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皮肤皮黄皮子皮鞘皮条皮破肉烂皮傅皮炎
皮毛皮下皮剥皮壳皮室兵皮目皮侯皮灯笼
皮骨皮鞋皮子面皮褥皮实皮树中皮伤肉绽皮球
皮冠皮软皮革皮轩皮尺皮带皮剥所皮猴子
皮袋皮屐皮帘皮胶皮掌皮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猴儿
皮囊皮弁皮鞭皮衣桶子皮排皮库皮影戏皮灯球
皮肉皮褐皮张皮缠皮屑皮干皮开肉绽皮棉
皮裘皮鼓皮帛皮着脸皮板儿皮屦皮弁草皮桶子
皮相皮服皮纸皮松肉紧皮板皮室军皮弁服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皮陆皮币皮靴皮赖歪派皮板毛皮甲皮牙孜皮丝

词语解释:皮肤  拼音:pí fū
(1).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部的组织。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等作用。《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梦有小飞虫万数,随著身入皮肤中。” 唐 杜荀鹤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诗:“患身是幻逢禪主,水洗皮肤语洗心。”
(2).借指外部,表面。《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不可只就皮肤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肤上理会。”
(3).引申为浅近、肤浅。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也。”
词语解释:皮毛  拼音:pí máo
(1).禽兽的皮和毛的总称。《周礼·天官·兽人》:“凡兽入於腊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后汉书·鲜卑传》:“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
(2).引申指皮裘。《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
(3).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明 唐顺之 《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
(4).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宋 叶适 《王氏读书堂》诗:“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今人未窥 韩 柳 门户,而先扫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轻 温 李 。”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纔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词语解释:皮骨  拼音:pí gǔ
(1).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泛指身体。 宋 梅尧臣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浅的。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效法》:“学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鲜矣,又况其髓哉!”
词语解释:皮冠  拼音:pí guān
古代打猎时戴的帽子。加于礼冠之上,用以御尘,亦以御雨雪。《左传·襄公十四年》:“不释皮冠而与之言。” 杜预 注:“皮冠,田猎之冠也。”《孟子·万章下》:“﹝ 万章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
词语解释:皮袋  拼音:pí dài
皮制的袋。借喻人畜的躯体。犹言臭皮囊。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我比他穿衣服知箇暖凉,酒添的神气能荣旺,饭装的皮袋偏肥胖。” 明 李贽 《与耿楚倥书》:“世间万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
词语解释:皮囊  拼音:pí náng
(1).皮制的袋。《晋书·刘聪载记》:“ 约 归,置皮囊於机上,俄而苏。”
(2).借喻人畜的躯体。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你敢化些淡虀汤,且把你那皮囊撑。”《红楼梦》第五六回:“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君如不忘夙好,勿坏我皮囊也。”
词语解释:皮肉  拼音:pí ròu
皮肤和肌肉;皮肤。《列子·汤问》:“ 黑卵 悍志絶众,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茅盾 《子夜》十四:“一个是圆脸儿,不长不短,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皮肉黑一点儿。”
词语解释:皮裘  拼音:pí qiú
毛皮的衣服。《诗·豳风·七月》“为公子裘” 唐 孔颖达 疏:“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叶圣陶 《校长》:“微薄的俸给差不多皮裘的一根毛,增不了多少温暖。”
词语解释:皮相  拼音:pí xiàng
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韩诗外传》卷十:“ 延陵子 知其为贤者,请问姓字。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 刘 曰:‘卿过之,然皮相者不辨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他对于《广寒宫》的几句话却可惜全是一种皮相的批评。”
词语解释:皮陆  拼音:pí lù
唐 代诗人 皮日休 、 陆龟蒙 的并称。二人友情深笃,诗风相近,互相唱和的诗篇很多。 宋 王禹偁 《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前不见 刘白 ,后不见 皮 陆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 元 、 白 、 皮 、 陆 。”
词语解释:皮黄  拼音:pí huáng
