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驱疟 拼音:qū nüè
祛除疟疾。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杜甫》:“《诗话》云:有病疟者, 子美 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曰:‘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 杜 曰:‘更诵吾诗云: 子章 髑髏血模糊,手提掷还 崔大夫 。’其人诵之,果愈。” 宋 杨万里 《过长峰径遇雨遣闷十绝句》之八:“不须 杜 句能驱疟,只诵 长峯 遣闷诗。”本此。词语解释:痎疟 拼音:jiē nüè
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张隐庵 集注引 马莳 曰:“痎疟者,疟之总称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痎疟疟母》:“痎疟经年久不愈,疟母成块结癖癥。”注:“痎疟,经年不愈之老疟也。”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七:“然自去冬得痎疟疾,辗转至今,屡愈屡作。”词语解释:隔日疟 拼音:gé rì nüè
疟疾病之一种。比喻重复发作的毛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弘正 之学 杜 者,生吞活剥,以撏撦为家常,此 鲁直 之隔日疟也;其黠者又反脣於西江矣。”词语解释:鬼疟 拼音:guǐ nüè
疟疾。古时迷信以为此病是疟鬼作祟所致,故称。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一:“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参见“ 疟鬼 ”。
词语解释:疟鬼 拼音:nüè guǐ
旧时迷信,谓疟疾为鬼作祟,称“疟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昔 顓頊氏 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 江水 ,为疟鬼;一居 若水 ,为魍魎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唐 韩愈 《谴疟鬼》诗:“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宋 陆游 《病疟两作而愈》诗:“久出天魔境,胡为疟鬼来。”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到 药王庙 去烧股香,省得疟子鬼儿老跟着您!”词语解释:风疟 拼音:fēng nüè
中医病名。即疟疾。《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词语解释:间日疟 拼音:jiān rì nüè
由一种疟疾寄生虫(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引起的疟疾,特点为每隔48小时反复发作词语解释:逃疟 拼音:táo nüè
旧俗以为疟疾未发时可逃往他处以避之。《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 力士 方逃疟 功臣阁 下, 辅国 以詔召, 力士 趋至阁外,遣内养受謫制。”词语解释:齐后疟 拼音:qí hòu nüè
齐景公 曾长期患疟疾,后因以“齐后疟”借指疟疾。 唐 王维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地多 齐后 疟,人带 荆州 癭。” 赵殿成 笺注引《晏子春秋》:“ 景公 疥且疟,期年不已。”词语解释:暑疟 拼音:shǔ nüè
疟疾的一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词语解释:断疟 拼音:duàn nüè
吓退疟鬼,治愈疟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 ,司空 豁 之长庶也,小字 镇恶 ……车骑 冲 没阵,左右莫能先救, 宣武 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 石虔 闻之,气甚奋,命 朱辟 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 冲 还,三军叹服。 河朔 后以其名断疟。”词语解释:疾疟 拼音:jí nüè
指疟疾。《左传·定公四年》:“水潦方降,疾疟方起。”词语解释:温疟 拼音:wēn nüè
中医指先发烧后发冷的疟疾。《素问·疟论》:“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復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疟疾治法》:“先热后寒名温疟,白虎汗多合桂君。”词语解释:寒疟 拼音:hán nüè
中医指一种先寒后热按时发作的疟疾。《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於寒而后伤於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词语解释:瘅疟 拼音:dàn nüè
中医指只发高烧而不打寒战的一种疟疾。《素问·疟论》:“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絶,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寃,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癉疟。” 王冰 注:“癉,热也,极热为之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柴胡白虎汤》:“癉疟但热柴白虎。”注:“阳气盛,阳独发,则但热而不寒,谓之癉疟,宜用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