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十陷去声 [仕忏切。镵土具。][张帆行驶,动词][qiàn qian][同陷][详注1][xiàn]


注1:阚 《广韵》《集韵》许鉴切《韵会》胡忏切《正韵》胡监切。《广韵》犬声。《集韵》兽怒声。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贺监内监两监都监艺文监优监利国监栘中厩监
狗监胄监重监民监舍监镜监虚监栘中监
老监神监赏监太监反监贡监十二监逃监
秘监灵监止监官监冶监军监入监三保太监
天监降监因监清监厨监风监曲监麟台监
阿监玉监北监商监脱监食监彝监里监
外监明监举监主监例监音监援例监梅根监
宫监马监坐监临监镇监六监填监铺监
谢监三监国子监祠监锡监设监统监俗监
水监殷监出监南监仙井监软监橘监酒监

词语解释:贺监  拼音:hè jiān
唐 贺知章 尝官秘书监,晚年自号 秘书外监 ,故称。 唐 刘禹锡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高楼 贺监 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宋 张炎 《三姝媚·送舒亦山游越》词:“ 贺监 犹狂,还散迹、千巖风露。” 清 魏耕 《与祁五兄弟泛镜湖》诗:“湖自 贺监 清,兴是二 祁 发。”
词语解释:狗监  拼音:gǒu jiān
汉 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蜀 人 杨得意 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主猎犬也。” 司马相如 因狗监荐引而名显,故后常用以为典。 唐 刘禹锡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诗:“再入龙楼称 綺季 ,应缘狗监説 相如 。” 明 唐顺之 《送王生归蜀》诗:“狗监谁相荐? 成都 一布衣。” 清 孙枝蔚 《送宗鹤问赴贵池训导任》诗:“进身繇狗监, 相如 安足式?”
词语解释:老监  拼音:lǎo jiān
牢房。例如:狱中为老监者四。——·方苞《狱中杂记》
又。例如:械系入老监。
词语解释:秘监  拼音:mì jiān
官名。即秘书监。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胡祕监 旦 素不为公( 寇準 )所喜。”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翥》:“ 冯 因言:‘昔忝知举,祕监赋重叠用韵,以论策佳,輒为改之,擢寘高第,颇记忆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贞观 中, 魏徵 、 虞世南 、 颜师古 继为祕监,请购天下书。”
词语解释:天监  拼音:tiān jiàn
(1).上天的监视。《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汉 张衡 《思玄赋》:“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佑仁。”
(2).指皇帝的鉴察。 唐 刘禹锡 《为杜司徒让度支盐铁等使表》:“輒罄愚诚,冀迴天监。”
词语解释:阿监  拼音:ā jiān
太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九:“阿监采菱牵锦缆,月明犹在画船中。” 清 顾春 《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白头阿监抱琴来,未语眉先蹙。”
词语解释:外监  拼音:wài jiān
(1). 唐 代奉皇帝命在外监军的宦官。 唐 许浑 《闻边将刘皋无辜受戮》诗:“外监多假帝王尊,威胁偏裨势不存。”
(2). 宋 代都水监的别称。掌管河流堤堰疏凿浚治事务。《宋史·职官志五》:“都水监,旧隶三司, 嘉祐 三年始专置监以领之,置局於 澶州 ,号曰外监。”
清 代监狱分内监、外监。外监拘囚军流以下轻罪的犯人。参阅《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四》
词语解释:宫监  拼音:gōng jiān
(1).即太监。 唐 王建 《宫词》之八六:“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转身,起令宫监,暗将到鴆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明熹宗》:“有老宫监言, 明 熹宗 在宫中,好手製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鏤精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宫监一概遣散,自谋生计。”
(2).犹宫禁。《旧唐书·刘文静传》:“ 晋阳 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新唐书·刘文静传》:“ 文静 与 寂 作符敕,发宫监库物佐军兴。” 清 顾炎武 《孝陵图》诗:“祠署并宫监,羊房暨酒库。”
(3).官名。 隋 唐 时离宫设有宫监、副监。《新唐书·高祖纪》:“ 高祖 留守 太原 ,领 晋阳 宫监,而所善客 裴寂 为副监。”
词语解释:谢监  拼音:xiè jiān
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 灵运 曾征为秘书监,故称。 唐 杨巨源 《奉酬窦郎中〈早入省苦寒〉见寄》诗:“ 谢监 逢酒时, 袁生 闭门月。”
词语解释:水监  拼音:shuǐ jiān
(1).水鉴。谓以水为镜。监,通“ 鑑 ”。《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 孔 传:“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
(2).古代掌管水利的官。亦指掌管水利的官署。 元 严度 《〈白虎通〉序》:“余分水监,歷 常 之 无锡 。”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三:“高阜之处,水监既不可缺,而低下之处乃谓不必置立,何不思之甚也?”
