篇。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目连戏的热闹, 张岱 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参见“ 目连救母 ”。词语解释:目观 拼音:mù guān
(1).从外表看。《国语·楚语上》:“﹝ 章华 之臺﹞若於目观则美,缩於财用则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韦昭 注:“於目则美,於德则不美。”
(2).犹目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假令有者,皆信僮僕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耘一株苗。”词语解释:目迷 拼音:mù mí
眼花缭乱。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忆昔冬烘之誚,看花已愧目迷;覩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词语解释:目笑 拼音:mù xiào
(1).目视而窃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 竟与 毛遂 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司马贞 索隐引 郑玄 曰:“皆目视而轻笑之。” 清 钱谦益 《四川叙州府兴文县知县张振德赠光禄寺卿谥烈愍制》:“制词日陋,王言日轻,閒与诸老言之,相视目笑而已。” 严复 《有如三保》:“则强者必怒于形,弱者必怒于色;而黠者且目笑而存之,其心以为自 中国 驱夷无术, 汉 奸孔多,利在变法,取已成之制度,而纷更之,因势乘便,以规富贵,故为此不可知未曾有之危词,助彼族相恫愒。”
(2).犹眉开眼笑。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三:“长年目笑情缘在,犹要春风慰眼前。”词语解释:目面 拼音:mù miàn
犹面目。借指体系。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以上皆各派分流之大概也。北派支流多而目面各完,南派支流少而体段未具。”词语解释:目识 拼音:mù zhì
看后即记住。 唐 韩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原注:“识,音志。”词语解释:目瞤 拼音:mù shùn
眼跳。旧谓有事发生的预兆。《西京杂记》卷三:“夫目瞤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 清 曹寅 《鸦鸣歌》:“多生留得众人憎,目瞤灯花岂无故。”词语解释:目瞠 拼音:mù chēng
即瞠目。形容惊讶的样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口茄目瞠面如土,諕杀那诸僧和寺主,气喘不迭叫苦。”词语解释:目围 拼音:mù wéi
眼圈;眼眶。词语解释:目意 拼音:mù yì
以目测度。《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 陈奇猷 集释:“意,臆同。‘先’字因下而衍。谓巧匠虽可以目臆度而中绳,然必以规矩度之。”词语解释:目逆 拼音:mù nì
以目光相迎。《左传·桓公元年》:“ 宋 华父督 见 孔父 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孔颖达 疏:“未至则目逆,既过则目送。俱是目也,故以目冠之。”《太平广记》卷一七二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刘崇龟》:“有富商子……泊船於江。岸上有门楼,中见一姬年二十餘,艳态妖容,非常所覩,亦不避人,得以纵其目逆。”词语解释:目艳 拼音:mù yàn
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西游补》第二回:“一时翠面芙蓉,粉肌梅片,蝉衫麟带, 蜀 管 吴 丝,见者无不目艷,闻者无不心动。”词语解释:目熟 拼音:mù shú
犹眼熟。看着好像认识。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韩退之梦吞丹篆》:“ 退之 常説少时梦人与《丹篆》一卷令强吞之,傍一人抚掌而笑……后识 孟郊 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傍笑者。”词语解释:目瞑 拼音:mù míng
(1).目昏眩。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服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注:“热甚于上,则头痛、目瞑、衄血;热甚于下,则腹痛、尿难、便血。”
(2).瞑目。指死亡。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其与闺妇别士,怨旷而没身,倩女怀春,黯伤而离魂,皆目瞑为难,鬼灵不死,永结愁思之梦,长居离恨之天。”词语解释:目论 拼音:mù lùn
(1).谓像眼睛一样只见毫毛不见睫毛之论。比喻不自见其过失,无自知之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 晋 之失计,而不自知 越 之过,是目论也。” 司马贞 索隐:“言 越王 知 晋 之失,不自觉 越 之过,犹人眼能见豪毛而自不见其睫,故谓之‘目论’也。”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无量义处,如来之禪,皆同目论,谁契心传。”
(2).比喻肤浅狭隘的见解。《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顺非辩伪者,比微言於目论。” 张铣 注:“比微妙之圣言於目前狭论也。”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主事书》:“自嘆草埜书生不能识知榷场事体,终为目论耳。” 清 钱谦益 《二髯篇》:“笑我目论窄,徒以髯取人。” 柳亚子 《王述庵〈论诗绝句〉诋諆放翁感而赋此》:“ 放翁 爱国岂寻常,一记 南园 目论狂,倘使 平原 能灭虏,禪文九锡亦何妨。”词语解释:目今 拼音:mù jīn