“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并称。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 皮黄 ”。参见“ 西皮 ”、“ 二黄 ”。
词语解释:皮下  拼音:pí xià
生活于皮肤之下。例如:皮下寄生虫。
用于皮肤之下的操作。例如: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针。
词语解释:皮鞋  拼音:pí xié
用皮革做的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今人为皮鞋不用带线,乃古丧屨。” 元 耶律楚材 《请奥公禅师开堂疏》诗:“既收鈯斧子,不藉破皮鞋。”
词语解释:皮软  拼音:pí ruǎn
软而有韧性。例如:那块冻肉烤一下就皮软了。
词语解释:皮屐  拼音:pí jī
一种皮饰的木头鞋。 清 戴名世 《日本风土记》:“男妇皆跣足,仅曳一皮屐而已。”
词语解释:皮弁  拼音:pí biàn
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郑玄 注:“会,缝中也。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诗》云‘会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是也。邸,下柢也,以象骨为之。”《周礼·春官·司服》:“眡朝,则皮弁服。” 孙诒让 正义:“皮弁为天子之朝服,《论语·乡党篇》‘吉月必朝服而朝’,《集解》 孔安国 云:‘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曾子问》 孔 疏引 郑 《论语注》同。盖以彼月吉诸侯视朔,当服皮弁,而皮弁为天子之朝服,故亦通称朝服。” 清 黄以周 《礼书通故·名物一》:“侯伯璂饰七,子男璂饰五,玉亦三采;孤璂饰四,三命之卿璂饰三,再命之大夫璂饰二,玉亦二采;一命之大夫及士之会无结饰。《释名》云:‘以爵韦为之,谓爵弁,以鹿皮为之,谓皮弁,以韎韦为之,谓之韦弁。’据《释名》説,三弁之制相同,惟其所为皮色为异耳。”
词语解释:皮褐  拼音:pí hè
皮制短衣。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唐 皮日休 《寒日书斋即事》诗:“不知何事有生涯,皮褐亲裁学道家。”
词语解释:皮鼓
军用小鼓
词语解释:皮服  拼音:pí fú
皮衣。《书·禹贡》:“岛夷皮服。” 蔡沉 集注:“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也。”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市表》:“皮服卉服,悉是隶臣; 荆 金 扬 金,咸修《禹贡》。”
词语解释:皮币  拼音:pí bì
(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管子·五行》:“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於天下诸侯。”《国语·吴语》:“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
(2). 汉 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史记·平準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繢,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按,此币发行于 汉武帝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种信用货币。
词语解释:皮子  拼音:pí zi
(1).表面。《朱子语类》卷七六:“是入细直彻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
(2).包或裹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如:书皮子;馄饨皮子。
(3).皮革或皮毛的统称。
词语解释:皮剥  拼音:pí bāo
(1).物体外皮被剥去。 唐 韩愈 《枯树》诗:“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2).比喻残酷剥削。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父子兄弟被蒙尊荣,素所亲厚,布在州郡,皮剥小民,甚於狼虎。”
词语解释:皮子面  拼音:pí zi miàn
一种纯净的面粉。 宋 陈造 《房陵》诗之五:“已戒日供皮子麵,更教晚稻饱霜收。”自注:“麵皆墋,不墋者曰皮子麵。”
词语解释:皮革  拼音:pí gé
(1).带毛的兽皮和去毛的兽皮。《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灋颁皮革于百工。”《国语·楚语下》:“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 韦昭 注:“皮,虎豹皮也,所以为茵鞬。革,犀兕也,所以为甲胄。” 唐 柳宗元 《贞符》:“惟人之初……雪霜风雨雷雹暴其外,於是乃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
(2).指用牛、羊、猪等动物的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韧和透气等性能,广泛用于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
(3).人体的皮肤。《淮南子·泰族训》:“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 越 为之以求荣也。” 高诱 注:“ 越 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 唐 孔颖达 疏:“革是肤内之厚皮革也。”
词语解释:皮帘  拼音:pí lián
古代用水牛皮制成的防御武器,作战时用以遮蔽城墙上的崩缺处。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兵器·皮帘》:“皮帘,以水牛皮为之,阔一丈,长八尺,横缀皮耳七箇,凡城上有闕,遮蔽则张掛之。”
词语解释:皮鞭  拼音:pí biān
皮革制的鞭子。
词语解释:皮张  拼音:pí zhāng
做制革原料用的兽皮。 郭小川 《他们下山开会去了》诗:“他们的身上,依然没有什么行囊--他们仓库里净是皮张。”
词语解释:皮帛  拼音:pí bó
