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金疮 拼音:jīn chuāng
亦作“ 金创 ”。 金属利器对人体所造成的创伤。《六韬·王翼》:“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宋书·武帝纪上》:“至是 桓脩 还京, 高祖 託以金创疾动,不堪步从,乃与 无忌 同船共还。” 唐 白居易 《缚戎人》诗:“身被金疮而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驛。” 元 张可久 《落梅风·叹世和刘时中》曲:“土库千年调,金疮百战功。”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我那时金创还很疼,没有挤近去看。”词语解释:裹疮 拼音:guǒ chuāng
见“ 裹创 ”。
词语解释:裹创 拼音:guǒ chuàng
亦作“ 裹疮 ”。 包扎伤口。《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谓 汉 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 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饗士。” 唐 张巡 《守睢阳作》诗:“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惟是前敌救护裹创扶伤,本属男子较长。”词语解释:眼前疮 拼音:yǎn qián chuāng
比喻当前的困难。 唐 聂夷中 《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亦省作“ 眼疮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马政》:“贫民一充头役,遇所缓急,每指由票内编银称贷子钱,以医眼疮。”词语解释:病疮 拼音:bìng chuāng
受伤有病。《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吾见 公瑾 病疮,医者言勿触怒,故 曹 兵搦战,不敢报知。”词语解释:养疮 拼音:yǎng chuāng
因创伤而治疗休养。《北史·西域传·悦般国》:“养疮一月復常,又无痕瘢。” 唐 白居易 《叹鹤病》诗:“亦知白日青天好,未要高飞且养疮。”词语解释:疽疮 拼音:jū chuāng
(1).毒疮。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又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
(2).比喻祸患。 宋 王安石 《开元行》:“君不闻 开元 盛天子,纠合俊杰披奸娼;几年辛苦补四海,始得完好无疽疮。”词语解释:重疮 拼音:zhòng chuāng
见“ 重创 ”。
词语解释:重创 拼音:zhòng chuāng
(1).亦作“ 重疮 ”。重伤。《北史·宇文福传》:“ 延 率奴客逆战,身被重疮。”《隋书·韩洪传》:“ 洪 四面搏战,身被重创,将士沮气。”
(2).使受重大伤亡。如:重创敌军。
谓杀伤已受伤者。《穀梁传·文公十一年》:“古者不重创,不禽二毛。” 范宁 注:“既射其目,又断其首,为重创。”
重新创办。如:他再次募捐,重创学校。词语解释:痈疮 拼音:yōng chuāng
痈疽恶疮。《法苑珠林》卷一一二:“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词语解释:疣疮 拼音:yóu chuāng
疣子。 唐 白居易 《和〈李势女〉》:“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词语解释:疥疮 拼音:jiè chuāng
(1).又称疥癣。由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手腕、指缝、臀、腹等部位。症状是局部起丘疹和水疱,非常刺痒。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佣作坊》:“有一夫,疥疮满身前拜。曰:‘去得,去得。’”
(2).指有类似疥疮症状的严重疾患。《三国演义》第二四回:“ 绍 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危,吾有何心更论其事乎?’”词语解释:刀疮 拼音:dāo chuāng
刀伤。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伯兄因伤重,刀疮迸裂而死。”如:刀疮药。词语解释:吮疮 拼音:shǔn chuāng
(1).以口嘬吸疮疽之毒。谓将帅体恤士卒。 唐 刘长卿 《从军行》之六:“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含血吮疮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参见“ 吮卒 ”。
(2).以口嘬吸疮疽之毒。谓卑幼者侍尊长之疾。《新唐书·孝友传·支叔才》:“母病痈, 叔才 吮疮注药。”亦作“ 吮疽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吮疽含血,此乃臣子当为之事。”
词语解释:吮卒 拼音:shǔn zú
指为士兵嘬吸疮口的脓血。为将官爱兵之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卒有病疽者, 起 ( 吴起 )为吮之。” 明 徐渭 《龛山凯歌》诗之八:“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 吴公 。”词语解释:火烧疮 拼音:huǒ shāo chuāng