现在;当前。 宋 欧阳修 《论史馆日历状》:“至於事在目今可以详於见闻者,又以追修积滞,不暇及之。”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目今 秦 失其鹿,天下逐之,不知久后鹿死谁手。”《红楼梦》第九七回:“目今老爷又要起身外任去,不知几年才来。” 吴组缃 《山洪》二八:“因此特意把目今的难处告诉他。”词语解释:目语 拼音:mù yǔ
以目示意达情。《三国志·吴志·周鲂传》:“目语心计,不宣脣齿,骨肉至亲,无有知者。”《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閲岁屠覆,道路目语。” 清 唐孙华 《陆放翁集中有笑诗戏用其题作长句》:“微词目语未分明,一顾嫣然百媚生。” 郭沫若 《星空》诗:“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词语解释:目眦 拼音:mù zì
亦作“ 目眦 ”。 眼眶。《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瞋目视 项王 ,头髮上指,目眥尽裂。”《南史·孝义传下·荀匠》:“声尽则係之以泣,目眥皆烂,形骸枯顇,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復识。”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摩訶 不得已,被髮大呼,目眦流血,穷命一入,不復出矣。”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脉》:“足少阳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结於頄,支者结于目眥为外维。” 郑振铎 《桂公塘》七:“他们个个人愤怒得目眦欲裂。”
见“ 目眥 ”。词语解释:目波 拼音:mù bō
(1).水波似的目光。《杂事秘辛》:“目波澄鲜,眉嫵连卷。” 明 何景明 《七述》:“搦腰擢步随风移,左右盼睞目波施。”
(2).谓目光流盼如水波。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昇者骨冰,观者目波。”词语解释:目冥 拼音:mù míng
眼睛昏花。《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后年五岁,太夫人为剪髮,夫人年高目冥,误中后额,虽痛,忍不言,一额尽伤。”词语解释:目翳 拼音:mù yì
眼睛生翳。眼病之一。 宋 苏轼 《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万花楼》第六十回:“ 李后 双目失明,原由急怒交加,此日沉冤得雪,母子对哭,顿觉心怀大畅,目翳渐退。”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甲午以后,目翳渐减,而念不到此,流浪频年,憔悴日甚。”词语解释:目疾 拼音:mù jí
眼病。《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篤 后仕郡文学掾,以目疾,二十餘年不闚京师。”《晋书·苻生载记》:“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隻之言皆不得道。”词语解释:目数 拼音:mù shù
以目计算。《隋书·儒林传·刘炫》:“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词语解释:目听 拼音:mù tīng
(1).古代听讼法之一。谓观察受审讯者的眸子而知其曲直。《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贾公彦 疏:“目为心视,视由心起。理若直实,视盼分明;理若虚陈,视乃眊乱。”
(2).谓看人语态即知其意;见人容态即知其所欲言。《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梅 亦善候伺,能以目听,以眉语,由是一家俱怜爱之。”词语解释:目染 拼音:mù rǎn
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 南宋 亡,杂剧消歇,説话遂不復行,然话本盖颇有存者,后人目染,仿以为书,虽已非口谈,而犹存曩体。”如:耳濡目染。词语解释:目过
过目;细看词语解释:目耕 拼音:mù gēng
谓读书。力学不倦,若耕田然,故称。 元 王逢 《目耕轩》诗:“身耕劳百骸,目耕劳两瞳。身耕口体常不充,目耕奚止穀在中。” 元 王逢 《目耕轩诗》后序:“﹝ 李好文 ﹞幼力学,家苦贫,夜就邻之磨坊灯读书,凡十餘年靡少懈。一日值雪,抵村舍媪贷斗黑菽,媪却曰:‘子奚拙耕?’公曰:‘吾目耕耳。’”词语解释:目即 拼音:mù jí
(1).目前;现今。 宋 岳飞 《奏乞进驻淮西札子》:“臣度今日事势,彼必未能便有举动, 襄阳 上流,目即亦无贼马侵犯。” 宋 岳飞 《申司进兵状》:“目即 承 楚 一带民户逃死,别无掳掠。”《秦併六国平话》卷上:“目即人兵攻城发喊,取自大王勑旨。”
(2).立即;即刻。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孩儿领爹娘慈旨,目即离去。”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第十四出:“请君目即出门,休在这里。”词语解释:目指 拼音:mù zhǐ
用眼睛示意指点。《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起更衣, 太祖 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 周昌 也。’”词语解释:目逃 拼音:mù táo
谓眼睛受到突然刺激而避开。形容心存怯懦。《孟子·公孙丑上》:“ 北宫黝 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 孙奭 疏:“言 北宫黝 之养勇,人刺其肌肤,不为挠却;人刺其目,不以目转睛而逃避。”《韩非子·显学》:“ 漆雕 之议,不色挠,不目逃。”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何处无肥噬,谁人不目逃。”词语解释:目禁 拼音:mù jìn