兽皮和丝帛。古代举行结盟、朝会等大事时所持的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繒也。” 贾公彦 疏:“言‘表以皮为之饰’者,凡以皮配物者皆手执帛以致命而皮设於地。”《庄子·让王》:“ 太王亶父 居 邠 , 狄 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汉 张衡 《东京赋》:“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
词语解释:皮纸  拼音:pí zhǐ
(1).用皮做的纸。佛教传说 如来 修菩萨行,曾剥皮为纸,拆骨为笔以书写经典。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城南一百餘里,有 如来 昔作 摩休国 ,剥皮为纸,拆骨为笔处。” 北周 庾信 《五张寺经藏碑》:“皮纸骨笔,木叶山华。”
(2).用桑树皮、楮树皮等制成的一种坚韧的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纸料》:“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
词语解释:皮靴  拼音:pí xuē
用软皮做的长筒皮鞋。《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这皮靴又不会説话,却限我三日之内,要捉这个穿皮靴在 杨 府中做不是的人来。” 茅盾 《子夜》十二:“突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皮靴声像打鼓似的直滚到这办公室的门外。”
词语解释:皮鞘  拼音:pí qiào
皮制的刀剑套。《续小五义》第一回:“又有背后背着这一口刀,连皮鞘带刀尖,正把腰脊骨护住。”
词语解释:皮壳  拼音:pí ké
(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朱子语类》卷六八:“天地是箇皮壳。”
(2).喻指表面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谓 迁 ( 司马迁 )能学 孔子 ,则亦徒能得其皮壳而已。”
词语解释:皮褥  拼音:pí rù
用毛皮做的垫褥。《后汉书·王畅传》:“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 畅 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
词语解释:皮轩  拼音:pí xuān
古代用虎皮装饰的车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 郭璞 注引 文颖 曰:“皮轩,以虎皮饰车。天子出,道车五乘,游车九乘。”《汉书·霍光传》:“驾法驾皮轩鸞旗,驱驰 北宫 、 桂宫 。”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舆驾羽卫·皮轩》:“《通典》曰:皮轩车, 汉 制,以虎皮为轩。《宋朝会要》曰: 汉 制,前驱车也,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也。”
词语解释:皮胶  拼音:pí jiāo
用动物皮熬成的黏性物质。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皮胶十两,银一分八厘。”
词语解释:皮衣桶子
供做皮衣用的毛皮成件。亦指毛皮衣
词语解释:皮缠
纠缠
词语解释:皮着脸
厚着脸皮
词语解释:皮松肉紧
喻指淡漠;宽泛
词语解释:皮赖歪派
蛮不讲理
词语解释:皮条  拼音:pí tiáo
用皮革或生皮做的条或带,常用作鞭梢或缰绳。亦称“皮带”
比喻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例如:拉皮条。
词语解释:皮室兵  拼音:pí shì bīng
见“ 皮室军 ”。
词语解释:皮室军  拼音:pí shì jūn
辽 国君主建立的心腹部队。创始于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建于 辽太宗 耶律德光 。皮室, 契丹 语“金刚”之意。《辽史·百官志二》:“ 太宗 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 太祖 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餘人,置为腹心部……则皮室军自 太祖 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 太宗 增多至三十万耳。”亦称“ 皮室兵 ”。 宋 叶隆礼 《辽志》:“ 晋 末, 契丹 主部下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骑人,皆精甲也,为其爪牙。”
词语解释:皮实  拼音:pí shí
指器物坚固耐用。也指身体强健结实。
词语解释:皮尺  拼音:pí chǐ
用漆布等做的卷尺
词语解释:皮掌  拼音:pí zhǎng
钉在鞋底前后的皮。
词语解释:皮排  拼音:pí pái
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北史·韦孝宽传》:“又於堑外积柴贮火,敌人有在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排吹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婢出一物,状类皮排,就地鼓之。” 何垠 注:“皮排,韝韦囊以吹火,即古橐籥。”参见“ 橐籥 ”。
词语解释:橐籥  拼音:tuó yuè
(1).亦作“ 橐爚 ”。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吴澄 注:“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扁於内者,籥也。”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其日圆空镜然,江山四爽,橐爚之上,腾为烟云,盘旋氤氲,五色成文。”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 老 氏以天地如橐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橐籥令生气乎?”
(2).喻指造化,大自然。 晋 陆机 《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唐 陈九流 《赋得春风扇微和》诗:“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
(3).喻指本源。《隋书·经籍志一》:“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华严字母跋》:“第听太师奏乐,伶人按歌,凡曲字之餘声,无不收此十四字中者,便晓然《华严》字母为一切音之橐籥,实有裨於小学,岂可以其出於佛氏而忽之也哉!”