词语解释:内监  拼音:nèi jiān
太监。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九:“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内监心性喜欢小的,自然如此。”《红楼梦》第十六回:“早见都太监 夏秉忠 乘马而至,又有许多跟从的内监。”
(1).囚禁重犯的牢房。因多设于牢狱深处,故称。《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四》:“凡监狱,有内监,有外监,有女监,别其罪囚而繫之。”
(2).指内监看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从定罪那天起,他家里便弄尽了神通,先把县署内监买通了,又出了重价,买了几个乡下姑娘,都是身体朏壮的……希图留下一点血脉。”
词语解释:胄监  拼音:zhòu jiān
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王国维 《残宋本〈三国志〉跋》:“其板在 南宋 时当已入胄监,自是而入 元 西湖书院,而入 明 南雍。”
词语解释:神监  拼音:shén jiān
(1).犹明察。 南朝 齐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体睿履正,神监渊邈。”
(2).神明鉴察。《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张铣 注:“神监其忠信,甚可明也。”
词语解释:灵监  拼音:líng jiān
谓神灵看得一清二楚。《文选·张华〈女史箴〉》:“勿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謨,神听无响。” 吕向 注:“幽昧,闇也。玄漠,静也。勿以为於闇静之处而以为无知者,神灵鉴听不在响象而知也。”《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灵监叡文,民属叡武。” 张铣 注:“灵,神;监,察。”《宋史·乐志十》:“灵监章明,皇心励翼。”
词语解释:降监  拼音:jiàng jiān
下视。《书·微子》:“降监 殷 民,用乂讎敛,召敌讎不怠。” 孔 传:“下视 殷 民。” 孙星衍 疏:“言下视 殷 人,所用治国者,惟以聚敛为事。” 汉 班固 《东都赋》:“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宋史·乐志八》:“沦精降监,克享明禋。”
词语解释:玉监  拼音:yù jiān
见“ 玉鑑 ”。
词语解释:玉鉴  拼音:yù jiàn
(1).亦作“ 玉监 ”。光洁可鉴的玉片。古用为带饰。《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总,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日。” 马非百 新诠:“带玉监,谓以玉鑑为带上之饰也。”
(2).镜的美称。 元 吕济民 《鹦鹉曲·赠玉香》曲:“画蛾眉玉鑑香,伴才朗玉枕留香。”
(3).玉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是日碧天如濯,明旭晶然,腾翠微而出,浩波映其下,对之觉尘襟盪涤,如在冰壶玉鑑中。”
(4).喻皎洁的月亮。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仰头看月见新鸿,形影双飞玉鑑中。” 金路铎 《卫州赠子深节度》诗:“平分玉鑑渔村晚,四望黄云寡妇秋。” 明 李维桢 《日方升赋》:“代玉鑑以相摩,运璇穹而罔息。”
(5).犹明察。 太平天囯 《忠王李秀成自述》:“詔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畧,写呈老中堂玉鑑。”
词语解释:明监  拼音:míng jiān
见“ 明鑑 ”。
词语解释:明鉴  拼音:míng jiàn
见“ 明鑑 ”。
亦作“ 明鉴 ”。亦作“ 明监 ”。 1.明亮的镜子。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明鉴镜察,当照其胷怀耳。”《新唐书·魏元忠传》:“夫明鑑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请借近以为諭。”
(2).称人善于识别事物;明察。《后汉书·段熲传》:“圣朝明监,信纳瞽言,故臣谋得行, 奂 计不用。”《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俊 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 审固 、 陈留 卫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资拔奬致,咸作佳士……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书·王恭传》:“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 清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以揖让为美德,以优待为欺饰,请太后明鑑。” 茅盾 《子夜》二:“嗯,嗯,请三老爷明鉴。关厂的话,现在说出去,恐怕会闹乱子。”
(3).明显的鉴戒或借鉴。《后汉书·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復相扇结。”《明史·外国传一·朝鲜》:“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 梁武 之事,可为明鑑。”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关镇杂记·三关》:“ 元 人进《金史》表:‘劲卒擣 居庸关 ,北拊其背;大军出 紫荆口 ,南扼其吭。’此古今都 燕 者防患之明鑑也。”
(4).喻月或平静的水面。 宋 苏轼 《曲槛》诗:“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鑑。”
词语解释:马监  拼音:mǎ jiān
官名,亦为官署名。掌马政。《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 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 日磾 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 元 丁复 《题画马为方远上人赋》:“ 唐 人为马置马监,奚官果是何物儿?”