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词语解释:目使颔令
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词语解释:目量意营 拼音:mù liàng yì yíng
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明史·宦官传一·阮安》:“ 阮安 有巧思,奉 成祖 命营 北京 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词语解释:目酣神醉 拼音:mù hān shén zuì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明 袁宏道 《西湖一》:“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綾,纔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词语解释:目镜 拼音:mù jìng
光学仪器(如望远镜)靠近眼睛一端的透镜或透镜组,通过它们能看到像——亦称“接目镜”词语解释:目录学 拼音:mù lù xué
整理研究各种图书,概括它的内容和学术源流,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的学问。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 汉 刘向 、 刘歆 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词语解释:目验 拼音:mù yàn
目击;亲眼验证。 唐 李绰 《尚书故实》:“盛膏小银合子, 韩氏 收得后犹在, 融 即相国亲密,目验其事,因附于此。”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犹太古历说》:“古时 犹太 人定年月以太阳为準,於历法疏而於目验密,常居山候月,以初见月为月第一日。” 王闿运 《〈论语训〉序》:“ 曾子 全身而曰啟予手足,岂欲小子目验乃后不诬?” 郭沫若 《创造十年》五:“我渴望着看海中日出的光景,忍着眩晕,跑上甲板,好容易把那光景目验了一下,但几乎把自己的肝脏都吐了出来。”词语解释:目的地 拼音:mù dì dì
想要达到的地方。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目的地还没有达到,中途又生阻梗,实在很烦闷。”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我们进行访问的时候,好几次‘友协’的秘书长 马纪樵 夫人开她的小车送我到目的地。” 杨朔 《潼关之夜》:“有时乘船,有时坐车,有时步行,他们跋涉在遥远的旅途上,终于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山西 。”词语解释:目的 拼音:mù dì
所追求的目标;想达到的境地。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惟其政治之目的,则以压制暴威为大戒。” 曹禺 《雷雨》第四幕:“我知道你是有目的而来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三:“十二时半到达目的地点,睡于北土塘的一座极简陋的小学校里。” 巴金 《寒夜》七:“他无目的地走过三条街,差一点被一辆飞跑下坡的人力车撞到。”词语解释:目莲 拼音:mù lián
见“ 目连 ”。
词语解释:目连 拼音:mù lián
亦作“ 目莲 ”。
(1). 摩诃目犍连 的略语。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 善财童子 ,南行未窥; 目连沙门 ,北游不见。” 明 刘基 《题界画金山图》诗:“ 目连 持来自西方,谓能驱遣毒沴消灾殃。”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目连即丁令威》:“国朝 钱曾 《读书敏求记》云:‘《臞仙运化元枢》一卷,以中元为 丁令威 救母之日, 释氏 谓之 目莲 。未悉其所本何自。’按,此则 目莲 即 丁令威 矣。”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 目连 照法施食, 目连 母即日得脱饿鬼之苦。”
(2).指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目莲戏》:“演武场搭一大臺,选 徽州 、 旌阳 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参见“ 目连戏 ”。
词语解释:目连戏 拼音:mù lián xì
亦称“ 目莲戏 ”。 以 目连 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唐 代已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有《目莲戏》一篇。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目连戏的热闹, 张岱 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参见“ 目连救母 ”。词语解释:目耗 拼音:mù hào
眼睛昏花。 清 恽敬 《明夷说二》:“故二四取象於人身左腹者,肝与胆之居也,肝胆病则目耗,此明夷之所以然。”词语解释:目胞 拼音:mù bāo
上下眼皮。《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目胞。”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参见“ 眼胞 ”。
词语解释:眼胞 拼音:yǎn bāo
