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问疾 拼音:wèn jí
探问疾病。《礼记·杂记下》:“弔死而问疾。” 唐 卢纶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诗:“寂寞日长谁问疾,料君惟取古方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圣祖拏鳌拜》:“尝託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词语解释:抱疾 拼音:bào jí
抱病。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序:“吾抱疾多年,不復为文。” 唐 徐夤 《旅次寓题》诗:“途穷怜抱疾,世乱耻登科。” 明 高启 《卧病东馆简诸友生》诗:“抱疾卧东城,文墨成久荒。”词语解释:痼疾 拼音:gù jí
(1).积久难治的病。《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是时醴泉出於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瘥。”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抱痼疾而言精 和 鹊 之技,屡奔北而称究 孙 吴 之算,人不信者,以无效也。”《明史·高巍传》:“母 萧氏 有痼疾, 巍 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巴金 《春》十八:“她好像是染了痼疾的病人,病一时好一时坏。”
(2).指患痼疾的人。《南齐书·武帝纪》:“八月乙卯,詔‘ 吴兴 、 义兴 水潦,被水之乡,赐痼疾篤癃口二斛’。”
(3).比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 高宗 幸 嵩山 ……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 游巖 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宋 刘克庄 《鹧鸪天·腹疾困睡和朱希真》词:“前度看花白髮郎,平生痼疾是清狂。” 金 元好问 《寄杜莘老》诗之三:“緑囊自是君家物,医得烟霞痼疾无?” 清 唐甄 《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
(4).比喻长期存在难以解脱的疾苦或弊病。 吴晗 《救灾必须停战》:“只有在人民自己的政府成立后,才会替人民解倒悬、苏痼疾。”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十章:“大多数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热衷于研究个人的心理状态,企图从心理状态方面对社会生活做主观的任意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为粉饰资本主义日益混乱的秩序,为医治资本主义的不可解救的痼疾提供药方。”词语解释:卧疾 拼音:wò jí
卧病。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北史·李暉传》:“尝卧疾期年, 文帝 忧之,赐钱一千万,供其药石之费。” 前蜀 韦庄 《卧重疾有题》诗:“与君同卧疾,独我渐弥留。”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钱大夫妻》:“其后卧疾,有发语於冥暗中,自言为亡妾某人,具道欲杀 陈 之意。”词语解释:愈疾 拼音:yù jí
使疾病痊愈。 隋炀帝 《季秋观海》诗:“ 孟軻 敍游圣, 枚乘 説瘉疾。逖听乃前闻,临深验兹日。”词语解释:百疾 拼音:bǎi jí
(1).各种疾病。《孙子·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少胜。”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2).犹变诈。词语解释:移疾 拼音:yí jí
犹移病。《北史·高德正传》:“ 德正 甚忧惧,乃移疾,屏居佛寺,兼学坐禪,为退身之计。” 唐 钱起 《崔十四宅问候》诗:“微官同寄傲,移疾阻招携。”《新唐书·康承训传》:“ 承训 惭,移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又改教授,移疾归。”词语解释: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语。谓佛菩萨及高僧得病。 唐 刘轲 《〈大唐三藏大遍法师塔铭〉序》:“﹝ 玄奘 ﹞自示疾至於昇神,奇应不可殫纪。”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一·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 景龙 ﹞四年庚戌,﹝ 僧伽 ﹞示疾。勑自内中往 荐福寺 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犹生,止瞑目耳。”词语解释:风疾 拼音:fēng jí
(1).风的速度很快。亦比喻迅速。《史记·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风疾也。” 汉 张衡 《南都赋》:“总括趋欱,箭驰风疾。”《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既有明才,遭朱阳之运,于时名势赫奕,若火猛风疾。”
