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埋瘗发瘗浮瘗收瘗旅瘗禋瘗燔瘗 
焚瘗假瘗毁瘗潜瘗敛瘗肆瘗祈瘗 
望瘗鹤瘗攒瘗封瘗私瘗守瘗  

词语解释:埋瘗  拼音:mái yì
(1).埋葬,埋藏。《南史·贼臣传·侯景》:“横尸满路,无人埋瘞。”《旧唐书·韩思复传》:“且天灾流行,埋瘞难尽。”
(2).谓湮没。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叙录》:“六经颠倒,乱於非种,圣制埋瘞,沦於雺雾。”
词语解释:焚瘗  拼音:fén yì
焚化并埋葬。 宋 苏轼 《邓忠臣母周挽词》:“岂比黄壤下,焚瘞千金璧。”
词语解释:望瘗  拼音:wàng yì
祭礼仪节之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瘞位。[各官立介][赞]望瘞。[杂焚祝帛介][赞]礼毕。” 王季思 等注:“ 明 代祭宗庙及 孔 庙的礼仪,当最后唱‘望瘞’时,捧祝官与进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为望瘞。明年,增望瘞乐章。”
词语解释:发瘗  拼音:fā yì
发掘瘗埋,挖坟。《晋书·王敦传》:“有司议曰:‘ 王敦 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 崔杼 、 王凌 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於是发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词语解释:假瘗  拼音:jiǎ yì
暂时安葬。《梁书·文学传·刘苞》:“初, 苞 父母及两兄相继亡殁,悉假瘞焉。”
词语解释:鹤瘗  拼音:hè yì
《瘗鹤铭》。 清 王夫之 《补落花诗》之三:“江干《鹤瘞》千秋伴,共怨人间甲子忙。”参见“ 瘞鹤铭 ”。
词语解释:瘗鹤铭  拼音:yì hè míng
著名的摩崖刻石。 华阳真逸 撰, 上皇山樵 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焦山 崖石上。曾崩落 长江 中。 乾隆 二十二年移置 焦山 定慧寺 。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诗:“ 山阴 不见换鹅经, 京口 今存《瘞鹤铭》……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清 赵翼 《再题焦山寺》诗:“十年来往空相望,今日纔寻《瘞鹤铭》。” 郭沫若 《创造十年》八:“连《瘗鹤铭》的所在我都是模糊印象了。”亦省作“ 瘞鹤 ”、“ 瘞铭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下》:“《东观餘论》云:‘……此铭后又有题“ 丹阳 尉 山阴 宰”数字,及 唐 王瓚 诗,字画亦颇似《瘞鹤》,但笔势差弱,当是效 陶 书。’” 明 徐渭 《画鹤赋》:“ 焦山 瘞铭, 桂阳 避弹。”
词语解释:浮瘗  拼音:fú yì
浅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狱》:“乃问地方:‘死者尸何在?’地方指之曰:‘此浮瘞者是也。’”
词语解释:毁瘗  拼音:huǐ yì
取出已撤除的宗庙神主埋葬。 唐 韩愈 《禘祫议》:“曰 献 懿 庙主宜毁之、瘞之,臣又以为不可。谨按《礼记》,天子立七庙,一坛一墠,其毁庙之主皆藏於祧庙,虽百代不毁,祫则陈於太庙而饗焉。自 魏 晋 以降,始有毁瘞之议。”
词语解释:攒瘗  拼音:zǎn yì
暂时浅埋,以待迁葬。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秘议》:“ 丽娘 原是他香闺女,十八而亡,就此攒瘞。”
词语解释:收瘗  拼音:shōu yì
收殓埋葬。《北史·魏纪五·静帝》:“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诸州郡县收瘞骸骨。”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瘞之。” 清 黄宗羲 《大方伯马公救灾颂》:“其流棺遗骼散在原野河壖者,则在处收瘞之。”
词语解释:潜瘗  拼音:qián yì
暗中埋葬。 清 冯桂芬 《奉政大夫金君墓志铭》:“ 云州 人 崔际唐 潜瘞君尸。”
词语解释:封瘗  拼音:fēng yì
埋葬。 南朝 宋 鲍照 《请假启》:“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存没永诀。不获计见,封瘞泉壤临送。”
词语解释:旅瘗  拼音:lǚ yì
犹旅葬。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 戴寳德 者,年逾六旬,曾与 文荣 同客 归州 , 芳蓉 向之号泣叩头,求示以旅瘞之处。”
词语解释:敛瘗  拼音:liǎn yì
犹敛葬。敛,通“ 殮 ”。《新唐书·褚亮传》:“贬 西海 司户,时博士 潘徽 贬 威定 主簿, 亮 与俱至 陇山 , 徽 死,为敛瘞,人皆义之。”参见“ 敛葬 ”。
词语解释:敛葬  拼音:liǎn zàng
入殓安葬。敛,通“ 殮 ”。《汉书·云敞传》:“ 敞 时为大司徒掾,自劾 吴章 弟子,收抱 章 尸归,棺敛葬之。”《新唐书·裴冕传》:“ 鉷 死, 李林甫 方用事,僚属惧,皆引去,独 冕 为敛葬,由是寖知名。”《宋史·仁宗纪二》:“詔诸戍边军月遣内侍存问其家,病致医药,死为敛葬之。”
词语解释:私瘗  拼音:sī yì
私下掩埋。《新唐书·房儒复传》:“ 儒復 娶 崔昭 女, 崔 悍媢,杀二侍儿,私瘞之。”
词语解释:禋瘗  拼音:yīn yì
谓祭祀天地。禋,指祭天。将牲体、玉帛等放在柴火上焚烧,升烟以祭。瘗,指祭地。礼毕将牲体、玉帛等埋于地以享。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夫禋瘞茧栗,宗社三牲。膮膷豆俎,以供宾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惟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
词语解释:肆瘗  拼音:sì yì
祭名。谓祭山后将所用牲玉埋于土中。《山海经·中山经》:“凡 夫夫之山 、 即公之山 、 尧山 、 阳帝之山 皆冢也,其祠:皆肆瘞。” 郭璞 注:“肆,陈之也。陈牲玉而后薶藏之。”《山海经·中山经》:“ 洞庭 、 荣余山 神也,其祠:皆肆瘞。” 郭璞 注:“肆竟然后依前薶之也。”
词语解释:守瘗  拼音:shǒu yì
古代祭祀地神时,将祭品埋于地下,设人守护,谓之“守瘞”。《周礼·春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凡祭事守瘞,凡丧事掌巫降之礼。” 郑玄 注:“瘞谓若祭地祇有埋牲玉者也,守之者以祭礼未毕若有事然,祭礼毕则去之。”
词语解释:燔瘗  拼音:fán yì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专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 颜师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类于天神。”
词语解释:祈瘗  拼音:qí yì
古代祭地神的一种方式。先以牲献祭求祷,然后埋之。《山海经·中山经》:“自 景山 至 琴鼓之山 ,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 郭璞 注:“祷请已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