词语解释:三监  拼音:sān jiān
(1). 周武王 灭 商 后,以 商 旧都封给 纣 子 武庚 ,并以 殷 都以东为 卫 ,由 武王 弟 管叔 监之; 殷 都以西为 鄘 ,由 武王 弟 蔡叔 监之; 殷 都以北为 邶 ,由 武王 弟 霍叔 监之;总称三监。见 汉 郑玄 《诗·邶鄘卫谱》。一说指 武庚 、 管叔 、 蔡叔 。见《汉书·地理志下》、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三监》。 汉 代儒家依托 周 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 周 朝的通制。《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参阅 明 杨慎 《升庵经说》卷九、 清 孙希旦 《礼记集解》卷十二。
(2). 唐 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旧唐书·职官志一》:“ 贞观 元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分将作为少府监,通将作为三监。”
词语解释:殷监  拼音:yīn jiān
见“ 殷鉴 ”。
词语解释:殷鉴  拼音:yīn jiàn
亦作“ 殷监 ”。 谓 殷 人子孙应以 夏 的灭亡为鉴戒。《诗·大雅·荡》:“ 殷 鉴不远,在 夏后 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 殷 监”。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 殷 鉴兴废。”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人机》:“ 隋氏 之失,可以 殷 鉴。” 明 皇甫汸 《广寒宫登眺》诗:“ 殷 监良非远, 秦 宫亦可哀。”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 张 的’﹞举了一些 日本 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 中国 的有为的青年的 殷 鉴。”
词语解释:两监  拼音:liǎng jiān
长安 国子监和 洛阳 国子监的合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按实録:西监, 隋 制;东监, 龙朔 元年所置。 开元 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
词语解释:重监  拼音:zhòng jiān
关押死囚的牢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若强盗已经审结,有歷秋停决者,此辈凶徒,应置重监……人命罪犯抵偿,虽属死囚,与强盗不同,宜另置一重监。”
词语解释:赏监  拼音:shǎng jiān
赏识鉴别。监,通“ 鉴 ”。 唐 张说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凡所进拔,尽为名将,此则 有道 之人伦, 武侯 之赏监也。”
词语解释:止监  拼音:zhǐ jiān
亦作“止鉴”。 以止水为鉴。谓使心境平静纯洁。《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战胜臞者肥,止监流归停。” 李善 注引《文子》:“莫监於流潦,而监於止水,以其保心而不外荡也。” 明 陈子龙 《下信安江至龙丘》诗:“止鉴情已悟,疲津理未超。”参见“ 止水 ”。
词语解释:止水  拼音:zhǐ shuǐ
静止的水。《庄子·德充符》:“ 仲尼 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成玄英 疏:“止水所以留鑑者,为其澄清故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从子永宁令谦诔》:“邃若凝云,洁如止水。”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渊如止水之不波,断若精金之能割。”
词语解释:因监  拼音:yīn jiān
继承借鉴。《汉书·王莽传上》:“发得 周 礼,以明因监。”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 殷 因於 夏 礼, 周 监于二代。”
词语解释:北监  拼音:běi jiān
指 明 代 北京 国子监。以与称南监的 南京 国子监相对。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至 万历 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板视南稍工。”
词语解释:举监
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
词语解释:坐监  拼音:zuò jiān
在国子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李甲 ﹞因在京坐监,与同乡 柳遇春 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与一个名姬相遇。”《清史稿·选举志一》:“监生坐监期满,拨歷部院练习政体。三月考勤,一年期满送廷试。”
坐牢。 许地山 《换巢鸾凤》四:“我坐监的时候, 黄总爷 也是因为同会底缘故才把我保释出来的。”