(2).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后汉书·袁安传》:“ 封观 者,有志节,当举孝廉,以兄名位未显,耻先受之,遂称风疾,喑不能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风疾,因不能言,使四面求医药。”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若有 关公 ,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
(3).疯病。神经错乱、精神失常。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位过招殃,灵督其舋,风疾恍忽,有加无瘳。”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儇弄·王中父》:“ 王介 ,字 中父 ,性轻率,每语言无伦,人谓其有风疾。”
(4).麻风病。《三国志平话》卷上:“忽患癩疾,有髮皆落,遍身脓血不止,熏触父母……取浄水一盏,呪了,嚥在腹中,风疾即愈,毛髮皮肤復旧。” 词语解释:羸疾 拼音:léi jí
(1).衰弱生病。《三国志·吴志·吴主权潘夫人传》:“侍疾疲劳,因以羸疾。诸宫人伺其昏卧,共縊杀之。” 唐 王维 《哭祖六自虚》诗:“悯凶纔稚齿,羸疾至中年。”
(2).羸疢,痼疾。《南史·隐逸传·陶潜》:“遂抱羸疾。 江州 刺忠 檀道济 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清 赵翼 《人参诗》:“以之疗羸疾,庸医亦奏技。”词语解释:行疾 拼音:xíng jí
运行迅速;行走迅速。《史记·天官书》:“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韩诗外传》卷四:“ 晏子 聘 鲁 ,上堂则趋,授玉则跪…… 孔子 问之。 晏子 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 唐 贾岛 《送神邈法师》诗:“行疾遥山雨,眠迟后夜风。”词语解释:老疾 拼音:lǎo jí
(1).年老有病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长孤幼,养老疾。” 明 王世贞 《凤洲杂编》卷一:“ 成化 中,用吏部尚书 李裕 言,外官考察,自贪酷、老疾、罢软之外,復设才力不及,对品改调别省。”
(2).旧病。曾经患过而未根治的病。 唐 包佶 《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诗:“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去老疾,深愿驻韶华。”词语解释:力疾 拼音:lì jí
(1).动作有力而迅速。《国语·越语下》:“今其来也,刚彊而力疾,王姑待之。”
(2).勉强支撑病体。《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臣輒力疾,将兵屯 洛水 浮桥,伺察非常。” 唐 杜甫 《奉酬李都督表文早春作》诗:“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夜雨淅沥,怆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词语解释:旧疾 拼音:jiù jí
旧病词语解释:称疾 拼音:chēng jí
称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者 张唐 欲称疾不肯行, 甘罗 説而行之。”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至於 司马长卿 称疾避事,以著书为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丁酉,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伏尸名士贱,称疾詔书哀。”词语解释:宿疾 拼音:sù jí
(1).拖延不愈的疾病,旧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豫章 有 戴 氏女,久病不差。见一小石,形象偶人,女谓曰:‘尔有人形,岂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燖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 宋 苏辙 《丐者赵生传》:“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郁达夫 《东梓关》:“﹝ 竹园 ﹞大约是因为用功过了度,在不知不觉的中间,竟尔染上了吐血的宿疾。”
(2).比喻旧的弊端。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 光武 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仅及数世,姦轨充斥,卒有强臣专朝,则天下风靡。”词语解释:去疾 拼音:qù jí
复姓。相传为 春秋 郑穆公 子 去疾 之后代。见《通志·氏族四》。词语解释:愁疾 拼音:chóu jí
(1).谓深愁。《北史·儒林传下·王孝籍》:“愁疾甚乎厉鬼,人生异夫金石。”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清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朝廷尚多难,生理困愁疾。”
(2).因愁苦而引起的疾病。 宋 朱熹 《秋怀》诗之一:“秋风吹庭户,客子怀故乡。矧此卧愁疾,徘徊守空房。”词语解释:养疾 拼音:yǎng jí