病名。即灼伤。《太平广记》卷二二○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火烧疮无出醋泥,甚验……遽以醋泥傅之,至晓不痛,亦无瘢痕。”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百工医技》:“火烧疮,醋泥傅之甚妙。”词语解释:臁疮 拼音:lián chuāng
一种生在腿部的皮肤病。初痒后痛,红肿成片,日久溃烂,收口慢,且易复发。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疮发於足脛骨傍,肉冷难合,色紫而痒者,北人谓之臁疮,南人呼为骭疮,其实一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赋鹤》:“我説秽的:推猪水,臁疮腿。”《明史·列女传一·徐孝女》:“年六岁,母患臁疮。”词语解释:冻疮 拼音:dòng chuāng
局部皮肤因受冷而成的疮,多发生在手、足、耳朵等暴露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冻疮》:“冻疮触犯严寒伤,气血肌肉硬肿僵。”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宜忌》:“端阳日,蒲艾曝乾存贮,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冻疮。”词语解释:蓐疮 拼音:rù chuāng
病名。因久病卧床,皮肤被压而发炎,乃至组织溃烂词语解释:口疮 拼音:kǒu chuāng
口炎、口角炎等的统称。词语解释:脓疮 拼音:nóng chuāng
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病原体是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很快变成水疱或脓疱,多发生于脸、颈、四肢等部位,患者多为儿童。通称为“黄水疮”词语解释:顶疮 拼音:dǐng chuāng
头疮。 唐 陈劭 《通幽记·皇甫恂》:“忽患顶疮,宿昔溃烂困篤。”词语解释:讯疮 拼音:xùn chuāng
刑讯的创伤。《元典章·刑部三·不睦》:“下禁返勘间,本贼讯疮发溃身死。”词语解释:蛇漠疮 拼音:shé mò chuāng
旧谓蝮蛇所吐涎沫触人身而成的恶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蝮蛇》﹝集解﹞引 陈藏器 曰:“蝮蛇锦文,亦有与地同色者。众蛇之中,此独胎产。著足断足,著手断手,不尔合身麋烂。七八月毒盛时,囓树以洩其毒,树便死。又吐涎沫于草木上,著人成疮身肿,名曰蛇漠疮,卒难治疗。”词语解释:蛇疮 拼音:shé chuāng
指蛇咬之伤。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大蛇丈餘,身出一围者,吴蚣见之,而能以炁禁之,蛇即死矣……故南人因此末吴蚣治蛇疮,皆登愈也。”词语解释:蠼螋疮 拼音:qú sōu chuāng
传说人影受蠼螋虫溺射后所生的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莎衣结治蠼螋疮。”参见“ 蠼螋 ”。
词语解释:蠼螋 拼音:qú sōu
昆虫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古蠼螋、短狐、踏影蛊,皆中人影为害。”词语解释:互剥痛疮 拼音:hù bō tòng chuāng
喻互揭阴私。《醒世缘》弹词第十回:“ 潘大娘 説 林老太婆 的媳妇结识戏子, 林老太婆 説 潘大娘 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词语解释:养疥成疮
喻姑息小恶,酿成大患词语解释:蝼蛄疮
瘰疠词语解释:杖疮 拼音:zhàng chuāng
受杖刑后的创伤。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人死为牛》:“两疽相对,宛如杖疮,其深数寸,隔膜洞见肺腑。”《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人今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词语解释:连疮 拼音:lián chuāng
腿部静脉曲张溃疡的俗称。 赵树理 《“锻炼锻炼”》:“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 贾平凹 《妊娠》第二章:“回到家里,凡是遭鬼踢的地方,就开始生脓生蛆,类似连疮。”词语解释:椒疮 拼音:jiāo chuāng
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椒疮粟疮生胞里,脾胃血热是根苗。粟疮黄软湿易散,椒疮赤硬热难消。”词语解释:黄水疮 拼音:huáng shuǐ chuāng
中医外科病症名。皮肤病之一。初起如粟米,四周略有红晕,多痒少痛,破则出黄水。通称脓疱病。词语解释:鹅口疮 拼音:é kǒu chuāng
病名。患者多为幼儿,病原体是鹅口疮菌,症状是口腔黏膜发红并形成白膜。词语解释:鹅口白疮 拼音:é kǒu bái chuāng
亦作“鵞口白疮”。 即鹅口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鸡》:“鵞口白疮,鷄肫黄皮为末,乳服半钱。”参见“ 鹅口疮 ”。
词语解释:鹅口疮 拼音:é kǒu chuāng
病名。患者多为幼儿,病原体是鹅口疮菌,症状是口腔黏膜发红并形成白膜。词语解释:鼻疮 拼音:bí chuāng
中医学病名。指鼻孔内刺疼,色红,甚则鼻毛脱落,干燥易结痂,多由肺热引起。治宜祛风清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疮肺热生鼻中,燥乾如火微肿疼。”词语解释:鼠疮 拼音:shǔ chuāng
病名。俗称“老鼠疮”。中医指瘰疬。参见“ 鼠瘻 ”。