词语解释:国子监  拼音:guó zǐ jiàn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隋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称国子监。 晋 称国子学, 北齐 称国子寺。 清 末改革学制,自 光绪 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参见“ 国学 ”、“ 太学 ”、“ 国子学 ”。
词语解释:出监  拼音:chū jiān
犹出狱。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十五:“閲一年计,诸囚竟有麤通翰墨者。一囚蒙释放,本以靴为业,出监后,竟改行为冬烘学究。”
词语解释:都监  拼音:dōu jiān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词语解释:民监  拼音:mín jiān
谓以民情为鉴戒。《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按,《国语·吴语》“亦鑑於人,无鑑於水” 三国 吴 韦昭 注引《书》作“民鑑”。
词语解释:太监  拼音:tài jiàn
官名。 唐 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后用作宦官之通称。 辽 太府监长官称太监, 元 因之, 明 代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 清 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减削。《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皇后见弟如此説,遂召掌内库的太监。” 老舍 《茶馆》第二幕:“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词语解释:官监  拼音:guān jiān
指负责监督的官吏。 元 傅若金 《长芦》诗:“水国常含卤,沙场业煑盐。转输分使出,征榷置官监。”
词语解释:清监  拼音:qīng jiān
见“ 清鉴 ”。
词语解释:清鉴  拼音:qīng jiàn
亦作“ 清监 ”。
(1).明察;高明的鉴别力。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玄漠之域。”《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 怀哲 体有清监, 德源 雅业无亏。” 唐 杜甫 《洗兵马》诗:“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明 李东阳 《〈叶文庄公集〉序》:“在部曹清鉴雅操,始终不贰。” 清 李天馥 《〈溉堂集〉序》:“顾予初知 豹人 时,见其所选 明 四家诗,服其清鉴。”
(2).请对方鉴察的敬语。用于书信。如:敬祈清鉴。
词语解释:商监  拼音:shāng jiān
商鉴。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非陈言之是袭,亦商监之可稽。”
词语解释:主监  拼音:zhǔ jiān
明鉴,判断。《水浒传》第五七回:“ 慕容 知府听了道:‘将军可先扫清 桃花山 ……却连那 二龙山 、 白虎山 两处强人一发勦捕了时,下官自当一力保奏,再教将军復讎,如何?’ 呼延灼 再拜道:‘深谢恩相主监,若蒙如此,誓当效死报德!’”
词语解释:临监  拼音:lín jiān
犹监察。《国语·楚语上》:“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国语·楚语下》:“帅其羣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荷慝於神者,谓之一纯。”
词语解释:祠监  拼音:cí jiān
管理祠堂的人。 晋 王献之 《玄度帖》:“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
词语解释:南监  拼音:nán jiān
(1). 明 代 南京 国子监。《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説 燕白頷 自有了科举,又替 平如衡 纳了南监,遂同到 南京 来乡试。”参见“ 南雍 ”。
(2).南监本的省称。 钱基博 《版本通义·历史》:“盖南监诸史,本合 宋 监及 元 各路儒学板凑合而成。北监即据南本重刊。而 国学图书馆 藏有 嘉靖 万历 先后刊南监《二十一史》, 万历 刊北监《二十一史》。”参见“ 南监本 ”。
刑部监狱。《再生缘》第七二回:“讲那 酈相爷 适纔已进南监,早有 龙图 父子看慰一番,俱自回府。”《再生缘》第七二回:“话説那校尉一路行来,此间已是刑部南监。”
词语解释:南雍  拼音:nán yōng
亦作“ 南廱 ”。 明 代称设在 南京 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 明 吴节 撰有《南廱志》十八卷,后 黄佐 增损成二十四卷。 明 周子义 《〈何大复先生集〉序》:“侍御谓南雍故藏书府,四方人士游览者众,是集永足以风,盍刻而藏旃!”《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孙富 ﹞年方二十,也是南雍中朋友。” 清 钱谦益 《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文肃公行状》:“先侍郎与故相 华亭 公之父卒业南雍,皆被赏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捧爵帛,香芹早荐。列班联,敬陪南雍释奠。”