(1).收养残疾者。《管子·入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俞樾 曰:“‘疾官’二字连文。‘官’,古‘馆’字。”
(2).犹养病。《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体之会,非酒不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阿里袞 时病疡不能行,经略请留养疾。”词语解释:生疾 拼音:shēng jí
生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果恭王之俭》:“王乃闭门谢客,抑鬱生疾。”词语解释:民疾 拼音:mín jí
(1).民众的疾苦。《汉书·沟洫志》:“可以上继 禹 功,下除民疾。”
(2).民间疫病。《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其全之多少为考课,岁给药以防民疾。”词语解释:属疾 拼音:shǔ jí
(1).托病。《宋书·王僧达传》:“年未二十以为 始兴王 濬 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於 杨列桥 观鬭鸭,为有司所纠。”《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 交州 刺史 清河 房法乘 ,专好读书,常属疾不治事。” 胡三省 注:“属疾,犹言託疾。”《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八年》:“ 安石 不悦,退而属疾卧。”
(2).生病。《新唐书·肃宗七女传》:“会主薨,太子属疾,乃杀妃以厌灾。” 宋 陆游 《属疾》诗:“白头属疾卧丘园,药物枝梧且仅存。” 宋 叶适 《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铭》:“明主思见我,而不幸母子皆属疾。”词语解释:婴疾 拼音:yīng jí
缠绵疾病;患病。《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道近路夷,当即聘问,无状婴疾,闕於所仰。”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同学婴疾,振锡万里相救。” 宋 司马光 《上皇帝书》:“先帝天性宽仁,重违物意,晚年婴疾,厌倦万几。” 明 宋濂 《渊颖先生碑》:“予自婴疾以来,何药不尝,而势革若此,今岁殆不起耶。”词语解释:首疾 拼音:shǒu jí
指因思念引起的头痛。《诗·卫风·伯兮》:“愿言思 伯 ,甘心首疾。” 郑玄 笺:“我忧思以生首疾。” 南朝 宋 鲍照 《怀远人》诗:“思君成首疾,欲息眉不伸。” 南朝 梁 何逊 《刘博士江丞朱从事同顾不值》诗:“心期不会面,怀之成首疾。”词语解释:捷疾 拼音:jié jí
敏捷,迅速。《六韬·武骑士》:“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絶伦等。”《史记·殷本纪》:“ 帝紂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张融 诗﹞紆缓诞放,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潞府鬼》:“既以弓矢入,众各负壁坐。少焉,一矢破屏纸而出,捷疾中的,不少偏。” 梁启超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词语解释:疗疾 拼音:liáo jí
治疗疾病。《后汉书·李通传》:“ 通 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 通 居职疗疾。” 唐 独孤及 《贺栎阳县醴泉表》:“故后土献瑞,涌泉疗疾。”《宋史·吕夷简传》:“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 明 宋濂 《送戴原礼还浦阳序》:“予傚此义,稍陈 原礼 疗疾奇中者繫之首简。”词语解释:微疾 拼音:wēi jí
小病;轻微的疾病。《南齐书·王慈传》:“ 慈 在职未久,既有微疾,不堪朝,又不能骑马,听乘车在仗后。”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僧说夏日闲居见寄》:“城郭非清凉,山僧抱微疾。”词语解释:寝疾 拼音:qǐn jí
亦作“寑疾”。 卧病。《左传·昭公七年》:“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后汉书·董卓传》:“及 灵帝 寑疾,璽书拜 卓 为 并州 牧。”《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 文帝 寝疾於 仁寿宫 ,夫人与太子 广 同侍疾。” 清 曾国藩 《唐确慎公墓志铭》:“时总督 陶文毅公 澍 寝疾,公代行使院政事。”词语解释:疢疾 拼音:chèn jí
(1).疾病。《周礼·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 郑玄 注:“牛有久病则角里伤。” 宋 陆游 《病起杂言》诗:“国不可无灾眚,身不可无疢疾。无灾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 明 宋濂 《樗散生传》:“生脩善药以活疢疾者,有功於民甚博。” 清 唐甄 《潜书·卿牧》:“去苛歛,如药石之攻疢疾。”
(2).犹忧患。《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明 归有光 《昭慈孟皇后》:“古所谓疢疾生智慧者与。”
(3).疵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词语解释:客疾 拼音:kè jí
