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番禺番更番邦番王番饼番代番摊番薯
番君番僧番汉番西番鸭番戍番氓番薥
番番番舶番沉番降番使番号番案番字
番阳番情番家番子番佛番匠番用番子手
番人番纸番夷番客番入番木鳖番瓜番官
番次番部番兵番修番枣番族番阵番目
番休番易番货番钱番来覆去番教番银番皂
番直番书番然番把番文番木瓜番滚滚番番是福
番语番身番上番将转来番假番校番椒番商
番行番罗番下番首番伪番昌番头番奴

词语解释:番禺  拼音:pān yú
县名。在广州市南郊
词语解释:番君  拼音:fān jūn
指 秦 代 番阳 令 吴芮 。《汉书·吴芮传》:“ 吴芮 , 秦 时 番阳 令也,甚得江湖民心,号曰 番君 。”
词语解释:番番  拼音:fān fān
(1).一次又一次。 宋 苏轼 《新滩》诗:“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西游记》第九四回:“﹝长老﹞怒声叫道:‘ 悟空 !你这猢猻,番番害我!’” 陈毅 《大柳苑春游》诗:“为惜春残共举杯,番番风雨苦相催。”
(2).次次;事事。参见“ 番番是福 ”。
勇武貌。《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孔 传:“勇武番番之良士,虽众力已过老,我今庶几欲有此人而用之。” 明 何景明 《咏怀》之三:“番番白马郎,皎皎青楼娼。”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继自今而天下兴亡,庶人有责,使更不同力合作,为 华 土谋,復见瘠弱槁枯,一如往日,则番番良士,其又将谁咎耶?”
白貌。多形容白发。番,通“ 皤 ”。《史记·秦本纪》:“﹝ 秦穆公 ﹞乃誓於军曰:‘嗟士卒!听无譁,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髮番番,则无所过。’” 张守节 正义:“音‘婆’,字当作‘皤’。皤,白头貌。言髮白而更黄,故云黄髮番番。” 宋 梅尧臣 《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是以世间人,鬢髮易番番。” 清 赵翼 《公相阿文成公挽诗》:“黄髮番番映殿墀,秋风俄报饰巾期。”
词语解释:番番是福  拼音:fān fān shì fú
每事都吉利。《西游记》第二六回:“ 三藏 笑道:‘那 八戒 是甚么规矩!’ 八戒 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
词语解释:番阳  拼音:fān yáng
脉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项处 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 处 旦日死。” 司马贞 索隐:“脉病之名曰番阳者,以言阳脉之翻入虚里也。”
湖名。 鄱阳湖 。在 江西省 北部。 元 范梈 《度泽过关山》诗:“朝临 昌邑 浦,夕指 番阳 湾。”
词语解释:番人  拼音:fān rén
(1).指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番人重土殯,脱殁,君能终始之否?” 元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正朔时事》:“番人既无姓名,亦不记生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与番人并雄之法,如开店二间,我无租值,彼有租值……我价平卖,彼价桂卖,是我受益而彼受亏。”
(2).即番当。《明史·刑法志三》:“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駡 魏忠贤 ,有三人噤不敢出声。駡未讫,番人摄四人至 忠贤 所,即磔駡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参见“ 番当 ”。
词语解释:番当  拼音:fān dāng
明 清 时官府当值的捕役。《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我们两个正是 淮安 军捕衙门的番当,缉了你这两个多月,你却逃在这里!”参见“ 番子 ”。
词语解释:番次  拼音:fān cì
(1).依次。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法》:“常作者,番次相续,恒有热气,春秋冬夏,皆不须穰覆。” 宋 苏舜钦 《留题樊川李长官庄》诗:“酒压新尘常得醉,花开番次不知秋。”
(2).分批轮流。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百姓出钱,本为免役。今乃限以番次,不许尽用,留钱在官,其名不正。”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诸下节日听二十人番次出馆游看买卖,輒呼乐艺人饮酒作过及买违禁物者,杖八十。”
词语解释:番休  拼音:fān xiū
轮流休息。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惠洽椒房,恩昭九亲,羣后百僚,番休递上。”《新唐书·董晋传》:“ 汴 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 晋 一罢之。”《明史·英宗前纪》:“﹝ 英宗 ﹞詔 河南 、 山西 班军番休者尽赴 大同 、 宣府 。”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番休迭进,螘傅环攻。”
词语解释:番直  拼音:fān zhí
值勤。《魏书·尒朱荣传》:“ 荣 又奏请番直,朔望之日引见三公、令僕、尚书、九卿及 司州 牧、 河南 尹、 洛阳 河阴 执事之官,参论国治,经纶王道。”《新唐书·李大亮传》:“﹝ 大亮 ﹞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 宋 曾巩 《芍药厅》诗:“ 洧 外送归情放荡,省中番直势拘挛。”
词语解释:番语  拼音:fān yǔ