词语解释:南监本  拼音:nán jiàn běn
明 南京 国子监刊行的版本。 钱基博 《版本通义·历史》:“至 明 洪武 时,取天下书板入之 南京 。此板遂入国子监,世遂称为南监本( 归安 陆心源 存斋 《仪顾堂续跋》)。”
词语解释:艺文监  拼音:yì wén jiān
官署名。 元文宗 时置,掌校刊图书、翻译典籍及鉴审文物之职。所属有监书博士及艺林库、广成局各官。后改称崇文监。《元史·百官志四》:“艺文监,专以国语敷译儒书,及儒书之合校讎者俾兼治之。”
词语解释:舍监  拼音:shè jiān
旧时学校里指导学生生活、行为的人叫舍监。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 云章 为师大舍监,正在被逐,今剪报附上,她不知我在此也。” 萧红 《手》:“舍监常常讲她自己的事情,她的丈夫在 日本 留学的时候,她也在 日本 ,也算是留学。”
词语解释:反监  拼音:fǎn jiān
反视;反照。引申为自我省察。《庄子·盗跖》:“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成玄英 疏:“监,照也。夫廉贪实性,非遇迫於外物也,而反照於内心,各稟度量不同也。” 王先谦 集解:“反视其度量,何若而已知之矣。”
词语解释:冶监  拼音:yě jiān
掌管冶铸的官吏。《周书·薛善传》:“又於 夏阳 诸山置铁冶,復令 善 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 善 亲自督课,兼加慰抚。”
词语解释:厨监  拼音:chú jiān
古代宫廷的厨官。《后汉书·顺帝纪》:“ 延光 三年, 安帝 乳母 王圣 、大长秋 江京 、中常侍 樊丰 譖太子乳母 王男 、厨监 邴吉 ,杀之。”
词语解释:脱监  拼音:tuō jiān
囚犯自狱门脱逃,谓之“脱监”。《明律·刑律十·捕亡》:“凡犯罪被囚禁而脱监,及解脱自带枷锁越狱在逃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便读:“从门出者谓之脱监,踰垣出者谓之越狱。”
词语解释:例监  拼音:lì jiān
监生名目之一。 明 清 时,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貲曰例监。”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七》
词语解释:镇监  拼音:zhèn jiān
镇守监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汉武帝 诛 吕嘉 ,开九郡,设 交阯 刺史以镇监之。”《明史·周玺传》:“宂员方革復留,镇监撤还更遣。”
词语解释:锡监  拼音:xī jiān
青铜镜。《管子·轻重己》:“搢玉总,带锡监。”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闻一多 曰:“祭日‘带金监’与下文祭月‘带锡监’对举。金即铜。古以青铜铸器即铜与锡之合金,故每金、锡并举。然单铜单锡不中为镜,疑此称铜多锡少者曰金,锡多铜少者曰锡,其实皆青铜耳。铜多则色黄象日,故金监以祭日;锡多则色白象月,故锡监以祭月。”
词语解释:仙井监  拼音:xiān jǐng jiān
监名。其地有盐井,相传为 汉 张道陵 所开,因名仙井。 北宋 熙宁 五年置 陵井监 , 宣和 四年改名 仙井监 。治所在 仁寿 ,辖境相当于今 四川省 仁寿 、 井研 两县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土偶胎》:“ 仙井监 超觉寺 九子母堂 在山颠。一行者姓 黄 ,主给香火。”亦省称“ 仙井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孟蜀宫人》:“ 陈甲 ,字 元父 , 仙井 仁寿 人,为 成都 守 李西美 馆客,舍于治事堂东偏之 双竹斋 。”
词语解释:优监  拼音:yōu jiān
清 代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肄业者称为优监生。《清史稿·选举志一》:“监生凡四,曰:恩监、廕监、优监、例监。”
词语解释:镜监  拼音:jìng jiān
犹镜鉴。鉴察,警戒。《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词语解释:贡监  拼音:gòng jiān
明 清 时生员入国子监读书者叫贡生,又称“贡监”。《明史·选举志一》:“﹝府、州、县诸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师来省録遗, 周进 就録了个贡监卷首。”《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当时就有几位大老,提起开捐的话,朝廷有主意不肯叫人捐实官,只允了虚衔封典贡监翎枝几项。”
词语解释:军监  拼音:jūn jiān
军中司监督之职者。《汉书·王莽传中》:“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有二人,诚欲以司不奉命,令军人咸正也。”
词语解释:风监  拼音:fēng jiān
风鉴。《北齐书·袁聿修传》:“﹝ 袁聿修 ﹞以名家子歷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监。”参见“ 风鉴 ”。
词语解释:食监  拼音:sì jiān
