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皂盖 拼音:zào gài
亦作“皁盖”。 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后汉书·舆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朱两轓。” 唐 白居易 《有小白马乘驭多时溘然而毙不能忘情题二十韵》:“毛寒一团雪,鬃薄万条丝,皂盖春行日,驪驹晓从时。”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头上打一轮皁盖,马前列两行朱衣。” 清 曹寅 《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诗:“期君舟楫外,皁盖岂难擎。”词语解释:皂囊 拼音:zào náng
亦作“皁囊”。
(1).黑绸口袋。 汉 制,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封之。《后汉书·蔡邕传》:“以 邕 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皁囊封上。” 李贤 注引 应劭 《汉官仪》:“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皁囊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皁囊封板,故曰封事。” 唐 杜牧 《长安杂题》诗之四:“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皁囊封。” 明 李东阳 《送董子仁给事使琉球》诗:“归忆皂囊封事在,殿前风采尚崔巍。”
(2).指密封的奏章。 宋 梅尧臣 《大风》诗:“ 风伯 有罪五,孰肯进皂囊。”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皂囊繁出入,彤陛儼周旋。”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官受京畿道御史,皁囊献替,白简绳纠。”词语解释:皂白 拼音:zào bái
亦作“皁白”。
(1).黑与白。多比喻非与是。《诗·大雅·桑柔》“匪不能言,胡思畏忌” 汉 郑玄 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膺 谓 覲 曰: 孟軻 以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弟於是何太无皂白邪!”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岂期数有迍否,天无皂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郑狱》:“公以无质实,叱去之。二人下,皆以官无皂白。”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五家邻居》:“﹝母子两人﹞一到了我对面的屋子,就不分皂白地把那位外省的年轻女子毒打了一顿。”
(2).佛教称僧徒和俗人。僧徒衣黑,俗人衣白,故称。也称缁素。词语解释:皂貂 拼音:zào diāo
亦作“皁貂”。 指黑貂制成的袍服。 唐 武元衡 《送张六谏议归朝》诗:“詔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 前蜀 韦庄 《宜君县北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诗之二:“明月严霜扑皁貂,羡君高卧正逍遥。” 宋 苏轼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袗絺方暑亦堪朝,岁晚凄风忆皁貂。”词语解释:皂纛 拼音:zào dào
亦作“皁纛”。 古代用黑色丝织物制的军中大旗。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皂纛》:“《宋朝会要》曰:‘皂纛本 后魏 纛头之制, 唐 卫尉纛居其一,盖旄头之遗像。’” 宋 曾巩 《晓出》诗:“晓出城南罗卒乘,皁纛朱旗密相映。”词语解释:皂雕 拼音:zào diāo
亦作“皁鵰”。 见“ 皂雕 ”。
亦作“ 皂鵰 ”。亦作“皁雕”。亦作“皁鵰”。 一种黑色大型猛禽。 唐 王昌龄 《城傍曲》:“ 邯郸 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鵰。” 唐 杜甫 《呀鹘行》:“强神非復皁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 宋 梅尧臣 《拟王维观猎》诗:“原边黄犬去,云外皁鵰迎。”《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浑似皂雕追紫燕,真如猛虎啖羊羔。”词语解释:皂荚 拼音:zào jiá
亦作“皁荚”。 落叶乔木,枝干上有刺,开淡黄色花,结荚果。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荚果、树皮和刺均可入药,有祛痰功能。也称皂角。《南史·虞玩之传》:“ 俭 方盥,投皁荚於地曰:‘卿乡俗恶, 虞玩之 至死烦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淮南 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皁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 清 陈维崧 《剔银灯·春景》词:“小巷蘼芜,斜街皂荚,都被雨酥烟腻。”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 宋 王文宪 家,以皂荚末置书中,以辟蠧。”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词语解释:皂衣 拼音:zào yī
亦作“皁衣”。
(1).黑衣。 秦 汉 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汉书·萧望之传》:“ 敞 备皁衣二十餘年,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虽有五时服,至朝皆著皁衣。”《旧唐书·封常清传》:“ 仙芝 令 常清 监巡左右厢军, 常清 衣皂衣以从事。” 宋 刘攽 《和王正仲熙宁郊祀》:“多士参鸣玉,微生厕皁衣。”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阶右有吆喝声,皂役二人着红帽皂衣。”