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阴方质子纔三十,译语受词番语揖。”《清史稿·选举志二》:“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署及海关监督,应设繙译官承办洋务者,即於馆中遴选派充。”
词语解释:番行  拼音:fān xíng
轮流举办。《清史稿·礼志五》:“﹝ 雍正 ﹞十三年清明,冬至大饗,改遣公爵番行。”
词语解释:番更  拼音:fān gēng
轮值巡夜。 宋 范成大 《晚步宣华旧苑》诗:“吏兵窸窣番更后,楼阁崔嵬欲暝时。”
词语解释:番僧  拼音:fān sēng
即喇嘛僧。指西番之僧。《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当时有一番僧,法名 浑寿罗 ,到此 武林郡 云游。”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塞上六歌》:“因扮诸佛排闥以入而打之,故名之曰打鬼。今京师番僧寺,上元除夕亦为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喇嘛打鬼》:“又以小番僧名 班第 者,衣彩胄,戴黑白头盔,手执綵棒,随意挥洒自如。”
词语解释:番舶  拼音:fān bó
旧称来 华 贸易的外国商船。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近日番舶畅行, 华 洋杂处,兵机万变,瞬息不同。” 陈去病 《登鼓浪屿》诗:“番舶正连鹅鸛阵,怒涛如振鼓鼙声。”
词语解释:番情  拼音:fān qíng
外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情。旧题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中:“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
词语解释:番纸  拼音:fān zhǐ
古时纸之量词为番,故称供书写用的缣帛为番纸。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西国造纸法》:“ 中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縑帛者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番纸,亦谓之纸。”
词语解释:番部  拼音:fān bù
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亦指外国。《宣和画谱·胡瓌》载 五代 胡瓌 有《番部牧马图》《番部射雕图》等。 清 嵇璜 《皇朝通志·凡例》:“至于番部舆图,释家梵典,一经繙译,并得準声,洵足正千秋之谬误,而表天地之元音,今并详列于篇。”
词语解释:番易  拼音:fān yì
轮流替换。《陈书·高祖纪上》:“其夜大雨震电,暴风拔木,平地水丈餘, 齐 军昼夜坐立泥中,悬鬲以爨,而臺中及 潮沟 北水退路燥,官军每得番易。”
词语解释:番书  拼音:fān shū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亦指用此种文字所写的文件、书信等。《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玄宗 敕宣翰林学士,拆开番书,全然不识一字。” 清 金农 《游海会寺》诗:“经残未覩番书妙,佛古犹传塑像工。”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西洋测时仪记》:“大仪者,大圜也;小仪者,小圜也:皆番书。”
词语解释:番身  拼音:fān shēn
翻身。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到晚来可便不敢番身,拳成做一块。”《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番身落水寻不见,则听得採莲船上皷打扑鼕鼕。”《快心编三集》第一回:“ 兰英 等听见小姐只管番身,便问道:‘小姐,怎么今夜睡不着?’”
词语解释:番罗  拼音:fān luó
罗纱的一种。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四:“番罗縠子又为门下费,下拜良剧愧感。” 元 吴莱 《大食瓶》诗:“汉玉堆櫝笥,番罗塞鞍韉。” 元 张昱 《次林叔大都事韵》之三:“无端收得番罗帕,彻夜蔷薇露水香。”
词语解释:番邦  拼音:fān bāng
旧称外国。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三场:“只因番邦造反,侵犯中华,元帅调齐大兵前去抵挡。” 李广田 《活在谎话里的人们》:“连这小小农村中,经过种种传说,也知道有番邦外国来争夺 中国 的江山了。”
词语解释:番汉  拼音:fān hàn
(1).外族与 汉 族。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王元懋巨恶》:“国王嘉其兼通番 汉 书,延为馆客,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
(2).外族的汉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只见街上一个番汉牵着一匹高头骏马。”
词语解释:番沉  拼音:fān chén
沉香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集解﹞引 叶廷珪 曰:“出 渤泥 、 占城 、 真腊 者谓之番沉,亦曰舶沉,曰药沉。”
词语解释:番家  拼音:fān jiā
旧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亦指外国。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俺祖公公 冒顿单于 ,围 汉高帝 于 白登 七日,用 娄敬 之谋,两国媾和,以公主嫁俺国中。至 惠帝 、 吕后 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今被番家要兴兵抢占 高丽 ,有何策可以应敌?”