词语解释:鼠瘘 拼音:shǔ lòu
病名。即瘰疬。淋巴腺结核症。《灵枢经·寒热》:“ 黄帝 问於 岐伯 曰:‘寒热瘰癧,在於颈腋者,何气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参见“ 鼠病 ”。 词语解释:棉花疮 拼音:mián huā chuāng
即梅毒。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 黄天监 ﹞当初原是富家子弟,只因嫖兴太高,惹了一身棉花疮。”参阅 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杨梅疮总论》。参见“ 梅毒 ”。
词语解释:梅毒 拼音:méi dú
性病的一种。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症状是:初期出现硬性下疳,发生淋巴结肿胀;第二期,出现各种皮疹,个别内脏器官发生病变;第三期,皮肤、黏膜形成梅毒瘤,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本病可潜伏多年而无任何症状,亦可由孕妇传给胎儿。有的地区叫杨梅疮。词语解释:棒疮 拼音:bàng chuāng
受棒刑或被棒击后引起的疮伤。《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将息棒疮好了,着他自回乡去。”《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日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红楼梦》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词语解释:广疮 拼音:guǎng chuāng
花柳病的一种。据说此病最先由外国传至 广州 ,故称。《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终日穿花街过柳巷,在院子里表子家行乐。常言道‘乐极生悲’,闝出一身广疮。”词语解释:树疮 拼音:shù chuāng
亦作“ 树创 ”。 树木的斫伤处。《水经注·渭水一》引《列异传》:“ 武都 故道县 有 怒特祠 ,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 秦文公 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词语解释:板疮 拼音:bǎn chuāng
指受刑挨板子的创伤。《三侠五义》第十九回:“ 郭槐 在监牢之中,又是手疼,又是板疮,呻吟不絶。”词语解释:杨梅疮 拼音:yáng méi chuāng
梅毒所发之疮,色红,似杨梅。亦指梅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杨梅疮》:“杨梅疮生有二般,精化气化是其源。”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三》:“ 正德 时 九江 知府 汪颖 ,作《食物本草》,言 庐山 温泉,方士教患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汗出为度,旬日即愈。”《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那一个鼻子上红暗暗的,要长杨梅疮的,姓 鹿 ,名字叫 鹿亚元 。”亦省称“ 杨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生杨梅时,或误用熏、搽等药以致腐烂如臼者,名杨梅疳。”词语解释:毒疮 拼音:dú chuāng
(1).恶性疮疡。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羊哀狗宝》:“吾乡一小民家,屠一狗,腹中有白石三块,如栗同胞,破之可千叶,入药可治毒疮。”
(2).特指梅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恰好这几天 李福 在外面打野鷄,身上弄了些毒疮,行走不便。”词语解释:漆疮 拼音:qī chuāng
因接触生漆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漆疮》:“漆疮感受漆毒生,腠理不密肿焮红。初发觉痒后如疹,皮破流水更兼疼。”词语解释:漏疮 拼音:lòu chuāng
肛瘘的通称。词语解释:对口疮 拼音:duì kǒu chuāng
见“ 对口 ”。
词语解释:对口 拼音:duì kǒu
(1).两嘴相对。极言其对语之近。 汉 王充 《论衡·解除》:“ 胡 越 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指接吻。 唐 张鷟 《游仙窟》:“两唇对口,一臂枕头。”
(3).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4).犹缄口。《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贼人方知被孩子暗算了,对口无言。”
(5).符合;合适。 郭小川 《登九山》诗:“跟自己的思想对照一下吧,完全对口。”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二章:“你先试试看,不对口再换一个。”
(6).在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双方都能一致。 柯云路 《三千万》:“你想专业对口,发挥专长,是人人应该帮忙的事!”《人民日报》1983.12.28:“要进一步搞好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