(4).生发,化育。 宋 李纲 《〈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刻彫众形,橐籥万物,自有形至於无形,自有心至於无心。”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夫礼乐者,橐籥于元气,根荄于人情,羣生仰其米盐,万化资其麴蘖。”
词语解释:皮屑  拼音:pí xiè
像糠那样的,以又薄又干的鳞片形式从表皮脱落,尤其是在皮肤不正常情况下的东西
头皮的片状粒屑
词语解释:皮板儿  拼音:pí bǎn ér
指皮桶子的底板,即毛下的皮。
词语解释:皮板  拼音:pí bǎn
紧接皮下的肉质;紧接皮下包被整个躯体的一层薄而坚韧的膜,由浅筋膜多少混杂些脂肪组织组成
词语解释:皮板毛  拼音:pí bǎn máo
从各种屠宰牲畜皮张上取得的毛,主要用于制毡和织造粗呢。
词语解释:皮破肉烂  拼音:pí pò ròu làn
形容伤势很重。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瞧。”
词语解释:皮目  拼音:pí mù
中医称上下眼胞。《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集注引 李彣 曰:“皮目,上下眼胞也。”
词语解释:皮树中  拼音:pí shù zhōng
古代行射礼时盛筹码的器具。多制成皮树兽形。《仪礼·乡射礼》:“君国中射,则皮树中,以翿旌获,白羽与朱羽糅。” 郑玄 注:“皮树,兽名。”
词语解释:皮带  拼音:pí dài
(1).用皮革制的带子。特指腰带。《隋书·礼仪志六》:“领军捉刃人乌总帽,袴褶皮带。”
(2).指轮胎的内胎。 老舍 《骆驼祥子》一:“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
词语解释:皮廌  拼音:pí zhì
皮制的马鞍垫子。廌,“ 荐 ”的讹字。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 张之象 注:“ 华 本改廌为荐,按所改是也。”一本作“ 皮荐 ”。
词语解释:皮库  拼音:pí kù
清 代储藏皮革的仓库,是内务府所设的六库之一。《清会典·内务府·广储司》:“凡府库有六,曰银库,曰段(缎)库,曰衣库,曰茶库,曰皮库,曰瓷器库,各有专司。”
词语解释:皮干  拼音:pí gàn
皮和骨。一说即皮革。《管子·轻重甲》:“皮干、筋角之徵甚重,重籍於民而贵市之。”《管子·轻重乙》:“ 桓公 曰:‘皮干、筋角、竹箭、羽毛、齿革不足,为此有道乎?’”
词语解释:皮屦  拼音:pí jù
古代以皮制作的鞋。供冬天穿用。《仪礼·士冠礼》:“冬皮屨可也。” 贾公彦 疏:“冬时寒,许用皮,故云‘可也’。”
词语解释:皮室军  拼音:pí shì jūn
辽 国君主建立的心腹部队。创始于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建于 辽太宗 耶律德光 。皮室, 契丹 语“金刚”之意。《辽史·百官志二》:“ 太宗 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 太祖 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餘人,置为腹心部……则皮室军自 太祖 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 太宗 增多至三十万耳。”亦称“ 皮室兵 ”。 宋 叶隆礼 《辽志》:“ 晋 末, 契丹 主部下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骑人,皆精甲也,为其爪牙。”
词语解释:皮甲  拼音:pí jiǎ
用兽皮制的软甲。《元史·史天祥传》:“ 天祥 请代攻, 木华黎 喜,付皮甲一。”
词语解释:皮傅  拼音:pí fù
以肤浅的言词牵强附会。《方言》第七:“皮傅、弹憸,强也。 秦 晋 言非其事谓之皮傅。东 齐 、 陈 、 宋 、 江 、 淮 之间曰弹憸。” 郭璞 注:“谓强语也。”《后汉书·张衡传》:“且 河 洛 六艺,篇録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 李贤 注:“谓不深得其情核,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 章炳麟 《别录》:“未明於託名标识之事,而强以字义皮傅为言。”
词语解释:皮侯  拼音:pí hòu
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周礼·考工记·梓人》:“张皮侯而栖鵠。” 郑玄 注:“皮侯,以皮所饰之侯。” 贾公彦 疏:“天子三侯,用虎熊豹皮饰侯之侧,号曰皮侯。” 孙诒让 正义:“所谓皮侯,是侯侧之饰,及鵠并以皮为之,故专得皮侯之名也。”
词语解释:皮伤肉绽  拼音:pí shāng ròu zhàn
见“ 皮开肉绽 ”。
词语解释:皮开肉绽  拼音:pí kāi ròu zhàn
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到非刑毒打。《水浒传》第十八回:“ 白胜 抵赖,死不肯招 晁保正 等七人。连打三四顿,打的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未曾用得杖钱,一个个打得皮开肉绽,叫喊连天。”亦作“ 皮伤肉绽 ”。《水浒传》第一○七回:“﹝ 仇琼英 ﹞覷定 滕戣 ,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词语解释:皮剥所  拼音:pí bāo suǒ
宋 代群牧司所属官署名。掌割剥死亡的马牛驴骡等。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皮剥所》:“《宋朝会要》曰:‘皮剥所, 开宝 二年置。’”
词语解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pí zhī bù cún , máo jiāng yān fù
1.见"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词语解释:皮影戏  拼音:pí yǐng xì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也叫“影戏”、“影灯戏”、“土影戏”。表演时,由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 皮影戏在 北宋 时已有演出。参见“ 影戏 ”。