词语解释:番夷  拼音:fān yí
旧指边境的少数民族。 清 顾炎武 《军制论》:“边徼设宣慰安抚长官司九十五,番夷都司卫所百有七。”
词语解释:番兵  拼音:fān bīng
(1).服役的士兵。《魏书·临淮王孝友传》:“十五丁出一番兵,计得一万六千兵。此富国安人之道也。”
(2).外族军队。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中:“番兵唯劲马奔衝,此奇兵歟; 汉 兵惟强弩犄角,此正兵歟!”《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那时 西门庆 家中 吴月娘 ,见番兵到了,家家都关锁门户,乱攛逃去,不免也打点了些金珠寳玩,带在身边。”
词语解释:番货  拼音:fān huò
旧称进口的物品。 明 王世贞 《凤洲杂编》卷一:“《会典》载番货价值,偶附记於此。”
词语解释:番然  拼音:fān rán
省悟貌。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若 少詹 番然相听信,知此为忠爱之极……岂有不相告之理乎!”
词语解释:番上  拼音:fān shàng
唐 代府兵定期轮流到京师担任宿卫之称。《新唐书·苏瓌传》:“岁旱,兵当番上者不能赴。”《新唐书·兵志》:“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
词语解释:番下  拼音:fān xià
唐 代府兵定期轮流到京师担任宿卫期满归来之称。《新唐书·选举志上》:“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
词语解释:番王
少数民族的领袖
词语解释:番西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词语解释:番降  拼音:fān jiàng
即降真香。香木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降真香》:“俗呼舶上来者为番降,亦名鷄骨,与沉香同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降真香》﹝集解﹞引 李珣 曰:“生南海山中及 大秦国 ,其香似苏方木,烧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入药以番降紫而润者为良。”
词语解释:番子  拼音:fān zǐ
(1).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 汉 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红教, 宗喀巴 者为 观世音 化身,学红教於 萨迦庙 ,而忽归黄教。”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 清 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説 平安儿 小廝,偷了印子铺内人家当的金头面,还有一把镀金钩子,在外面养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检司拶打。”《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只是瞒不过那两个女番子的眼睛,从新又步步提防起来。”参阅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
词语解释:番客  拼音:fān kè
(1).指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 明 宋濂 《题梁元帝画〈职贡图〉》:“《梁书》称其任 荆 日画番客入朝图,《名画记》遂因其説亦云画《职贡图》。”
(2).指客居 南洋 的 中国 人。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岂不念家山,无奈乡人薄。一闻番客归,探囊直启钥。” 钱仲联 笺注:“《嘉应州志》:‘俗谓往 南洋 者曰番客。’”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六章:“ 吴七 更加怀疑了:哪儿来的这么一个老番客呀?”
词语解释:番修  拼音:fān xiū
翻修。 宋 李诫 《营造法式·大木作功限三·拆修挑拔舍屋功限》:“揭箔番修,挑拔柱木,修整檐宇,八分功。”
词语解释:番钱
外族钱币
词语解释:番把
几次
词语解释:番将转来
翻转过来
词语解释:番首  拼音:fān shǒu
番人头目。《宣和遗事》后集:“经行已久,是夕宿一林下,时月微明,有番首吹笛,其声呜咽特甚。”
词语解释:番饼  拼音:fān bǐng
旧时对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的俗称。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惠来 以番饼二元授余,即以赠 曹 。”
词语解释:番鸭  拼音:fān yā
家禽的一种。也叫洋鸭。脸及颈上部皮肤粗红,嘴基部与眼部有不规则肉瘤,公鸭尤为显著。羽毛有白色和杂色两种。头大,脚矮,行动迟缓。生长快,容易肥育。原产 南美洲 及 中美洲 ,我国 华南 地区饲养较多。 潘漠华 《黎明在涌金门外》诗:“假使那番鸭会飞,我将托他寄封信,寄往畈满豆花的南乡。”
词语解释:番使  拼音:fān shǐ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使者。 宋 王安石 《白沟行》:“ 白沟河 边番塞地,送迎番使年年事。”《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次日阁门舍人,接得番使国书一道。”
词语解释:番佛  拼音:fān fó
旧时对外国银元的俗称。主要指有人头像的 西班牙 “本洋”。
词语解释:番入  拼音:fān rù
轮流进入。《新唐书·儒学传中·马怀素》:“ 玄宗 詔与 褚无量 同为侍读,更日番入。”
词语解释:番枣  拼音:fān zǎo
无漏子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
词语解释:番来覆去  拼音:fān lái fù qù
亦作“ 番来復去 ”。
