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首字词组
瘢痕瘢痆瘢痏瘢疣瘢夷瘢迹  
瘢胝瘢疻瘢痍瘢楞瘢耆瘢疵  

词语解释:瘢痕  拼音:bān hén
(1).创口或疮口留下的痕迹。《北史·崔赡传》:“ 赡 经热病,面多瘢痕。” 唐 白居易 《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杨疤眼》:“夜获一狐,左目上有瘢痕,大如钱。”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羞红从脸颊飞涨到颈际,右颊的瘢痕仿佛更突起了。”
(2).喻过失,缺点。《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词语解释:瘢胝  拼音:bān zhī
疤痕和趼子。 宋 苏轼 《石鼓歌》:“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
词语解释:瘢痆  拼音:bān nì
疤痕;疮痕。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念齿慰霉黧,视伤悼瘢痆。”
词语解释:瘢疻  拼音:bān zhǐ
伤痕。 明 徐渭 《书红眼公传》:“至於眇鬱攸轻燎原,与 祝融 、 回禄 争雄捷,以破其围而出,其所怙所灼者,虽曰仅两瞳子眶耳,而瘢疻烈然为朱孔扬,是以 红眼公 名闻於世。”
词语解释:瘢痏  拼音:bān wěi
创伤;瘢痕。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总戎佳论》:“战必受伤,伤必重创……因袒其体徧示坐客,瘢痏之痕如绣,见者无不惊叹。”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张氏女》:“红裙緑鬢相望,而神面爪痕竟不可去,屡经改塑,瘢痏如初。”
词语解释:瘢痍  拼音:bān yí
(1).疤痕;伤痕。《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上尝谓 敬德 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 清 唐孙华 《种树》诗:“一朝触头面,殷朱血淋漓。困甚据蒺藜,生痏成瘢痍。”
(2).比喻过失,缺点。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
词语解释:瘢疣  拼音:bān yóu
疤痕和赘疣。比喻过失,缺点。 金 元好问 《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三:“先儒骨已腐,百駡不汝酧。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
词语解释:瘢楞  拼音:bān léng
像疮疤那样凸起。 许地山 《生》:“现在那些叶子都落掉了!只有瘢楞的痕迹留在干上。”
词语解释:瘢夷  拼音:bān yí
(1).创伤。《新唐书·李德裕传》:“至 元颖 时,(蛮)遇隙而发,故长驱深入,蹂剔千里,荡无孑遗。今瘢痍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
(2).指使受创伤,受损伤。《新唐书·西域传上·吐谷浑》:“前日 王孝杰 自 河源军 徙 耽尔乙句贵 置 灵州 ,既其叛,乃入牧坊掠羣马,瘢夷州县,是则迁中土无益之成验。”
词语解释:瘢耆  拼音:bān qí
指马脊疮疤。
词语解释:瘢迹  拼音:bān jì
亦作“ 瘢跡 ”。 瘢痕;痕迹。《法苑珠林》卷十引 唐 唐临 《冥报记》:“傍人及邻里并闻其语及杖声,又见杖瘢跡,而不覩其形。”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 舆 卧病百餘日乃愈,至老不聋,亦无瘢迹。”
词语解释:瘢疵  拼音:bān cī
比喻过失;缺点。 清 姚鼐 《祭张少詹曾敞文》:“众所顾畏,索刺瘢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