眼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眼胞菌毒》“菌毒生于眼睫边”注:“此证生于上、下眼胞睫边,初如菌形。”《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一阵为难,心窝儿一酸,眼胞儿一热,早点点滴滴落了一衣襟眼泪。”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词语解释:目见耳闻 拼音:mù jiàn ěr wén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宋 苏轼 《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周邦彦 为何知得这等亲切,似目见耳闻的一般。”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以上各条,皆目见耳闻,访之贤父老,虽未必尽合机宜,可採者当亦不少。”亦作“ 目击耳闻 ”。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也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词语解释:目眊 拼音:mù mào
目不明貌。 宋 王銍 《默记》卷中:“ 晏元献 以前两府作御史中丞,知贡举,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既而举人上请者,皆不契 元献 之意。最后,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上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苏相国》:“其入阁后,龙钟目眊,至不能辨戚友,举动赖人扶掖。”词语解释:目的物 拼音:mù dì wù
目标所在之物。 丁玲 《松子》:“这两亩地的西瓜就成为 松子 好久以来的目的物了。”词语解释:目注心凝 拼音:mù zhù xīn níng
犹言全神贯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阳 目注心凝,对烛自鼔;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词语解释:目眐心骇 拼音:mù zhēng xīn hài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亦作“ 目瞪心骇 ”。《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词语解释:目目相觑 拼音:mù mù xiāng qù
同“ 面面相覷 ”。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我恰纔见阿妈和四箇叔叔都目目相覷,其中必然暗昧。”词语解释:目的论 拼音:mù dì lùn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学说。有外在论目的论和内在论目的论。中国西汉董仲舒提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学家认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创造和安排了世界万物。目的论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曾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词语解释:目牛无全 拼音:mù niú wú quán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明 宋濂 《演连珠》:“盖闻民既大安则乐世如砥,策能戡乱则目牛无全。”参见“ 目无全牛 ”。
词语解释:目无全牛 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 唐 杨承和 《梁守谦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蒭豢悦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小癞子》:“所谓精者如承丈人之蜩,如运 郢 人之斧,如箭 甘蝇 之箭,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谢觉哉 《不惑集·目无全牛》:“我们称赞人会办事,常说他;‘目无全牛’,意思就是说他碰到一件事,能分析它的来踪去迹,分析它的各个方面,分析它相互间的矛盾,然后决定用何方法,从何下手。”词语解释:目测 拼音:mù cè
凭眼睛测量。如:乡里组织了五个有经验的老农实地进行了目测勘察,确定要把有地下水源的一百二十亩旱地变成水田。词语解释:目痾 拼音:mù kē
眼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痾。”词语解释:目眼 拼音:mù yǎn
眼睛。词语解释:目睑 拼音:mù jiǎn
即眼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狗尾草》:“茎主治:疣目,贯髮穿之即乾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瞼,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甚良。”词语解释:目睁口呆 拼音:mù zhēng kǒu dāi
亦作“ 目瞪口呆 ”。 《水浒传》第四七回:“四下里喊声震地,惊的 宋公明 目睁口呆,罔知所措。”《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气得 蒯遇时 目睁口呆,如槁木死灰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众人看了,惊得目睁口呆,伸了舌头,收不进来。”词语解释:目眢心忳 拼音:mù yuān xīn tún
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 清 恽敬 《祭张皋文文》:“四瀛茫茫,日月何遒,目眢心忳,已矣谁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