(2).借指下吏。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妃周氏行状》:“玉食之门,寧皁衣所述。”《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年十二,於内省见狱官将议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词语解释:皂隶 拼音:zào lì
古代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的差役。《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他得了钱了。” 鲁迅 《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打人,也不行的。但大老爷要打斗殴犯人的屁股时,皂隶来一五一十的打,难道也算犯罪么?”词语解释:皂角 拼音:zào jiǎo
亦作“皁角”。 即皂荚。 宋 孔平仲 《晚兴》诗:“皁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离县九里有座庙,唤做 皂角林大王庙 ,庙前有两株皂角树,多年结成皂角,无人敢动。” 丁玲 《法网》二:“棕板刷子用力的在一些脏布片上擦着,一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衣服,在皂角的泡沫里,便稍稍变得干净了一点。”参见“ 皂荚 ”。
词语解释:皂荚 拼音:zào jiá
亦作“皁荚”。 落叶乔木,枝干上有刺,开淡黄色花,结荚果。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荚果、树皮和刺均可入药,有祛痰功能。也称皂角。《南史·虞玩之传》:“ 俭 方盥,投皁荚於地曰:‘卿乡俗恶, 虞玩之 至死烦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淮南 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皁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 清 陈维崧 《剔银灯·春景》词:“小巷蘼芜,斜街皂荚,都被雨酥烟腻。”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 宋 王文宪 家,以皂荚末置书中,以辟蠧。”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词语解释:皂罗 拼音:zào luó
亦作“皁罗”。 一种色黑质薄的丝织品。亦指以皂罗制的头巾。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视五色损目》:“ 李氏 有 江 南日,中书皆用皂罗糊屏风,所以养目也。” 宋 苏轼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 緑珠 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皁罗。”《金史·舆服志下》:“巾之制,以皁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於后。”词语解释:皂枥 拼音:zào lì
亦作“皁歷”。亦作“皁櫪”。 马厩。养马之所。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岂欲皁櫪中,争食麧与藖。”《宋书·后废帝纪》:“犬马是狎,鹰隼是爱;皁歷轩殿之中,韝緤宸扆之侧。” 金 元好问 《上致政冯内翰》诗:“皁櫪老归千里驥,白云闲钓 五溪 鱼。”词语解释:皂帽 拼音:zào mào
亦作“皁帽”。 黑色帽子。《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常著皁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扁舟不独如 张翰 ,皁帽应兼似 管寧 。”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四六:“清明一片 龙泉 水,皂帽青衫发古情。”词语解释:皂旗 拼音:zào qí
亦作“皁旗”。 黑旗。 宋 苏轼 《祭常山回小猎》诗:“青盖前头点皁旗, 黄茅冈 下出长围。”《水浒传》第七六回:“后面一簇人马,尽是皂旗,黑甲黑袍,黑缨黑马,前面一把引军黑旗。”词语解释:皂栈 拼音:zào zhàn
亦作“皁栈”。 马厩。皂,食槽;栈,马脚下防湿的木板。《庄子·马蹄》:“连之以羈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唐 李商隐 《为贺拔员外上相公启》:“牧駑駘於皁栈之中,刻蚣蝑于乐县之上。”《宋史·兵志十二》:“放便殿设皂栈,教以秣饲。”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兴元 中,有知马者,曰 李幼清 ……马弭耳引首, 幼青 自负其知。乃汤沐翦饰,别其皁栈,异其芻秣。”词语解释:皂衫 拼音:zào shān
亦作“皁衫”。 黑色短袖单衣。《宋史·舆服志五》:“进士则幞头、襴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金史·仪卫志下》:“亲王傔从。引接十人,皁衫、盘裹、束带、乘马。”《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见一箇人走将进来,怎生打扮?但见:裹背繫带头巾,着上两领皂衫。”词语解释:皂舆 拼音:zào yú
皂人和舆人。古代供贱役的两种小吏。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应运而起的‘执命’的‘陪臣’与‘横议’的‘处士’,不外是皂舆之流之高级者或地主化了的皂舆。”词语解释:皂幡 拼音:zào fān
