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疾疹 拼音:jí zhěn
(1).泛指疾病。《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尝婴疾疹歷年,乃留心医药。”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疾疹水火,无灾及身。”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一札子》:“加以近婴疾疹,久不朝参。”
(2).引申为困苦。 明 唐顺之 《建陈渡石桥记》:“如此,则彼长民者,固众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饱禄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则瞀瞀而莫知。”
(3).患病。 唐 元结 《为吕荆南谢病表》:“臣自去秋疾疹,以至今日,转加羸弱,庶事不理。”词语解释:积疹 拼音:jī zhěn
久病。 唐 马戴 《寄远》诗:“坐想亲爱远,行嗟天地阔。积疹甘毁颜,沉忧更销骨。”词语解释:宿疹 拼音:sù zhěn
旧病。疹,通“ 疢 ”。 宋 曾巩 《福州谢到任表》:“惟皓首之慈闈,抱累年之宿疹,牵衣辞诀,泣涕分驰。”词语解释:抱疹 拼音:bào zhěn
抱病。 宋 梅尧臣 《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诗:“相望未得亲,终朝如抱疹。”词语解释:灾疹 拼音:zāi zhěn
亦作“ 灾軫 ”。 灾厄疾病。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复形》:“多蒙巫嫗消灾軫,方知祸福无门。” 清 吴伟业 《又咏古》:“富贵若岁时,过则生灾疹。”词语解释:荨麻疹 拼音:xún má zhěn
(蕁xún)一种皮肤病。又称风疹块。症状是局部或全身性皮肤上突然成片出现红色肿块,甚痒。乍发乍退,不留痕迹,日或反复数次。急性的旬日可愈,慢性的往往持续数月。致病因素复杂,某些食物、药品、虫咬、细菌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及冷热过敏等,均可能引起此种病症。词语解释:药疹 拼音:yào zhěn
由药物引起的皮疹。长期大量地使用某种药物,或患者对某种药品过敏,都会引起药疹。词语解释:风疹 拼音:fēng zhěn
(1).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北史·张彝传》:“虽年向六十,加之风疹,而自强人事,孜孜无怠。”
(2).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症状为发热,一二日内全身出现浅红色散在的皮疹,面部较多,常伴轻咳,耳后和枕骨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多于1-3天内消退。患者需休息隔离5-7天。病愈后有持久免疫。预防可注射风疹疫苗。孕妇应注意预防风疹,以免感染后影响胎儿发育而发生畸形。
(3).即风疹块。参见“ 风疹块 ”。
词语解释:风疹块 拼音:fēng zhěn kuài
即荨麻疹。皮肤病,症状是局部皮肤突然成块地红肿,发痒,消退也很快,不留任何痕迹。常常复发。药物、寄生虫、血清、细菌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冷、热等都能引起这种病。词语解释:羸疹 拼音:léi zhěn
羸疢,痼疾。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上追思嘆恨,竟成羸疹。”词语解释:隐疹 拼音:yǐn zhěn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词语解释:麻疹 拼音:má zhěn
即痲疹。俗称“痧子”、“疹子”。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最易感染。发病时先发高烧,上呼吸道和结膜发炎,然后全身起红色的丘疹,能并发肺炎、中耳炎、百日咳、腮腺炎等疾病。可接种疫苗预防。词语解释:丘疹 拼音:qiū zhěn
皮肤表面由于某些疾病而起的半球形小疙瘩,多为红色。词语解释:鬼风疹 拼音:guǐ fēng zhěn
指荨麻疹。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今天有两个告假的;一个家里有丧事,一个出鬼风疹。”词语解释:疱疹 拼音:pào zhěn
(1).皮肤表面出现的黄白色或半透明的小水疱,常成片出现,大小不定,里面充满液体。天花、水痘等都有这种症状。
(2).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多发生在上唇部或颜面部,症状是局部先发痒,然后出现水泡状的隆起,内含透明的液体,有微痛,一两周后结痂自愈。词语解释:疮疹 拼音:chuāng zhěn
指疹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词语解释:湿疹 拼音:shī zhěn
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常发于面部及四肢。症状为皮肤红斑,剧痒,形成丘疹或水疱。愈后常复发。词语解释:斑疹 拼音:bān zhěn
病名,皮肤上出现斑点,或赤或紫。 元 刘完素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儿斑疹论》:“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焮肿於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小红靨行於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词语解释:素疹 拼音:sù zhěn
宿疹,旧病。疹,通“ 疢 ”。《魏书·皇后传·孝文幽皇后》:“ 高祖 服终,颇存访之,又闻后素疹痊除,遣阉官 双三念 璽书劳问,遂迎赴 洛阳 。”词语解释:痾疹 拼音:kē zhěn
见“ 痾疢 ”。
词语解释:痾疢 拼音:kē chèn
亦作“ 痾疹 ”。 指热性病。 宋 欧阳修 《亳州乞致仕第五表》:“夏秋交际,痾疹日增。” 明 杨慎 《赠王民望》诗:“胡然婴痾疢,临岐隔欢游。”词语解释:瘾疹 拼音:yǐn zhěn
荨麻疹。《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瘾疹》“心火灼肺风湿毒,隐隐疹点发皮肤”注:“癮疹者,乃心火灼於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癮癮於皮肤之中,故名曰癮疹。”词语解释:痲疹 拼音:má zhěn
俗称痧子、瘄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泪、皮肤起红疹为其病症。 明 王肯堂 《幼科证治准绳·痲疹》:“痲疹浮小而有头粒,随出即收,不结浓疮,北人谓之糖疮,南人谓之麩疮, 吴 人谓之痧, 越 人谓之瘖,古所谓痲, 闻人氏 所谓肤疹是也。”词语解释:瘟疹 拼音:wēn zhěn
指病人身上有斑或疹等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老舍 《柳家大院》:“今年春天闹瘟疹,死了一大批。”词语解释:瘄疹 拼音:cù zhěn
疹子。 清 雷丰 《时病论·痧气》:“又有肤隐红点,一如瘄疹。”词语解释:痘疹 拼音:dòu zhěn
因患天花出现的疱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痘疮》:“升麻解毒,散痘疹前热。” 清 朱奕梁 《种痘心法·论痘源流》:“痘疹之源,本於父母媾精时慾火藏於婴孩之命门,所谓先天之毒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那步军》:“自是小儿多患痘疹,百无一生。”词语解释:痒疹 拼音:yǎng zhěn
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普遍萌出的瘙痒的小丘疹词语解释:皮疹 拼音:pí zhěn
皮肤表面成片皮现的各种小疙瘩。麻疹、猩红热等都有皮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