(7).相声、山歌或对唱等的一种表演方式。由两人交替着说或唱。 邓友梅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三:“再由 忆严 拉琴, 俞洁 和 小高 表演立功对口唱。”参见“ 对口相声 ”、“ 对口词 ”。
(8).中医指生在脑后,部位跟口相对的疮。亦称“ 对口疮 ”、“ 对口疽 ”。《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西门里头 马义斋 长了对口,也是请我去治。”如:他长了个对口疮;这对口疽得请人治。词语解释:挖肉补疮 拼音:wā ròu bǔ chuāng
比喻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梁启超 《外债平议》:“就财政上以论,外债之宜借者,不过为苟安目前、挖肉补疮之计。” 郭沫若 《万引》:“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词语解释:洋霉疮 拼音:yáng méi chuāng
杨梅疮。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癘即大麻风及洋霉疮,均以治胃为急。”亦省称“ 洋霉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人身图说〉后》:“杨梅疮者, 宋 竇汉卿 《疮疡全书》及《名医类案》谓之霉疮。据此书,洋有之,应曰洋霉。”参见“ 杨梅疮 ”。
词语解释:杨梅疮 拼音:yáng méi chuāng
梅毒所发之疮,色红,似杨梅。亦指梅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杨梅疮》:“杨梅疮生有二般,精化气化是其源。”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三》:“ 正德 时 九江 知府 汪颖 ,作《食物本草》,言 庐山 温泉,方士教患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汗出为度,旬日即愈。”《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那一个鼻子上红暗暗的,要长杨梅疮的,姓 鹿 ,名字叫 鹿亚元 。”亦省称“ 杨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生杨梅时,或误用熏、搽等药以致腐烂如臼者,名杨梅疳。”词语解释:红斑痤疮 拼音:hóng bān cuó chuāng
累及鼻、前额和两颊的皮肤的痤 疮,常见于中年人,特点为组织,尤其是鼻的组织的充血、发红、毛细管扩张和显著的结节性肿胀词语解释:秃疮 拼音:tū chuāng
头部皮肤病之一。俗称鬎鬁、头癣、癞头疮。病久易使发脱落形成秃顶。《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 光远 既病秃,其妻又跛其足也。人谓之语曰:‘自古岂有秃疮天子,跛脚皇后邪?’”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 金生 者, 浙 右人也。幼患秃疮,头无毫髮。”词语解释:剜肉生疮 拼音:wān ròu shēng chuāng
犹剜肉成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大抵 宋 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説,不一而足。”词语解释:剜肉补疮 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亦作“ 剜肉医疮 ”。 语本 唐 聂夷中 《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因以“剜肉补疮”或“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 宋 朱熹 《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必从其説,则势无从出,不过剜肉补疮,以欺天罔人。”《明史·魏呈润传》:“是犹剜肉医疮,疮未瘳而肉先溃。” 茅盾 《林家铺子》四:“为难的是人欠我欠之间尚差六百光景,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拼命放盘卖贱货,且捞几个钱来渡过了眼前再说。”词语解释:剜肉做疮 拼音:wān ròu zuò chuāng
犹剜肉成疮。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一友问:欲於静坐时,将好名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参见“ 剜肉补疮 ”。
词语解释:剜肉补疮 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亦作“ 剜肉医疮 ”。 语本 唐 聂夷中 《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因以“剜肉补疮”或“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 宋 朱熹 《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必从其説,则势无从出,不过剜肉补疮,以欺天罔人。”《明史·魏呈润传》:“是犹剜肉医疮,疮未瘳而肉先溃。” 茅盾 《林家铺子》四:“为难的是人欠我欠之间尚差六百光景,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拼命放盘卖贱货,且捞几个钱来渡过了眼前再说。”词语解释:剜肉医疮 拼音:wān ròu yī chuāng
见“ 剜肉补疮 ”。
