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宿瘤 拼音:sù liú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宿瘤女 者, 齐 东郭採桑之女, 閔王 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 宿瘤 。”后作为丑女的典型。《三国志·魏志·徐邈传》:“然 宿瘤 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加粉脂则 宿瘤 进,蒙不洁则 西施 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采芳集》:“ 宿瘤 也,以为仙姬;姣僮也,以为娇客。”词语解释:楠瘤 拼音:nán liú
见“ 楠榴 ”。
词语解释:楠榴 拼音:nán liú
亦作“ 楠瘤 ”。 楠木的瘿瘤。俗称楠木疙瘩。《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 刘逵 注:“南榴,木之盘结者,其盘节文尤好,可以作器。” 宋 梅尧臣 《和王仲仪咏瘿二十韵》:“在木曰楠榴,刳之可为皿。” 宋 孔平仲 《续世说·雅量》:“ 齐 萧鏗 左右误排楠瘤屏风,倒压其背,颜色不异,言谈无輟。”词语解释:木瘤 拼音:mù liú
木材上的一个瘤;树木的一个硬的突出物,具扭曲纹理词语解释:杉瘤 拼音:shān liú
杉赘。 唐 皮日休 《二游诗·任诗》:“杯杓悉杉瘤,盘筵尽荷叶。”参见“ 杉赘 ”。
词语解释:杉赘 拼音:shān zhuì
杉树上赘生的木疙瘩。 唐 皮日休 陆龟蒙 《夜会问答》诗之二:“癭木杯,( 龟蒙 问 日休 )杉赘楠瘤刳得来。莫怪家人畔边笑,渠心祗爱黄金罍。”词语解释:赘瘤 拼音:zhuì liú
(1).犹赘疣。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身世喻泡幻,衣冠如赘瘤。” 许地山 《缀网劳蛛》:“财产是生活的赘瘤,不要也罢,和他争什么?”
(2).喻赘婿。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又怎肯去就东床,作赘瘤,冒阉人,为我舅。”词语解释:良性肿瘤 拼音:liáng xìng zhǒng liú
植物或动物体的一种良性异常增生组织团词语解释:脂瘤 拼音:zhī liú
由脂肪细胞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词语解释:肿瘤 拼音:zhǒng liú
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组织细胞长期不正常地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据其对人体危害性的大小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词语解释:虱瘤 拼音:shī liú
亦作“蝨瘤”。虱子寄生在肌肤上所形成的瘤。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颊瘤巨虱》:“ 临川 人有瘤生颊间,痒不復可忍,每以火烘炙,则差止;已而復然,极以患苦。医者告之曰:‘此真虱瘤也,当剖而取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人虱》﹝集解﹞引 徐铉 《稽神录》:“ 浮梁 李生 背起如盂,惟痒不可忍,人皆不识。医士 秦德立 云:此蝨瘤也。以药傅之,一夕瘤破,出蝨斗餘。”词语解释:血瘤 拼音:xuè liú
因血结气滞,经络不通,复受外邪所搏而致.瘤体皮色紫红,软硬间杂,隐约若有红丝缠绕,偶有擦破则血流不止,常发于唇、颈、四肢。相当于血管瘤词语解释:骨瘤 拼音:gǔ liú
病名。骨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词语解释:骨肉瘤 拼音:gǔ ròu liú
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多见于十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男多于女。好发于四肢长骨的两端。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的隐痛,不久便变为持续性的剧痛。词语解释:根瘤 拼音:gēn liú
生长在豆科植物根部的球状小瘤。由根瘤菌侵入根部形成。词语解释:黑瘤 拼音:hēi liú
含有黑色素的皮肤肿瘤词语解释:树瘤 拼音:shù liú
树干受伤后因病理或生理的作用而形成的瘤状物。有些树木的树瘤部分,经加工呈现美丽的木材花纹,是很有价值的工艺用材。词语解释:小瘤 拼音:xiǎo liú
在器官或皮肤实质内的小孤立肿块词语解释:毒瘤 拼音:dú liú
恶性肿瘤的通称。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序言一》:“好像如果不赶快割去这个毒瘤,人就会要死了似的。”词语解释:牙瘤 拼音:yá liú
起源于牙并含有牙组织(如釉质、牙质、牙骨所)的一种肿瘤词语解释:恶性肿瘤 拼音:è xìng zhǒng liú
肿瘤的一种,周围没有包膜,细胞异常增生,形状、大小很不规则,与正常组织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能在体内转移,破坏性很大。癌和肉瘤都属于恶性肿瘤。通称毒瘤。词语解释:肉瘤 拼音:ròu liú
(1).人和动物身体组织增殖生成的肉疙瘩。《南史·贼臣传·侯景》:“ 景 左足上有肉瘤,状似龟。”《水浒传》第四九回:“﹝ 邹闰 ﹞身材长大,天生一等异相,脑后一个肉瘤。”《新民晚报》1984.8.1:“从画上可以看清 吴老 的容貌了:矮矮的个子,前额已经颓顶,大鼻子下长有一个小小的肉瘤。”
(2).骨头、淋巴组织、造血组织等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如骨肉瘤。词语解释:衔瘤 拼音:xián liú
喻树木外皮带有隆起的粒块。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戴癭衔瘤,藏穿抱穴。”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其生也悬疣附赘,其材也戴癭衔瘤。”词语解释:瘿瘤 拼音:yǐng liú
(1).中医病名。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瘿多生于颈部,皮宽不急,按之较软,始终不溃;瘤遍体可生,肿块界限分明,按之较硬,可能溃破。因发病情况不同,而有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六瘤(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脂瘤)之称。亦专指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海带》:“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 清 戴名世 《赠赵骖期序》:“ 齐 鲁 山泽间多癭瘤之疾,臃肿轮囷纍纍然。”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但如果某个细胞太喜欢发达,以至超过它本分的限度而形成瘿瘤之类,那便是病了。”
(2).指虫瘿。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枫柳人》:“ 岭 南枫木之老者,或生癭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