(1).不断翻身。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胜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 李郎 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来覆去,那里睡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一更才至,冷清清,撇奴在帐里,番来復去如何睡。”《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却説 皮氏 这一夜等 赵昂 不来, 小叚名 回后,老公又睡了。番来復去,一夜不曾合眼。”
(2).反复多次。《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一来一往无胜败,番来復去没输赢。”
词语解释:番文  拼音:fān wén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材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六科廊章奏》:“ 阶 ( 徐阶 )脆对曰:‘此皆积年堆弃残帙,各衙门紧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万二千餘本。’”
词语解释:番假  拼音:fān jiǎ
轮流放假。《魏书·高祖纪下》:“岁开番假,以供公私力役。”《南齐书·明帝纪》:“丁亥,詔‘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
词语解释:番伪  拼音:fān wěi
外族与依附外族的 汉 人。 宋 岳飞 《奏收复邓州唐州信阳军防守措置事宜》:“臣近措置遣发军马掩杀番伪贼众,收復 邓州 了当。”
词语解释:番代  拼音:fān dài
轮流更换。《北史·房谟传》:“ 謨 至,皆加检勒,不令烦扰,以休假番代洗沐,督察主司,亲自检视。”《金史·太祖纪》:“诸质子已各受田卢,若復番代,则往来动摇,可并仍旧。”《清史稿·礼志十》:“自王以降,岁时朝贡者,分年番代,列班末行礼。”
词语解释:番戍  拼音:fān shù
轮流戍守。《魏书·食货志》:“自 徐 扬 内附之后,仍世经略 江 淮 ,於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於道路。乃令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宋史·兵志二》:“ 神宗 即位,乃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明史·兵志三》:“ 永乐 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
词语解释:番号  拼音:fān hào
部队的编号。 毛泽东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虽然有些部队在被歼灭后又以原番号补充恢复,但其战斗力很弱。” 周恩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杨朔 《海天苍苍》:“笔迹是生疏的,寄信的番号却是我儿子的。”
词语解释:番匠  拼音:fān jiàng
唐 代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役的工匠。 唐 工匠应在官府手工业服番役二十日,较 隋 役期短。又名短番匠。 唐 官府手工业主要使用的是这种无偿劳动的番匠,有偿劳动的明资匠、巧儿匠占极少数。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时可以钱代役。
词语解释:番木鳖  拼音:fān mù biē
植物名。马钱子的别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番木鳖》:“番木鳖生 回回国 ,今西土 卭州 诸处皆有之。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亦如木鳖。”
词语解释:番族  拼音:fān zú
旧称少数民族。《宣和画谱·胡瓌》载 五代 胡瓌 有《番族牧马图》。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 鷄笼 ﹞山中番族百四十有奇,人无姓,依妇以居,山田植薯芋甘庶。”
词语解释:番教  拼音:fān jiào
轮番操练。《宋史·孝宗纪二》:“四年春正月戊辰,籍 荆南 义勇民兵,增给衣甲,遇农隙日番教。”
词语解释:番木瓜  拼音:fān mù guā
即木瓜。落叶乔木,叶子大,掌状分裂,花黄色。果实长圆形,成熟时果皮橙黄色,果肉厚,味甜。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渔岛,海边和山坡上长满椰子、菠萝和番木瓜。”参见“ 木瓜 ”。
词语解释:木瓜  拼音:mù guā
(1).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长椭圆形,春末夏初开花,花红色或白色。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2).指此种植物的果实。《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因用以借指互相馈赠之物。 唐 贾岛 《投张太祝》诗:“欲买双琼瑶,慙无一木瓜。”参阅《埤雅·释木》
词语解释:番校  拼音:fān xiào
指捕役。《明史·舒化传》:“且厂卫非能自廉察,必属之番校。”参见“ 番子 ”。
词语解释:番子  拼音:fān zǐ
(1).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 汉 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红教, 宗喀巴 者为 观世音 化身,学红教於 萨迦庙 ,而忽归黄教。”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 清 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説 平安儿 小廝,偷了印子铺内人家当的金头面,还有一把镀金钩子,在外面养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检司拶打。”《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只是瞒不过那两个女番子的眼睛,从新又步步提防起来。”参阅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