指因外邪侵袭而成的疾病。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笔老新诗疑有物,心空客疾本无根。”词语解释:扶疾 拼音:fú jí
犹扶病。 汉 王充 《论衡·问孔》:“辅之於人,犹杖之扶疾也。”《晋书·羊祜传》:“中詔申諭,扶疾引见,命乘輦入殿,无下拜。” 唐 刘长卿 《行营酬吕侍御》诗:“受辞瞻左鉞,扶疾往前旌。”参见“ 扶病 ”。
词语解释:扶病 拼音:fú bìng
支撑病体。亦指带病工作或行动。《礼记·问丧》:“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 唐 包佶 《答窦拾遗卧病见寄》诗:“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光。”《明史·杨慎传》:“扶病驰万里,惫甚。”《红楼梦》第一○八回:“ 凤姐 也不敢推辞,在 贾母 前扶病承欢。”词语解释:沈疾 拼音:shěn jí
亦作“沉疾”。 重病。亦指患重病。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二:“吾少年弃家,学浮屠氏,迨今年五十,不幸沉疾。” 宋 陆游 《皇帝御正殿贺皇太子笺》:“某久婴沉疾,已迫頽龄。” 王闿运 《莫姬哀词》:“子婴沉疾,蒙犯风沙。”词语解释:除疾 拼音:chú jí
医治疾病。《左传·哀公十一年》:“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 越 不为沼, 吴 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词语解释:蠲疾 拼音:juān jí
治愈疾病。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他金丹蠲疾,既投续命之胶;玉薤临风,又吐惊人之语。”词语解释:狂疾 拼音:kuáng jí
疯癫病。《国语·晋语九》:“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 韦昭 注:“言战斗为凶事,犹人有狂易之疾相杀伤也。”《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融 復见 操 ,説 衡 狂疾,今求得自谢。”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 王俊民 ﹞得狂疾,於贡院中尝对一石碑呼叫不已。” 清 孙枝蔚 《旅兴》诗:“出词何怒嗔,君岂有狂疾?”词语解释:辞疾 拼音:cí jí
犹辞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黄初 以来,徵命屡下,每輒辞疾,拒违不至。”《梁书·处士传·何点》:“﹝下詔﹞曰:‘可徵为侍中。’辞疾不赴。”参见“ 辞病 ”。
词语解释:辞病 拼音:cí bìng
(1).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不就某种职务或不做某件事。《后汉书·郭丹传》:“大司马 严尤 请 丹 ,辞病不就。”
(2).谓害怕生病而推辞做某种有损健康的行为。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词语解释:维摩疾 拼音:wéi mó jí
见“ 维摩病 ”。
词语解释:维摩病 拼音:wéi mó bìng
《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载:佛在 毘耶离城 庵摩罗园 ,城中五百长者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 维摩诘 故意称病不往。佛遣 舍利弗 及 文殊师利 等问疾。 文殊 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维摩诘 答曰:“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后用“维摩病”谓佛教徒生病。 宋 苏轼 《和钱四寄其弟和》:“年来总作 维摩 病,堪笑东西二老人。”亦作“ 维摩疾 ”。 清 周亮工 《病僧》诗:“谁任 维摩 疾,空牀黄叶林。”词语解释:末疾 拼音:mò jí
四肢的疾患。《左传·昭公元年》:“阳淫热疾,风淫末疾。” 杜预 注:“末,四支也。”《新唐书·萧瑀传》:“﹝ 萧瑀 ﹞感末疾,不呼医,曰:‘天若假吾餘年,因得为遁阶矣。’” 宋 陈师道 《寄曹州晁大夫》诗:“虚名不救饥肠厄,晚岁仍遭末疾缠。” 明 宋濂 《丽水二贤母墓铭》:“县君婴末疾,不良於行。” 清 钱谦益 《〈徐子能集〉序》:“ 子能 年甫壮而得末疾,须人以行。”词语解释:残疾 拼音:cán jí
(1).犹疾病。亦指患病者。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推挤壑之念,悯絶浆之迟,问讯残疾,告諭礼仪。”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你道你父亲年老更残疾。”《红楼梦》第七回:“家父年纪老了,残疾在身,公务繁冗。”
(2).犹残废。今多指肢体、器官或其他功能方面的缺陷。《水浒传》第十三回:“今日军中自家比试,恐有伤损,轻则残疾,重则致命,此乃於军不利。”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下至聋瞽瘖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这位 S夫人 ……和我是上下年纪,只是左脚有点残疾。”词语解释:忧疾 拼音:yōu jí
