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疫疠 拼音:yì lì
瘟疫。 汉 蔡邕 《月令问答》:“著《月令》者,豫设水旱、疫癘,当祷祈也。”《晋书·李矩传》:“时饥饉相仍,又多疫癘, 矩 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近十年来, 广东 人死于疫癘者,每岁以数十万计。”词语解释:疫死
因染患流行的传染病而死词语解释:疫鬼 拼音:yì guǐ
散布瘟疫的鬼神。古代迷信,以为瘟疫有鬼神在主宰。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礼》曰: 顓頊氏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牧童在牛圈闻有扣门者,急起视之,见壮夫数百辈,皆披五花甲,著红兜鍪,突而入。既而隐不见,及明,圈中牛五十头尽死。盖疫鬼云。”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凡鬼皆依附墙壁而行,不能破空,疫鬼亦然。”词语解释:疫病 拼音:yì bìng
泛指流行性的传染病。《诗·小雅·节南山》“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汉 郑玄 笺:“天气方今又重以疫病,长幼相乱而死丧甚大多也。”《法苑珠林》卷九一:“疫病癭难苦,寿短常沉没,若有智黠人,杀心寧放逸。”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山外面有什么可看的?有轰炸吗?有疫病吗?”词语解释:疫气 拼音:yì qì
疫病。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昔 赤壁 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 周瑜 水军所能抑挫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三国演义》第一回:“ 中平 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新鬼回家》:“是时 天津 疫气流行,死者甚众。”词语解释:疫旱
传染病与旱灾词语解释:疫源地 拼音:yì yuán dì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可能散播到的地区。其范围大小和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关。如飞沫传播的疾病只限于传染源周围飞沫所能达到的范围,而病媒昆虫传播的疾病应包括它们的活动所能到达的地区。同一疾病疫源地的大小可因传染源活动情况而不同,如带伤寒菌的饮食从业人员其疫源地就较大。词语解释:疫情 拼音:yì qíng
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如:疫情严重。词语解释:疫症 拼音:yì zhèng
疫病。《说岳全传》第二一回:“ 汤员外 夫妻两个前来送丧,亦染了疫症,双双去世。”词语解释:疫疾 拼音:yì jí
(1).疫病。《法苑珠林》卷一一六:“ 晋武帝 太康 九年,暂至 洛阳 ,时疫疾甚流,祝者皆癒。”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战争之后,必有疫疾。”
(2).疫病流行。《后汉书·独行传·李善》:“ 建武 中疫疾, 元 家相继死没。”词语解释:疫痢 拼音:yì lì
中医学病症名。指传染性强而症情严重的痢疾。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下痢脓血,日夜无度,腹痛,里急后重。词语解释:疫区 拼音:yì qū
传染源数目较多、各疫源地交叉重迭形成的较大的疾病传染地区。 傅连璋 《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的一大发展》:“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仅在部分地区(如灾区、疫区)、部分工作(如防疫)、某些人员(如供给制人员)、某些疫病医疗(如传染病)中实行公费医疗。”《人民日报》1962.1.24:“疫情普遍减轻了,疫区范围缩小了,农业劳动力增强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词语解释:疫苗 拼音:yì miáo
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细菌制剂,用于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如牛痘苗、卡介苗、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词语解释:疫祲 拼音:yì jìn
疫病。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八章:“其稽察饮食之宜、室屋之式、疫祲之事则归之卫生司。”词语解释:疫神 拼音:yì shén
犹疫鬼。 汉 蔡邕 《独断》:“疫神:帝 顓頊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 江水 ,是为瘟鬼;其一者居 若水 ,是为魍魎;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