词语解释:剜肉补疮 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亦作“ 剜肉医疮 ”。 语本 唐 聂夷中 《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因以“剜肉补疮”或“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 宋 朱熹 《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必从其説,则势无从出,不过剜肉补疮,以欺天罔人。”《明史·魏呈润传》:“是犹剜肉医疮,疮未瘳而肉先溃。” 茅盾 《林家铺子》四:“为难的是人欠我欠之间尚差六百光景,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拼命放盘卖贱货,且捞几个钱来渡过了眼前再说。”词语解释:剜肉成疮 拼音:wān ròu chéng chuāng
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 宋 崔与之 《辞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疮,有根本先拨之虑;张颐待哺,有樵苏后爨之忧。”参见“ 剜肉补疮 ”。
词语解释:剜肉补疮 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亦作“ 剜肉医疮 ”。 语本 唐 聂夷中 《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因以“剜肉补疮”或“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眼前之急,不暇顾及后果。 宋 朱熹 《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必从其説,则势无从出,不过剜肉补疮,以欺天罔人。”《明史·魏呈润传》:“是犹剜肉医疮,疮未瘳而肉先溃。” 茅盾 《林家铺子》四:“为难的是人欠我欠之间尚差六百光景,那只有用剜肉补疮的方法拼命放盘卖贱货,且捞几个钱来渡过了眼前再说。”词语解释:割肉补疮 拼音:gē ròu bǔ chuāng
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 谷斯范 《新桃花扇》第三一回:“老师相不必忧这些,依我看,不是‘割肉补疮’,而是‘调度有方’。”词语解释:褥疮 拼音:rù chuāng
指因长期受压迫而引起身体局部坏死溃烂的疮疡。也称席疮。常见于重病长期卧床者,多发于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处。词语解释:狐尿刺疮 拼音:hú niào cì chuāng
见“ 狐刺 ”。
词语解释:狐刺 拼音:hú cì
一种毒疮。《新唐书·孝友传序》:“ 张进昭 ,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亦称“ 狐尿刺疮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鸡》:“狐尿刺疮,棘人肿痛欲死。”词语解释:好肉剜疮 拼音:hǎo ròu wān chuāng
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联灯会要·玑禅师》:“説迷説悟,犹是好肉剜疮;一切平常,尽落天魔外道。”词语解释:百孔千疮 拼音: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亦作“ 百孔千创 ”。
(1).比喻残破缺漏非常严重。
(2).比喻弊病弱点很多。 明 高攀龙 《圣明亟垂轸恤疏》:“户、工部百孔千疮之时,决不能及此。” 邹韬奋 《日军官烦闷自杀》:“我们不要把 日本 看作铜墙铁壁打不破的国家,其实它只是一个百孔千疮的正在没落中的帝国主义者。”
(3).比喻困苦不堪。 宋 周必大 《跋宋运判昞奏稿》:“黎庶凋瘵,百孔千创。”《金史·宗叙传》:“朕念百姓差调,官吏为姦,率敛星火,所费倍蓰,委积经年,腐朽不可復用,若此等类,百孔千疮,百姓何以堪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恶俗》:“一方赛会,万户供张,竟有勉强支持,百端借贷而入会者;亦有典衣糶米,百孔千创而入会者。”词语解释:疔疮 拼音:dīng chuāng
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词语解释:疳疮 拼音:gān chuāng
即下疳。指性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疳疮统名有三原,欲火未遂溲淋难,房术涂药痛痒紫,光亮赤肿梅毒愆。”词语解释:天疮 拼音:tiān chuāng
旧称天花。《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原》:“天疮之名因天禀,疮形如豆痘名居。”词语解释:寒疮 拼音:hán chuāng
中医病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有面上及遍身生疮,如猫眼,有光彩,无脓血,痛痒不恒者,寒疮也,鸡、鱼、葱、韭治之。”词语解释:灸疮 拼音:jiǔ chuāng
灸疗留下的疮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艾》:“其茎乾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词语解释:眼疮 拼音:yǎn chuāng
见“ 眼前疮 ”。
词语解释:眼前疮 拼音:yǎn qián chuāng
比喻当前的困难。 唐 聂夷中 《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亦省作“ 眼疮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马政》:“贫民一充头役,遇所缓急,每指由票内编银称贷子钱,以医眼疮。”词语解释:坐板疮 拼音:zuò bǎn chuāng
