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症结症候症痼症坚症癖   
症瘕症噎症状症象    

词语解释:症结  拼音:zhēng jié
(1).腹中结块的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癥结。”《南史·萧暎传》:“丁父忧,隆冬席地,哭不絶声,不尝穀粒,唯饮冷水,因患癥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遂良》:“病癥结,又孤贫,奄然就毙。”
(2).比喻事物疑难所在或难于解决的关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譌。沉潜二十餘年,乃尽得其癥结所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香畹 首肯曰:斯言洞见癥结矣。”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二:“他已经知道民族困厄的症结。”
(3).犹病根。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两误一不同》:“凡有指摘社会全体的症结的文字,论者往往谓之‘骂人’。”
词语解释:症瘕  拼音:zhèng jiǎ
(1).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夫癥瘕不除,而不修 越人 之术者,难图 老 彭 之寿也。” 明 刘基 《听蛙》诗:“乌鳶逐响蛇听音,寧顾入腹生癥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实﹞,化饮食,消肉积癥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聚痞瘀血血蛊总括》:“癥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注:“癥者,徵也,言有形可徵也;瘕者,假也,言假物成形也。”
(2).喻固陋寡闻。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余将渡江留书与之成六十六韵》:“我观士腹中,一俗乃癥瘕。束书都不观,恣口如闹蛙。”
词语解释:症候  拼音:zhèng hòu
(1).疾病。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我害的病,不阴不阳,发寒发热,不如是甚么症候。”《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令尊不知害的什么症候?如今却在何处?” 郭沫若 《沸羹集·〈才力·命〉》:“治疗这种症候,在现代是极其平常的事了,只消把扁桃腺割掉,孩子便会聪明起来。”
(2).毛病。 明 王守仁 《寄杨仕德书》:“大抵忘己逐物,虚内事外,是近来学者时行症候。” 明 李贽 《道教钞小引》:“若一息不铭刻,则骄气作,态色著,淫志生,祸至无日矣。余老且死,犹时时犯此症候,几为人所鱼肉。” 鲁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好几个满肚子恶意的所谓批评家,竭力搜索,都寻不出我的真症候。”
(3).症状。 杨朔 《模范班》:“他停下手,急忙跑过来,扒开牛嘴看看,又细细地各处端量一阵,不见什么特别的症候,知道只是牛刚吃饱,赶得太快,肚子一时痛起来。”
(4).方言。风险。如:别处找宿去吧,俺没闲屋,当家的出外,不担症候。
词语解释:症噎  拼音:zhèng yē
腹中结块,食塞咽喉。喻淤滞不通。 明 李东阳 《送平江伯陈公总督修河兼柬刘都宪时雍》诗:“极知国计须元气,乍可因时治癥噎;比闻水发舟已通,暂遣丁归待农輟。”
词语解释:症痼  拼音:zhèng gù
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集注引 程林 曰:“此有癥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癥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証,下其癥痼,妊娠自安。”
词语解释:症状  拼音:zhèng zhuàng
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词语解释:症坚  拼音:zhèng jiān
症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附子》:“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参见“ 癥结 ”。
词语解释:症结  拼音:zhēng jié
(1).腹中结块的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癥结。”《南史·萧暎传》:“丁父忧,隆冬席地,哭不絶声,不尝穀粒,唯饮冷水,因患癥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遂良》:“病癥结,又孤贫,奄然就毙。”
(2).比喻事物疑难所在或难于解决的关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譌。沉潜二十餘年,乃尽得其癥结所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香畹 首肯曰:斯言洞见癥结矣。”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二:“他已经知道民族困厄的症结。”
(3).犹病根。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两误一不同》:“凡有指摘社会全体的症结的文字,论者往往谓之‘骂人’。”
词语解释:症象  拼音:zhèng xiàng
症状。 黄秋云 《高士其伯伯的故事》:“不多久,他的身体上就有脑炎病的症象发生了。”
词语解释:症癖  拼音:zhèng pǐ
腹中积聚而成的痞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王瓜》:“﹝根﹞消扑损瘀血,破癥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