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疮痍 拼音:chuāng yí
(1).创伤。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陈书·世祖纪》:“讨 陈寳应 将士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并復其家。疮痍未瘳者,给其医药。” 清 黄遵宪 《降将军歌》:“岛中残卒皆疮痍,其餘鬼妻兵家儿。”
(2).比喻灾害困苦。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然其祸累世不復,疮痍至今未息。”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戒石铭》:“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润南行》诗:“ 燕然 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 清 孙枝蔚 《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时风,何让丰年金。疮痍徧宇宙,得酒忍独斟。”
(3).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4).指疮疡。《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疮痍,口气臭处,与人无亲,旷地狱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 张侯 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5).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 晋 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餘年,皆 光远 为之也。”词语解释:疮痏 拼音:chuāng wěi
(1).疮疡;伤痕。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疮痏不息。”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旧唐书·僖宗纪》:“豺狼貽朝市之忧,疮痏及腹心之痛。”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洛中怪兽》:“ 西洛 市中忽有黑兽,髣髴如犬,或如驴,夜出昼隐。民间讹言能抓人肌肤成疮痏。”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却排几句俗语在前,便触忤人。如好眉目,又着些疮痏可恶。”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人有疥癣之疾则终日抑搔之,其疮痏则日夜抚摩之。”
(2).指生疮疡。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嚙肌肤,使人疮痏。”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坑穽殊深,疮痏未復,纵得免死,莫不破家。” 张怀奇 《颐和园词》:“下方疮痏悽蒿目,鋭意还教兴土木。”
(4).指灾苦之民。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辑逋逃,抚循疮痏。” 唐 杜甫 《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喜王业再康,疮痏苏息。”
(5).祸害。《周书·文帝纪上》:“而旧将名臣,正人直士,横生疮痏,动挂网罗。”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 杨 与 李 。庙謨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宋 苏轼 《荔支叹》诗:“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清 唐孙华 《虎丘即目》诗:“至今作疮痏,流亡犹未復。”
(6).疵毁;贬抑。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 班 马 二史,咸擅一家,而各自弹射,递相疮痏。”《旧唐书·陆贽传》:“施一令则谤沮互起,用一人则疮痏立成。”词语解释:疮疣 拼音:chuāng yóu
(1).机体表面的赘生物。 唐 李翱 《解江灵》:“疮疣生心,洗刮不落。”
(2).比喻痛苦或祸害。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逾岭到任所,低颜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法苑珠林》卷十八引《观佛三昧经》:“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諫曰:‘父王无辜,自招疮疣,菩萨行浄,难动如地,云何可坏。’”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二边方横猾,四海皆疮疣。” 宋 梅尧臣 《送柳秘臣大名知录》诗:“浑浑发西极,奋奋入九州。自古患决溢,于今为疮疣。”词语解释:疮痕 拼音:chuāng hén
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 唐 元稹 《寄乐天》诗:“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一朝把花容割破做疮痕,方得离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直到二十年后,自看臂膊上的疮痕,才知道种了六粒,四粒是出的。”词语解释:疮疖 拼音:chuāng jiē
(1).瘿瘤。 唐 皮日休 《二游诗》:“枕兼石锋刃,榻共松疮癤。” 萧红 《生死场》一:“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
(2).小疮与热疖等皮肤疾患。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词语解释:疮痂 拼音:chuāng jiā
(1).疮口表面所结的痂。《宋书·刘穆之传》:“ 邕 所至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鰒鱼。” 宋 苏轼 《鳆鱼行》:“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三数日后,解纸缚,疮痂已落。”
(2).比喻缺点、过失。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揭别人的疮痂,不管关系怎么深,都是不好的。”词语解释:疮痛 拼音:chuāng tòng
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三国演义》第五一回:“ 周瑜 虽患疮痛,心中自有主张。”词语解释:疮瘢 拼音:chuāng bān
创伤或疮疡的疤痕。《后汉书·马廖传》:“ 吴王 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法苑珠林》卷四八引《菩萨本行经》:“作是语已,身即平復,无有疮瘢。” 清 黄景仁 《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诗:“疮瘢洗涧瀑,剑术教猨猱。”词语解释:疮疡 拼音:chuāng yáng