(1).监督膳食制作的官员。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惠王 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谴而行其诛乎,则庖宰、食监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
(2). 汉 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汉官·先帝陵》:“每陵食监一人,秩六百石;监丞五人,三百石;中黄门八人,从官二人。”《后汉书·百官志二》“掌望晦时节祭祀” 南朝 梁 刘昭 注:“案食监即是食官令号。”
词语解释:音监  拼音:yīn jiān
古时监督乐人的官员。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音乐》:“乐府音监 景武 。”原注:“音监,监主乐人也。”
词语解释:六监  拼音:liù jiān
王莽 时之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大赘,位皆上卿,号称“六监”。《汉书·王莽传中》:“﹝ 始建国 元年﹞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僕曰太御,衞尉曰太衞,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
词语解释:设监  拼音:shè jiān
安放盛水的大盆。监,通“ 鑑 ”。 唐 韩愈 《明水赋》:“夜寂天清,烟消气明,桂华吐耀,兔影腾精。聊设监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
词语解释:软监  拼音:ruǎn jiān
犹软禁。《水浒传》第六二回:“ 卢俊义 道:‘小人一时愚蠢,被 梁山泊 吴用 ,假供卖卦先生来家,出口讹言,煽惑良心,掇赚到 梁山泊 ,软监了两个多月。’”《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石璧 被本府软监,追逼不过,鬱成一病,数日而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我们还是软监, 敬老 竟似重囚了。”
词语解释:利国监  拼音:lì guó jiān
官署名。 宋 置,掌管冶铁。在今 江苏 铜山县 东北。本是 徐州 的 秋邱 冶铁处, 宋 代升为利国监。见《太平寰宇记·徐州》
词语解释:虚监  拼音:xū jiān
目神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身神及诸神名异者……目神曰 虚监 ,鼻神曰 冲龙王 ,舌神曰 始梁 。”
词语解释:十二监  拼音:shí èr jiān
明 代所设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一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皇 明 祖训所载,设立内府衙门,职掌品级,立法垂后,亦尽善尽美……按内府十二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内官、曰御马、曰司设、曰尚宝、曰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綬、曰直殿、曰都知。”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词语解释:入监  拼音:rù jiān
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今三品以上才得一子入监,可谓至窄。”《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张廷秀 一心读书……埋头两个多月,做来文字,浑如锦綉一般。 邵爷 好不快活。那年正值乡试之期,即便援例入监。到秋间应试,中了第五名正魁。”
入监狱。 张书绅 《正气歌》:“她一个一个地拜访‘政治犯’,问她们何时入监?因何判罪?”
词语解释:曲监
旧指酒官。负责监收酒税。《金史·李师夔传》:“少倜儻,有大志。以廕入仕,为本州麴监。”
词语解释:彝监
永恒不变之龟监
词语解释:援例监
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词语解释:填监
镇守统领
词语解释:统监
统率监督;驻于保设国或属地的长官
词语解释:橘监  拼音:jú jiān
即橘官。 清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餘官如司空、祠官、橘监……皆 班 《表》《志》所未载。”参见“ 橘官 ”。
词语解释:橘官  拼音:jú guān
汉 代所置官名,主贡御橘。《汉书·地理志上》:“ 容毋水 所出,南(入 江 )。有橘官、盐官。” 清 吴伟业 《橘》诗:“莫设西山戍,萧条是橘官。”
词语解释:栘中厩监  拼音:yí zhōng jiù jiān
管理栘中厩的官。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例如:稍迁至栘中厩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词语解释:栘中监  拼音:yí zhōng jiān
汉 初官名。掌管鞍马鹰犬射猎等物。因马厩在栘园中,故称栘中。
词语解释:逃监  拼音:táo jiān
越狱。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十四章:“要不是天上的主召了我,告诉我 王锡彤 逃监了,你们怕这时候还不知道呢!”