词语解释:番昌  拼音:fān chāng
昌盛。《隶释·汉白石神君碑》:“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词语解释:番摊  拼音:fān tān
赌博的一种。 清 张心泰 《粤游小志》:“ 东省 赌博最盛……赌具以钱,随意抓置席间覆之,分么二三四四门,令众出资猜之;注齐去覆,四钱一数,若筮策然;视所餘决中否,定输赢。中者:孤注偿三倍,黏者倍偿,串角、大面各如数偿之。” 聂绀弩 《母亲们》:“舞台底下站着各种各样的看客:抽大烟的、吃白面的,赌番摊、推牌九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到了池塘对岸,他们走进了那灯火通亮的‘番摊’赌场。”
词语解释:番氓  拼音:fān méng
旧时对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称呼。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词语解释:番案  拼音:fān àn
翻案。 元 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如今相公问你呵,你只説误伤人命,不该死罪,我就好番案了。”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 宋公 ﹞至督有司掩捕,获其渠魁,鞠间尽得其党……即为番案,悉出其囚。”
词语解释:番用  拼音:fān yòng
更换使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用印式附》:“用印,各处亦微有不同。然正用、斜用、上中下番用之处,大约无异。”
词语解释:番瓜  拼音:fān guā
(1).即番木瓜。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番瓜》:“番瓜产 粤 东 海南 ,家园种植。”参见“ 番木瓜 ”。
(2).南瓜的俗称。
词语解释:番木瓜  拼音:fān mù guā
即木瓜。落叶乔木,叶子大,掌状分裂,花黄色。果实长圆形,成熟时果皮橙黄色,果肉厚,味甜。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渔岛,海边和山坡上长满椰子、菠萝和番木瓜。”参见“ 木瓜 ”。
词语解释:木瓜  拼音:mù guā
(1).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长椭圆形,春末夏初开花,花红色或白色。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2).指此种植物的果实。《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因用以借指互相馈赠之物。 唐 贾岛 《投张太祝》诗:“欲买双琼瑶,慙无一木瓜。”参阅《埤雅·释木》
词语解释:番阵  拼音:fān zhèn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军队。 明 高启 《征妇怨》诗:“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
词语解释:番银  拼音:fān yín
外国银元。 清 章圭瑑 等《黄渡续志》:“及期, 立春 先遣人至 嘉定 ,以番银一枚啗西门城卒,诡称延医,令夜间门不下键。”
词语解释:番滚滚  拼音:fān gǔn gǔn
反复翻滚貌。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三折楔子:“火坑里消息我敢踏,油鑊内钱财我敢拿……望着番滚滚热油叉。”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为甚么这番滚滚海藏里不沉埋……他本是个虚飘飘世上的浮财。”
词语解释:番椒  拼音:fān jiāo
中医药上称辣椒为番椒。参见“ 辣椒 ”。
词语解释:辣椒  拼音:là jiāo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原产于 南美洲 热带地区,引入我国后普遍栽培。又名番椒、大椒。果实青色,成熟后变成红色;一般都有辣味,主要供食用,也可以入药。
词语解释:番头  拼音:fān tóu
唐 代轮班值日的头目。《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勋官九百人,无职任者,番上於兵部,视远近为十二番,以彊干者为番头。”《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皆有首长。又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
词语解释:番薯  拼音:fān shǔ
一种草本植物。茎蔓生,细长,匍匐地面,茎节着土后易生不定根。叶心脏形至掌状深裂。夏季开红紫色或白色喇叭形的花。块根皮色红或白,肉白色、黄色或红色。块根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酒精。蔓、叶可作饲料。常用块根或茎蔓繁殖。 明 万历 由 吕宋 引进,初仅在 福建 、 广东 一带种植,后几遍及全国。在不同地区还有红薯、白薯、山芋、地瓜、红苕等名称。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番薥》:“ 明 李日华 《紫桃轩又缀》云, 蜀 僧 无边 ,貽余一种,如萝卜,而色紫,煮食,味甚甘,云此 普陀巖 下番薥也……按,此盖即所谓番薯也。薥与薯,一声之转耳。” 丁玲 《奔》:“ 老龙 这时忽然才想起,那年为一篮番薯,他同 赵四爹 打架,把 赵四爹 的头都伤了一大块。”
词语解释:番薥  拼音:fān shǔ
即番薯。详“ 番薯 ”。
词语解释:番薯  拼音:fān shǔ