忧伤病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隋书·天文志中》:“星微细暗,后有忧疾;疏远,后失势;动摇则君臣不和,天下乱。”词语解释:眼疾 拼音:yǎn jí
眼病。《新唐书·独孤及传》:“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其专也。”词语解释:腹疾 拼音:fù jí
腹泻等肠胃病。《左传·宣公十二年》:“ 河 鱼腹疾奈何?”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皇》:“ 燧人 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復腹疾。”《南史·吴明彻传》:“ 明彻 令军中益修攻具,又遏 肥水 灌城,城中苦湿,多腹疾,手足皆肿,死者十六七。” 唐 李商隐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不去因寄》诗:“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词语解释:病疾 拼音:bìng jí
(1).疾病。《墨子·天志中》:“人之所不欲者何也?病疾祸祟也。” 汉 焦赣 《易林·旅之蒙》:“火宿口中,民多病疾。”《汉书·韩信传》:“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
(2).犹病革。病重。《北齐书·段荣传》:“今病疾如此,殆将不济,宜善相翼佐,克兹负荷。”《太平广记》卷一二六引 北齐 颜之推 《还冤记·羊聃》:“ 聃 病疾,恒见 简良 等曰:‘枉岂可受,今来相取,自由黄泉。’经宿死。”词语解释:心疾 拼音:xīn jí
(1).劳思、忧愤等引起的疾病。 春秋 秦 医 和 所谓六疾之一。亦指心脏病。《左传·昭公元年》:“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杜预 注:“思虑烦多,劳成心疾。”《左传·襄公三年》:“ 楚 人以是咎 子重 , 子重 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杜预 注:“忧恚故成心疾。”《韩非子·十过》:“令人召司马 子反 ,司马 子反 辞以心疾。”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后以雷同并黜, 潘 大恚,遂成心疾。”
(2).精神病。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初, 刘闢 有心疾,人自外至,輒如吞噬之状。” 清 徐瑶 《太恨生传》:“自是益不自聊,或竟日枯坐,或輒夜悲歌,积久遂成心疾。”
(3).心存嫉妒。疾,通“ 嫉 ”。《灵枢经·通天》:“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词语解释:迅疾 拼音:xùn jí
犹迅速。 汉 刘向 《九叹·惜贤》:“挑揄扬汰,盪迅疾兮。”《南史·王僧辩传》:“双龙挟舰,行甚迅疾。”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天下之至迅疾者,莫如风雷。”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一章:“ 阿娟 领着 冯均 、 二柱 等七人,摸着星光淡照的夜路,迅疾地、悄悄地回到 高坡村 去。”词语解释:恶疾 拼音:è jí
(1).谓难以医治的疾病。《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疾尔?恶疾也。” 何休 注:“谓瘖、聋、盲、癘、秃、跛、傴、不逮人伦之属。”
(2).特指癞病,即麻风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伯牛 有恶疾。” 裴駰 集解引 包氏 曰:“ 牛 有恶疾,不欲见人, 孔子 从牖执其手。” 宋 李昌龄 《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鬚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足阳明经胃府脉证》:“ 崔 言得疾,眉髮自落,鼻梁崩倒,肌肤得疮如疥,皆目为恶疾。”
(3).喻恶劣的癖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而且多死一个鸦片鬼,世上便少一个传染恶疾的人。”词语解释:灾疾 拼音:zāi jí
(1).灾害。《汉书·天文志》:“不见灾疾,五穀蕃昌。”
(2).疾病。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赵公墓铭》:“但以中外久劳,积斯灾疾。” 前蜀 杜光庭 《勇胜司空宗恪九曜醮词》:“生月及本命之辰,皆遇土星所歷,遂成灾疾,未获痊平。”词语解释:寒疾 拼音:hán jí
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孟子·公孙丑下》:“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宋史·岳飞传》:“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清 刘大櫆 《方桤林墓表》:“安人於其时有寒疾。”词语解释:沉疾
重病词语解释:感疾 拼音:gǎn jí
患病。《后汉书·皇后纪下·桓思窦皇后》:“太后母卒於 比景 ,后感疾而崩。”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殞。”词语解释:拙疾 拼音:zhuō jí