黑色旗子。《宋史·礼志五》:“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槃中,杨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词语解释:皂纱 拼音:zào shā
亦作“皁纱”。 黑色的纱。《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絳缘中衣。”《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 宋 王禹偁 《道服》诗:“楮符布褐皁纱巾,曾奉西垣寓直人。”《金史·舆服志下》:“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鈿於上,谓之玉逍遥。”《水浒传》第八回:“当时 董超 便和酒保径到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词语解释:皂裙 拼音:zào qún
亦作“皁裙”。 鹳的别名。《尔雅翼·释鸟》:“鸛,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别名黑尻、皁裙。”词语解释:皂鞋
一种黑色的便鞋词语解释:皂吏 拼音:zào lì
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特写]两个皂吏,剥去 董昌 上衣,捉住两臂。”参见“ 皂役 ”、“ 皂隶 ”。词语解释:皂裘 拼音:zào qiú
黑色的皮衣。 唐 张籍 《送元宗简》诗:“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骑马向 西州 。”词语解释:皂快壮健
捕快壮卒词语解释: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
形容捉拿人时凶猛而迅速词语解释:皂帕
黑色的头巾词语解释:皂褶儿
穿在外面的黑色上衣词语解释:皂脂 拼音:zào zhī
亦作“皁脂”。 皂角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卢抱经 学士 文弨 精於攷索,每朋辈小集谈艺,学士仰而沉思,以手频摩其面。同人戏语;‘此省皁脂钱耳。’”词语解释:皂轮车 拼音:zào lún chē
亦作“皁轮车”。 黑色车轮的牛车,有勋德的诸王三公乘用。《晋书·舆服志》:“皁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之。”《隋书·礼仪志五》:“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皆特加皁轮车,驾牛,形如犊车。”词语解释:皂白沟分 拼音:zào bái gōu fēn
亦作“皁白沟分”。 比喻界限分明。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述而篇四》:“此是圣学极至处,亦是圣学、异端皁白沟分处。”词语解释:皂白不分 拼音:zào bái bù fēn
黑白不能分辨。比喻分不清是非。 清 林则徐 《札澳门同知传谕义律准驳条款》:“至不驱之夷,应俟事竣,另行示期,再准搬回长住,不得混入驱逐奸夷之内,纷纷回 澳 ,致令皂白不分,自取玷辱。”词语解释:皂袍 拼音:zào páo
亦作“皁袍”。 黑色长衣。《后汉书·药崧传》:“给帷被皁袍,及侍史二人。”《元史·舆服志二》:“娄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乌巾,素衣,皂袍。”词语解释:皂素 拼音:zào sù
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有毒苷类淡黄色粉末。主要用于制作洗 涤去污剂,部分可药用词语解释:皂雕旗 拼音:zào diāo qí
亦作“皁鵰旗”。 见“ 皂雕旗 ”。
亦作“皁鵰旗”。 一种有黑雕图案的军旗。 元 张可久 《水仙子·怀古》曲:“秋风远塞皁鵰旗,明月高臺金凤杯。” 明 无名氏 《精忠记·饯别》:“但见胡马嘶风,胡笳吹咽。皂雕旗展开万点寒鸦,羊角弓弯如半轮秋月。”词语解释:皂隶老官 拼音:zào lì lǎo guān
旧时对州县衙役的俗称。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下:“ 明太祖 製秀才衣巾,既成服,试问 马后 曰:‘谓我何似?’后曰:‘似一箇皂隶老官。’”词语解释:皂驺 拼音:zào zōu
亦作“皁騶”。 古代穿黑衣骑马的侍从。 唐 李峤 《为王及善让内史表》:“彤轩皁騶,非振鷺之饰;青组丹紱,是濡鵜之讥。”词语解释:皂靴 拼音:zào xuē
亦作“皁靴”。 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旧时官绅所穿。《元史·礼乐志五》:“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皁鞾。”《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其 钱青 所用,及儒巾圆领丝绦皂靴,并皆齐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身穿元缎直裰,脚下虾蟆头厚底皂靴。”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词语解释:皂舄 拼音:zào tuō
黑鞋子。《元史·舆服志二》:“牛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牛首,皂襴,黄裳,皂舃。”词语解释:皂顶 拼音:zào dǐng
即皂盖。《宋史·舆服志一》:“白鷺车, 隋 所製也……赤质,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贯五轮相重,轮衣以緋,皂顶及緋络带,并绣飞鷺。”参见“ 皂盖 ”。
词语解释:皂盖 拼音:zào gài
亦作“皁盖”。 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后汉书·舆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朱两轓。” 唐 白居易 《有小白马乘驭多时溘然而毙不能忘情题二十韵》:“毛寒一团雪,鬃薄万条丝,皂盖春行日,驪驹晓从时。”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头上打一轮皁盖,马前列两行朱衣。” 清 曹寅 《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诗:“期君舟楫外,皁盖岂难擎。”词语解释:皂绨 拼音:zào tí