一种草本植物。茎蔓生,细长,匍匐地面,茎节着土后易生不定根。叶心脏形至掌状深裂。夏季开红紫色或白色喇叭形的花。块根皮色红或白,肉白色、黄色或红色。块根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酒精。蔓、叶可作饲料。常用块根或茎蔓繁殖。 明 万历 由 吕宋 引进,初仅在 福建 、 广东 一带种植,后几遍及全国。在不同地区还有红薯、白薯、山芋、地瓜、红苕等名称。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番薥》:“ 明 李日华 《紫桃轩又缀》云, 蜀 僧 无边 ,貽余一种,如萝卜,而色紫,煮食,味甚甘,云此 普陀巖 下番薥也……按,此盖即所谓番薯也。薥与薯,一声之转耳。” 丁玲 《奔》:“ 老龙 这时忽然才想起,那年为一篮番薯,他同 赵四爹 打架,把 赵四爹 的头都伤了一大块。”
词语解释:番字  拼音:fān zì
即番文。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清字经馆》:“《大藏佛经》有 天竺 番字,汉文 蒙古 诸繙译。”参见“ 番文 ”。
词语解释:番文  拼音:fān wén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材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六科廊章奏》:“ 阶 ( 徐阶 )脆对曰:‘此皆积年堆弃残帙,各衙门紧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万二千餘本。’”
词语解释:番子手  拼音:fān zǐ shǒu
明 清 时捉拿盗贼的差役。《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江 南人説阴捕,就是北方叫番子手一般。”《醒世姻缘传》第六七回:“你穿着又不廝称,还叫番子手当贼拿哩!”参见“ 番子 ”。
词语解释:番子  拼音:fān zǐ
(1).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 汉 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红教, 宗喀巴 者为 观世音 化身,学红教於 萨迦庙 ,而忽归黄教。”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 清 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説 平安儿 小廝,偷了印子铺内人家当的金头面,还有一把镀金钩子,在外面养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检司拶打。”《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只是瞒不过那两个女番子的眼睛,从新又步步提防起来。”参阅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
词语解释:番官  拼音:fān guān
(1). 隋 唐 时典仪礼唱赞官员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志二》:“ 隋 太常、鸿臚二寺,皆有赞者,皇朝因置之,隶门下省,掌赞唱,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谓之番官。”
(2).外国的官员。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领部从,写书与 汉 天子,求索 王昭君 与俺和亲。” 元 汪大渊 《岛夷志略·麻里鲁》:“若番官没,其妇再不嫁於凡夫。”《说岳全传》第十五回:“一日老狼主登殿,当有番官上殿啟道:‘军师回来了。’”
词语解释:番目  拼音:fān mù
旧称 西藏 的藏族官员。《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其喇嘛噶布伦一缺,於番目内挑补。”
词语解释:番皂  拼音:fān zào
即番子。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铺行》:“兵马、县官如纵容番皂誆骗,不行严加禁治,该府及巡视衙门参奏处治。”参见“ 番子 ”。
词语解释:番子  拼音:fān zǐ
(1).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威仪尽识 汉 君臣,衣冠已变□番子。凯歌还,懽声载路,一曲春风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红教, 宗喀巴 者为 观世音 化身,学红教於 萨迦庙 ,而忽归黄教。”
(2). 明 清 时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代役长称档头,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 清 代番子,由协领官统率,归刑司指使,司缉捕刑杖。另有户司番子,司照料贡物。《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説 平安儿 小廝,偷了印子铺内人家当的金头面,还有一把镀金钩子,在外面养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检司拶打。”《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只是瞒不过那两个女番子的眼睛,从新又步步提防起来。”参阅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
词语解释:番番是福  拼音:fān fān shì fú
每事都吉利。《西游记》第二六回:“ 三藏 笑道:‘那 八戒 是甚么规矩!’ 八戒 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
词语解释:番商  拼音:fān shāng
指少数民族商人或外国商人。 宋 赵汝适 《诸番志·真腊国》:“土产象牙……等物,番商兴贩,用金、银、瓷器、假锦、凉伞、皮皷、酒、糖、醯醢之属博易。”《明史·食货志四》:“初制, 长河西 等番商以马入 雅州 易茶。” 朱琦 《感事》诗:“ 粤 东地濒海,番商萃奸宄。”
词语解释:番奴  拼音:fān nú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为奴仆者。《宣和遗事》后集:“番奴持食肉一盘,酒一瓶。”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