犹拙宦。《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李善 注:“拙,谓拙宦也。” 唐 高适 《奉谢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诗:“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词语解释:笑疾 拼音:xiào jí
一种笑而不能自禁的疾病。《晋书·陆云传》:“ 机 初诣 张华 , 华 问 云 何在, 机 曰:‘ 云 有笑疾,未敢自见。’俄而 云 至, 华 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鬚, 云 见而大笑,不能自已。”《宋史·扈蒙传》:“有笑疾,虽上前不自禁。”词语解释:徐疾 拼音:xú jí
或慢或快。《隋书·天文志上》:“案日徐疾盈缩无常, 充 等以为祥瑞,大为议者所贬。” 叶圣陶 《隔膜·阿凤》:“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词语解释:引疾 拼音:yǐn jí
托病辞官。《新唐书·裴度传》:“ 大和 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 宋 叶适 《故待制赵公墓志铭》:“召仍太府,权户部侍郎。未几,三引疾。” 清 戴名世 《〈刘退庵先生稿〉序》:“先生以进士起家,歷官郎署,非其好也。未几,即引疾归。”词语解释:畏疾 拼音:wèi jí
畏惧憎恶。《新唐书·苏珦传》:“御史 王弘义 附 来俊臣 为酷,世畏疾,莫敢触其锋。”词语解释:急疾 拼音:jí jí
(1).快速;急切。《吕氏春秋·论威》:“凡兵欲急疾捷先……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穫,不可不速,常以急疾为务。” 唐 白居易 《除李绛平章事制》:“况朕薄德,不逮先王,是用急疾於求贤,置之於左右。” 茅盾 《多角关系》十二:“他急疾地旋转身去。”
(2).指紧要之事。《晋书·顾和传》:“况今日艰难百王之弊,尚书令礼已过祥练,岂得听不赴急疾而遂罔极之情乎!”
(3).谓性情褊急。《汉书·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 山阳 好为姦盗。” 颜师古 注:“急疾顓己,言性褊狭而自用。”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长沙太守汝南郅恽》:“ 汝南 , 楚 之界也,其俗急疾有气决。”词语解释:众疾 拼音:zhòng jí
种种毛病。《列子·仲尼》:“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视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词语解释:废疾 拼音:fèi jí
谓有残疾而不能作事。《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或老夫无衣,扶杖於树底,夕卧於灶眉;或废疾,持鉢行乞,呼号而无归。”词语解释:苦疾 拼音:kǔ jí
犹困苦。《后汉书·王良传》:“后 光武 幸 兰陵 ,遣使者问 良 所苦疾,不能言对。”《北齐书·徐之才传》:“ 之才 於 和士开 、 陆令萱 母子曲尽卑狎,二家苦疾,救护百端。”词语解释:迟疾 拼音:chí jí
亦作“遟疾”。
(1).或快或慢;快慢。《尉缭子·勒卒令》:“其举有疑而不疑,其往有信而不信,其致有迟疾而不迟疾,是三者,战之累也。”《后汉书·律历志中》:“月行当有遟疾,不必在牵牛、东井、娄、角之閒。”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夫沿 河 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於海。” 明 唐顺之 《与万思节主事书》:“岂所谓历理者七政盈缩迟疾之所以然?”
(2).犹早晚。《三国志平话》卷上:“外有 曹相 、 刘备 两军势甚,兼 沂 泗 两河浸 下邳 ,粮食闕少,迟疾困破 下邳 ,众人皆死。”《三国志平话》卷中:“ 玄德 曰:‘ 关 张 兄弟并众官,準备衣甲,迟疾早晚, 曹公 兵至。’”词语解释:阴疾 拼音:yīn jí
(1).暗中疾恨。《后汉书·梁冀传》:“ 不疑 好经书,善待士, 冀 阴疾之。”
(2).疝气。 清 褚人穫 《坚瓠六集·众鸟有托》:“知 河间府 刘长卿 有阴疾。”参见“ 阴重 ”。
词语解释:阴重 拼音:yīn chóng
(1).慎密稳重。谓不轻易泄漏人言。《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仁 ( 周仁 )为人阴重不泄。”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质重不泄人之阴谋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臣谨按《春秋》, 晋 狐射姑 杀 阳处父 。书 襄公 杀之者,以其上漏言也。 襄公 不能固阴重之机, 处父 所以及戕贼之祸,故《春秋》非之。”
(2).私下看重。《战国策·赵策四》:“臣请为王推某怨於 赵 ,愿王之阴重 赵 ,而无使 秦 之见王之重 赵 也。 秦 见之且亦重 赵 。 齐 秦 交重 赵 ,臣必见 燕 与 韩 魏 亦且重 赵 也。”
(3).树荫浓重。 宋 李元膺 《思佳客》词:“思往事,入顰眉,柳梢阴重又当时。”
(4).疝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季兰》:“又尝会诸贤於 乌程 开元寺 ,知 河间 刘长卿 有阴重之疾,誚曰:‘山气日夕佳’, 刘 应声曰:‘众鸟欣有託。’”词语解释:愤疾 拼音:fèn jí
亦作“ 愤嫉 ”。
(1).愤怒憎恶。《后汉书·党锢传序》:“ 膺 愈怀愤疾,竟案杀之。”《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縉绅,羣臣愤嫉,莫敢出气。” 章炳麟 《五无论》:“夫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此 庄生 所为愤嫉。”