亦作“皁綈”。 黑色厚缯。亦指用黑色厚缯做成的衣服。《汉书·贾谊传》:“且帝之身衣皁綈,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助教﹞望庙门半掩,只见庙内一人,着皂綈背子,缓步而出,却像 云郎 。”词语解释:皂褙 拼音:zào bèi
亦作“皁褙”。 黑色背心。《宣和遗事》前集:“将龙衣卸却,把一领皁褙穿著,上面著一领紫道服。”词语解释:皂绦 拼音:zào tāo
亦作“皁絛”。 黑色的丝绳。《金史·舆服志下》:“ 明昌 六年制,文武官六贯石以上及廕者,许用牙领紫圆板,皁絛罗带。”词语解释:皂白难分 拼音:zào bái nán fēn
比喻是非不易辨别。川剧《评雪辨踪》:“[ 刘翠屏 ]:穿钉鞋的,你二天来,不要穿钉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给他做个皂白难分。”词语解释:皂襕 拼音:zào lán
古时上下衣相连的黑色服装。《元史·舆服志二》:“金星旗,素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五梁冠,素衣,皂襴,朱裳,秉圭。”词语解释:皂皮 拼音:zào pí
黑色皮革。《宋史·舆服志四》:“白綾韈,皂皮履。”《元史·舆服志一》:“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胯,鞓用朱革。鞾,以皂皮为之。”词语解释:皂绔 拼音:zào kù
黑色套裤。《新唐书·仪卫志上》:“第三队、第六队,黑质鍪、鎧,皂絝。”词语解释:皂领 拼音:zào lǐng
亦作“皁领”。 黑色衣领。古代官员的服式。《后汉书·礼仪志中》:“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领缘中衣,迎气於白郊。”《旧唐书·舆服志》:“謁者臺大夫以下,高山冠,并絳纱单衣,白纱内单,皁领、褾、襈、裾,白练裙襦。”《辽史·仪卫志二》:“亲王远游冠……絳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襈、裾。”词语解释:皂鲢 拼音:zào lián
亦作“皁鰱”。 鳙鱼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鳙》:“﹝鱅﹞一名鱃鱼,俗呼皁鰱。”词语解释:皂钱 拼音:zào qián
亦作“皁钱”。 旧时迷信,烧给鬼的纸钱。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鬼传书》:“人间重钱,阴府何用,希皁钱一帖,即敢捧当。 姜君 遣僕立买皁钱,乃修迴状。”词语解释:皂李 拼音:zào lǐ
灌木名。鼠李的俗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鼠李》:“可以染緑,故俗称皂李。”词语解释:皂游 拼音:zào yóu
亦作“皁游”。 古代旗帜挂的黑色飘带。《史记·秦本纪》:“ 帝舜 曰:‘咨尔 费 ,赞 禹 功,其赐尔皁游。’” 司马贞 索隐:“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词语解释:皂班 拼音:zào bān
旧时州县衙役三班中的一班,其职掌站堂行刑。亦泛指差役。 沙汀 《记贺龙》二五:“你们还没有见过 清 朝时候的县长……出街的时候那个威风哟,前头两根长号,一群戴尖帽子的皂班。”参见“ 三班六房 ”。
词语解释:三班六房 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你能直接同两县衙门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总们,打堆顽耍。”词语解释:皂王老爷 拼音:zào wáng lǎo yé
灶神的俗称。河北梆子《喜荣归》:“[ 崔平 ]:待我谢谢皂王老爷吧。”词语解释:皂帐 拼音:zào zhàng
亦作“皁帐”。 黑色粗质的帷帐。《南史·梁纪中·武帝》:“身衣布衣,木绵皁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加以卑躬菲食,皂帐綈衣。”词语解释:皂地 拼音:zào dì
亦作“皁地”。 黑色的质地。《隋书·音乐志上》:“大鼓、长鸣工人,皁地苣文。”《宋史·舆服志五》:“ 雍熙 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襴,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鸳鸯。”词语解释:皂斗 拼音:zào dòu
亦作“皁斗”。 柞实。可染黑色。也称橡斗。《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皁物” 汉 郑玄 注:“皁物,柞栗之属,今世间谓柞实为皁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橡实》﹝集解﹞引 苏颂 曰:“橡实,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为皂斗。”词语解释:皂物 拼音:zào wù
亦作“皁物”。 柞栗之类。可做黑色染料。《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词语解释:皂汤 拼音:zào tāng
浸泡皂荚的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检殴死尸,先乾检一番,次以皂汤洗涤垢腻。”词语解释:皂服 拼音:zào fú
旧时小吏所着的黑衣服。亦借指小吏。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剋,莫知其极。”词语解释:皂快 拼音:zào kuài
旧时州县衙役有皂、快、壮三班:皂班掌站堂行刑;快班又分步快、马快,原为传递公文,后掌缉捕罪犯;壮班掌看管囚徒。其成员通称差役,亦称皂快。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二:“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舖,庭蓄盆鱼杂卉,内列细棹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些皂快,没一个不摇头咋舌道:‘他不过是个监生,如何将官府恁般藐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饬查各役示附》:“书办责成吏房;皂快民壮人等,责成兵房;分别是否经制,每役名下,俱註明年貌籍贯。”参见“ 三班六房 ”。
