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首字词组
痘疹娘娘痘痕痘苗痘疹痘子痘神痘浆 
痘瘢痘客痘花痘毒痘疮痘疤痘痂 

词语解释:痘疹娘娘
主管天花病的神
词语解释:痘瘢  拼音:dòu bān
人患痘疮后留下的瘢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痘疮》:“马肉汁并洗痘瘢。”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黄痘子》:“ 宋 时面有痘瘢者即谓痘子,今所谓麻子也。”
词语解释:痘痕  拼音:dòu hén
天花所致的疤痕
词语解释:痘客  拼音:dòu kè
出痘的病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一日有个亲眷,办着盒礼来望痘客。 王生 接见,茶罢,诉説患病的十分沉重,不久当危。”
词语解释:痘苗  拼音:dòu miáo
种痘所用的疫苗。旧时用痘痂作痘苗。现代用因接种病牛身上的痘浆而发病的牛犊身上取出的经消毒的痘浆为痘苗。痘苗接种到人体上,可以预防天花。《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水苗种法》:“种痘之时,要细閲小儿气血冲和,臟腑均平,内无痰热食积所伤,外无六淫之气相侵,方可用上好痘痂种之……痘苗取出之后,其苗气渐次而入,传遍五藏。”
词语解释:痘花  拼音:dòu huā
天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六老 夫妻的儿子﹞不期三岁上出起痘来……两人忧疑惊恐,巴得到痘花回好。”
词语解释:痘疹  拼音:dòu zhěn
因患天花出现的疱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痘疮》:“升麻解毒,散痘疹前热。” 清 朱奕梁 《种痘心法·论痘源流》:“痘疹之源,本於父母媾精时慾火藏於婴孩之命门,所谓先天之毒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那步军》:“自是小儿多患痘疹,百无一生。”
词语解释:痘毒  拼音:dòu dú
痘疮之毒。《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五藏传送之理》:“水苗种法,以苗塞鼻中,其气先传於肺……肝传於肾。肾主骨,痘毒藏骨髓之内,感苗气而发,其毒自骨髓尽达於筋,肾藏之毒解矣。”
词语解释:痘子  拼音:dòu zǐ
(1).即天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三岁的女儿,出起极重的痘子来,求神问卜,请医调治,百无一灵。”参见“ 天花 ”。
(2).脸上有天花疤痕的人。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黄痘子》:“ 宋 时面有痘瘢者即谓痘子,今所谓麻子也。”
词语解释:天花  拼音:tiān huā
(1).亦作“ 天华 ”。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南朝 陈 徐陵 《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 维摩 ,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 清 姚鼐 《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鐘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
(2).指雪。 唐 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宋 陆游 《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 金 高士谈 《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疎竹共风流。” 闻一多 《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
(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词语解释:痘疮  拼音:dòu chuāng
即天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小儿疮痘》:“痘疮切不可多服升麻汤,只须以四君子加黄芪一味为稳耳。”《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期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效,十二朝身死。” 清 朱奕梁 《种痘心法·论痘源流》:“ 东汉 马伏波 征 交趾 ,南方湿热与相火煽动,遂染痘疮,侵入中国。”参见“ 天花 ”。
词语解释:天花  拼音:tiān huā
(1).亦作“ 天华 ”。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南朝 陈 徐陵 《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 维摩 ,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 清 姚鼐 《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鐘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
(2).指雪。 唐 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宋 陆游 《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 金 高士谈 《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疎竹共风流。” 闻一多 《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
(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词语解释:痘神  拼音:dòu shén
旧时所谓痘疮之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痘神之説,不见经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淡然忘之,请痘神随时随意种上去,听它到处发出来。”
词语解释:痘疤  拼音:dòu bā
人患痘疮后留下的疤痕。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天黥》:“按天黥,当谓痘疤,即 唐 人所咏之面花也。”
词语解释:痘浆  拼音:dòu jiāng
(1).痘疱中的浆液,含有天花或牛痘的滤过性病毒。《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痘浆种法》:“择小儿出痘之顺者,取其痘浆以棉拭之,分男左、女右,塞入鼻中,亦能发痘。”
(2).指痘苗。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但也不能就决定我对于牛痘已经决无感应,因为这校医和他的痘浆,实在令我有些怀疑。”
词语解释:痘痂  拼音:dòu jiā
(1).痘疮的脓疱凝结而成的块状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文苑英华》载: 潁川 陈黯 ,年十三,袖诗见 清源 牧。其首篇《咏河阳花》。时痘痂新落, 牧 戏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咏之?’ 陈 应声曰:‘玳瑁应难比,斑犀点更嘉,天怜未端正,满面与粧花。’似此为痘痂见歌咏之始。”
(2).旧时用作痘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种痘要旨》:“尝考种痘之法……有谓以痘痂屑乾吹入鼻中种之,谓之旱苗者;有谓以痘痂屑溼纳入鼻孔种之,谓之水苗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 中国 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里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数很少,没有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