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依皈 拼音:yī guī
皈依。佛教谓身心归向佛门。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大聚僧伽,广宣接引。使长往幽魂,悟真空而解脱;含冤滞魄,识业报而依皈。”参见“ 皈依 ”。
词语解释:皈依 拼音:guī yī
(1).佛教语。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表示对佛、法(教义)、僧三者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后多指虔诚信奉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 唐 李颀 《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西游记》第五二回:“前闻得 观音尊者 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 唐僧 来此求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生素不佞佛,至此皈依甚虔。” 孙中山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时的大学士 徐光启 ,其本人皈依了天主教。”
(2).谓身心归向、依托。 清 钮琇 《觚賸·圆圆》:“ 圆圆 皈依上将,匹合大藩。” 严复 《有如三保》:“然则以 孔子 之道例今人,乃无一事是皈依 孔子 。” 叶圣陶 《倪焕之》二九:“这惟有皈依酒了。”词语解释:三皈 拼音:sān guī
见“ 三归 ”。
词语解释:三归 拼音:sān guī
(1).娶三姓女子。《论语·八佾》:“ 管氏 有三归。”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汉书·地理志下》:“﹝ 管仲 ﹞身在陪臣而取三归。” 颜师古 注:“三归,三姓之女。”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七德八戒》:“ 管仲 之相 桓公 也……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 桓公 不王,而 孔子 小之。”按,关于“三归”的解释尚有数说:(1)三处家庭。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所谓三归者,即从 管仲 言,谓 管仲 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2)地名。指 管仲 之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二八》:“昔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恤劳 齐国 ,身老,赏之以 三归 ,泽及子孙。” 章炳麟 《封建考》:“ 管仲 让不忘上,而家有 三归 反坫。案《春秋》书‘城 小穀 ’,文不係 齐 ,则 管氏 亦比关内侯也。”(3)台名。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管仲 故筑 三归 之臺,以自伤於民。”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论语》:“《説苑》:‘ 管仲 筑 三归 之臺,以自伤於民。’﹝ 朱熹 ﹞《集註》取之。”(4)指按常例缴纳给公家的市租。 清 郭嵩焘 《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於上矣。’三归之名,实本於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2).亦作“ 三皈 ”。佛教语。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即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 晋 法显 《佛国记》:“ 弥勒 出世,初转法轮时,先度 释迦 遗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归五戒斋法供养三宝者。”《魏书·释老志》:“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 唐 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明 高濂 《玉簪记·投庵》:“但愿你受着五戒三皈,説甚么琛縭金翠。”词语解释:回皈 拼音:huí guī
佛教指归依向佛。《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於是大王受諫, 有相 迴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