词语解释:三班六房 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你能直接同两县衙门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总们,打堆顽耍。”词语解释:皂带 拼音:zào dài
亦作“皁带”。 黑色带子。《元史·舆服志二》:“亢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五梁冠,素衣,朱袍,皂襴,皂带,黄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而百官俱用紫衫皁带,乃 王丞相 以亲老为嫌,不肯素服。”词语解释:皂历 拼音:zào lì
亦作“皁歷”。 见“ 皂櫪 ”。
词语解释:皂枥 拼音:zào lì
亦作“皁歷”。亦作“皁櫪”。 马厩。养马之所。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岂欲皁櫪中,争食麧与藖。”《宋书·后废帝纪》:“犬马是狎,鹰隼是爱;皁歷轩殿之中,韝緤宸扆之侧。” 金 元好问 《上致政冯内翰》诗:“皁櫪老归千里驥,白云闲钓 五溪 鱼。”词语解释:皂牢 拼音:zào láo
亦作“皁牢”。 饲养牛马的圈栏。《管子·轻重戊》:“ 殷 人之王立皁牢,服牛马,以为利民。”词语解释:皂片 拼音:zào piàn
为供市场出售而制备的精致成片的肥皂,易于溶化词语解释:皂君 拼音:zào jūn
鹳雀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鹳》。词语解释:皂役 拼音:zào yì
旧时官衙中的差役。《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理刑﹞喝叫皂役,重打四十,又夹一夹棍,教他从实供招来踪去跡。”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浩劫前定》:“县中自僕从书吏以至皂役,无不为贼耳目者。”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阶右有吆喝声,皂役二人着红帽皂衣,手持竹板杖,由右手出场。”词语解释:皂头 拼音:zào tóu
旧时衙役的领班。《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官府坐在三堂上,叫值日的皂头把 万中书 提了进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上任入署,遂命皂头选惯行刑皂隶八名,并毛头大板十片进验。”词语解释:皂制 拼音:zào zhì
亦作“皁製”。 黑衣。《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幘皁製,执大鼗。”词语解释:皂丝麻线 拼音:zào sī má xiàn
亦作“ 皂丝麻綫 ”。 比喻是非混乱,纠缠不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我自半路遇见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甚皂丝麻线,要勒掯我回去?”《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在我家中,我自照管着他,有甚皂丝麻线。”《水浒传》第二六回:“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火家自去殮了,就问他几时出丧。若是停丧在家,待 武松 归来出殯,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綫。”词语解释:皂巾 拼音:zào jīn
古代受墨刑者所戴的黑色头巾。《尚书大传》卷一下:“ 唐 虞 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引作“皁巾”。词语解释:皂履 拼音:zào lǚ
黑鞋子。《元史·舆服志二》:“力士旗,白质,赤火焰脚,绘神人,武士冠,緋袍,金甲,汗胯,皂履,执戈盾。”词语解释:皂化 拼音:zào huà
使(如脂肪或脂肪酸)转化为肥皂词语解释:皂人 拼音:zào rén
亦作“皁人”。 古代养马的下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皁人盖古司牧者,隶则舆隶,本不并言。”词语解释:皂帛 拼音:zào bó
犹皂白。《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赵道德墓志》:“内定雌黄,外分皂帛。”《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孤情难立,见此艰辛,皂帛难分,龙虵混杂。”参见“ 皂白 ”。
词语解释:皂白 拼音:zào bái
亦作“皁白”。
(1).黑与白。多比喻非与是。《诗·大雅·桑柔》“匪不能言,胡思畏忌” 汉 郑玄 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膺 谓 覲 曰: 孟軻 以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弟於是何太无皂白邪!”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岂期数有迍否,天无皂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郑狱》:“公以无质实,叱去之。二人下,皆以官无皂白。”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五家邻居》:“﹝母子两人﹞一到了我对面的屋子,就不分皂白地把那位外省的年轻女子毒打了一顿。”
(2).佛教称僧徒和俗人。僧徒衣黑,俗人衣白,故称。也称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