词语解释:三保太监  拼音:sān bǎo tài jiàn
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 ,小字 三保 ,故称“三保太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三保太监》:“ 永乐 丁亥,命太监 郑和 、 王景弘 、 侯显 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諭。今人以为 三保 太监下洋,不知 郑和 旧名 三保 ,皆靖难内臣有功者。”
词语解释:麟台监  拼音:lín tái jiān
唐 代官职名。《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麟臺监 张易之 、春官侍郎 张昌宗 、 汴州 刺史 张昌期 、司礼少卿 张同休 、通事舍人 张景雄 伏诛。”
词语解释:里监  拼音:lǐ jiān
清 代监狱中囚禁重犯的牢房。因多设于牢狱深处,故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此辈兇徒,应置重监。若未经审结,须牢加杻锁,止繫里监,不得概置黑狱。”参阅《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四》
词语解释:梅根监  拼音:méi gēn jiān
见“ 梅根冶 ”。
词语解释:梅根冶  拼音:méi gēn yě
亦称“ 梅根监 ”。 地名。在今 安徽 贵池县 东北。 六朝 以来在此炼铜铸钱,临 梅根河 ,故称。 唐 置监,称 梅根监 。 北周 庾信 《枯树赋》:“北陆以 杨叶 为关, 南陵 以 梅根 作冶。” 唐 孟浩然 《夜泊宣城界》诗:“火炽 梅根冶 ,烟迷 杨叶洲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九·池州府》:“ 梅根监 ,府东五十里,亦曰 梅根冶 ,自 六朝 以来,皆鼓铸於此。”《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向 梅根冶 后,几番啸傲; 杏花村 里,几度徜徉。”
词语解释:铺监  拼音:pù jiān
旧时监狱勒索犯人钱财的名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牢头开帐派出使费,名曰铺监。”
词语解释:俗监  拼音:sú jiān
世俗的鉴赏。谓浅陋的见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 庄周 所以笑《折杨》, 宋玉 所以伤《白雪》也。”
词语解释:酒监  拼音:jiǔ jiān
语本《诗·小雅·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毛 传:“立酒之监。” 郑玄 笺:“有醉者,有不醉者,则立使视之。” 孔颖达 疏:“立监是众所推举。”后以“酒监”指酒筵间众所推举监督饮酒的人。 明 程嘉燧 《曲中听黄问琴歌分韵》之八:“十分飞盏任君衔,四座无声罢酒监。”参见“ 酒令 ”。
词语解释:酒令  拼音:jiǔ lìng
(1).监督行酒。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 章 自请曰:‘臣将种也,请以军法行酒令。’后可之。”参见“ 酒监 ”、“ 酒史 ”。
(2).宴会中助酒兴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违令或依令该饮的都要饮酒。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觞政》:“ 魏文侯 与诸大夫饮,使 公乘不仁 为觴政,殆即今之酒令耳。 唐 时文士,或以经史为令,如 退之 诗‘令徵前事为’, 乐天 诗‘閒徵雅令穷经史’是也。或以呼卢为令, 乐天 诗‘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盆呼大采’是也。”《红楼梦》第四四回:“﹝ 鸳鸯 ﹞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丁玲 《母亲》四:“这个酒令容易得很,譬如我起令,我先喝一杯,说一句诗,然后喊击鼓,我便把花递给 文英 , 文英 递给 淑贞 ……这样轮传下去,鼓声一歇,花落在谁手中,便归谁喝一杯酒,念一句诗,诗里要包含得有眼前的东西,如若没有便要罚三杯酒。”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