(2).谓气愤不平。 宋 苏轼 《代吕大防乞录用吕诲子孙札子》:“﹝ 吕诲 ﹞虽处散地,未尝一日有忘朝廷之意。忧伤愤疾,以致殞没。”词语解释:忿疾 拼音:fèn jí
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孔 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馈,曾无推拒,故远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呜呼! 滂 ( 范滂 )生昏乱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盖所谓杀其躯也。” 章炳麟 《论式》:“ 杨子 为《法言》,稍有裁制,以规《论语》,然儒术已勿能拟 孟子 、 孙卿 ,而復忿疾名法。”词语解释:滞疾 拼音:zhì jí
久病。《后汉书·韦彪传》:“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选荐之私,非所敢当。”词语解释:负疾 拼音:fù jí
抱病。 南朝 宋 鲍照 《园中秋散》诗:“负疾固无豫,晨衿悵已单。” 钱振伦 注:“负疾,犹抱疾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 神宗 当宁,已负疾。一日,后苑池水忽沸,且久不已。” 清 龚炜 《巢林笔读·王廓如》:“君似负疾,远过不致劳乎?”词语解释:托疾 拼音:tuō jí
托病。《后汉书·党锢传·何颙》:“及 董卓 秉政,逼 顒 以为长史,託疾不就。”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因诗辱》:“ 刘 虑遭毒手,託疾而归。”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拜命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词语解释:中疾 拼音:zhōng jí
生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支动》:“游某山深洞,入,值物蛰如中疾,四肢不能动,昏昏若半醉。”词语解释:时疾 拼音:shí jí
季节性流行病。《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孔颖达 疏:“所以禳去时气之疾也。”《晋书·王廙传》:“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庞庄敏 公为司法,尝得时疾,在告方数日,忽吏报:‘ 庄敏 死矣。’”词语解释:怨疾 拼音:yuàn jí
不满,憎恨。《左传·昭公二十年》:“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权 之怨疾,将刻肌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 南詔 劝龙晟 淫虐不道,上下怨疾, 弄栋 节度使 王嵯巔 弑之,立其弟 劝利 。”词语解释:厉疾 拼音:lì jí
(1).迅猛。《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 孔颖达 疏:“厉,严猛;疾,捷速也。”《韩诗外传》卷二:“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 唐 无名氏 《霜隼下晴皋》诗:“稜稜方厉疾,肃肃自纵横。掠地秋毫逈,投身逸翮轻。”
(2).灾疫。《逸周书·时训》:“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圣王在上位,则民无厉疾,民免於四死而得四生矣。”词语解释:天疾 拼音:tiān jí
先天的疾病。《穀梁传·昭公二十年》:“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庙。” 唐 孟郊 《劝善吟·醉会中赠郭行馀》:“瘦 郭 有志气,相哀老龙钟……视听互相隔,一身且莫同,天疾难自医,诗癖将何攻。”词语解释:同疾 拼音:tóng jí
(1).患同一疾病。《孔丛子·嘉言》:“ 梁丘子 遇虺毒而获瘳,犹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
(2).比喻遭遇相同者。 唐 骆宾王 《浮槎》诗序:“感而赋诗,貽诸同疾云尔。”词语解释:痛疾 拼音:tòng jí
(1).病痛;痛苦。《礼记·问丧》:“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左传·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吕氏春秋·精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
(2).深切地憎恨。《新唐书·刘蕡传》:“凶丑朋挻,外胁羣臣,内掣侮天子, 蕡 常痛疾。”词语解释:锢疾 拼音:gù jí
(1).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錮,通“ 痼 ”。《礼记·问丧》:“然则秃者不免,傴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錮疾,不可以备礼也。”《汉书·贾谊传》:“失今不治,必为錮疾。” 颜师古 注:“錮疾,坚久之疾。” 宋 苏轼 《赐苗授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制》:“而卿辞以錮疾,岂所望哉!”