词语解释:影戏  拼音:yǐng xì
(1).亦称“ 影灯戏 ”。用纸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灯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戏剧。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影戏》:“ 少翁 夜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彷彿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鏃,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影戏借灯取影,哀怨异常,老嫗听之,多能下泪。”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枝》:“我尝疑现在的戏文,动作态度和画脸都与古代影灯戏有关。”
(2).今亦指电影。
词语解释:皮开肉绽  拼音:pí kāi ròu zhàn
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到非刑毒打。《水浒传》第十八回:“ 白胜 抵赖,死不肯招 晁保正 等七人。连打三四顿,打的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未曾用得杖钱,一个个打得皮开肉绽,叫喊连天。”亦作“ 皮伤肉绽 ”。《水浒传》第一○七回:“﹝ 仇琼英 ﹞覷定 滕戣 ,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词语解释:皮弁草  拼音:pí biàn cǎo
酸浆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酸浆》﹝集解﹞引 掌禹锡 曰:“苦耽生故墟垣堑间,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则赤色。 关中 人谓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词语解释:皮弁服  拼音:pí biàn fú
古代天子视朝、诸侯告朔所著之衣,以白缯为之。也称“縞衣”。《仪礼·既夕礼》:“荐乘车,鹿浅幦,干笮革靾,载旜载皮弁服,缨轡贝勒,县于衡。” 郑玄 注:“皮弁服者,视朔之服。” 清 凤应韶 《凤氏经说·皮弁服》:“皮弁之用,天子视朝,诸侯告朔,聘礼主宾,皆服之。” 清 凤应韶 《凤氏经说·皮弁服》:“ 孔子 谓诸侯皮弁告朔,卒告朔事,然后服縞以视朝,然则縞衣,皮弁之衣也。”
词语解释:皮牙孜  拼音:pí yá zī
洋葱
词语解释:皮炎  拼音:pí yán
皮肤的炎症,典型症状为发红、肿胀、渗液、结痂或脱屑
词语解释:皮灯笼  拼音:pí dēng lóng
皮做的灯笼。因光暗不明,喻指糊涂昏暗或糊涂昏暗之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阑驾上书》:“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如此怨謡,未能枚举。” 元 王晔 《水仙子》曲:“小机关背地里商量下,把俺做皮灯笼看待咱。”
词语解释:皮球  拼音:pí qiú
游戏用具。用橡胶制成的空心球,有弹性。
词语解释:皮猴子  拼音:pí hóu zi
对瘦人的戏称。《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一个老子养十个儿子,养成米头子;十个儿子养一个老子,养成皮猴子。”
词语解释:皮猴儿  拼音:pí hóu ér
一种风帽连着衣领的皮大衣。也指做成这种式样的,以人造毛、呢绒等做衬里的大衣。
词语解释:皮灯球  拼音:pí dēng qiú
见“ 皮灯毬 ”。
词语解释:皮灯毬  拼音:pí dēng qiú
皮灯笼。喻指昏暗糊涂之人。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你休恁般生嫉妬,休那般无智识,量这一个皮灯毬,犯下甚么滔天罪。”毬,一本作“ 球 ”。
词语解释:皮棉  拼音:pí mián
棉花轧去种子后所得的棉纤维部分,未经进一步加工的叫“皮棉”。
词语解释:皮桶子  拼音:pí tǒng zǐ
做皮衣用的成件毛皮。也叫皮桶儿。
词语解释: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拼音:pí zhī bù cún , máo jiāng ān fù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左传·僖公十四年》:“冬, 秦 饥,使乞糴于 晋 , 晋 人弗与。 庆郑 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虢射 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杜预 注:“皮,以喻所许 秦 城;毛,以喻糴。言既背 秦 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糴,犹无皮而施毛。”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今 云 欲预九锡之庆,乃甘心促寿愈疾以从之,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岂不愚惑之甚哉!”亦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省作“ 皮去毛安附 ”。 宋 苏舜钦 《淮上喜雨联句》:“本蹷邦岂寧,皮去毛安附?”
词语解释:皮丝  拼音:pí sī
水烟名。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查旱烟、水烟、皮丝、浄丝、黄条、青条各种,岁销数十万箱,亦可谓鉅矣。” 朱自清 《山野掇拾》:“你若吃过上好的皮丝,鲜嫩的毛笋,新制的龙井茶:你一定懂得我的话。”
共14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