痈疽疔疖等体表疾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遍体疮疡,肠中痛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生浴后,觉疮疡无苦。既醒,摸之,则痂厚结矣。”词语解释:疮疤 拼音:chuāng bā
(1).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六章:“谁要是好了疮疤忘了疼,那就该叫他多想一想。”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一:“就像一个人抚摸自己的疮疤:没有了生理上的疼痛,剩下的却只是一片仿佛还颇值得骄傲的平滑而光润的疤痕。”
(2).比喻痛苦的经历。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可是兴奋之中,不免又带几分不安,似乎又怕他们自己向来不敢碰触的生活上的疮疤会被心直口快的姑太太一把抓破。”
(3).比喻缺点、毛病。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只要民主生活充分,当面揭了疮疤,让人家‘小广播’,他还会说没时间,要休息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四:“ 徐守仁 见 潘宏福 朝他望来望去,有点羞愧,好像身上有啥见不得的疮疤叫他发现了。”词语解释:疮疾 拼音:chuāng jí
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 唐 独孤及 《故隋镜智禅师碑》:“谓身相非真,故示以疮疾。”词语解释:疮科 拼音:chuāng kē
犹皮肤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鲜》:“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词语解释:疮肿 拼音:chuāng zhǒng
疮疖溃疡之疾。《后汉书·济北惠王寿传》:“头不枇沐,体生疮肿。”《旧唐书·职官志三》:“医术,谓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也。”词语解释:疮疠 拼音:chuāng lì
疮痈等体表疾患。《神异经·南荒经》:“南方荒中有涕竹……其笋甚美。食之,可以止疮癘。”词语解释:疮毒 拼音:chuāng dú
诸疮毒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蝎》:“诸疮毒肿。全蝎七枚,卮子七个,麻油煎黑,去滓,入黄蜡,化成膏,傅之。” 贾祖璋 《蝎子》:“蝎子很早就供药用,主治惊风抽搐、带下、疮毒等症。”词语解释:疮残 拼音:chuāng cán
犹伤残。 清 戴名世 《〈孑遗录〉自序》:“ 黑子 率数千疮残之民,疲敝之卒,而抗百万方张之寇,前后凡十餘年,濒於陷者屡矣。”词语解释:疮好忘痛 拼音:chuāng hǎo wàng tòng
犹言好了伤疤忘了痛。《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你今日了毕官司,两脚站在平川地,得命思财,疮好忘痛,来家到问老婆找起后帐儿来了。”词语解释:疮口 拼音:chuāng kǒu
溃疡处;创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经验方》:“以淡虀水涤疮口。” 宋 周叙 《洛阳花木记》:“接头繫缚欲密,勿令透风,不可令雨湿,疮口接头必以细土覆之,不可令人触动。”《三国演义》第五一回:“ 丁 徐 二将救得 周瑜 到帐中,唤行军医者用铁钳子拔出箭头,将金疮药敷掩疮口。”词语解释:疮巨衅深 拼音:chuāng jù xìn shēn
犹创巨痛深。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政事》:“疮巨衅深,不胜荼毒。”参见“ 创巨痛深 ”。
词语解释:创巨痛深 拼音:chuàng jù tòng shēn
语本《礼记·三年问》:“创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荀子·礼论》鉅作“巨”,愈作“瘉”。后以“创巨痛深”谓创伤重,痛苦深。《晋书·贺循传》:“先父遭遇无道, 循 创巨痛深。”《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今社稷危耻,创巨痛深,唯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其餘小忿,或宜容貰。”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 文宗显皇帝 ……北狩 热河 ,鼎湖一去,龙髯不返,此实创巨痛深,而无以復加者也。”参见“ 创鉅 ”。词语解释:疮家 拼音:chuāng jiā
治疗疮疾的医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蓍》﹝发明﹞引 张元素 曰:“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词语解释:疮害 拼音:chuāng hài
犹伤害。词语解释:疮疵 拼音:chuāng cī
犹贬损,疵毁。《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词语解释:疮痍满目 拼音:chuāng yí mǎn mù
形容遭到严重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曹靖华 《飞花集·风雨六十年》:“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啊,内忧外患,疮痍满目。” 杨沫 《我爱北京》:“旧时代的 北京 是疮痍满目,多灾多难。”亦作“ 疮痍弥目 ”。 李大钊 《大哀篇》:“復丁干戈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词语解释:疮痍弥目 拼音:chuāng yí mí mù
见“ 疮痍满目 ”。
词语解释:疮痍满目 拼音:chuāng yí mǎn mù
形容遭到严重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曹靖华 《飞花集·风雨六十年》:“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啊,内忧外患,疮痍满目。” 杨沫 《我爱北京》:“旧时代的 北京 是疮痍满目,多灾多难。”亦作“ 疮痍弥目 ”。 李大钊 《大哀篇》:“復丁干戈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词语解释:疮疹 拼音:chuāng zhěn
指疹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词语解释:疮帚 拼音:chuāng zhǒu
何首乌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交藤、夜合……疮帚、红内消……赤者能消肿毒。外科呼为疮帚。”词语解释:疮疥之疾 拼音:chuāng jiè zhī jí
喻轻微的祸患。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 齐 不过疮疥之疾,幸而胜之,不过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