(2).喻指经久难改的恶习、缺点。 清 钮琇 《觚賸·语字之异》:“ 粤 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率皆仍讹袭陋,有乖六书之旨。然而师以训弟,父以训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中国 经二十餘朝之独夫民贼,闭塞其聪明,箝制其言论,灵根尽去,錮疾久成。”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六》:“讽刺画本可以针砭社会的锢疾。”词语解释:疑疾 拼音:yí jí
(1).多疑的病。《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孔颖达 疏:“往则得见疑之疾,故曰往得疑疾也。” 高亨 注:“疑疾,多疑之病,精神病之一种。”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諫议大夫 崔颂 ,博学君子人也。性有疑疾,防闲闺门,过於严密。圬者涂室,以帛幕其目,恐窃视其私也。”
(2).疑难病症。 宋 邵雍 《谢圆益上人惠诗一卷》诗:“览公诗十首,起我意何多!似药驱疑疾,如茶涤睡魔。”词语解释:起疾 拼音:qǐ jí
(1).病中起用,以表对其人的重视。 北周 庾信 《正旦上司宪府》诗:“ 枚乘 还起疾, 贡禹 遂弹冠。” 倪璠 注:“《汉书》曰:‘ 梁 客皆善属词赋, 乘 尤高。 孝王 薨, 乘 归 淮阴 。 武帝 自为太子闻 乘 名,及即位, 乘 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徵 乘 ,道死。’”
(2).犹起病,使病者恢复健康。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臣虽至愚,窃论今日之事,恐其由前之时而处以后之势,用后之术而求前之功,补泻杂医,不能起疾,禾莠参种,迄靡丰年,此所谓治国之意当先明者也。”
(3).引起祸患。《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 李膺 諫曰:‘使君前有严敌,后无继援,山民始附,於我观德。若纠以刻薄,民必不堪,众心一离,虽悔无及。何必起疾可以济师!’” 胡三省 注:“起疾,谓纠之以刻薄,民所不堪,则是兴长病端。”词语解释:讳疾 拼音:huì jí
比喻隐瞒缺点或错误。疾,毛病,缺点。《穀梁传·成公九年》:“ 晋 欒书 帅师伐 郑 ,不言战,以 郑伯 也……为亲者讳疾。” 范宁 注:“ 郑 兄弟之国,故谓之亲,君臣交兵,病莫大焉,故为之讳。”词语解释:舆疾 拼音:yú jí
舆病。《魏书·张寔传》:“ 轨 颇识天文,每州内有贼,舆疾仰观曰:‘无能为害。’”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马相去国》:“公即日舆疾以归。”《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六年》:“ 刘敏 舆疾入见, 蒙古 主问以何言。”参见“ 舆病 ”。
词语解释:舆病 拼音:yú bìng
亦作“轝病”。 抱病登车。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今 潁川 荀爽 ,舆病在道, 北郡 郑玄 ,北面受署,彼岂乐羈牵者哉?知时不可佚豫也。”《后汉书·刘淑传》:“ 桓帝 闻 淑 高名,切责州郡,使舆病诣京师。”《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至于舆病齎棺,繦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晋书·苟晞传》:“ 晞 从事中郎 明预 有疾居家,闻之,乃轝病諫 晞 。”词语解释:憎疾 拼音:zēng jí
亦作“ 憎嫉 ”。 厌恶妒忌。《后汉书·刘玄传》:“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陈,尚书显官皆出庸伍……臣非有憎疾以求进也,但为陛下惜此举厝。”《隋书·郎茂传》:“ 元预 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孙忌传》:“﹝ 忌 ﹞坐定,辞辩锋起。人多憎嫉之。”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呜呼!余於是益感涉世之难也,将为籧篨戚施嚘吚唯阿苞苴承迎之行,可以无谴訶憎疾於人,然或不免谴訶憎疾於鬼神。”词语解释:秽疾 拼音:huì jí
不洁之病;恶病。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十月曰合冻,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