夏令臀部皮肤所生的一种疮疡。初起小颗粒,后则蔓延成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坐板疮》:“坐板疮在臀腿生,形如黍豆痒焮疼,暑湿热毒凝肌肉,初宜烫洗油捻烘。”注:“此证一名风疳,生于臀腿之间……由暑令坐日晒几凳,或久坐阴湿之地,以致暑湿热毒凝滞肌肉而成。” 沉从文 《边城》十五:“ 翠翠 ,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词语解释:痤疮 拼音:cuó chuāng
小疖,粉刺。多生在青年人的面部,有时也生在胸、背、肩等部位。 明 李梴《医学入门·疿痤》:“痤疮因汗出冗湿而生,轻者状如撒粟。”词语解释:癞疮 拼音:lài chuāng
恶疮;顽癣。《法苑珠林》卷九二引 唐 唐临 《冥报记》:“ 唐 武德 中,印人姓 韦 与一妇人言誓期不相负。累年宠衰,妇人怨恨。 韦 惧其反己,自縊杀之。后数日, 韦 身徧痒,因发癩疮而死。” 许杰 《改嫁》:“面色是金黄的,头上生着一头的癞疮。”词语解释:大疮 拼音:dà chuāng
俗称梅毒。软性下疳等性病在身体表面上形成的溃疡。词语解释:癍疮 拼音:bān chuāng
中医指眼中所生的白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癍疮入眼歌》:“小儿癍疮入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疼,久生云翳如银色,肝经餘热上冲睛。”注:“小儿癍疮之证,因患痘时疮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餘热上攻睛瞳所致。”词语解释:瘭疮 拼音:biāo chuāng
瘭疽。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瘭疮》:“夫小儿瘭疮者,为风热毒气所乘,搏於皮肤乃生瘭,浆溃而成疮,故名曰瘭疮也。 汤氏 《牛黄散淋洗方》治之。”词语解释:痱疮 拼音:fèi chuāng
亦作“疿疮”。 即痱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滑石》﹝集解﹞引 苏颂 曰:“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疿疮,或云即滑石也。”参见“ 痱子 ”。
词语解释:痱子 拼音:fèi zǐ
亦作“疿子”。 一种夏令常见的皮肤病。由于皮肤不洁、出汗不畅引起。表现为密集的红色或白色小疹。易发于额、颈、上胸、肘窝等多汗部位。有刺痒和灼热感。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医药》:“暑天疿子,用王瓜摩之,即消。”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身上痒剌剌的像小孩儿在夏天炸了痱子似的。”词语解释:瘑疮 拼音:guō chuāng
生于手足间的疽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二·诸疮上》:“瘑疮生手足间,相对生,如茱萸子,疼痒浸淫,久则生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瘑疮》:“瘑疮每发指掌中,两手对生茱萸形,风湿痒痛津汁水,时好时发久生虫。”词语解释:痘疮 拼音:dòu chuāng
即天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小儿疮痘》:“痘疮切不可多服升麻汤,只须以四君子加黄芪一味为稳耳。”《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期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效,十二朝身死。” 清 朱奕梁 《种痘心法·论痘源流》:“ 东汉 马伏波 征 交趾 ,南方湿热与相火煽动,遂染痘疮,侵入中国。”参见“ 天花 ”。
词语解释:天花 拼音:tiān huā
(1).亦作“ 天华 ”。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南朝 陈 徐陵 《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 维摩 ,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 清 姚鼐 《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鐘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
(2).指雪。 唐 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宋 陆游 《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 金 高士谈 《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疎竹共风流。” 闻一多 《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
(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词语解释:痔疮 拼音:zhì chuāng
痔的通称。由肛门或直肠末端的静脉曲张而形成,有内痔、外痔和内外混合痔。 元 朱震亨 《丹溪先生心法·痔疮》:“痔疮专以凉血为主。”《平鬼传》第三回:“ 小低搭鬼 又插口道:‘先生有痔疮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